楊志和
蔡和森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重要領導人。他在“恰同學少年”時,就有“以一人之樂共諸天下,以天下之憂納諸一身”的赤子情懷,還有“匡復有吾在,與人撐巨艱”的雄心壯志。他的詩作即是如此情懷和壯志的生動寫照。
《詩一首》:詩說古今
中外暴君覆滅史
君不見,
武王伐紂湯伐桀,
革命功勞名赫赫。
又不見,
詹姆斯被民眾棄,
查理士死民眾手。
路易十四招民怨,
路易十六終上斷頭臺。
俄國沙皇尼古拉,
偕同妻兒伴狗死。
民氣伸張除暴君,
古今中外率如此。
能識時務為俊杰,
莫學冬烘迂夫子。
這是蔡和森在1918年年初寫下的《詩一首》。
蔡和森,1895年生,湖南湘鄉(xiāng)縣(今雙峰縣)人。13歲時,他因家道中落到辣醬店當學徒,經常遭受店主的欺辱和剝削,從而感受到勞動人民的苦難。他16歲時入初小,經過刻苦攻讀和超人的智慧,一個學期后便進入高小。上學期間,他常和同學們討論時事問題,表現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
1913年年初,蔡和森考入湖南鐵路專門學校。同年秋,他轉入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與毛澤東是同學,久而久之,便結為志同道合的摯友。楊昌濟教授是一個道德高尚的人,蔡和森與毛澤東、陳昌、張昆弟、羅學瓚等同學聚集在楊先生周圍,下課后經常登門請教,討論治學和做人之道,議論民生疾苦和天下大事,探求救國救民的真理。
1915年9月,《青年雜志》(一年后改名為《新青年》)問世,宣傳新思想,蔡和森受到很大影響。他編寫了《近百年來的國恥史綱》,痛述中華民族近百年來的屈辱歷史,號召青年奮起驅除列強、洗雪國恥,表現出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濟濟新民會,風云一代英。”(羅章龍詩句)1918年4月14日,毛澤東、蔡和森等13人在蔡和森家聚會,發(fā)起成立青年進步團體——新民學會,其宗旨為“革新學術,砥礪品行,改良人心風俗”(1921年1月,學會宗旨更進一步,定為“改造中國與世界”)。很快,新民學會就發(fā)展到70多名會員,后來成為對中國的國事和命運產生廣泛影響的一個學會。這群有理想、有抱負的熱血青年,積極投身到改造國家、改造社會的偉大事業(yè)中。
蔡和森積極探尋救國救民之路。他閱讀古今中外歷史,盤點諸多歷史人物,探究國家政權興衰,揮筆寫下《詩一首》。它包含哪些內容呢?
夏王桀暴虐,被商湯王打敗后流放。商紂王殘暴,被周武王擊敗后自殺。詹姆斯一世(英國國王)狂妄自大,橫征暴斂,迫害清教徒,最后為民眾所拋棄。查理一世(詹姆斯一世之子,英國國王)獨斷專行,任意征稅,與國會對抗,引起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被國會判處死刑。路易十四(法國國王)實行專制統治,對外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國庫空虛,民不聊生,無數農民揭竿而起,法國專制統治走向沒落。路易十六(法國國王)極力絞殺革命,引起法國大革命,被送上斷頭臺。尼古拉二世(俄羅斯帝國末代皇帝)殘酷無情,對內暴力鎮(zhèn)壓,對外侵略擴張,在二月革命中被趕下臺,十月革命后被槍決。古今中外的歷史均證明,一切暴君都不得民心,終究會被人民鏟除。
《詩一首》以形象的語言、理性的思辨和哲學的概括,點評了古今中外七個暴君及其惡行,述說了這些統治者的覆滅過程,說明了人民的力量不可抗拒的深刻道理。與此同時,詩中也蘊含著蔡和森改造國家、改造社會的宏大志向。
《少年行》:抒發(fā)救國救民的
雄心壯志
大陸龍蛇起,乾坤一少年。
鄉(xiāng)國騷擾盡,風雨送征船。
世亂吾自治,為學志轉堅。
從師萬里外,訪友人文淵。
匡復有吾在,與人撐巨艱。
忠誠印寸心,浩然充兩間。
雖無魯陽戈,庶幾挽狂瀾。
憑舟衡國變,意志鼓黎元。
潭州蔚人望,洞庭證源泉。
這是蔡和森在1918年6月創(chuàng)作的五言詩《少年行——北上過洞庭有感》。
1918年6月,楊昌濟到北京大學哲學系任教。這時,蔡元培等人在北京發(fā)起赴法勤工儉學運動。楊昌濟寫信給毛澤東、蔡和森,傳遞了消息。新民學會會友召開會議,共同商討赴法勤工儉學問題,準備借此機會了解俄國和歐洲革命的真實情況。為此,他們派蔡和森先行到京“探路”。
6月下旬,蔡和森從長沙乘輪船到漢口,又換乘火車去北京。其間船過洞庭湖,突遇狂風驟雨,蔡和森眼望湖上洶涌的波濤,聯想到祖國的現狀與未來,寫下慷慨激昂的《少年行》。
蔡和森抒發(fā)了怎樣的情懷和志向?國內各種政治力量正激烈斗爭,天地間走來一位熱血少年。在湖南軍閥橫行、擾亂地方之際,他頂風冒雨踏上茫茫的征程。亂世中他清醒記得自己的使命,追求真理要意志堅定。此去北京訪問楊昌濟先生,那里是人文薈萃的地方。他決心挽救危亡的國家,與大家共同擔負起這艱巨的任務。忠誠刻印在心靈深處,浩然之氣充盈于天地之間。他雖沒有古代魯陽的兵戈,但有決心力挽狂瀾。乘船時考慮怎樣救國救民,首先應該喚起萬千百姓。長沙的新民學會人才濟濟,得到眾多青年的仰望,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
《少年行》是一首意氣風發(fā)、激情澎湃的青春贊歌,是一首乘風破浪、勇于進取的奮斗樂章,是一首抒發(fā)改造社會、振興中華之志的愛國詩篇。蔡和森時年23歲,和新民學會會友都正當少年。詩中抒發(fā)的雄心壯志,又何嘗不是這群少年共同的理想之歌呢?
此次北京之行,蔡和森不僅完成了新民學會的委托,還取得了他個人的收獲:拜訪李大釗,閱讀了關于馬克思主義、俄國十月革命的文章,了解列寧主義的基本思想。這為他成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鋪就了重要的基石。
從熱血沸騰的愛國青年到信仰堅定的革命先驅,蔡和森始終在為國家獨立、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而奮斗著,即使面對反動派的屠刀,他依然至死不渝。蔡和森用36歲的生命,踐行了自己立下的誓言:“忠誠印寸心,浩然充兩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