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道
子指北方,午指南方。子午道指秦嶺一條子谷通午谷之道。
起碼在秦以前,子午道謂之蝕中,是用天文表達地理的正南正北之意。中國人有嚴正的方位觀念,不管是蝕中還是子午道,由于它貫穿南北,當(dāng)然重要。
子谷面北,距西安城大約40里。我所看到的子谷,水流不息,夏秋還可以起壩截流,形成水庫,并映照遍野的草木??上Я坎淮?,冬日是小溪,春天也是小溪,不絕如縷罷了。干縮之季,河床裸露,河灘上亂石發(fā)白,沙子發(fā)黃,蓬蒿倒伏一片,水流蜿蜒,其細如繩,行如蛇。兩岸為峽,不寬,也不窄,比較合適,因為太寬泄氣,太窄局促,乏回旋空間。兩側(cè)峰巒,互相參差,彼此照應(yīng),其頂也不危,也不險,完全是一副終南山在黃土高原邊安臥或靜坐的樣子,然而足具俊秀之美。在子谷顧盼,東坡松柏森森,西坡雜樹成林,鳥也自有選擇,遂群棲松柏之間,不見其翔,只聞其鳴。偶爾眾鳥乘風(fēng)齊飛,子谷便漲滿了靈性。一年之中,始終有少壯男女沿此道進出秦嶺。他們背著包,拄著拐杖,往者精神抖擻,歸者軀體疲軟,這是西安人所好的一項有娛樂元素的運動。
午谷面南,在漢中市所轄西鄉(xiāng)縣東北70里一帶。秦嶺于斯?jié)u漸收尾,崗小澗緩,丘陵疏布,草木皆綠,充滿了朗潤之質(zhì)。午谷之水,晝呈清澈,夜以潺湲,從容而前。
子午道久為關(guān)中通漢中和安康的捷徑,長安通巴通蜀的主要之道。楊貴妃喜食荔枝,長安不產(chǎn),遂需從涪州或嶺南傳送而來。涪州所產(chǎn)新鮮荔枝,以置騎而遞,取子午道,數(shù)百里, 三天便至。即使從嶺南而來,取子午道,數(shù)千里,到了京師,荔枝之味也未變。唐玄宗是皇帝,也只有他這種權(quán)力無限的人,才能對所寵之女昂貴付出,吾輩不行!喚子午道為荔枝道,根據(jù)就在這里。
1958年建西萬路,要采點定線,經(jīng)反復(fù)勘探,仍循子午道而筑。從西萬路當(dāng)然也可以往漢中去。
王莽執(zhí)政,以子午道之用,設(shè)子午關(guān)。然而有漢一代的子午關(guān)究竟在何處,難以確定。喂子坪地勢開闊,宋置子午關(guān)于斯。清有石羊關(guān),在喂子坪以南近乎20里的幽澗之中。石羊關(guān)分一巖為二,中空為峽,恰恰能瀉灃河,真是又詭又刁。兩巖相對,其狀若門,不過它只放一水而過,遂頗為激湍。兩巖都很大,是巍然屹立,勢沖青天。兩巖看起來像兩頂鋼盔,又像兩根剝了皮的干干凈凈的竹筍。灃河西側(cè)的巖上沒有什么特別的,但灃河?xùn)|側(cè)的巖上卻有石若羊揚頭,白毛栩栩,據(jù)此謂之石羊關(guān)。石羊關(guān)峻峭是峻峭,布一兵能抵百兵,遺憾這里不留余地,也存在有兵難布的問題。
子午道是獵道、柴道、藥道、商道,也是軍事之道,曾經(jīng)屢屢作戰(zhàn)。
公元前206年,項羽分派劉邦為漢王,宮室在南鄭。劉邦審時度勢,匆匆從杜南入蝕中。杜南就是秦杜縣之南,今之西安市雁塔區(qū)杜城村之南也。當(dāng)時蝕中有棧道,張良建議:“王何不燒絕所過棧道,示天下無還心,以固項王意?!北銡Я藯5馈?/p>
公元228年,蜀漢將魏延請兵五千,想走子午道至長安,偷襲魏安西將夏侯楙。諸葛亮認為此計懸危,拒而不用。
公元263年,魏將鐘會率兵十萬余,分別過子午道、儻駱道、褒斜道,以征蜀漢。抵抗則殺,投降則生,終于滅之。
公元354年,晉將桓溫北伐前秦,遣梁州刺史司馬勛沿子午道赴長安,并占領(lǐng)終南山以北之地??上г馇扒孛凸ィ焱耸嘏畫z堡,御而不敵,還是被破。
公元947年,后蜀將李廷珪率兵出子午道,以應(yīng)對后漢高祖劉知遠即皇帝位對長安造成的影響。
1635年,明將賀人龍受洪承疇指示,率兵奔子午道,以阻擋可能侵犯西安城的農(nóng)民起義軍馬光玉的部隊。
從子午進終南山,經(jīng)七里坪,越土地梁,斜而向西,過碌碡坪,出石硤溝,或過摘兒嶺出紅草河,忽見灃峪頓開,由此便逆灃河而南,翻秦嶺而去。自開子午道以來,人多依此線而行,是因為灃峪口到高砭子和二道橋一段,懸崖猙獰,峭壁嶙峋,水湍而激,難以攀緣,甚至連落腳之處也沒有,不得不繞而行之。當(dāng)年修路自西安至四川萬源,在這一段炸崖鑿壁,壘基立壩,硬是筑了一條路。 一旦西萬路通,從子谷至石硤溝或過摘兒嶺出紅草河此線便荒廢了。
午谷一帶有漢中市所轄西鄉(xiāng)縣的子午鎮(zhèn),在此耐著性子鉆溝逾梁,艱苦跋涉,終于翻秦嶺而北,30里曰石羊關(guān),又20 里曰喂子坪,又30里便出子谷。坡慢地廣,黃壤展現(xiàn),驟然見天之朗。這里有一個豆角村,古為山肴野蔌集散之地,現(xiàn)在老柏尚蒼,石像仍威。由此而北,又10里為西安市長安區(qū)子午鎮(zhèn)。平原空曠,阡陌縱橫,故都渺渺在望。
儻駱道
秦嶺北麓有峪曰駱谷,南麓有峪曰儻谷,遙遙相對,屈曲而達,為儻駱道。
駱谷在西安市所轄周至縣西南30里,儻谷在漢中市所轄洋縣北30里。由駱谷進秦嶺,越十八盤,過駱谷關(guān),經(jīng)厚畛子、華陽鎮(zhèn),沿儻谷便脫然而出秦嶺。
儻駱道是過去雍州通梁州的主路。從長安到漢中或到成都,走此道都很快。其以軍事推動,興于三國,之后久有大用。公元624年,唐高祖在老君嶺置駱谷關(guān)。公元630年,唐太宗又把設(shè)在老君嶺的駱谷關(guān)南移10里,大約位于今之關(guān)城子村一帶。有唐一代,此道5里一堠,10里一站,配備專門機構(gòu)管理,客舍、郵亭、鋪子也是應(yīng)有盡有。至宋,陜西與四川之往來,仍走此道。 一旦女真族人所建立的政權(quán)向南宋進逼,秦嶺遂為對峙之線。南宋軍在儻駱道營造了雄偉的石佛堡,以扼制女真族人逾越秦嶺。大約這時候,出現(xiàn)了新駱谷,其在原駱谷以東,為東駱谷,原駱谷便為西駱谷。西駱谷峻峭,東駱谷略緩,人性趨吉避兇,遂會優(yōu)選。元以降,此道的軍事意義偏低,然而它仍為貿(mào)易所大需。明在十八盤設(shè)置巡檢司,反映了一種謹慎的態(tài)度。清以秦嶺的資源為開發(fā),此道遂繁運木料、藥材和礦石。至民國時期,此道常有四川人擔(dān)山肴野蔌到西安來,再擔(dān)鹽而還。1958年在原駱谷口,也就是西駱谷口修了一個水庫,此道盡息。不過現(xiàn)在的108國道,實際上是循儻駱道而行的,足證祖先目光之準。
今之華陽鎮(zhèn),是儻駱道的樞紐。公元730年,唐玄宗以其要沖之形勢,開始設(shè)置華陽縣。不過根據(jù)時局的變化,華陽縣也是忽立忽撤,但其為儻駱道之樞紐卻是堅固的。清在這里置華陽分縣,民國時期隨其建制,也曾經(jīng)設(shè)華陽分縣。之后由區(qū)演化為鎮(zhèn),雖然為鎮(zhèn),也是具潛在軍事價值的一個鎮(zhèn)。
華陽鎮(zhèn)水環(huán)林茂,有珍稀動物、文化遺產(chǎn),可以一游。其南行150里是洋縣,北行520里為周至縣。它的東北接周至縣太古坪,西北接周至縣二郎壩,北接佛葉坪或佛爺坪,這里的厚畛子有一個縣城已經(jīng)廢了,曾經(jīng)是清佛坪廳治所,民國的佛坪縣治所,殘垣斷壁,荒院破庭,皆能啟發(fā)幽情。
公元244年,魏將曹爽率兵數(shù)萬至長安,入駱谷以伐蜀漢??上癫唤o力,車不能輸,牛馬騾驢饑疲多死。未出儻谷,便遭遇蜀漢部隊。他們居高據(jù)險阻擊,使魏兵難進,遂不得不退。
公元257年,蜀漢將姜維率兵數(shù)萬伐魏,走儻駱道昂昂而來,并長驅(qū)沈嶺。然而受到魏將司馬望抗擊,并有魏將鄧艾增援,姜維久久無果,遂還成都。今之駱谷口有方形土梁謂之姜維嶺,便是對姜維的紀念,實際上它就是沈嶺。
公元263年,魏將鐘會率兵并駕褒斜道、儻駱道和子午道,以攻成都,優(yōu)勢頗大,蜀漢遂亡。
晉穆帝永和五年,公元349年,梁州刺史司馬勛欲打羯人的后趙,從儻駱道調(diào)兵,威震后趙皇帝石遵。
盛唐一旦變?yōu)槿跆?,它的皇帝就不好?dāng)了。公元784年,天下動亂,失京師之所,唐德宗遂入駱谷,出儻谷,到了興元,今之漢中,躲過一劫。96年以后,唐僖宗又往成都去避難。末代的皇帝甚至連盛世的輕卒賤吏也不如??!
2010年冬的一天,我考察了駱谷。先至東駱谷,就是新駱谷,恰有長途汽車進秦嶺,遂久望其尾燈消失。赴城固的汽車,將沿周城路而行。至漢中、成都,也可以走此道,為108 國道。瀝青厚實,護欄強硬,狀態(tài)頗威。后至西駱谷,就是原駱谷,大約從10世紀起這里轉(zhuǎn)頹。數(shù)里以外,便見大壩高筑,知道駱谷已經(jīng)變成了水庫。稍一斟酌,繞大壩向駱谷西岸走,逢集,鄉(xiāng)民擁擠,喧囂四溢。過來福寺、玉皇廟,皆蕭條冷清。以建水庫,教場皆遷至西岸寬敞之地。庫大水少,寒風(fēng)浩蕩,然而有鴨子結(jié)伴覓食,不知道它們是野生的還是家養(yǎng)的。沿西岸向里走,其峪漸漸收縮,樹越來越多,凡松、柏、國槐、楝、白楊,一個粗壯過一個。河灘甚闊,但水流卻小。應(yīng)該是為了節(jié)水,修了渠,聚流于一混凝土圓管,清溪遂順其渠注水庫。有一對夫妻在挖沙,河灘坑陷,顯得糟亂。曾經(jīng)有人于斯淘金,他們發(fā)財而去,留下的石盤和石磙還棄在河灘。踏著鄉(xiāng)民的足跡過河灘,登上了駱谷的東岸,見房舍散于雜樹之中,門前有的停摩托車,有的停挖掘機。問一個老者,說:“這是龍窩村,建水庫遷到東岸的?!痹賳?,老者說:“還有駱村,遷到下游了。過去這里是駱國的地界,還有駱谷驛呢!”老者有病,腿跛嘴黏,也許是腦出血或腦血栓所致,但他卻興致很濃,有很多事想傾訴。感謝了老者,沿東岸向外走,駱谷頓開。過了大壩,遂為緩坡,仰望盡是平原上的村子。
(責(zé)任編輯:孫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