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英語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語言能力和跨文化交流技能的重要抓手。然而,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方法往往過于注重語法和詞匯的機械學習,而忽視了學生的實際生活體驗和情感需求。為了滿足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的興趣和需求,生活化教學策略應運而生。生活化教學強調英語學習應該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更是一種實際應用的工具。這種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中應用英語,既能培養(yǎng)他們的語言技能,同時也能激發(fā)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在本文探討了小學英語教學生活化的策略,旨在為小學英語教師和教育工作者提供有力的指導,幫助他們在教學中實施生活化教育,培養(yǎng)學生更全面的語言能力和觀察生活的能力,通過生活化教學策略,使他們更好地應對未來的語言和社交挑戰(zhàn)。
(一)生活性特點
生活性特點要求教師將英語學習置于實際情境中,幫助學生理解如何在各種日常生活情境中使用英語,如購物、旅行、就餐等。通過真實對話模擬,學生可以學會在日常生活中用英語交流,提高他們的聽力和口語技能。生活性特點強調以學生感興趣的主題為基礎進行教學,使學習更具吸引力,例如以家庭、朋友、興趣愛好等為主題,構建課程內容。同時,教學要注重教會學生如何將所學英語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學生可以通過寫英文日記、制定計劃、參加模擬情境活動等方式,將英語融入他們的生活中。
(二)生成性特點
小學英語教學生活化的生成性特點強調學生的主動學習和知識建構,建構主義認為,學生的知識不是被動接受的,而是通過積極的思考、解決問題和互動建構的。因此,小學英語教學的設計應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建構和重組,同時要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和情境相契合,以促進有效學習。教學應該創(chuàng)造多樣化的情境,讓學生能夠將所學的英語知識與他們的日常生活聯系起來,使用真實對話、情境模擬、角色扮演等教學方法,讓學生能夠在實際情境中應用所學知識。例如,學生可以模擬在餐廳點餐的情境使用英語,更容易理解并掌握相關的詞匯和表達方式。
(三)活動性特點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需要提供適當水平的輸入,以確保學生可以理解并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小學生通常對游戲和趣味性的活動充滿興趣,活動性特點要求教師設計吸引學生的教學活動,如游戲、歌曲、角色扮演、小組合作等,以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同時,教師還可以組織各種活動,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興趣。例如,可以進行英語角、故事講解、小劇場演出等各種類型的活動,以增強學生的聽、說、讀、寫技能。
(四)發(fā)展性特點
發(fā)展性特點強調小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包括語言技能、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等方面。因此,英語教學不僅僅是傳授語言知識,還要促進學生在多個領域的成長和發(fā)展。發(fā)展性特點鼓勵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而不是被動接受者,教師應該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他們提出問題,并探索、發(fā)現和創(chuàng)造,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時,在小學英語生活化教學中,教師應該設計吸引學生的教學活動,以激發(fā)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趣味性的活動可以幫助學生更積極地投入學習,提高他們的學習動力。
(一)學生課堂活動參與度不高
小學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很難保持長時間的專注。在生活化的英語課堂中,學生的參與度可能受到娛樂因素的干擾,如果教學活動的設計不足以吸引學生,他們的注意力就容易被分散,從而導致他們對課堂的參與度下降。特別是在口語表達方面,一些學生可能會感到語言焦慮,他們擔心說錯或被同學取笑,因此不太愿意積極參與口語活動,這可能導致一些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失去信心,漸漸失去積極性。
(二)忽視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在英語學習中,我們強調學生語言技能的培養(yǎng),諸如詞匯、語法和閱讀理解等。然而卻常常容易忽視一個重要的方面,那就是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英語學習是一個跨文化的學習和理解過程,它涉及對其他文化、人群和思維方式的理解與尊重,強調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們對英語學習的投入程度,如果學生對英語學習持有消極的態(tài)度,或者對英語文化感到反感、厭惡,那么他們將很難全身心地投入學習,從而影響他們的語言習得。此外,學生對于英語學習的態(tài)度也直接影響了他們的學習效果,積極的態(tài)度可以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和動力,使他們在學習中更加專注和努力。
(三)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脫節(jié)
教材和教學內容通常是按照課本和課程標準的要求設計的,但有時候,這些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情境容易產生脫節(jié),這一問題在小學英語教學中較易出現。舉例來說,學生可能會學習到與購物有關的英語詞匯,但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可能很少有機會使用這些詞匯,如果教學內容過于抽象、離學生的實際經驗太遠,學生可能很難理解和應用所學的知識,因為他們無法將這些知識與自己的生活經驗相聯系。當學生感到所學的內容與他們的日常生活無關或無法引起興趣時,他們可能會對英語學習失去熱情,降低學習動力。這也可能導致他們認為英語學習是一項抽象、枯燥的任務,而不是與他們的實際需求和興趣相關的活動。這個問題需要引起教師和教育決策者的關注,以確保英語教學內容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和實際需求。
(四)教學方法不夠靈活
小學英語教學中還存在教學方法過于刻板、缺乏足夠靈活性的問題 。教師有時候過分依賴教材和預設的教學流程,而沒有足夠的靈活性來根據學生的需求和反饋進行調整,這種教學方法可能導致教學呈現出一種呆板而缺乏創(chuàng)造性的狀態(tài)。在英語學習中,學生之間存在著個體差異,包括學習能力、興趣和風格等方面的不同,如果教師將所有學生都視為相同的人,采用相同的教學方法,將無法滿足每個學生的獨特需求,這可能會導致部分學生感到被忽視,而另一些學生可能會感到過于受限,無法發(fā)揮他們的潛力。因此,教師需要更多培訓和學習的機會,以便能夠采用更富有創(chuàng)造性和適應性的教學方法,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提高教學的效果和吸引力。
(五)教學評價缺乏科學性
傳統(tǒng)的考試通常強調對知識的記憶和應試能力,而不太注重學生的實際語言運用能力,學生只會應對考試,而無法真正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同時,教學評價通常在課堂環(huán)境中進行,缺乏實際情境和生活經驗的考量,導致評價缺乏科學性。生活化教學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等多種語言技能,但一些傳統(tǒng)的評價方法只關注其中一兩種技能,而忽視了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
(一)提高實踐能力
生活化教學是將英語教育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情境中,教師可以通過模擬真實情境,如購物、旅行、社交等,幫助學生在實際情境中練習英語,包括角色扮演、模擬對話、情景劇等教學活動,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和運用英語知識。教師可嘗試任務驅動學習、重視口語等策略,來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任務驅動學習是一種基于實際任務的教學方法,強調學生通過完成任務來學習,教師可以設計各種實際任務,如制定旅行計劃、編輯英文日記、組織小型活動等,要求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運用英語,從而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口語是實際應用英語的關鍵技能,教師可以組織口語練習,包括對話、演講、小組討論等,讓學生有機會在實際情境中練習口語,練習可以涵蓋各種主題,使學生能夠應對不同的日常交流需求。同時,教師還可以提供任務型學習資源,如與實際生活相關的音頻、視頻、材料等,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英語。
以人教版四年級下冊Unit 6 Shopping為例,教師可以創(chuàng)建一個模擬購物的情境,讓學生扮演顧客和店員的角色,學生用英語詢問商品價格、購買商品、要求找零等,以提高學生購物時所需的英語交流能力。教師還可以要求學生制定購物清單,包括購買的物品、數量和預算,學生需要使用英語編寫清單,并在購物過程中實際運用英語與店員交流,學生可以在課堂上練習各種購物對話,如詢問商品信息、談論價格、尋求幫助等。同時,組織口語練習,讓學生模擬購物時的口語表達,他們可以練習問路、購物清單、商品比較等,以提高實際情境中的口語能力,還可以引入實際購物資料,如購物廣告、在線購物頁面、超市布局圖等,讓學生分析和理解相關信息,提高他們的實際購物能力。
(二)提升觀察生活的能力
通過提升學生觀察生活的能力,可以讓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發(fā)現更多的英語應用場景,從而增強他們學習的英語興趣和動力,能夠更深入地理解英語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而不僅僅是在課堂上學習語言知識。觀察生活的能力提升的同時,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英語的實際運用方法,更好地在日常生活實踐中使用英語,這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是至關重要的。提升觀察生活的能力,學生也可以學習如何自我學習、自我管理,他們會更加主動地去尋找學習資源,更加積極地參與課堂活動,更加有效地進行自我評價。提升小學生觀察生活的能力旨在幫助學生理解英語不僅僅是一門語言,還可以用于探索和理解不同文化、生活方式和價值觀。
以人教版三年級下冊Unit 2 My family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英語介紹自己的家庭成員,包括父母、兄弟姐妹等,學生可以分享有關家庭成員的信息,如姓名、年齡、職業(yè)等,有助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英語描述家庭情況。同時,教師還可以設計課堂活動,模擬家庭生活情境,如早飯時間、晚飯時間、家庭慶?;顒拥龋瑢W生用英語描述這些情境中的活動和對話,提高實際生活情境中的英語運用能力。學生可以編寫家庭日記,記錄家庭成員每天的活動和對話,還可以使用英語制定家庭成員的一日清單,包括上學時間、吃飯時間、娛樂時間等,有助于他們在實際情境中運用英語來描述家庭生活,同時提高寫作技能,理解時間概念,并用英語表達家庭日?;顒?。
(三)加強生活分享
通過加強生活分享,學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發(fā)現更多的英語應用場景,從而增強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和動力,學生能夠更深入地理解英語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生活分享過程中,學生需要用英語描述自己購物的經歷、購物體驗等,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同時,學生還可以通過分享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穿衣習慣和審美觀點來拓寬視野,提高跨文化意識。生活分享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個用英語交流的平臺,幫助學生培養(yǎng)英語口語交流的能力,并讓他們在相互分享中學習到更多的知識和技能。通過生活分享,鼓勵學生開口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同時,教師也可以及時給予學生反饋和指導,幫助他們不斷提高自己的英語水平。
以人教版四年級下冊Unit 5 My clothes為例,首先,分享個人衣物。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準備一些自己喜歡的衣服,然后在課堂上展示和分享這些衣服,學生可以用英語介紹這些衣服的款式、顏色、材質等,并分享自己喜歡這些衣服的原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本單元的主題,從而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自信心。其次,分享購物體驗。教師讓學生分享自己購買衣服的體驗,包括在哪個商場或店鋪購買的、購買時試穿衣服的感受、選擇的理由等,學生用英語描述自己的購物體驗,還可以在課堂上展示購買的衣服,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購物的相關詞匯和表達方式,促進學生的互動和交流。再次,分享時尚觀點。讓學生分享自己對時尚的看法,包括什么是時尚、自己喜歡的時尚元素、如何搭配衣服等,可以用英語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還可以在課堂上展示自己搭配的衣服。最后,分享文化差異。教師還可以讓學生了解不同國家或地區(qū)的穿衣文化,包括禮儀、傳統(tǒng)服飾等,用英語介紹自己了解的不同文化,也可以討論這些文化差異對穿衣選擇的影響。
總之,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生活化教學策略的實施旨在打破傳統(tǒng)教育的束縛,將英語學習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中,使之成為一種自然而然的習慣。通過強調生活性、生成性、活動性和發(fā)展性特點,能夠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培養(yǎng)他們的實際應用能力和跨文化意識。當然,生活化教學是一個不斷發(fā)展的領域,需要教師、學生和家長的共同努力。同時,生活化教學不僅僅是為了英語學習,更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因此,在這一新理念下,小學英語教育將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而是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的一種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