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月球探測器“嫦娥六號”成功發(fā)射,引發(fā)國內外廣泛關注和熱烈議論。和“科學熱”伴生的還有“傳聞熱”。自5月起,各種版本的“阿波羅登月偽造說”,悄然在某些網絡平臺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本就是“進口轉外銷”
正如一些科普學者所吐槽的,此次“阿波羅登月偽造說”在中文平臺上大爆發(fā),追根溯源是“進口轉外銷”——因為在國外尤其美國,“花式證偽”阿波羅登月的各種嘗試,實際上早在阿波羅11號尚未完成登月前,就已層出不窮。以至于這類言論有了一個約定俗成的專有名詞——登月陰謀論。
1976年,退役海軍軍官、自由作家凱辛自費出版了一本后來暢銷全球的書籍《我們從未登上月球:美國的300億美元騙局》。這本書以一個“圈內人”的口吻和在外行看來頗為“專業(yè)”的筆觸,以長串數據和大段推理給出一個驚世駭俗的結論——“載人登月真實完成的可能性僅有0.0017%”。
由于凱辛曾是洛克達因公司“特聘高級技術作家”,該公司又是發(fā)射阿波羅飛船所用“土星-5”火箭F-1發(fā)動機的制造商,加上當時正逢“越戰(zhàn)效應”愈演愈烈,美國社會對權威、官方說法和官方成就普遍持懷疑、逆反心態(tài),他的“登月陰謀論”一時間洛陽紙貴。事實上,凱辛既不懂宇航技術,也對火箭或發(fā)動機一竅不通。不過,追隨者刻意淡化了凱辛“圣經”里過于夸誕的情節(jié)。
1980年,“好萊塢攝影棚登月說”的豪華版本隆重登場。根據這一說法,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實際上“黑”了500億美元經費,然后花個零頭雇傭好萊塢電影人“演了一出戲”。由于此前(1978年)上映了轟動全美的、以偽造火星登陸為題材的《摩羯星一號》,加上越戰(zhàn)造成的“信仰危機”仍未過去,“好萊塢攝影棚登月說”火爆一時。
對此,1994年美國著名科學記者安德魯·查金在其著作《月球上的人》中感慨,美國民間科普程度低下,似是而非的偽科學陰謀論歷來很有市場?!暗窃玛幹\論最初的‘好萊塢版本,早在1968年12月阿波羅8號執(zhí)行月球軌道任務時就甚囂塵上,而眾所周知,第一次載人登月成功是在1969年?!?/p>
知名人士達拉斯·坎貝爾總結了流傳最廣、信眾最多的六種“登月陰謀論”,除前述兩種外,還有“月球上沒有風,登月時的美國國旗為何飄揚”“登月照片中月球上陰影為何不對”“登月照片背景中為何沒有星星”,以及“既然已經登月成功,為什么美國后來又上不去了”。不難看出,這“六問”也仍然是最新版本“阿波羅登月偽造論”的核心命題??藏悹栔赋觯瑤资陙韼状破諏W者不遺余力、不厭其煩地解釋,上述“六問”從純學術角度早已不再是問題。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教授彼得·奈特,總結了“登月陰謀論”的基本邏輯模版:因為登月是肯尼迪總統(tǒng)下達給NASA的政治任務,所以必須完成;因為NASA“當然不可能完成”,所以只好在好萊塢攝影棚搞了個“假登月”,一來糊弄總統(tǒng),二來借機挪用經費;因為“登月是在攝影棚里完成的”,但政府已經把牛吹出去了,所以自那時起,NASA當然只能一直努力掩飾這個精心策劃的騙局。
“陰謀論”信徒何以如此多
早在1977年6月,NASA就意識到“登月陰謀論”的危險,當時他們發(fā)布了一份精心制作的說明書,題為“美國宇航員真的登陸月球了嗎”,說明書第一行就言簡意賅:“是的,宇航員確定登月。”
然而幾十年過去,“登月陰謀論”仍在廣泛流傳。對此,NASA媒體關系專家西恩·波特無奈表示:“我們竭盡全力,但收效不及預期?!?/p>
彼得·奈特教授指出,在美國,1999年7月的民調顯示,相信“登月陰謀論”的成年美國人比例在5%-10%。而2018年俄羅斯的一項民調則顯示,相信“登月陰謀論”的俄羅斯受訪者占比竟高達57%。
奈特承認,1970年代美國社會彌漫著對政府和官方機構口徑的不信任,而這種不信任多次被證明是對的,那么,如此復雜的登月難道真就能這么獨善其身嗎?
當然,還有一些徹頭徹尾的“流量質疑者”。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參與成立的,旨在研究新興技術、公共政策及社會影響的項目小組Future Tense就此得出結論:“陰謀論之所以久盛不衰,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業(yè)已成為娛樂界收入來源之一?!币恍┐笈普?guī)媒體的漫不經心,也助推了“登月陰謀論”。
《月球,未來的歷史》作者奧利弗·莫頓認為,“登月陰謀論”的持續(xù)存在并不令人意外?!半S著美國人的思想在1970年代重新變得偏執(zhí),相信這一點變得更加令人愉快?!眾W利弗·莫頓指出,當年美國人喜歡說“阿波羅登月都行,美國還有什么不行的”,事實卻是美國在越戰(zhàn)中不行,在振興內陸城市上不行,在治愈癌癥上也不行;美國人發(fā)現,其實美國政府一點也不像它吹噓得那樣強大,“于是,他們很自然地認為,恐怕‘登月陰謀論才是真的”。而隨著歲月流逝,當事人逐漸凋零,陰謀論者也更加有恃無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