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羽楠
窩窩會村是朔州市平魯區(qū)的特色文化名村,“窩窩會村”的村名十分有趣,讓人禁不住猜想這個“窩窩會”是不是和老百姓家吃的窩窩頭有關。據(jù)說,在明朝洪武年間,靜樂縣佛頭會的趙氏兄弟三人到此建村定居,立誓謀業(yè)起家,逢年回家,相約必帶一定數(shù)量的銀子,他們連續(xù)三年外出,攜帶窩窩為干糧,故取村名為窩窩會。后來窩窩會村的村委主任王占文向我們介紹了一些有關村名的故事,過去條件艱苦,大家開會時多食用窩窩頭充饑,即“吃窩頭開會”。長此以往,便有了窩窩會村這個村名。
抗戰(zhàn)時期,窩窩會村曾是綏蒙軍區(qū)司令部的駐扎地,為綏蒙軍區(qū)革命舊址,留存著許多紅色革命的歷史足跡。到村時,村委主任王占文介紹說,村里正在重新修繕紅色文化遺址,建設“綏蒙軍區(qū)舊址紀念墻”,村內(nèi)還建有紀念館和博物館。據(jù)他介紹,建設完成后,可以用于開展黨課、召開黨員學習會。
每年二月二龍?zhí)ь^這天,窩窩會村會舉辦盛大的“燈游會”,這項活動在村里已經(jīng)保留了好幾百年,他們所點的燈就叫“九曲黃河燈”。燈陣曲折綿延如黃河,俗稱“燈場子”,這是山西省一項古老的傳統(tǒng)民俗活動。明洪武四年(1371),由山西移民將燈場子帶入此地,距今已有幾百年的歷史。關于九曲黃河燈會的來歷,民間流傳著諸多不同的傳說。
古時說:九曲黃河陣是武王伐紂時遇到的奇陣,當時武王的兵馬被紂王的惡陣吞噬了成千上萬,無奈之時,姜子牙上昆侖山請出了道家的祖師爺才將此陣的死門堵死,活門打開。
姜子牙得此秘訣之后武王在伐紂的戰(zhàn)爭中步步取勝。這一傳說在《封神演義》中是這樣說的:趙公明被陸壓道人用釘頭七箭書射死之后,他的三個妹妹號稱三道姑,即云霄、碧霄、瓊霄。她們?yōu)閳蟪?,用聞太師的六百大漢擺成的一個九曲黃河陣?!按岁噧?nèi)藏、洗天之秘密,生死機關,外按九宮八卦,連環(huán)進退,井井有條。人雖不過六百,卻勝過百萬雄師?!薄按岁噧?nèi)按三才,藏天地之妙,中有惑仙丹,閉仙訣,能失仙之神,消仙之魂,陷仙之形,損仙之氣,喪仙之原本,損仙之肢體。神仙入此而成凡,凡人入此而即絕。九曲曲中無直,曲盡造化之奇,挾盡神仙之秘,任他三教圣人,遭此也難逃脫。”三位道姑為報一箭之仇,將玉虛門下的十二位真人,全部用混之金斗壓入此陣,最后姜子牙只得上昆侖山請出道教的祖師元始天尊和老子才破了此陣,救出了玉虛門下的十二位真人,這就是歷史上的九曲河陣。后人為感念趙光明及其“三霄”為朋友盡義氣不惜犧牲生命,特把九曲黃河陣演變成游藝活動,供人們觀賞。
“黃河九曲”一詞最早見于《河圖》中對黃河的記述:“黃河出昆侖山……河水九曲,長九千里,入于渤海?!北R綸在《邊思》一詩中也留下了“黃河九曲流”等古詩名句。有關九曲黃河燈,古代典籍也早有記載,最早見于明《帝京景物略·春場》:“十一日至十六日,鄉(xiāng)村人縛秫秸作棚,周懸雜燈,地廣二畝,門徑曲黠,藏三四里,入者誤不得徑,即久迷不出,曰黃河九曲燈?!睋?jù)清地方志《米脂縣志》記載:“十五日元宵、燈市遍張燈火花炮……四、五、六三日,闔邑僧眾于十字街作齋蘸,關城外,以高粱稈圈作燈市,娓曲回環(huán),游者如云,俗名轉(zhuǎn)九曲?!?/p>
九曲黃河燈在朔州地區(qū)也頗有淵源,燈會自唐代就已興起。相傳,在當時朔州平魯西部流經(jīng)一條河,此河名為太羅河(今偏關河),此河河道千回百轉(zhuǎn),流經(jīng)九道彎才出境匯入了黃河。此河平日里十分溫順,但每逢雨季,山洪暴發(fā),河水如脫韁的野馬四處奔流,天災人禍無法預料,當?shù)匕傩罩荒苎郾牨牭乜粗`被淹,房舍被毀,田禾被吞。在大自然面前,遠古的人類只好乞求神靈的保護。于是,興起了點燈、供奉神明的活動,希望保佑此地人畜興旺,五谷豐登,俗稱“點平安燈”。因為這種民俗活動最早在九道彎河岸邊的村莊興起,所以又稱為“九曲黃河燈”。后來,九曲黃河燈會逐漸演變成了一種娛樂性活動,人們借此活動團聚一起,共賀佳節(jié)。
據(jù)王占文所述,窩窩會村舉辦“二月二龍?zhí)ь^”燈會,即九曲黃河燈會時,會特邀踢鼓秧歌、戲曲等表演的助陣,活動盛大而隆重,十分熱鬧,吸引了周邊的百姓都來到這里參與活動。
整體而言,在每年燈會時,眾人會率先歡迎踢鼓秧歌隊進入活動場地,后在秧歌隊伍的帶領下,共同點起365盞九曲黃河燈,時間大致在晚上6點至7點,名為“黃昏燈”。這種秧歌文化為窩窩會村獨具特色,現(xiàn)已由該村申報被列入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在朔州市也屬獨有。
燈場設置為九曲黃河燈場,俗稱“平安燈”,也被人們稱之為“火把迷魂陣”。燈場設東門,寓意著紫氣東來,門內(nèi)設有入口和出口,四方陣圖共有燈桿365 根,內(nèi)燈火按乾、坤、巽、艮四個方位分設、象征著一年四季,每個方位置燈90盞,每根掛燈一盞,中心桿為老桿,老桿高出其余燈桿的五倍,老桿頂部和底部各有一盞燈,閏月年另加30盞燈,也就是平年367盞,閏月年397盞,四角各一盞,表示春夏秋冬四季平安;老桿的頂峰有四盞,表示四方來財;燈分五色,代表五谷豐登;四周外圍的花燈表示四季如春。等燈場布置完成后,大家都會不約而同地前來走完九曲黃河燈陣,以祈求好運。
在窩窩會村,九曲黃河燈會不可或缺的最是秧歌,秧歌是流傳在朔州地區(qū)的民間舞蹈,尤其以平魯區(qū)最為盛行,流傳非常廣泛。踢鼓秧歌它以粗獷、剛勁、穩(wěn)健、風趣的藝術特點,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它凝結(jié)了當?shù)厝嗣裰腔酆退囆g創(chuàng)作的結(jié)晶。
據(jù)王占文說,窩窩會村的秧歌是由水滸梁山一百零八好漢的故事傳承而來的。宋朝梁山英雄中,有一人被官府抓獲。后被梁山弟兄喬裝進城,劫獄救出。為紀念這一事,以后每逢元宵節(jié),群眾便扮成梁山英雄人物,敲鑼打鼓,載歌載舞,進行慶祝。據(jù)說踢鼓秧歌是在遼金(即南宋)時期就很流行的組合表演唱,相傳,梁山好漢(招安)淪落后,董平、劉唐、呼延灼等人流落到朔州、平魯一帶,他們的后代就打扮成梁山英雄形象編演梁山好漢,流傳下來《一字長蛇陣》《五雷陣》《二龍出水陣》《四門抖底陣》等故事。之后,年復一年,逐漸形成了踢鼓秧歌舞蹈。踢鼓秧歌男角扮相是楊雄、宋江、石秀、武松、林沖、阮家三兄弟等梁山英雄人物。
多年來,由民間藝人自行組成演出班,進行演出活動。一般在街頭、廣場、院落表演,故又稱土攤秧歌。晚上表演時,表演者手持彩燈,在茫茫夜色中,猶如長龍,又似百花盛開。演出時不僅有標會(比賽)的形式,還有串會(闖臺),即圍觀群眾被扮角拉動,經(jīng)稍加打扮,就一起參加表演?!皹藭苯Y(jié)束,兩攤或三攤的踢鼓秧歌班子會合,進行大場子表演,形成高潮。
表演形式有大場子、小場子和過街場子三種。拉花一手持扇,一手持彩巾,舞姿滑稽多趣,變化多端。有時還和觀眾斗趣。大小場子主要以表演的人數(shù)和節(jié)目形式而定。大場子一般在山區(qū)較為流行,參加人數(shù)最少不得低于十六人,多可達到六十四人或更多。表演時,常以兩踢鼓(多扮老生)引路,每一踢鼓后,跟一拉花。隊形有時成“一”字長蛇陣,或二縱隊相并而行,或四縱隊對陣而行,或穿插以各種陣式進行。小場子的前場叫山子,后場叫攤子,結(jié)尾叫落毛。
踢鼓的步法大而剛健,表演剛健奔放;拉花的步小而顫動,表演裊娜柔軟。對舞的交手場類似武術中的對打,大場子紅火熱鬧,氣勢大,陣式錯綜復雜。小場子表演者需有過硬的功夫和一定的技巧。過街場子是在大小場子進行前表演,穿街過巷,邊走邊表演,有宣傳和召集人的作用。三種形式各有特點,一般是交叉進行。
踢鼓秧歌的音樂以鼓、鑼、釵為主,配以嗩吶、長號,奏起大小得勝和將軍令曲牌,浩瀚奔放,顯示出了塞外之氣勢。
窩窩會村舉辦燈會活動時,多有群眾一起參與互動,而尤以摸“老桿”為盛。摸老桿的說法特別講究,摸一下“老桿”,寓意著“以后的道路一帆風順”,由此吸引了一大批群眾慕名而來,來到窩窩會村共同參與到這場喜慶的活動中。
開始轉(zhuǎn)燈活動后,在進入燈場前領燈人及鑼鼓隊,踢鼓秧歌隊,人人舉著手燈排隊等候,主持人發(fā)出鳴炮的指令后,在火爆的鳴炮中隊伍有序而緩慢地進入燈場,主持人高舉著龍燈在鑼鼓隊的樂曲中,腳踏著秧歌鼓點開始轉(zhuǎn)九曲陣圖,踢鼓秧歌隊的演員人人高舉十二屬相手燈,踩著鼓點扭著秧歌跟著轉(zhuǎn)動,像一條長龍游走在燈場中,特別壯觀。
隨后,想摸老桿的男女老少緊跟著秧歌隊進入燈場,所有進場的人員轉(zhuǎn)到老桿處人人伸手去摸一下,還有的甚至上前抱老桿,因為每一個摸老桿的人心里都有自己的愿望想要實現(xiàn),人們相信,摸老桿可以為他們帶來好運。兒童摸了老桿長命百歲,學生摸了老桿金榜題名,姑娘摸了老桿找到如意郎君,媳婦摸了家庭興旺、得子成龍,小伙摸了娶個漂亮媳婦,中年人摸了事業(yè)成就,六畜興旺,老年人摸了身體健康,延年益壽,有病的人摸了能健康。
據(jù)王占文說,此活動一般舉辦三年,停三年,這是自古以來便流傳下來的。舉辦活動的經(jīng)費部分由村民贊助,部分由鄉(xiāng)政府出資,一半用于戲錢,一半用于秧歌錢。
窩窩會村的九曲黃河燈是一種富有地方特色的傳統(tǒng)民俗活動,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價值。我們的非遺民俗文化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我們民族的根和魂。它們是我們祖先的智慧結(jié)晶,是我們民族精神的象征。因此,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去保護和傳承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讓它們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煥發(fā)出新的生機和活力,讓更多的人了解和認識到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在未來,我們期待這項活動能夠繼續(xù)傳承下去,成為連接過去和未來的橋梁,為更多人帶來歡樂和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