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杰,洛陽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作品見于《奔流》等刊。
1
近日讀《古文觀止》中《駒支不屈于晉》,乃姜氏戎首領(lǐng)駒支與晉國大臣范宣子不屈抗爭的一個精彩故事。
故事發(fā)生在公元前560年,時楚共王去世,吳國乘楚國治喪之時侵楚,戰(zhàn)于庸浦(今安徽無為南),即庸浦之戰(zhàn),結(jié)果大敗。吳國失敗后,就告訴了晉國,晉國當時實行聯(lián)吳抗楚的政策,應(yīng)吳國所求于次年在吳國向地與眾諸侯會盟,商討吳國請求伐楚之事。會上范宣子以吳在楚治喪期間侵楚不合禮制為由,拒絕為吳國出兵。其實,此時晉國已是外強中干,攻楚根本沒有必勝的把握。晉人心虛怯戰(zhàn),不敢攻楚,又怕自己這個“盟主”在眾諸侯面前丟了臉面,于是就拿參加會盟的姜氏戎首領(lǐng)駒支開刀,想以此來立威。說昔日,因為強秦的攻伐壓迫,你們的先祖吾離戴著草帽,身披蓑衣來投奔我先君惠公。我先君當時雖然田地也不多,但仍然與你們平分。如今諸侯對我國君已大不如前,大概是說話泄漏了什么機密,這主要是你造成的。明天的會盟會議,你就不要參加了,如果你一定要來,那就要拘捕你。
豈料駒支也不是善茬,面對范宣子強加于駒支的莫須有罪名,駒支以事實為根據(jù),層層遞進,對范宣子進行了反駁。
駒支說,從前秦國仗其人多,瘋狂搶奪我們的土地,把我們的先祖從祖居地趕走。幸得貴國先君惠公顯其大德,認為我戎人乃是四岳之后,不應(yīng)被拋棄滅絕。遂將貴國南疆的荒蠻之地賜我先祖。我們砍荊棘,驅(qū)狐貍、豺狼,在這蠻荒之地生存下來。從此,我們便成為了你們晉國不叛不侵的忠誠臣屬。直到如今依然是忠誠不二。從前,秦晉殽之戰(zhàn)時,你們晉國在前抵抗,我們?nèi)秩藦暮竺娉鰮?,就如同捕鹿,你們晉人抓住角,我們?nèi)秩死⊥龋黄饘⒙狗诺?。這樣,我們?nèi)秩藶槭裁催€不能免罪呢?此后,你們晉國的眾多征戰(zhàn),我們?nèi)秩硕茧S隊出征,聽從貴國首領(lǐng)的指揮,還是像殽之戰(zhàn)時一樣心志如一,從未背離過你們。如今貴國軍隊中的長官可能真有做得不到的地方,導(dǎo)致諸侯叛離。但你們卻來怪罪我們?nèi)秩??我們?nèi)秩伺c華夏族人服飾、飲食皆不相同,禮儀使者也不相往來,言語也不通,能做出什么對貴國不利的事情呢?不讓我們參加會盟會議,又有什么大不了的。最后,駒支賦《青蠅》告退,以“愷悌君子,無信讒言”來告誡范宣子。
范宣子聽后,急忙向駒支道歉,請他繼續(xù)參加會議,也成就了自己和藹可親、謙謙君子的美名。
2
文中的姜氏戎,就是位于東周王城京畿南面,洛河與伊河之間,現(xiàn)為洛陽市伊川縣境內(nèi)的陸渾戎。
駒支在文中說姜氏戎是“四岳”的裔胄?!八脑馈蹦耸翘茍?、虞舜時的四位大臣,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四人,他們是四方氏族部落的首領(lǐng)。堯曾向四岳咨詢誰可接替他的帝位,四岳推薦了舜,堯?qū)⒆约旱膬蓚€女兒嫁給了舜,經(jīng)過三年的考察后將帝位禪讓給了舜。舜也曾向四岳咨詢過誰可奮發(fā)有為,將堯帝的事業(yè)發(fā)揚光大,四岳又推薦了禹來做司空,總領(lǐng)朝政??梢?,四岳在堯舜執(zhí)政之時,位高權(quán)重,堯舜二帝處理重要事務(wù)都要咨詢四岳的意見。四岳還因為輔助禹治水有功,賜姓姜。
陸渾戎原居瓜州(今甘肅敦煌、酒泉一帶),是西戎中一支實力較強的戎族。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陽后,秦國因護送平王東遷有功,遂將岐山以西的土地賜給了秦國,秦國就對西戎展開了攻伐,消滅和吞并了許多戎族的土地,但卻始終無法將姜氏戎這一支戎族滅掉。
到了秦穆公和晉惠公時期,晉惠公夷吾因受排擠,流落在外,因其姐姐是秦穆公的夫人,就投奔了秦國。公元前651年,晉獻公去世后,秦穆公助夷吾返回晉國繼位。夷吾答應(yīng)繼位后將晉國位于黃河以西的土地割讓給秦國作為報答。可晉惠公繼位后又以大臣們不同意為由拒絕履行諾言。公元前647年,晉國發(fā)生饑荒,晉惠公向秦國求助,秦穆公向大臣們詢問是否提供幫助,大臣們說晉惠公雖然可惡,但晉國的百姓卻是無辜的。于是秦國就用大量船只向晉國運糧給予幫助,史稱“泛舟之役”。但第二年秦國也發(fā)生了饑荒,秦國向晉國求助時,晉國不但不幫助,反而趁機發(fā)兵進攻秦國。秦穆公可氣壞了,等度過饑荒以后,秦國就大舉進攻晉國,在韓原之戰(zhàn)中,晉惠公被活捉后帶回了秦國。
秦穆公原本想殺了晉惠公的,但在夫人,也就是晉惠公的姐姐的求情下,才答應(yīng)了放晉惠公返回晉國。但條件是回國后當年就將晉國的河西八城割讓給秦國;第三年,將晉國的太子圉送到秦國作為質(zhì)子;第七年,將陸渾戎整體遷到晉國境內(nèi)?!蹲髠鳌焚夜辏ü?38年)“秋,秦、晉遷陸渾之戎于伊川?!币虼耍诠?38年,根據(jù)秦國和晉國的約定,將陸渾戎遷到了晉國的南鄙之地,也就是位于東周王城京畿南面,洛河和伊河之間的伊川縣境內(nèi)。
3
陸渾戎被遷居伊川后,具體的居住地在哪兒呢?
公元前525年,晉荀吳帥師滅陸渾之戎,陸渾子奔楚,其眾奔甘鹿。“甘鹿”是關(guān)于陸渾戎遷居伊川的歷史記載中唯一比較確定的一個地點。那么這個“甘鹿”是哪里呢?
《山海經(jīng)》中次四經(jīng)有:“厘山之首,曰鹿蹄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甘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其中多泠石?!?/p>
《水經(jīng)注》:“洛水又與虢水會,水出扶豬之山,北流注于洛水。之南,曰鹿蹄之山也,世謂之非山。其山,陰則峻絕百仞,陽則原阜隆平,甘水發(fā)于東麓,北流注于洛水也?!?/p>
“鹿蹄山在河南陸渾縣故城西北,俗呼之縱山。水之所導(dǎo),發(fā)于山曲之中,故世人目其所為甘掌焉?!?/p>
《方輿紀要》:“鹿蹄山在宜陽東南五十里,一名縱山,或謂之非山。
《宜陽縣志》:“洛水又東,徑壽安山之東,迤南為鹿蹄山,亦曰半壁山,甘水出焉?!?/p>
《水經(jīng)注》:“伊水又東北,涓水注之,水出陸渾西山,即陸渾都也?!薄颁杆謻|徑陸渾縣故城北,平王東遷,辛有適伊川,見有被發(fā)而祭于野者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魯僖公二十二年,秦、晉遷陸渾之戎于伊川,故縣氏之也?!?/p>
由記載可以看出,陸渾戎遷居伊川,具體的地理位置,應(yīng)該在洛河和伊河所夾持的熊耳山脈東段的淺山丘陵地帶,在宜陽的鹿蹄山之東南十余里的伊川縣鳴皋鎮(zhèn)徐陽村一帶的順陽河畔?!案事埂辈⒎堑孛?,而是甘水發(fā)源的鹿蹄山一帶。2015年,在伊川縣鳴皋鎮(zhèn)的徐陽村一帶的順陽河兩岸臺地,經(jīng)考古發(fā)現(xiàn)了大量春秋時期墓葬及一座南留古城,與史書記載的“公元前638年陸渾戎遷伊川”相吻合。考古人員還在徐陽墓地范圍內(nèi)發(fā)現(xiàn)一座兩漢時期的古城,經(jīng)考證為陸渾縣城遺址,并將其定名為南留古城。
徐陽墓地及南留古城西北距鹿蹄山,即半壁山(現(xiàn)稱半坡山)6.5公里左右。
4
甲辰年初夏,驅(qū)車出宜陽縣城,沿八官線從牽羊坡上山東南行,然后轉(zhuǎn)038縣道過樊村鎮(zhèn),行至前杓柳村后,從鄉(xiāng)里中心南邊的道路進村,車輛折向西行,穿過村莊后西行5公里左右,就來到了鹿蹄山腳下。
沿著山腳下的砂石道路繞行到鹿蹄山的西北方向,抬頭仰望。但見鹿蹄山西面和北面山體為平緩的斜坡狀草場,但山巔之上,自南向北,然后又折向東,整個山脊都是由赭紅色的花崗巖形成兩道石壁,成直角狀橫亙在鹿蹄山西面和北面的山巔之上,石壁犬牙交錯,巍然聳立,如人工壘砌的城墻堡壘一般。讓人不禁驚嘆,天地造化,蔚為壯觀。
轉(zhuǎn)回鹿蹄山南面,沿著山坡上鋪設(shè)的六百余階臺階登上山頂,三五間廟宇依山勢建造在山巔之上,數(shù)十棵翠柏點綴其間,廟宇里供奉著玉皇大帝等道教神仙。北面山脊東端,一巨石形似猛虎,俯首探身于石壁之外,目光注視下方,似發(fā)現(xiàn)入侵之敵,欲伺機發(fā)起必殺一擊。當真惟妙惟肖,傳神之極。
站在鹿蹄山巔四顧,東北西三面皆是連綿起伏的山巒溝壑。東北面山腳下的溝壑間,一小型水庫如一方美玉,散發(fā)著碧綠的幽光,靜臥山間。南望,白楊平原一馬平川,剛剛收割后的麥田呈土黃色,點綴在碧綠的原野之上,形成斑斑駁駁的幾何圖案,如一塊兒彩色的地毯鋪展在群山夾峙的平原上。夜雨初晴,蒸騰的水汽形成一層薄霧氤氳在山川大地之上。
向東南方凝神久望,心馳神往。遠方似有沖天的喊殺聲沖破層層薄霧而來,馬蹄聲聲,煙塵滾滾,仿佛有一隊身穿異族戎裝,體形彪悍的軍隊,跨騎著戰(zhàn)馬,穿過歷史的煙云沖殺而來。
是陸渾戎的軍隊嗎?
5
陸渾戎遷居伊川之后,地處晉國南疆,北面為東周王室京畿之地,南面與楚國接壤。這個相對中原強國來說相當弱小的戎族部落,無奈也只有在中原強國之間來回橫跳,在夾縫之中艱難生存。
毫無疑問,陸渾戎在受強秦所迫之時,被晉國接納,將他們安置在晉國的南鄙之地。那么,陸渾戎首先依附的就是晉國。他們作為晉國的不侵不叛之臣,緊緊追隨著晉國,為晉國的對外攻伐征戰(zhàn)也做出很大貢獻。
而秦國也很快為其與晉國合謀遷陸渾戎于伊川而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公元前628年,秦國欲派軍隊襲擊鄭國,秦穆公向蹇叔請教。蹇叔以勞師襲遠,師勞力竭且無法保密為由勸告穆公不可。穆公不聽勸告,讓孟明、西乞、白乙?guī)泿煶稣?。蹇叔的兒子也在軍隊中,“蹇叔哭師”,送子出征,曰:“晉人御師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風雨也。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p>
秦國的軍隊經(jīng)過長途跋涉,到達了滑國,被準備去成周做生意的鄭國商人弦高碰到,就送了十二頭牛慰勞秦國的軍隊,說:“我國君主聽說貴國的軍隊準備行軍經(jīng)過我國,特派我來慰勞你們。雖然我國物產(chǎn)也不豐富,但只要你們在這里停留一天,我就給你們提供一天的軍需物資。如果你們要離開,我就為你們守夜護衛(wèi)?!蓖瑫r弦高又派人快馬加鞭將消息傳回鄭國。孟明見鄭國早有了準備,強攻不能取勝,圍攻又沒有后援。想要滅了鄭國已無可能,只好順手把滑國給滅了,撤兵返回秦國。
在第二年(公元前627年),晉國的將軍先軫得到消息,秦國君主不聽蹇叔的勸諫,執(zhí)意長途奔襲鄭國無果,又順手滅了滑國而返,認為這是上天賜給晉國的機會,一定要趁此機會進攻秦軍。晉襄公接受了先軫的建議,下令進攻秦軍,立即召集姜氏戎的軍隊參戰(zhàn)。夏四月辛巳,晉人及姜戎敗秦師于殽。秦國的三位將軍孟明、西乞、白乙也被晉軍活捉了。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秦晉殽之戰(zhàn)”。殽之戰(zhàn)發(fā)生的地點就在今天三門峽市陜州區(qū)菜園鄉(xiāng)與宮前鄉(xiāng)交界處的雁翎關(guān)一帶,為連接西安與洛陽之間的南殽道上地勢險要的一個隘口,夏后皋墓就在關(guān)口北側(cè)約一公里處。
6
陸渾戎被秦、晉合謀遷到了晉國的南鄙之地,處在晉國與楚國的邊界之地。在兩個強國的夾縫之間生存。那么依附晉國,驍勇彪悍,在馬背上討生活的陸渾戎長期生活在楚國的邊境,對楚國來說就是一個心腹之患。
魯宣公三年(公元前606年),楚子伐陸渾之戎。這一年,楚莊王趁晉國內(nèi)亂之際,出兵攻伐陸渾戎。雙方如何戰(zhàn)斗,以及勝敗如何?史書并未記載。但記載了楚莊王伐陸渾之戎,一直打到了洛水邊,然后楚莊王在周王室京畿之地的邊上檢閱軍隊,以示威武。周定王派周大夫王孫滿來慰問楚莊王。楚莊王就問起九鼎的大小、輕重如何。王孫滿問答楚莊王,周王室之所以能作為天下的共主,在德而不在鼎的大小、輕重。
夏朝初年,大禹劃分天下為九州,令九州之牧貢獻青銅鑄造九鼎,將九州的名山大川、奇異之物鐫刻于九鼎之上,象征九州,并置九鼎于都城。夏商周時期,九鼎一直被視為王權(quán)的象征。
隨后,王孫滿又說:“周成王把九鼎立在周王城郟鄏(洛邑),占卜顯示周朝傳世三十代,享國七百年,這是上天的命令。周朝的德行雖然衰微了,但現(xiàn)在天命并沒有改變。鼎的輕重,還不能詢問?!?/p>
從史料記載的“楚子伐陸渾之戎,遂至于洛,觀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笨梢缘弥?,這次戰(zhàn)爭肯定是國力強盛的楚國取得了勝利,要么就是陸渾戎避其鋒芒逃遁而去,楚莊王才觀兵于周疆,問鼎之大小輕重的。因為取代周王室天下共主地位的時機還沒有到,楚莊王就引兵而歸了。
7
再往后,就到了魯襄公十四年(公元前559年)的春天。吳國趁楚共王過世,楚國治喪之際攻伐楚國,卻不料兵敗。吳國就將兵敗之事告知了盟主晉國。于是,晉國派范宣子在吳國的向地,召集了魯國、齊國、宋國、衛(wèi)國、鄭國、曹國、莒國、邾國、滕國、薛國、杞國、小邾國等共同為吳國謀劃如何進攻楚國之事。范宣子以吳國在楚國治喪期間進攻楚國不合禮制為由,拒絕了吳國的請求。并將莒國的公子務(wù)婁抓了起來,因為莒國和楚國的使者有往來。
將要抓捕姜氏戎的首領(lǐng)駒支時,范宣子在召集各國使節(jié)的會議上當面責備駒支,說現(xiàn)在諸侯們對待晉國君主不像從前那么恭敬,是因為駒支說話泄漏了機密才造成了這樣的結(jié)果,要求駒支不得參加第二天的會議,否則就把他抓起來。這就發(fā)生了駒支不屈于晉的故事。從駒支的談話中,可以看出,陸渾戎被秦晉合謀遷到伊川后,一直依附晉國,成為晉國不侵不叛的從屬,為晉國攻伐征戰(zhàn)。從陸渾戎遷伊川,到這時已八十年。從早先的秦、晉殽之戰(zhàn),乃至之后的晉之百役,陸渾戎都參與了,且從未有二心。但從駒支不屈于晉這個故事中,我們也可以看出,此時的晉國已是外強中干,對待結(jié)盟的諸侯們也有做得很不合適的地方,導(dǎo)致諸侯們與晉國也是離心離德。同時,范宣子傲慢對待姜氏戎首領(lǐng)駒支的做法,導(dǎo)致陸渾戎與晉國也產(chǎn)生了隔閡。
8
駒支不屈于晉,最后駒支賦《青蠅》而退。雖然范宣子接受了駒支的勸誡,向駒支道歉,并請駒支繼續(xù)參加了會盟。但范宣子的做法必然會導(dǎo)致駒支的心中產(chǎn)生隔閡。試想,從陸渾戎遷居伊川,依附晉國以來八十年,陸渾戎對晉國不侵不叛,參加了晉國對外攻伐戰(zhàn)爭百余場,可以說是為晉國拋頭顱,灑熱血,為晉國作出了極大的貢獻。奈何,卻被晉國如此對待,拿他們在各路諸侯前立威,殺雞給猴看。能不讓陸渾戎與晉國產(chǎn)生隔閡,離心離德嗎?
魯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八月,晉頃公派屠蒯到周王室,請求允許晉國祭祀洛水和三涂山。周大夫萇弘對劉子說:“客人臉露兇相,恐怕不是為了祭祀,而是為了進攻戎人吧!現(xiàn)在陸渾戎和楚國很友好,而和晉國作對,他們一定是為了這個來的。你還是提前做好防備,免受其害吧。”
九月丁卯日,晉國的將軍荀吳果然率軍從棘津涉水而來,讓祭史先用牲口祭祀洛水,以觀察陸渾戎的動靜。陸渾戎卻沒有留意,于是,荀吳就命令軍隊跟在祭祀的隊伍后面準備進攻。庚午日,就滅了陸渾之戎。晉國發(fā)兵的理由就是陸渾戎與楚國勾結(jié)背叛了盟主。陸渾戎的首領(lǐng)逃亡到楚國,他的部下奔逃到甘鹿,大多被早已嚴陣以待的周朝軍隊俘虜。其余民眾散入民間,融入華夏民族。遷居中原腹地113年的西域陸渾之戎也徹底消散在歷史的煙云之中。
陸渾戎被秦、晉合謀遷到伊川,在秦、晉、楚等大國的夾縫之中求生存。先是依附晉國,參加晉國與秦、楚之間的攻伐征戰(zhàn)。后期與晉國產(chǎn)生嫌隙,又與楚國交好,最后終被晉國設(shè)計攻滅。陸渾戎遷居伊川在中國歷史上雖然只是短短的一瞥,但他們在春秋諸侯爭霸時期,參與大國之間的攻伐戰(zhàn)爭,與秦穆公、楚莊王等春秋霸主直接交手,將自己的名字鐫刻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泛起熠熠的光輝。
責任編輯 高 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