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幾年前,一個大出版機構(gòu)約我寫幾篇關(guān)于杜甫的東西,我重讀了一大堆杜甫的書和關(guān)于杜甫的書。用我太太的話說,我當(dāng)時那副瘋瘋癲癲的德行幾乎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地上、床上都是關(guān)于杜甫以及那個時代的書,墻上甚至還掛了兩大張網(wǎng)購的唐朝首都長安、洛陽的地圖。用了幾個月時間,東西寫出來了,人卻累趴窩了。但還有一樣要緊事沒做——就是壓根兒沒想起來把自己當(dāng)時的閱讀感受寫出來,之后的日子想想就覺得欠自己和杜甫點兒什么。
還債的機會來了。頭幾天,在朋友圈看見幾個朋友推薦新近出版的一本書,王炳文博士的《杜甫的歷史圖景:盛世》。我買回來展卷閱讀,順便也把之前讀杜的感受回憶一點兒出來,算是留個小念想吧。對杜甫我并不想做整體評價,倒不是因為能力或者其他問題,而是因為我只想挑點兒感興趣的小細(xì)節(jié),隨便寫點兒雜七雜八的感受,否則這篇東西就不叫筆記而叫論文或者專著了。
杜甫對我的重要性,我在《中國文學(xué)人物志》里說得非常明白:“我的偶像。他是一個/真正的窮人,會寫詩,卻換不來/面條和朝廷的青睞……”杜甫是我的偶像一說就是這么來的,但是說杜甫是窮人,而且是真正的窮人,就需要做一番解釋了。因為按照唐朝社會階層來看,杜甫根本不算窮人,比如他不用服徭役、不用服兵役、不用納稅……這是杜甫親口說的:“生常免租稅,名不隸征伐?!保ā蹲跃└胺钕瓤h詠懷五百字》)如果非要說他是窮人,他也只是官宦人家之中的窮人罷了。當(dāng)然,我在詩里寫他是窮人確有其他意思,在此就不劇透了。
杜甫的父親杜閑死后,盡管叔叔杜專、杜登還活著,但還是由他這個嫡長孫做了杜氏家族的大家長。杜甫上任伊始,處理的一件比較重要的事兒,就是破解繼祖母盧氏與祖父杜審言合葬格局的難題。杜審言的前妻薛氏早卒,在杜審言卒后,二人合葬在偃師的家族墓地里。公元744年,杜甫69歲的繼祖母盧氏去世,她能不能和自己的丈夫合葬呢?如果她是現(xiàn)代的人,根據(jù)現(xiàn)代法律規(guī)定,前妻(原配)后妻(繼室)都有與丈夫合葬的權(quán)利,她與杜審言合葬當(dāng)然是合法合規(guī)的。但在杜甫的年代,情況不是這么簡單的。話說回來,這種本來簡單的夫妻合葬方式在當(dāng)代個別地方也變成了極為復(fù)雜的社會問題,比如2017年公映的由張艾嘉執(zhí)導(dǎo)和主演的電影《相親相愛》,講的就是前妻后妻究竟誰能與丈夫合葬的矛盾沖突。電影的落腳點最后落在了愛與不愛的問題上。你愛誰?誰愛你?人死萬事空,唯愛永流傳。
《杜甫的歷史圖景:盛世》里說,杜甫的繼祖母和祖父的合葬格局這事兒屬于“重大事件”,和我說的“比較重要的事兒”完全不是一個重量級的。這本書在注釋中說,“謝思煒通過對杜審言夫妻葬法的還原,指出了杜甫在杜家地位上升的情況”。意思就是說杜甫在合葬問題上擁有絕對的決定權(quán)。
根據(jù)王炳文的老師張國剛為這本書寫的序言,我們得知王炳文曾經(jīng)跟隨謝思煒從事過博士后工作,他們之間的淵源讀者還是有必要知道一點兒的,這對理解他們的學(xué)術(shù)見解大有裨益。注釋里還提到謝思煒的一篇論文,《唐代葬法與杜審言夫妻合葬問題——據(jù)杜甫〈盧氏墓志〉考察》。我默認(rèn)大家都讀過杜甫寫的這篇《唐故范陽太君盧氏墓志》,這里就不全文引用了。關(guān)于夫妻合葬,謝思煒的論文寫得非常清楚。在唐代,繼室與丈夫或合葬或分葬,而合葬往往被視為尊崇,“合葬者,所以固夫婦之道也”(《白虎通義·崩薨》)?!洞筇评舨砍_x夏侯君前妻樊后妻董合葬墓志銘并序》里,就講述了前妻、后妻與丈夫三人合葬的方式(現(xiàn)代的陳賡將軍也是與前妻、后妻合葬的)。謝思煒的論文還引用了一位學(xué)者的話說,“元配最重要之權(quán)利,則為合葬與祔祭”,“然母以子貴,繼室之合葬并祔者,例亦夥矣”。這就是說,唐時,繼室與丈夫合葬也是合理的,只不過理由卻是“母以子貴”,并沒有說繼室與丈夫相親相愛或者相濡以沫幾十年這樣更有道理的理由。謝思煒的論文還提到了萬軍杰對119個墓志的調(diào)查結(jié)果,其中丈夫與原配、繼室合葬的比例占44.54%,丈夫與原配合葬的比例占8.4%,丈夫與原配合葬而繼室祔葬的比例占5.88%。說實話,這個調(diào)查結(jié)果還是讓人非常吃驚的。與此同時,謝思煒也明確指出,其中繼室能與丈夫合葬是由于“承嫡子或后室母家的介入起了決定作用”。繼室之所以得到合葬的權(quán)利是因為繼室子女和母家地位較高,原配子女和母家只能服從這種安排。
從杜甫的《唐故范陽太君盧氏墓志》看來,杜甫成功地阻擊了繼祖母盧氏與祖父杜審言合葬的所有可能性,而將她置于祔葬的地位?!皦L內(nèi)西北去府君墓二十四步”,盧氏墓距離杜薛合葬墓二十四步,也就是十二米左右。所謂祔葬就是處于同一墓地而別列一穴。杜甫完全把繼祖母的親生兒子也就是自己曾任武康尉的叔叔杜登擊落馬下。然而杜甫畢竟是知書達(dá)禮的人,所以他在《唐故范陽太君盧氏墓志》里用莊重的詞語給盧氏戴了幾頂高帽子,“實惟太君積德以常,臨下以恕,如地之厚,縱天之和”,換句俗話說,就是給足了叔叔杜登面子。杜甫還說盧氏養(yǎng)育了杜家子女。確實如此。當(dāng)初十八歲的盧氏嫁給四十七歲的杜審言,前妻薛氏生的五個孩子尚在兩歲到十多歲之間,是盧氏辛苦撫養(yǎng)教育了他們,所以杜甫才會說:“某等夙遭內(nèi)艱,有長自太君之手者?!倍偶易优幕槎Y也是盧氏操持的,“慈恩穆如,人或不知者,咸以為盧氏之腹生也”。意思是說不知道的人還以為這些子女都是盧氏親生的。這么說的真正意思就是他們并不是盧氏親生的。最后一句贊語頗有意味,“貴因長子,澤就私門”。盧氏之所以富貴是因為“長子”的緣故。長子是誰呢?薛氏的兒子杜閑,也就是杜甫的父親。杜閑是唐代官兒當(dāng)?shù)米畲蟮亩偶胰恕?/p>
日本學(xué)者松原朗在2019年的《杜甫研究學(xué)刊》上發(fā)表論文《撫育杜甫成長的世界——繼祖母盧氏的氏族觀探微》,其中說,盧氏“成為擔(dān)負(fù)起了家族中重要事務(wù)的核心人物”。她極為重視與門閥以及貴族的交往,她為薛氏子女以及自己所生子女挑選的婚姻對象也都是官員或者出自官員家庭。松原朗認(rèn)為“杜甫由于受到盧氏的影響,因此也要聽她的話,個人的成長也受到了她的影響”。說得有道理,但杜甫的家族意識未必就是這樣。即便如此,他的交往對象雖然也有官員或者貴族之外的平民,但從贈詩對象的數(shù)量來看,還是官員居多。郭沫若在《李白與杜甫》中寫了一節(jié)“杜甫的門閥觀念”,批判杜甫,卻沒有提及盧氏的影響,原因不得而知。不過,松原朗也認(rèn)為在寫《唐故范陽太君盧氏墓志》的時候,“其中的一些事情,杜甫在此做了暗示”。暗示這個詞兒里面就有故事了。或許有人以為這就是朱東潤所說的,“杜甫是有他的庸俗一面的”,我個人覺得還是應(yīng)該把這個理解成人性為宜。
我在寫盧氏葬禮的時候認(rèn)真揣測了杜甫的心理,并且模擬了杜甫妻子楊氏的視角。故事里的杜二就是杜甫,該稱謂并非我的獨家發(fā)明,而是來自他的時代。
杜二雖然言語輕松,但是我知道其后必然隱藏著大難處。這個難以解決的大難處就是太婆婆能否與杜二爺爺合葬的問題。
在陳留,太婆婆臨死留話給杜二的小叔叔,說她必須和我的太公公也就是杜二的爺爺葬在一起,因為她嫁給杜二的爺爺已經(jīng)整整五十年了。五十年絕非小數(shù),大多數(shù)人活到五十歲還要指望上天垂憐呢?!氨R氏奶奶這個要求其實并不過分”,杜二說,“可是根據(jù)現(xiàn)在的禮法規(guī)定——都什么年代了還有這樣的規(guī)定——根據(jù)現(xiàn)在的禮法規(guī)定,繼室不能和丈夫合葬,只有前妻才可以。叔叔們對于盧氏奶奶的遺言,有的贊成,有的反對,贊成的是繼室盧氏奶奶生的小叔叔,反對的是前妻薛氏奶奶生的叔叔。爸爸倒好,什么都不說,就把這個難題甩給了我。他說還是讓長房長孫來解決這個問題吧。這不是為難我嗎?他還是長子呢。但是我也不好意思和爸爸爭,就硬著頭皮接下來了”。
我沒責(zé)怪杜二,他沒有做錯任何事情。
我也沒有任何建議,只能滿臉愁容地?fù)嵛慷哦臐M臉愁容。
黃昏時分,我走出臥室到廚房給杜二沏茶的時候,經(jīng)過院子,看見兩鬢斑白的公公和叔叔們圍坐在茶幾前小聲交談。小叔叔臉色凝重,端著茶盞茫然地看著什么。
迎翠說,他們下午都來看過宗文,還給宗文送了禮物。宗文是長房重孫,卻不是重長孫,因為杜二結(jié)婚太晚了。
“你說我怎么辦?必須把這個事情辦好,否則杜家我也就待不下去了?!弊聊チ税胍梗哦€是一副愁苦面容,我心疼得不行,但是絞盡腦汁也沒想出什么好主意幫他。
分歧集中在小叔叔和其他叔叔之間。姑姑們都沒參與,但是她們私下怎么想的,我大抵也能猜得出來。姑父們明確表示這是杜家的事,他們不方便發(fā)表意見。
公公表面對杜二的任何決定都贊同,但他骨子里也不同意合葬,只是礙于自己家長的面子,才沒有公開表明態(tài)度。
晨起時,我看見杜二斜靠在桌前打盹兒。他必是冥思苦想了一整夜。聽見我的腳步聲,他突然醒來,紅著眼對我說:“二娘,按照我的本心,就應(yīng)該讓盧氏奶奶和爺爺合葬!但是如果我支持小叔叔,支持者也還是少數(shù)人……還有我們面對的不僅是爸爸和叔叔們,還有一個堂皇的禮法……我可以假裝看不見它,但如何說服爸爸和叔叔們也看不見它呢……難道就不能三人同穴嗎?在墓碑上,把盧氏奶奶的名諱寫得小一點兒,位置靠邊一點兒……但是爸爸肯定不會同意,小叔叔也未必滿意這樣的安排……二娘,你說我怎么辦???實在不行就讓爸爸他們定奪吧,我不管了?!?/p>
杜二非??鄲?,非常糾結(jié),但是說服公公和其他叔叔明顯太難了,杜二最終選擇了去說服他非常同情的小叔叔?!拔疫@是妥協(xié)是不是?向我內(nèi)心反對的東西妥協(xié)是不是?”杜二似乎是對我說,更像是對自己說。我沒有回答。我不知道怎么回答。
“小叔叔有點兒可憐”,走出窯洞的時候,杜二對我說 :“我怎么張這個嘴呢?”
我不知道杜二究竟是怎么和小叔叔談的,只是猜測,如果小叔叔不想和眾兄弟撕破臉皮,就只能退讓了。撕破臉皮就更不可能合葬了。但憑什么讓小叔叔退讓呢?用禮法壓他嗎?杜二不會這么做。只有補償小叔叔,只有安慰小叔叔受傷的心。
也許是因為杜二的一臉苦相,也許是因為現(xiàn)實根本不可能改變,小叔叔終于放棄了為自己母親爭取合葬的斗志,他松口了,但是提出兩個并不過分的要求,一是提高墓葬規(guī)格,二是把鞏縣老家的房屋田地再勻給他一部分。看著小叔叔的淚水和紅腫的眼睛,杜二暫時答應(yīng)下來,然后又去和公公以及其他叔叔們商談。
這個商談同樣不容易,但是與小叔叔受傷的心相比,公公他們又有什么可說的呢?這是杜二后半夜回到臥室里對我說的?!鞍讯偶邑敭a(chǎn)都給小叔叔也不過分”,杜二說:“嫁到杜家五十年都不能與丈夫合葬,這種道理如何講得通?”
不能讓太婆婆的靈柩始終停著,一大家子人都在等著下葬呢。公公和其他叔叔最終還是接受了小叔叔的要求,但是小叔叔的表情還是那么哀戚,并未因為補償而有所緩和。
不管怎樣,協(xié)議還是達(dá)成了。出人意料的是,杜二以公公的名義給太婆婆寫了一篇銘文,寫得又動情又合理。也許小叔叔的悲涼情緒多少得到了一點兒撫慰?我不確定。
一場合葬風(fēng)波就這么被平息下來。
“我還是覺得對小叔叔不公平?!倍哦欀颊f。
讀者都能看出來,在我的故事里,我對杜甫是同情的,我讓他已經(jīng)死去的父親仍舊活著也是出于這種考慮。我承認(rèn),我的屁股沒有徹底坐在盧氏那一邊。如果我是繼室之子杜登,我就假裝不在乎吧。如果我是嫡長孫杜甫,我可能就會有通過楊氏之眼推測出來的那一番心理活動吧,因為具體的作為全都寫在墓志上了,已經(jīng)是一個鐵打的不能更改的事實了。
一般來說,杜甫的不少詩里都是有事兒的,但是詩外也是有事兒的啊。它們都不該被忽略,我們哪個人能夠逃出各種事兒的糾纏呢?
其實,正是這些所謂的大事兒小事兒構(gòu)成了杜甫成為“詩史”的基礎(chǔ)?!霸娛贰边@個詞兒出自唐代孟棨的《本事詩》:“杜逢祿山之難,流離隴蜀,畢陳于詩,推見至隱,殆無遺事,故當(dāng)時號為‘詩史。”“本事”一詞出自《漢書·藝文志》,“本事詩”的意思就是“介紹詩歌產(chǎn)生時的事實”(張暉《中國“詩史”傳統(tǒng)》),孟棨將之分為七個專題,“情感、事感、高逸、怨憤、征異、征咎、嘲戲,各以其類聚之”。近人蘇曼殊、陳獨秀都曾寫過《本事詩》。前年,我寫了一首《本事詩》:“本想寫一首關(guān)于一個穿越的人/或者宇航員降臨到一個陌生星球的詩,/但是后來下雪了,就想寫一首/關(guān)于下雪的詩……”這首詩從形式到內(nèi)容都嚴(yán)格遵循孟棨的概念設(shè)定,介紹某詩產(chǎn)生之際的事實,當(dāng)屬“嘲戲”一格。套用常暉評價孟棨的話說,它“絕對不是郭紹虞所說的‘僅備茶余酒后的消遣,其態(tài)度卻又是游戲的”,我個人也覺得它完全符合司馬遷說的“推見至隱”。殊不知天降硫酸,有個人寫了篇文章批評這首詩以及刊登它的雜志。關(guān)于“本事詩”的概念,這篇文章說“本事是指‘有能力的意思”,這篇文章又說“所謂‘本事詩,就是‘本來的事的詩”。我無言以對。在這里,我對刊登《本事詩》的雜志表示歉意,無端牽累人家,太不好意思了。
由事兒而為本事,由本事而為詩史。此一路徑倒是值得寫詩的人和研究詩的人琢磨琢磨,那樣或許就不會“錯把本事當(dāng)能力”“勿以事小而不寫”了。
研究杜甫的書中,我認(rèn)為洪業(yè)的《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是必讀的。如果某學(xué)者從沒看過這本書,我建議你不要指望和他探討杜甫能夠深入到什么程度。但在這本書里,洪業(yè)只用一句話就把杜甫繼祖母盧氏的葬禮帶過去了:“杜甫在洛陽的逗留或短期做事,毫無疑問因為繼祖母在744年仲夏于陳留去世而中斷;仲秋時節(jié),繼祖母被安葬于偃師的家族墓地?!边@只能說洪業(yè)的興趣和注意力已經(jīng)不在此處。他在其他地方也曾偶爾提及盧氏,其中談到為盧氏寫的“一首小詩”,“對象是一座沒什么特別意義的假山”。這首叫《假山》的詩前附有杜甫短序,講述假山建造之由來。這首詩,其實是借助贊賞盧氏院子里的假山之美來為盧氏祝賀壽辰。
一匱功盈尺,三峰意出群。
望中疑在野,幽處欲生云。
慈竹春陰覆,香爐曉勢分。
惟南將獻(xiàn)壽,佳氣日氛氳。
在清代浦起龍的《讀杜心解》里,這首詩不叫《假山》,而是以短序為題。浦起龍認(rèn)為仇兆鰲根據(jù)黃鶴注而起的題目屬于“改本”,還是“照舊本作長題”吧。這套《讀杜心解》,是我參加首屆杜甫國際詩歌節(jié)時主辦方贈送的禮物,我?guī)缀跬?,幸虧扉頁上詩歌?jié)紅色篆字的印章提醒了我。這首詩后還附有《唐故范陽太君盧氏墓志》,里面提到錢箋“此代其父閑作也”。從學(xué)術(shù)上講,我不認(rèn)同這個說法,但是寫故事的時候,代作這個說法卻給了我靈感。詩里的兩句,“望中疑在野,幽處欲生云”還是非常不錯的,值得反復(fù)吟詠。
陳貽焮的《杜甫評傳》里只提了一嘴葬禮,對合葬難題沒說什么。我想他的興趣恐怕也不在此處吧。
我拜訪過河南鞏縣(現(xiàn)鞏義市)的杜甫出生地和杜甫墓。臨別時,我留詩一首《在杜甫墓前》,算是不虛此行吧。
灰霾過于盛大,
泡桐和枯枝的地下抵抗……
欲言又止的原因僅僅是
年代的沉沒。
散文理解詩
是絕對不可能的有些絕對。
杜甫的出生窯,幽閉癥,
電梯快速下降。
不相信橫在中間,
不相信并非浮石,
洛水上面沒有一艘輪船,
帆影是想象加上去的。
各種幻影,
是酒醉,是錯覺的貢獻(xiàn)。
風(fēng)吹杜甫路四顧張望,
手機不是手槍。
即使如拉撒路,
你會寫什么,面對我面對的……
堵車,車禍,生命在無所謂之中離別,
桃花燦爛得看不見。
故意錯開的青年,
故意誤讀的杜甫,
灌溉設(shè)施讓渡給工廠,
未來與未知相愛。
贊嘆握著冷漠的手。
樹影批評書法的拙劣。
牢騷,抱怨,忠誠,
相互制作曠世的名言。
河南偃師還有一處杜甫墓,墓碑上刻著“唐工部拾遺少陵杜文貞公之墓”的字樣。杜審言和薛氏的合葬墓也在附近,墓碑是2005年立的,上面只刻了“杜公審言之墓”的字樣,并沒有提及杜審言的原配薛氏,不知道她的靈魂是怎么想的。不遠(yuǎn)處是杜家先祖杜預(yù)的墓,墓碑上刻著“晉當(dāng)陽侯杜公諱預(yù)之墓”的字樣,碑是1776年立的。我們沒找到盧氏墓,大概早已湮沒在荒草之中了。她的靈魂是怎么想的,她兒子杜登的靈魂是怎么想的,都沒有人知道了。
2024年3月9-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