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采用語料分析法對中國和日本各12名幼兒園教師在30分鐘自由游戲片段中產生的8453條小句進行分析。研究發(fā)現(xiàn),在自由游戲的師幼互動中,日本幼兒園教師使用更多的心理狀態(tài)語言。在語言類型上,中國幼兒園教師使用認知類心理狀態(tài)語言的頻率更高,而日本幼兒園教師使用意愿類和情緒類心理狀態(tài)語言的頻率更高。此外,中日幼兒園教師與不同年齡段幼兒(4歲以上和4歲以下)互動時心理狀態(tài)語言的運用也呈現(xiàn)不同特征?;诖?,本研究提出相關教育建議。
【關鍵詞】心理狀態(tài)語言;中日比較;教育建議
【中圖分類號】G6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604(2024)06-0045-06
心理狀態(tài)語言(mental state language)是描述個體心理狀態(tài)和過程的語言。師幼互動中教師使用該類語言表達自我或征詢幼兒的意愿、喜好、感受、想法等。研究表明教師心理狀態(tài)語言的運用與兒童語言、情緒和社會性發(fā)展密切相關?!?,2〕心理狀態(tài)語言包括意愿類、情緒類、感知覺類和認知類4種常見類型。師幼互動中,不同類型的心理狀態(tài)語言往往呈現(xiàn)出不同的使用特征,并蘊含著不同的教育價值。
中日兩國在學前教育機構設置、一日常規(guī)活動、園所環(huán)境、教育目標等方面,呈現(xiàn)出根植于各自民族文化的教育理念和實踐差異。〔3,4〕因此,本研究對中日兩種文化背景下幼兒園教師心理狀態(tài)語言運用的基本特征(語言總量和類型)展開探索,并為我國幼兒園教師在師幼互動中的語言運用提供參考。
一、研究設計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研究表明幼兒心理狀態(tài)語言發(fā)展具有階段性,4歲是幼兒心理狀態(tài)語言發(fā)展的關鍵年齡。因此,本研究選取4歲以下(36—48個月)和4歲以上(49—62個月)兩個年齡段作為重要變量。
本研究采用語料分析法,以教師和幼兒在自然情境中互動所產生的語言文本為研究對象,并根據(jù)研究問題,以特定的語言編碼方案對語言文本進行系統(tǒng)性編碼和統(tǒng)計分析。
1.語料收集
本研究中中國和日本語料的收集范式均為:研究者入園對幼兒園教師和幼兒的半日活動進行拍攝,并將視頻對話進行逐字轉錄,形成文本語料。中國和日本的語料收集均通過倫理委員會的倫理審查,并且研究參與者均已簽署研究參與同意書。
本研究的語料包括中國和日本各12名(共24名)幼兒園教師與幼兒在自由游戲活動中的30分鐘互動語料,共形成720分鐘中日師幼互動語料庫(含8453條小句),符合國內外相關語料研究的規(guī)范?!?,6〕參與研究的中日幼兒園教師均為女性,分別來自日本東京和中國浙江的若干所幼兒園??紤]到幼兒年齡對師幼互動的影響,在所選取的中日幼兒園教師中,一半教師與4歲以上幼兒互動,一半教師與4歲以下幼兒互動。
2.語料編碼
本研究所選取的師幼互動片段均被逐字轉錄為相應的中文和日文,并被切分成小句。每條小句作為一個分析單位導入表格,依據(jù)心理狀態(tài)語言常見的類型,并結合研究問題以及中文、日文表達上的差異,提出具體編碼方案(見表1)。
中方編碼由中國研究人員進行,日方編碼由精通日語且有日本留學經歷的研究人員進行。中日兩國語料被初次編碼完成后,進行二次編碼。研究人員針對兩次編碼不一致的地方進行討論和調整,以確保編碼的準確性。所有編碼完成后,使用卡帕系數(shù)計算編碼信度,所有編碼項結果均大于0.90,說明編碼一致性良好。
(二)數(shù)據(jù)分析
本研究使用統(tǒng)計軟件(SPSS26.0)對編碼后的量化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首先,使用二元邏輯回歸分析檢驗文化背景和幼兒年齡是否影響幼兒園教師心理狀態(tài)語言的使用頻率。其次,使用比率Z檢驗探究中日幼兒園教師組內4種心理狀態(tài)語言使用的總體分布情況,再采用卡方檢驗探究中日幼兒園教師組間心理狀態(tài)語言使用的差異。最后,采用比率Z檢驗比較與不同年齡段幼兒互動時中日幼兒園教師組間心理狀態(tài)語言使用的差異。
二、研究結果
(一)中日幼兒園教師心理狀態(tài)語言使用的基本特征
在30分鐘的自由游戲師幼互動中,12名中國幼兒園教師共產生4756條小句,12名日本幼兒園教師共產生3697條小句。雖然中國幼兒園教師的話語總量高于日本幼兒園教師,但日本幼兒園教師心理狀態(tài)語言的使用比例(13.23%)卻高于中國幼兒園教師(9.06%)。
心理狀態(tài)語言與影響因素的二元邏輯回歸分析結果表明,文化背景和幼兒年齡是影響中日幼兒園教師心理狀態(tài)語言使用的重要因素。日本幼兒園教師心理狀態(tài)語言使用的概率是中國幼兒園教師的1.501倍,中日幼兒園教師與4歲以上幼兒互動時心理狀態(tài)語言使用的概率是與4歲以下幼兒互動時的1.476倍(見表2)。
研究結果表明中日幼兒園教師對4種類型心理狀態(tài)語言的使用分布并不均衡。中國幼兒園教師使用感知覺類(N=172,占39.9%)和意愿類(N=158,占36.7%)心理狀態(tài)語言頻率最高,且二者在統(tǒng)計學上不存在顯著差異(z=0.98,p=0.33gt;0.05),認知類(N=85,占19.7%)使用較少,情緒類(N=16,占3.7%)使用最少。日本幼兒園教師使用意愿類(N=219,占44.8%)心理狀態(tài)語言最多,其次是感知覺類(N=172,占35.2%),而認知類(N=55,占11.2%)和情緒類(N=43,占8.8%)使用最少。雖然認知類心理狀態(tài)語言在數(shù)值上大于情緒類,但二者在統(tǒng)計學上不存在顯著差異(z=1.28,p=0.20gt;0.05)(見表3)。
列聯(lián)表卡方檢驗結果進一步表明中日幼兒園教師在不同類型心理狀態(tài)語言的使用上存在顯著差異(χ2=25.098,df=3,p=0.000)。日本幼兒園教師意愿類和情緒類心理狀態(tài)語言使用的比率顯著高于中國幼兒園教師;中國幼兒園教師認知類心理狀態(tài)語言使用的比率顯著高于日本幼兒園教師。在感知覺類心理狀態(tài)語言的使用上,中日幼兒園教師不存在顯著差異(見表4)。
(二)中日幼兒園教師與不同年齡段幼兒互動時心理狀態(tài)語言使用的異同
中日幼兒園教師與不同年齡段幼兒互動時心理狀態(tài)語言的使用存在顯著差異。中國幼兒園教師與4歲以上幼兒互動時會使用更多的心理狀態(tài)語言,尤其是認知類心理狀態(tài)語言的使用頻率會隨著幼兒年齡增長而提高,但意愿類和感知覺類則不會因幼兒年齡變化存在顯著差異。但與4歲以下幼兒互動時,中國幼兒園教師情緒類心理狀態(tài)語言的使用反而更多。日本幼兒園教師與4歲以上幼兒互動時心理狀態(tài)語言使用的總體頻率更高,且更多使用意愿類、認知類心理狀態(tài)語言,相反,與4歲以下幼兒互動時,感知覺類和情緒類的使用頻率更高(見表5)。
三、討論與分析
(一)中日幼兒園教師心理狀態(tài)語言使用總體分布呈現(xiàn)相似性
在4種類型心理狀態(tài)語言的使用上,中日幼兒園教師呈現(xiàn)出相同的分布趨勢,即意愿類和感知覺類心理狀態(tài)語言使用最多,認知類其次,情緒類最少。首先,在與幼兒交流時,中日幼兒園教師都頻繁使用如“想要”“喜好”“希望”等意愿類心理狀態(tài)語言,詢問幼兒的意愿和想法,并鼓勵幼兒用語言自主表達需求。這有利于構建平等和諧、互相尊重的師幼關系。例如,中日幼兒園教師都注重在游戲中主動詢問幼兒喜歡玩什么(你想玩那個小黃鴨嗎?)、希望怎樣玩(還想再玩一次嗎?)。其次,感知覺類作為第二常用的類型,通常以各類感官類動詞以及形容詞表達呈現(xiàn),如“看到”“聽到”“聞起來”“軟的”“硬的”“熱的”等。中日幼兒園教師對感知覺語言的重視,與早期兒童感官發(fā)展的需求相符合。此外,情緒類和認知類心理狀態(tài)語言在中日幼兒園教師中的使用頻率都較低,尤其是情緒類極少出現(xiàn)。這與中日文化中都較為委婉含蓄的表達特點密切相關。已有研究表明,與西方國家相比,中日父母更少鼓勵孩子表達情緒?!?〕
綜上,中日幼兒園教師在心理狀態(tài)語言使用上的共性,正是兩國教育理念和文化觀念相似之處的語言體現(xiàn)。兩國都注重幼兒五大領域的全面發(fā)展,強調幼兒的游戲體驗,并利用游戲的形式開展各種教學活動。〔8〕
(二)中日幼兒園教師在心理狀態(tài)語言總量和類型使用上存在顯著差異
研究發(fā)現(xiàn),中國幼兒園教師使用心理狀態(tài)語言的比例低于日本幼兒園教師。這反映了中日學前教育在教育理念、實踐以及文化價值觀上的差異。同時,也與教師本身可能存在的語言使用傾向有關。除此之外,兩國師幼互動時的師幼比差異可能也是造成這一差異的主要原因。通過視頻的觀察與分析發(fā)現(xiàn),中國參與班級游戲期間的實際師幼比平均為1∶10,而日本參與班級游戲期間的師幼比平均為1∶4,即日本幼兒園教師有更多的小組交流機會。造成中日師幼互動比例差異顯著的關鍵原因在于,兩國對幼兒園教師的配置和職能的規(guī)定不同。在中國,幼兒園普遍實行“兩教一保”的制度,即每個班級由2名教師和1名保育員負責。但保育員的工作重心更多在一日常規(guī)中的生活活動,很少參與各種室內外教學、游戲等活動。相比之下,日本幼兒園每個班級也由3名教師負責,但所有教師輪崗進行各種保育工作,每位教師都會參與到日常的各項活動中,與幼兒進行積極互動。研究表明,師幼互動時較高的師幼比意味著教師能夠給予每名幼兒更多的關注,并進行更加深入的長話輪交流,在長話輪中教師使用認知類和感知覺類心理狀態(tài)語言的頻率更高。〔9〕
在心理狀態(tài)語言類型的使用上,中國幼兒園教師通常使用更高頻率的認知類心理狀態(tài)語言激發(fā)幼兒在自由游戲中的思考和探索。中國幼兒園教師不僅常常提問幼兒“你覺得這樣好嗎?”“你知道哪個是對的嗎?”來征詢幼兒對于某個問題或事件的看法,而且還使用認知類語言鼓勵幼兒思考,如“你猜一猜他怎么想的”“你自己仔細思考一下”。認知類心理狀態(tài)語言的使用傾向反映出,中國幼兒園教師關注幼兒知識的獲取以及思維能力的成長。這與長期以來中國教育實踐中重視知識和技能的增長密切相關?!?0〕
日本幼兒園教師較少使用認知類語言,而是傾向使用委婉語氣引發(fā)幼兒思考,最常見的是“你能怎么做呢?”。這種微妙和委婉的語言風格反映出日本語言文化中的語言習慣。〔11,12〕與中國幼兒園教師相比,日本幼兒園教師更加注重在活動中營造愉快自主的氛圍,〔13〕在語言上表現(xiàn)為更加高頻地使用意愿類和情緒類心理狀態(tài)語言,為幼兒提供更多的情感體驗和自主選擇的機會。這與日本同時關注生命物體和無生命物體的情感教育有關。在吃飯的時候將食物擬人化賦予人的情感,〔14〕如“可憐的胡蘿卜先生被你們吃掉了!”。
(三)幼兒年齡對中日幼兒園教師心理狀態(tài)語言使用具有顯著影響
幼兒年齡是影響教育者心理狀態(tài)語言使用的重要因素。這一結果與以往研究一致?!?5,16〕研究發(fā)現(xiàn),中日幼兒園教師在與4歲以上幼兒互動時均會明顯使用更多的心理狀態(tài)語言,尤其是認知類語言。這與幼兒自身的心理狀態(tài)語言發(fā)展規(guī)律一致。幼兒最初(2—3歲)使用諸如“要”和“喜歡”之類的詞語來表達他(她)的意愿和喜好。伴隨認知能力的發(fā)展,幼兒4歲之后逐漸出現(xiàn)諸如“知道”和“猜”等認知類的相關表達?!?7〕在與不同年齡段幼兒互動時,中日幼兒園教師意愿類和認知類心理狀態(tài)語言的使用頻率表明,兩國教師均能夠根據(jù)幼兒的發(fā)展特點,有意或無意地調整心理狀態(tài)語言的使用,以適應幼兒認知能力的發(fā)展需求。
研究中的另一個發(fā)現(xiàn)是,中日幼兒園教師與不同年齡段幼兒互動時使用四種類型心理狀態(tài)語言的變化趨勢不一致,這種差異進一步反映了中日幼兒園教師在教育實踐中語言運用的文化差異。一方面,中國幼兒園教師使用意愿類和感知覺類心理狀態(tài)語言不因幼兒年齡的不同而產生顯著變化。這反映了中國幼兒園教師一直堅持尊重幼兒需求,注重創(chuàng)建促進幼兒感知探索和發(fā)展的教育環(huán)境。另一方面,隨著幼兒年齡增長,日本幼兒園教師使用意愿類心理狀態(tài)語言顯著增多。這是日本幼兒園教師對幼兒成長過程中主體意識增強的語言回應,與日本學前教育強調建立在“表達需求”和“對需求表達做出共情回應”基礎上的社會聯(lián)系相一致?!?8〕
四、教育建議
(一)強化心理狀態(tài)語言運用意識,創(chuàng)造優(yōu)質語言環(huán)境
心理狀態(tài)語言作為表達感受、意愿、情緒、想法等心理狀態(tài)和過程的語言,與早期幼兒的語言、同理心、認知及社會性發(fā)展密切相關。研究表明,當教師提升對心理狀態(tài)語言教育功能的認識后,教師的心理狀態(tài)語言的使用頻率會顯著提升,其心理狀態(tài)語言使用水平也會隨之提高,進而能夠有效促進幼兒心智能力的發(fā)展以及對此類心理狀態(tài)語言的理解與掌握?!?9〕因此,幼兒園教師應當有意識地與幼兒主動分享或討論有關內心世界的話題,并利用一日常規(guī)活動中的各種情境發(fā)起心理狀態(tài)談話,以此提高幼兒心理狀態(tài)語言的使用頻率。在教師與幼兒的交往中,教師要真誠地表達自己的感受、想法和對幼兒的期待,如“我希望你……”“我覺得……”,同時認真傾聽并積極回應幼兒的心理狀態(tài)表達,在“心”與“心”的交流中,建構和諧的師幼關系。
(二)調整心理狀態(tài)語言使用類型,契合幼兒成長規(guī)律
教師需要依據(jù)幼兒的發(fā)展規(guī)律,有意識地調整心理狀態(tài)語言使用類型。幼兒心理狀態(tài)語言的發(fā)展具有階段性,2—3歲幼兒開始使用意愿類心理狀態(tài)語言表達需求和喜好,4歲后幼兒開始出現(xiàn)認知類心理狀態(tài)語言,并逐漸使用豐富的語言表達自我的心理狀態(tài)。〔20〕這種發(fā)展規(guī)律要求教師在面對不同年齡段的幼兒時,有側重地使用不同類型的心理狀態(tài)語言,促進幼兒對心理狀態(tài)語言的理解和使用。針對托班、小班幼兒,教師應注重引導幼兒用語言自主表達意愿、情緒,分享所見所聞所感;而針對中、大班幼兒,教師則應加強使用認知類心理狀態(tài)語言引導幼兒思考并表達想法,并綜合使用各類心理狀態(tài)語言增加幼兒的心理狀態(tài)詞匯,從而推動幼兒的全面發(fā)展。
(三)開展文化適宜性教師語言培訓,發(fā)揚本土文化優(yōu)勢
語言文化背景影響著幼兒園教師語言的選擇和使用。因此,幼兒園應該充分重視教師和幼兒所處的文化背景,進行文化適宜性的教師語言培訓。本研究發(fā)掘了中國幼兒園教師在心理狀態(tài)語言運用上的優(yōu)勢,為研究者和有關部門研制適宜性的語言培訓方案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與日本幼兒園教師相比,中國幼兒園教師更擅長使用認知類心理狀態(tài)語言,以此實現(xiàn)對幼兒思維的啟發(fā)和引導。文化適宜性的語言培訓應該充分發(fā)揚已有文化優(yōu)勢,吸收借鑒外來優(yōu)秀文化,并在此基礎上將重心放在教師語言運用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如增加教師情緒類語言使用的相關培訓,有針對性地提高教師情緒類語言使用的能力,從而更有效啟發(fā)幼兒理解和表達自己的情緒。
(四)增強跨文化學習意識,辯證審視中外教育差異
跨文化學習交流是促進我國學前教育事業(yè)不斷進步的重要策略之一。正如本研究發(fā)現(xiàn),日本幼兒園教師對情感教育的重視及情感表達的策略,為我國幼兒園教師提供了寶貴的學習經驗和借鑒之處;而中國幼兒園教師在運用認知類心理狀態(tài)語言啟發(fā)幼兒思維方面的做法,也對日本學前教育加強幼兒認知發(fā)展具有積極的啟示意義。
參考文獻:
〔1〕BARNES E M,DICKINSON D K.Relationships among teachers’ use of mental state verbs and children’s vocabulary growth〔J〕.Early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2018,
29(3):307-323.
〔2〕GRAZZANI I,ORNAGHI V.Emotional state talk and emotion understanding:A training study with preschool children〔J〕.Journal of Child Language,2011,38(5):1124-1139.
〔3〕TOBIN J J,WU D Y H,DAVIDSON D H.Preschool in three cultures:Japan,China,and the United States〔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9.
〔4〕TOBIN J,HSUEH Y,KARASAWA M.Preschool in three cultures revisited:China,Japan,and the United States〔M〕.Chicage: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9.
〔5〕張放放,周兢.兒童敘事能力發(fā)展研究綜述〔J〕.幼兒教育(教育科學),2006,334(6):47-52.
〔6〕JUSTICE L M, PETSCHER Y, SCHATSCHNEIDER C,et al.Peer effects in preschool classrooms:Is children’s language growth associated with their classmates’ skills〔J〕.Child Development,2011,82(6):1768-1777.
〔7〕CAMRAS L A,OSTER H,CAMPOS J,et al.Production of emotional facial expressions in European American, Japanese,and Chinese infants〔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8,34(4):616.
〔8〕〔10〕〔13〕殷逢燕.中日幼兒園社會教育之比較:基于中日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視角〔J〕.世界教育信息,2019,32(9):67-71.
〔9〕SHENG L,DONG W,HU J.Mental state language in Chinese educator-infant conversational interactions during structured and free play〔J〕.Early Years,2023,43(2):426-441.
〔11〕劉小珊.日語委婉語的文化語用學思考〔J〕.日語學習與研究,1999(2):27-32.
〔12〕王在琦,王玲.日語曖昧語言文化特征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5(11):338-340.
〔14〕〔18〕HAYASHI A,KARASAWA M,TOBIN J.The Japanese preschool’s pedagogy of feeling:Cultural strategies for supporting young children’s emotional development〔J〕.Ethos,2009,37(1):32-49.
〔15〕FARKAS C,STRASSER K,BADILLA M G,et al.Mentalization in chilean educational staff with 12-month-old children:Does it make a difference in relation to what children receive at home〔J〕.Early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2017,
28(7):839-857.
〔16〕KING E,LA PARO K.Teachers’ language in interactions:An exploratory examination of mental state talk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classrooms〔J〕.Early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2015,26(2):245-263.
〔17〕〔20〕BECKER RAZURI E,HILES HOWARD A R,PURVIS K B,et al.Mental state language development:The longitudinal rdes of attachment and matemal language〔J〕.Infant Mental Health Journal,2017,38(3):329-342.
〔19〕WU J,LIU M,LIN W.Impact of teacher’s mental state talk on young children’s theory of mind:A quasi?鄄experiment study〔J〕.Frontiers in Psychology,2021(12):668883.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Usage of Psychological State Language by Chinese and Japanese Kindergarten Teachers in 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Li Hongxin, Lu Zhongjie, Zou Yue, Zou Qunxia
(College of Children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1231)
【Abstract】This study used corpus analysis to analyze 8453 utterances produced by 12 kindergarten teachers from China and Japan during a 30-minute free play session. The study found that in teacher-child interactions during free play, Japanese kindergarten teachers used more psychological state language. In terms of language types, Chinese kindergarten teachers used cognitive psychological state language more frequently, while Japanese kindergarten teachers used volitional and emotional psychological state language more frequently. In addition, the use of psychological state language by Chinese and Japanese kindergarten teachers in interactions with children of different age groups (over 4 years old and under 4 years old) also showed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this study proposes relevant educational recommendations.
【Keywords】psychological state language; comparis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educational suggestion
*通信作者:鄒群霞,浙江師范大學兒童發(fā)展與教育學院副教授,電子郵箱:zqunxia@zjn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