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翔宇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教師必須遵循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征,在分析學生需求的情況下設計教學活動。在跨學科的背景下設置學習任務群不僅符合新課標的要求,還具有時代性,可以與時俱進地滿足學生的多樣化發(fā)展需求。
一、跨學科“學習任務群”的內涵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任務是促進學生學習的主要方法,與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相比,此種方法更具有優(yōu)勢,教師合理設計學習“任務”,可以為學生學習指明方向,使學生時刻保持學習的積極性。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也指出“跨學科學習是以任務群為引領的一種綜合性語文實踐活動,不僅可以聯(lián)系課內外、校內外,還能拓展到教育以外的領域,圍繞多種話題展開教學,能讓學生對學科知識進行綜合應用?!北疚恼J為“跨學科任務群”是由互相關聯(lián)性的系列跨學科任務所組成的任務群,這些任務群將學生的生活實際作為基礎,圍繞主題來拓展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應用視野,強化語文知識與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教師利用“跨學科任務群”可以實現教學目標、內容、情境、方法、資源等方面的整合,實現多學科知識的綜合應用,讓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得到全面發(fā)展。
二、跨學科背景下初中語文學習任務群教學策略
(一)以課堂教學為平臺,多角度展示跨學科任務群的價值
1.開展不同教學活動,創(chuàng)設跨學科真實情境
真實情境是學生跨學科學習的基礎,楊向東教授指出:“真實情境來自真實世界,是貼近學生生活的真實場景……在真實的情境中可以讓學生解決具有現實意義的問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庇纱丝梢?,真實的情境必須貼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這也是跨學科學習的“生發(fā)器”。此外,對學生而言,由淺層閱讀過渡到深層次閱讀的主要路徑則是思考,只有讓學生積極思考,才能將語文知識內化為自身的素養(yǎng)。因此,在設計真實情境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將“讀”與“思”進行結合,用任務群引導學生從淺層閱讀向深層閱讀方向過渡,達到深度閱讀的目標。
例如,在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中,以“自然景色”為主題設計了幾篇非常典型的文章,老舍《濟南的冬天》讓人印象深刻。老舍在描寫“濟南山水”時從地理特征以及當地人的神情態(tài)度方面進行描寫,用雪后景色和水的兩面表現突出濟南冬天的“溫情”特征,字里行間都透漏出作者對濟南的贊美與熱愛,感情真誠,且具有感染力。教師可設計“我身邊的冬天”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真實情境任務。
任務一:閱讀與掌握。進一步閱讀《濟南的冬天》,掌握作者的描寫方法,從描寫的角度、情感表達的方式等層面進行歸納與總結。
任務二:完成調研。在真實的調研任務情境中,學生需要思考:如何進行調研?如何搜集濟南冬天的材料?怎么表達身邊的冬天美景?怎樣將文章的描寫手法用于“我最喜歡的季節(jié)”的描寫中?
任務三:真實寫作。結合文章,考慮調查結果,整合生活中的資源,結合地理、自然等學科知識,從地理、人物等層面描寫“我最喜歡的季節(jié)”。
有效的真實情境,可以讓學生產生聯(lián)想,讓學生的思維快速運動。
2.以評促學,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指出:跨學科任務群評價必須將學生作為主體,對學生在各類活動中的表現進行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作為依據。由此可見,在跨學科任務群教學中“評價”是不可缺少的教學內容。而在教學中“教學評”一體化模式開始受到廣泛重視,教師需要將教學、學習、評價三個環(huán)節(jié)聯(lián)合,這樣才能最大化地發(fā)揮出學科的育人價值。如此,設計“跨學科評價任務”也成為教學的重點,在跨學科情境中,設計評價任務,可以促進學生知識內化。首先,要保證教學目標的一致性,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都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并圍繞目標開展各項教學活動。其次,要注重過程的融合,即將教學、學習、評價三個環(huán)節(jié)進行融合,形成一個整體,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并讓學生參與評價,這樣可以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應用知識。最后,強調“以學為本”的教學原則。教師在設計“評價任務”時,要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圍繞“任務”制定評價機制,讓評價成為促進學生閱讀能力提升的有效手段。為了保證評價效果,發(fā)揮“以評促讀”的作用,教師要注意進行“嵌入表現性評價”,分析學生是否具有關鍵能力。如,教師結合實際教學內容,設計任務評價表(見文末表1)。
表1是根據跨學科教學任務設計的評價任務,評價標準涵蓋了任務的具體要求,緊扣教學評一體化的核心,有效落實對學生學習過程、學習成果的評價,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fā)展。教師在評價的過程中要注意遵循以下原則:
1.有明確的評價目標。在開展評價活動前,要制定明確的評價目標,制定相關聯(lián)的評價標準,進行針對性評價。
2.全面評價。評價內容不可單一,既要對教學內容進行評價,還要關注教學方法、態(tài)度、效果等方面。
3.客觀公正。教師不可戴“有色眼鏡”,要以公平公正為原則,對學生進行客觀評價。
4.具體明確。評價不可模糊,要具體地指出學生學習的優(yōu)點和缺點,并共同探討糾正錯誤。
5.尊重教師。評價要以尊重教師為前提,給予教師辛勞的付出以肯定,并合理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助力教學水平的提升。
6.及時反饋。評價的結果要注重及時反饋,這樣才能便于教師調整教學計劃,持續(xù)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二)以課后作業(yè)為手段,提升跨學科學習任務群的成果
作業(yè)是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跨學科任務群教學中教師可將“作業(yè)”作為一種任務形式,進行合理化設計,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作業(yè)的價值,促進學生綜合學習與發(fā)展。
1.基礎型作業(yè)任務
基礎型閱讀作業(yè)是以閱讀知識為基礎設計的作業(yè)類型,基礎知識是每個學生都需要掌握和了解的,“雙減”政策要求教師要減少“機械性”“重復性”的作業(yè),提高基礎型作業(yè)的質量,減少數量。這就表示教師所設計的基礎型閱讀作業(yè)任務不可過多,也不能過于煩瑣。結合政策要求以及教學實踐情況,為了保證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設計的基礎型作業(yè)任務,必須遵循“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
例如,《西游記》作為我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文化底蘊深厚,對新時代學生有較大的教育價值,是初中學生必讀的作品?!段饔斡洝吩鴥热葺^多,納入初中語文的《西游記》讀本進行了濃縮,學生閱讀的難度相對較小。結合閱讀需求教師可設計以下作業(yè)任務:
任務1:地理歸納,感受漫漫取經路
按照這個任務要求,學生需要快速閱讀《西游記》初中讀本,然后結合自己的經驗,根據所學的地理知識繪制生動、真實的“路線圖”。完成此任務有利于發(fā)展學生對知識的概括能力,讓學生快速熟悉故事情節(jié),初步完成整本書閱讀目標。
任務2:戲曲表演,再現精彩取經事
按照自己繪制的地理“路線圖”,結合自身對“《西游記》故事的理解”,對《西游記》故事進行梳理,開展戲曲表演活動,將故事生動地展示出來。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多個學習小組,小組成員自主選擇《西游記》中的情境進行戲曲表演。學生在戲劇表演中,感受節(jié)奏感與音樂的美感,也會因此愛上閱讀,愛上戲曲。
為了檢驗學生的作業(yè)成果,教師可組織開展“西游故事會”的活動,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講故事”,將整本書以生動的方式還原。
2.發(fā)展型作業(yè)任務
《西游記》作為我國四大名著之一,大部分學生看過《西游記》的影視作品,或閱讀過相關書籍,對《西游記》的內容有所了解,再加上基礎型閱讀作業(yè)任務的驅動,學生可以更深入地掌握《西游記》的故事內容。在此基礎上設置發(fā)展型閱讀作業(yè),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向更深層次閱讀。教師在設計任務時可從縱向出發(fā),讓學生分析《西游記》中的人物形象,然后再橫向對比任務,讓學生理解、比較、分析、創(chuàng)新等能力得到快速發(fā)展。在實踐教學中可精細地分析人物形象,從把握作者情感出發(fā),對書籍的主題進行提煉,進而設置如下發(fā)展型閱讀任務:
任務3:我愛心理學,話說師徒四人身心特征
《西游記》中的師徒四人有著不同的身心特征,這也促使他們四人在故事情節(jié)中的表現是不同的。如從普通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孫悟空情緒容易激動、暴躁、性急等,這一點在降妖除魔、說干就干的情節(jié)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但是從性格上來分析,孫悟空又非常的堅韌,積極克服各種困難,對事業(yè)也非常熱忱,這點從他對除妖上也可以看出。為了讓學生更精準地找到學習點,教師可以給學生設計幾個議題,讓學生高效完成任務。
議題1:孫悟空的氣質特點非常明顯,從心理學角度分析氣質是人與生俱來的典型、穩(wěn)定的心理活動,如脾氣、秉性,如暴躁、燃燒、自制力等是孫悟空典型的氣質特點。
議題2:按照“五大人格”模型的維度分析人物特征,分別為神經質(N)、外傾性(E)、開放性(O)、宜人性(A)、認真性(C)等。
議題3:師徒四人誰更愛哭?
以上議題緊扣書籍內容,富有趣味性。議題是圍繞心理學知識分析人物特征,學生可以依據以上議題,對書籍進一步精讀,然后對任務進行橫縱向對比分析,進而靈活地解讀人物形象,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經過討論發(fā)現,學生對此類議題非常感興趣,任務完成度較高。針對此種情況,教師可靈活調整教學計劃,對議題進行補充。
議題4:悟空在眼淚中獲得了成長,請抓住這些“流淚”的細節(jié)進行探討。
議題5:從“散伙”的情節(jié)中感受豬八戒這個人物,分析“散伙”的原因,深入刻畫豬八戒的人物形象。
在《西游記》這本書中最主要、最亮眼的人物就是“孫悟空”,大部分學生都非常喜愛這個人物,甚至對悟空的“神通廣大”非常崇拜。這也弱化了學生對其他人物的感受。經過對一些細節(jié)的討論,學生也開始發(fā)現其他人物的一些特點,如豬八戒與“悟空”的“高不可攀”相比,更加的實在,且內心非常柔軟,看似不重要的人物,在師徒四人的隊伍中也是不可缺少的。在跨學科任務的指向下學生針對不同的議題進行研討和學習,對人物形象的理解更加深刻。
綜上,跨學科任務群對促進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發(fā)展有積極意義,教師還需結合語文學科的特點,開展多樣化的教學活動,以滿足學生的發(fā)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