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夢琦 王天翊
“無論是在文學上還是歷史上,‘人的發(fā)現(xiàn)幾乎都是文學中的‘人經歷漫長的壓制、摧殘之后的被重提,都與人的解放相連,人性和人道主義的潮流一起構成了新時期‘人的解放的重要內容?!保ㄖ軋A圓《從“人的文學”到“文學是人學”—中國現(xiàn)當代人道主義文學的發(fā)聲與回響》)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自《人的文學》發(fā)表后,就奠定了新文學人道主義的深沉基調。此后誕生的一部部文學經典就是一幅幅關于人格塑造、價值取向的現(xiàn)實寫照,而這也側面證明了新文學的人道主義潮流幾乎從未被擯棄?,F(xiàn)當代文學經典中包含了20世紀以來眾多先進知識分子的巨大精神動力,大學生“可以通過閱讀鑒賞文學作品的故事情節(jié),分析人物形象來體會作者寓于作品中的心靈狀態(tài)、生命狀態(tài)、價值取向、思維方式,由此獲得人生感悟,培養(yǎng)健康人格”(常雪峰《談閱讀鑒賞文學名著對學生的影響》)。從這個意義上講,文學閱讀能夠在潛移默化當中提高大學生的文學審美和道德修養(yǎng)、引領大學生批判性思維建構、增強大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提高大學生情感境界等,對青少年的人格塑形產生強烈的影響。
一、文學閱讀:提高大學生的文學審美
和道德修養(yǎng)
文學經典代表人的真、善、美聚合的最高境界,它跨越時空,融合不同文化,超越心靈的界限,有一代代永恒閱讀的魅力。文學審美重要的一點就是文學作品的內容美感,這包括對人物的贊美、故事的贊美以及景色的描繪等?!冻悄吓f事》中的林英子以兒童視角向讀者敘述她在北平短暫豐富的童年生活,如她與妞兒建立起深厚的友誼,她幫秀貞找到了丟失的女兒,她與偷東西的“壞人”相約看海,最終卻理想破滅。英子說:“我不知道他是好人還是壞人,我分不清這些,就像我分不清海跟天一樣。”平淡的敘述在傳達哀思中使讀者受到心靈審美的升華和道德反思的震撼。《受戒》中,汪曾祺先生借明海與小英子一起給低田上水、唱各處山歌、挖田間荸薺等的勞動片段,描繪出的是一片高郵底色的絕妙風景。《邊城》里,民風熱情淳樸,生活簡單寧靜,人性干凈純潔,沈從文先生將我國湘西的山清水秀、民族風情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到了讀者的面前,讀者通過作品閱讀仿佛置身于美麗的鳳凰古城。可以看出,經典文學用一種形象化、藝術化的方式向讀者展示了人文精神的生活價值和情緒價值,并以形象復原、情感賦予的方式將青年拉入文學生活的現(xiàn)場。當形而上的審美感觀和道德理解與形而下的世俗喧囂碰撞的瞬間,直面文本或許將會轉換成拼湊讀者生命形態(tài)的碎片。
二、文學閱讀:引領大學生批判性思維建構
現(xiàn)當代文學史上,不乏作家在時代變遷的長河中緊緊圍繞現(xiàn)實社會生活凸顯的各類問題,重現(xiàn)歷史記憶,淡化乃至取消了作品單純“愛”與“美”的意義傳達,而讓位于國民思想的理性批判和對現(xiàn)實失落的大膽揭露。這些作品往往從不同角度展現(xiàn)復雜的人物性格和社會現(xiàn)象,促使大學生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
以魯迅為肇始,在文學當中進行國民性批判,成為現(xiàn)代文學以及當代文學的一個永恒主題?!犊袢巳沼洝飞畛恋匕l(fā)問:“從來如此,便對么?”警示封建時期的人絕不能再用禮教道德來麻痹自我了。對封建等級制度、保守落后思想的國民性批判是現(xiàn)代人站起來的開端,而對當前社會權利、人性與文化的批判則是現(xiàn)代人對優(yōu)美理想人性的深情呼喚與價值延宕。當代作家劉震云接過魯迅國民性批判的使命,“他非常自如地穿梭于歷史和現(xiàn)實之間,用他的如椽之筆去書寫民眾的悲苦、官吏的弄權和人性的畸變,對歷史和現(xiàn)實嬉笑怒罵,對權力和人性冷嘲熱諷,對親戚和友情高度禮贊”(李嘉瑋《論劉震云小說的批判意識》)。譬如,《一句頂一萬句》中孤獨無助的吳摩西在車站痛失愛女,為了尋找唯一能夠“說得上話”的養(yǎng)女,走出延津;而命途多舛的巧玲的兒子牛愛國,同樣為了擺脫孤獨尋找“說得上話”的人,回到延津,一走一回,于來往間寫出了現(xiàn)代人孤獨的悲苦。在現(xiàn)實的擠壓下,人的主體性精神被毫不留情地顛覆,血氣方剛被打磨得圓滑事故,擺在我們面前的未來好似不是陽光普照,而是灰暗沉沉。
在平衡好客體尊重與主體獨立的基礎之上,新時代的社會主義青年應當表現(xiàn)出個體人格的獨立性、質疑本我的反思性和擔當先鋒的批判性?!痘钪分懈YF的一生充滿了從富有到貧窮、從無知到覺悟的轉變。他最初生活在物質豐富但精神空虛的環(huán)境中,后來經歷了家庭的破碎和社會的動蕩。從神臺隕落泥淖的經歷逐漸喚醒了他對生活本質的深刻感悟和對過去行為的反思,體現(xiàn)出生活不僅是個人的成功與失敗,而是更廣闊的社會和人性的探索。對大學生而言,福貴的經歷強調了個人在追求目標的同時,也要關注周圍世界的不公和挑戰(zhàn),培養(yǎng)對社會問題的敏感性和批判性思維。這種思維方式不僅有助于個人成長和成熟,也是作為負責任的公民和有影響力的社會成員所必需的。擁有批判理性,大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位置,對社會作出更有意義的貢獻。
三、文學閱讀:增強大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
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中包含著豐富的革命文化與紅色文化。正如茅盾以深沉、冷靜的態(tài)度寫作的《子夜》,作品與社會現(xiàn)實保持著密切聯(lián)系,展現(xiàn)了中國現(xiàn)代社會城鄉(xiāng)受資本主義影響過程中民眾主體意識的覺醒,反思封建社會的文化積弊,為社會底層群眾發(fā)聲,引導社會關注苦難浸染下的底層人民和中國大地。通過閱讀,20世紀民族資產階級的縱向延展猶如具體化的鏡像呈現(xiàn),讀者也更加深刻地領悟為什么中國共產黨能領導人民群眾取得一次又一次的斗爭勝利,最終成功建立社會主義國家。無獨有偶,《紅巖》中描寫許云峰、成崗、江姐等人被捕入獄,就算經歷了各種不堪回首的折磨也不向敵人透露半個字,先輩們胸懷家國和民族的利益,堅定地信仰共產主義思想,熾熱的紅色精神烙下的革命豐碑如烈火般灼燒著新一代青年的心靈,和平時代的魂魄總會為中國這片土地熱血沸騰。
現(xiàn)當代文學雖淬西方精神壓制下的烈焰而來,卻承中華文明古國五千年來文化精魂而生。王安憶的《小鮑莊》通過對撈渣、鮑仁文、拾來、小翠子等的人物命運描寫,傳達了作家對儒家仁義精神的追尋與理解和對傳統(tǒng)文化的正視?!犊脊び洝分械陌㈥惐种О倌陙碇腥A民族最偉大的中庸處世哲學,他以不變應萬變的心態(tài)啟示大學在面對復雜人際關系或理想不能實現(xiàn)的痛苦時,首先要練就內心的強大,沉著應對生活的困苦。阿城的《棋王》以王一生下棋為中心輻射出造勢“需無為而無不為,無為即是道”的道家理想價值理念?!栋茁乖繁魂愔覍嵶鳛槊褡迕厥穫鹘o后人,在白嘉軒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幾乎所有的中華傳統(tǒng)美德,他傳達出的具有代表性的中國理想人格隨著時代的進步愈加熠熠生輝,也必將在文化的長廊中名垂青史。這些優(yōu)秀的文學經典啟發(fā)引領我們要堅定文化自信,懂得人間正理,成為社會棟梁,推動社會進步。
四、文學閱讀:提高大學生情感境界
(一)幫助大學生溫暖親情
巴金的《家》通過角色之間的沖突與對抗,不僅讓讀者感受到親情中的愛與犧牲,也促使讀者思考如何在現(xiàn)代社會中維持健康的家庭關系;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中描繪了與母親共處的時光以及母親對他的深刻影響,其間無不夾雜“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的遺憾和痛苦;朱自清的《背影》通過一個簡單的送行場景,在展現(xiàn)父愛的同時更表現(xiàn)出無法明確宣之于口的兒子與父親多年情感隔閡的和解;路遙的《平凡的世界》細膩地刻畫了人物的心理活動和情感變化,家庭成員之間在共同面對生活挑戰(zhàn)時的互相支持和犧牲精神,使大學生親切感受到堅守親情的重要性。感同身受的情感刻畫往往能觸動人心,引發(fā)讀者對自己與家人關系的深思。當下“00后”的年輕人一出生就具有物質生活享受者、信息時代體驗者、親情關懷獲得者的身份特權,本科階段正處于個性發(fā)展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通過文學閱讀中的自我反思,大學生深深感慨人世間父母之愛的無私、寬容、偉大、忍耐和奉獻精神,他們能夠更加清晰地認識到親情的重要性,學會珍惜與家人的情感聯(lián)系,促進自我發(fā)展和人格成長。
(二)幫助大學生升華愛情
一部根據現(xiàn)實改編的電影《消失的她》在網上引起強烈反響,影片講述了嗜賭如命的賭徒何非因被債主逼得退無可退,蓄謀迎娶億萬財產女繼承人李木子,婚后又為金錢利益和感情問題假意設計“海底星空”的浪漫,并借此殘忍殺害李木子。這部電影吸引許多大學生觀看并引發(fā)極高的討論熱度,這與當前社會大學生對愛情的不安全感、自我的孤獨感有很大聯(lián)系。對于擺脫這種冷漠的疏離感和人與人之間隔膜的恐懼,弗洛姆給出的解決辦法是愛情,史鐵生開出的藥方也是愛情。
在史鐵生的作品當中,愛情和殘疾總是相伴而生,人因不完整而走向愛情,在走向他者的同時,從他者審視的目光下映照出自我的殘缺,從而渴望得到他者的救贖。當代大學生多數(shù)都有著健全的軀體,但對外界的排斥、與周圍人的隔閡、內心的自我封閉、潛意識中拒絕溝通等精神殘疾往往將自己局限于小我的一方天地,也即病態(tài)人格。封閉源于不安,不安源于感情破滅后的失望與痛苦。在愛情中,人若太看重“終成眷屬”,無疑會喪失享受愛情的過程與存在的美好。史鐵生在《好運設計》中提到:“過程。對,過程,只剩了過程。對付絕境的辦法只剩它了……事實上你唯一具有的就是過程?!睂矍槌诌^程論并不是說不注重愛情的結局,而是希望每個殘缺的靈魂都能被拯救,每個孤獨的個體都能得到緩解,每種失落的情感都能被升華。
(三)幫助大學生溫故鄉(xiāng)情
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以魯迅的《故鄉(xiāng)》為起點,開創(chuàng)了鄉(xiāng)土文學的范例。書中對人性批判性的書寫、對童年記憶的追尋、對故土家園的懷念等,都深深影響著當代大學生的社會生活、價值選擇和精神追求。人之將去,其言也真,病危香港的蕭紅臨逝世前放不下的仍是北國故鄉(xiāng)呼蘭,《呼蘭河傳》緩緩講述呼蘭河的那些城中舊事,舊文化的沙塵在時代的大漠里波濤洶涌,蕭紅作為一個受害者卻能從祖父那里感受到人間的溫暖和愛,于是就向著這份溫情懷著永久的憧憬和追求。汪曾祺筆下的大淖,炕房、漿坊、鮮貨行、草行景象,生活氣息濃厚,故土痕跡鮮明,敘述十一子和巧云的故事時總是帶著溫暖的曲調,仿佛擁有一種在苦難中尋找幸福之花的魔力。賈平凹保持著內心的平和與寧靜將陜西土話入文,《秦腔》以故鄉(xiāng)棣花街為原型,展現(xiàn)清風街近二十年來的演變和街上蕓蕓眾生的生老病死、悲歡離合,字里行間都傾注著作者對故鄉(xiāng)的一腔深情。
當今的青年人多數(shù)為了學業(yè)、理想、事業(yè)、家庭等原因走異地、逃異路,尋別樣的人生,故鄉(xiāng)成了再也回不去的地方。當回憶被現(xiàn)實置換,文學里的“永遠回不去的家”滿含鄉(xiāng)情,故鄉(xiāng)成了現(xiàn)代人的精神家園,正是回不去,才有了現(xiàn)代人不斷的精神追求。
“文學閱讀啟迪了大學生辨別真善美與假惡丑,激勵、鼓舞和教育他們用一顆追求真善美之心對待人、對待生活,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為創(chuàng)造更美好的生活而努力奮斗?!保▍秋L華、郝曉峰《文學閱讀對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影響》)通過閱讀,文學經典里聚合的真善美讓渡到人類精神的魂靈,使大學生獲得獨特的審美體驗。在此過程中,大學生得到關愛并學會如何去愛他人與社會。在他們逐步成長和人格完善的過程中,他們會更加主動地去探索和理解自我,克服閱讀過程中的障礙,更深入地投入文學經典的閱讀中。每個人的人格都有其不完美之處,文學閱讀對人的意義就是在遇見眾多的人格范式之后,于不完善中追求完善,追求人格的自我發(fā)展。
本文系江蘇省南京師范大學中北學院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省級項目“現(xiàn)當代文學經典閱讀與大學生完整人格塑形研究”(項目編號:202313906001Y)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