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心潔
在科學技術迅猛發(fā)展的今天,現代信息技術已深入課堂教學,許多教師都學會了利用多媒體來輔助教學。同時,學校教育信息化設備也在不斷更新,可以說,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相結合已成為時代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多媒體課件也已成為當今課堂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前精心制作課件,尤其是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盡管制作課件需要花費教師大量的時間,但是它所帶來的課堂教學價值是傳統(tǒng)教學無法比擬的。本文筆者將結合自身的英語教學實踐,闡述現代信息技術與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融合策略。
一、活化教學內容,激發(fā)學習興趣
現代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改變了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它以生動的畫面、形象的演示,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它不僅能代替一些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而且能達到傳統(tǒng)教學無法呈現的教學效果。例如,教師可以利用電腦動態(tài)畫面來表現一些抽象的概念,或者充分利用電腦聲音和圖像處理功能強大的特點,創(chuàng)設聲情并茂的教學情境,使教學內容生動活潑,易于理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從而達到促進教學效果提升的目的。
二、加大教學容量,提高教學效率
多媒體課件充分運用了現代科學技術,具有較大的教學優(yōu)勢,突破了教育信息傳播的時空界限,使信息傳送的范圍更大、速度更快、地域更廣,讓人的各種感覺得到延伸。同時,教師的教學視野不斷拓寬,教學時間相對縮短。在傳統(tǒng)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將大部分時間花在知識點講解和板書上,學生參與語言實踐活動的機會較少,導致教學效率普遍偏低。借助多媒體課件,教師可以精講多練,加快課堂節(jié)奏,使教學步驟環(huán)環(huán)相扣,進而加大課堂訓練的密度,提高訓練的效率。
例如,教師要操練句型的替換練習,傳統(tǒng)的看圖片或由教師指定替換內容等方法,都顯得比較呆板,而且圖片是學生看過很多遍的,學生已經沒有新鮮感和興趣了,這樣就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而利用多媒體課件就可以大幅提高句型替換練習教學的效率。教師可以利用線上資源容量大的特點,找到大量有用的教學素材,并且運用到句型替換練習中去,不僅能夠鞏固學生對新授句型的掌握,還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和視野??梢?,信息技術手段在教學中的運用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加快課堂節(jié)奏,增加課堂容量,擴大語言輸入,為每位學生提供更多的語言實踐機會。
三、優(yōu)化教學過程,鼓勵主動探究
探究性學習是一種在好奇心驅使下,以問題為導向的,學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內容和形式都十分豐富的學習活動。在教學中巧用多媒體,可以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促使他們積極動腦,發(fā)現學習規(guī)律,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實現探究性學習,真正理解和掌握課程內容。
例如,在教學譯林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Chinese festivals”時,筆者對第一段內容進行了深入解讀。首先,課文為什么第一個出示春節(jié)?筆者認為,原因有兩點:第一,春節(jié)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第二,春節(jié)一般在農歷正月初一這一天,按照時間順序應該是第一個講。單元開篇第一句是“The Spring Festival is in January or February.”,學生們很好奇:為什么同一個節(jié)日會在不同的月份呢?這時,筆者出示了兩張不同年份的日歷,讓大家找一找、比一比、想一想,進而明白傳統(tǒng)節(jié)日一般看農歷時間,而其所對應的陽歷日期是不固定的,從而了解“農歷”這一概念。事實上,該單元所學的四個節(jié)日都是根據農歷時間來定的,農歷也是中國特有的傳統(tǒng)歷法,因此單元主題就叫“Chinese festivals”。至于為什么農歷和陽歷的日期會不同,筆者則引導學生在課后查閱相關資料,自主了解一些科普知識。第一段內容中的第二句為“People also call it Chinese New Year. ”,筆者再次通過出示日歷,幫助學生對比分析元旦和中國農歷新年的時間區(qū)別,并強調Chinese New Year是我們中國人的節(jié)日,加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發(fā)散學生思維,強化民族自豪感
眾所周知,在諸多能力素質中,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是促成其他能力形成的核心機制。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模式側重于培養(yǎng)僵化的思維定勢,它禁錮著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而融合了信息技術的教學模式,能全方位、多元化地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多層次地啟發(fā)學生思維,拓寬學生思維邊界,訓練和強化學生思維的廣闊性、深刻性、獨立性、敏捷性,從而全面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達到教育的最終目標。
例如,筆者在進行“Chinese festivals”單元教學時,除了弘揚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之外,還注重情感目標的培養(yǎng)。首先,在解讀“Double Ninth Festival”時,筆者用“What can we do for old people?”來引領學生弘揚尊老愛老敬老的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進一步發(fā)掘文本的內在價值。其次,筆者拋出問題“Why do we always have a big dinner at these festivals?”,讓學生明白吃團圓飯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是極其重要的,一家人的團聚能夠令人在精神上得到慰藉與滿足——“Festivals are for gathering.”。最后,筆者利用圖文結合的教學形式告訴學生,家是最重要的地方,我們應該花更多的時間在家人身上,并向學生發(fā)出倡議:“Love Chinese festivals, love our families.”這樣的教學形式,既渲染了傳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性,又升華了學生的情感。
五、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關注學習效果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fā)展,現代信息技術也越來越先進,教學形式也越來越多樣。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課件展開教學,甚至可以在多媒體課件上進行批注,提高教學效率;還能將教學課件和手機進行連接,及時拍照上傳學生的作業(yè),并投影到大屏幕上,圖片可任意放大、縮小和移動,教師還可以直接在大屏幕上進行作業(yè)批改。此外,學校還舉行了“希沃白板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之微課比賽”,幫助教師們掌握新的教學技能。希沃白板的互動功能更強,學生可以上臺隨意拖拽圖片并將其放入正確的位置。教師可以利用“課堂活動”功能,設置一些趣味性較強的游戲插入課件中,采用PK的形式進行語言訓練,幫助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讓課堂反饋更有效。
總之,教師應重視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英語課程教與學方式的變革,充分發(fā)揮現代信息技術對英語課程教與學的支持、服務功能。教師應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使英語教學朝著健康、有序、穩(wěn)步的方向發(fā)展,從而有效提高英語課堂教學質量,全面落實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