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奕璇
世界正向多元化而不斷發(fā)展,人們不斷地提出嶄新多樣的觀點,引得人們動搖自我,向外張望;但正如瑞士心理學家卡爾·榮格在其自傳中所言的那樣:“向內(nèi)審視的人才是清醒?!痹谶@紛繁世間能夠傾聽而自省,追尋真實自我,謀求客觀內(nèi)在成長的人,才能獲得理想的人生。
誠然,在多樣化的觀點下,堅持自我是具有合理性的。這是我們出于本心對自我的肯定,在紛亂的外部環(huán)境下,我們的價值取向受到潛移默化的沖擊,外部性的意義促使我們對于許多事物進行二次價值判斷,這卻會帶來意義感的迷失和不確定性。而要在迷霧之中前行,我們只有堅持自我,才能遠離紛擾,離理想人生更進一步。
然而,倘若一味地堅持自我,卻會與理想人生之路背道而馳,走入布滿荊棘的交錯小徑。這歸因于自我的局限性,個人存在其性格弱點,即我們總是以某一相似的視角看待面對問題,這樣自我的觀察視角,卻不代表是客觀世界的價值全貌。以自我視角展開的認知探索,無可避免會帶來契合我們內(nèi)部價值的肯定答案,繼而造成認知偏差,使得我們故步自封,與理想漸行漸遠,“信息繭房”也由此而來。這一道理可在如袁紹、項羽等人的經(jīng)歷中窺得。袁紹不顧勸阻貿(mào)然發(fā)動官渡之戰(zhàn),最終導向滅亡;項羽未在鴻門宴上斬草除根,終被劉邦圍困垓下。由此可見,過分彰顯一個人的內(nèi)部認知是不可取的。
因此,對外界聲音的有選擇性地想學習接納也是必須的。若全盤皆收,過多的信息反而并不會帶來正向的積累,反而使得我們迷失于茫茫信息之中,從而逐漸失去本心,乃至丟失自我。由此看,有選擇性顯得格外重要。外界的多元觀點對我們進行打磨雕琢,我們對多元觀點進行審慎思辨、取舍內(nèi)化,有所改進完善自我,進而能成就自我。
揆諸當下,固執(zhí)己見、盲目從眾的人并不在少數(shù),然而這二者之間微妙的平衡才是我們所應(yīng)堅守的。身處信息高速流動的社會,我們所面對的問題是過于充裕,我們要如何才能不忘自省,不斷博采眾長,促進自我不斷進取,為理想人生添磚加瓦呢?
道在日新,未來理想之路尚在腳下,“路雖遠,行則必至”。我們要不斷地在傾聽中篩選內(nèi)化,進而完善自我,此后在探索中堅定道路、堅守自我,焚膏繼晷地為理想人生筑起白墻黛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