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偉
唐代鎏金銅坐龍,出土于北京豐臺區(qū)王佐鄉(xiāng)林家墳村西史思明墓,現(xiàn)藏首都博物館。
銅坐龍制作精美,造型十分奇特。整條龍為蹲坐狀態(tài),通高16.4厘米,頭向左斜,后頸有一個火焰珠,怒目張口,弓起腰身,有一種蓄力待發(fā)之勢。前腿直立,有五個爪,后腿彎曲,有三個爪,四肢強壯有力,肌肉突出。尾巴穿過后腿襠部,向上卷到腰上,軀干有鱗片。這件銅坐龍是目前國內所見最早的銅坐龍實物,也是唯一一件唐代銅坐龍。
史思明是自封的“皇帝”,而在他的墓中放一件這樣的龍,并不符合當時的禮制。
在中國歷史上的龍,或盤或飛,或走或游,而這條坐龍為蹲坐或蹲伏狀,與眾不同。這件“坐龍”或許與唐代《宅經》類著作中提到的“伏龍”有關。按“伏龍”是宅中之神,似只流行于唐宋間,即其特點是每年定期在宅院各處行走,到一處就“伏”下來。有“伏龍”在,不宜動土。這種“伏龍法”在現(xiàn)存唐代典籍中很少記載,但敦煌出土的占卜文書中則有一些記錄。比如法藏P.2615號文書中的“推宅內……伏龍法”云:
伏龍法:正月二月八月在灶,四月五月在大門,六月七月在墻離(籬),九月在房,十月在臺,十一十二月在堂。又一法;伏龍年年之中移經八處,正月一日庭中起,周而復始:伏龍正月移在中庭,去堂六尺,六十日;三月一日移在堂門內,一百日;六月十一日移在東垣,六十日;八月十一日移在四(西)隅,一百日;十一月廿一日移在灶內,卌日;周還正月一日在堂。
由此可知,這件“坐龍”很可能是當時流行的宅內之神“伏龍”,之所以呈“坐”狀,是因為它“伏”在某處的緣故。史思明墓出土的“坐龍”低頭蹲坐,更具有“伏”的含義。
伏龍的基本作用是鎮(zhèn)宅,作為防水防火防盜的神獸??山涍^進一步研究,發(fā)現(xiàn)古人其實付予了它更加令人生畏的期望,在《易三備》殘卷中,便已經發(fā)展到了如“此地有伏龍,見之滅族”的魔咒一般。史思明的地宮有墓門、有堂屋、有耳室,也有寬闊的石室,基本上是按照陽宅建造的。資料顯示,史思明入殮之日為五月十八,根據(jù)敦煌文書記載,這個伏龍,應該是就埋在墓門以內,用以震懾盜墓賊,保佑史思明的遺體不被驚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