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樓是一座存在于唐詩中的文化名樓。
芙蓉樓聞名天下,緣于唐代詩人王昌齡在此送別好友辛漸而寫下的《芙蓉樓送辛漸二首》。這又是一個“一首詩成就了一座名樓”的經(jīng)典案例。
大約在1200年前,一個寒冬的清晨,迷蒙的煙雨籠罩著吳地江天,將時空編織成了一張無邊無際的愁網(wǎng)。在鎮(zhèn)江金山的芙蓉樓上,江寧縣丞、詩人王昌齡與友人辛漸依依相別,難分難舍。他傷感之極,七言絕句詩《芙蓉樓送辛漸二首》脫口而出。其一詩記錄了早晨在江邊送別友人的情景,詩人情以物遷,辭以情發(fā),撥開心中的愁云,向友人、向這個世界做出坦蕩真切的表白。
寒雨連江夜入?yún)?,平明送客楚山孤?/p>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古時交通不便,一去不知多久,再見不知何年。夜雨增添了蕭瑟的秋意,也渲染出離別的黯淡氣氛。好一幅水天相連、浩渺迷茫的吳江夜雨圖,展現(xiàn)出一種極其高遠(yuǎn)壯闊的境界。寒意彌漫在煙雨中,也彌漫在兩位友人的心頭。尤其是詩句中所表達(dá)的“冰壺”氣節(jié),蘊含著“做人要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為官應(yīng)內(nèi)清外潤、廉潔奉公”的深意,為陰暗、沉悶的黑暗社會樹立起一座陽光、正氣的豐碑。
由此,芙蓉樓以“冰壺”正氣詩的姿態(tài),走進了唐詩,走進了千萬民眾的心田。王昌齡讓芙蓉樓名揚天下、蜚聲古今。
說起王昌齡,可是唐朝非常了不起的詩人,他有許多頭銜,首推“詩家夫子”。古時,夫子是對年長而有學(xué)問的人的尊稱,相當(dāng)于老師。就是說,王昌齡的詩寫得非常好,稱得上當(dāng)朝所有詩人的老師。又因他擅長作七絕,被人稱為“七絕圣手”,有唐一朝,七絕詩執(zhí)牛耳者。他還是盛唐邊塞詩的代表詩人,與高適、岑參、王之渙齊名,合稱“四大邊塞詩人”。
王昌齡成名很早,才名遠(yuǎn)播,卻一直發(fā)配在外地做小官,并且一再遭貶,理由是“不護細(xì)行”,即不拘小節(jié)或行為不檢。這說明王昌齡和大多數(shù)文人一樣,才情高,情商低;寫詩真好,官場不行。然而,坎坷的經(jīng)歷對于一位詩人來說,未必是一件不幸的事。也許,正是因為被誤解、被貶謫,閱歷成為財富,才有了這份坦蕩而純正的情感。
眼下,全國有兩處芙蓉樓在蹭王昌齡這首詩的流量:一處是江蘇鎮(zhèn)江的金山芙蓉樓,一處是湖南懷化洪江芙蓉樓,當(dāng)?shù)厝硕颊f自己的祖居地是當(dāng)年王昌齡送別朋友寫詩之地。這也情有可原,鎮(zhèn)江和黔陽都是王昌齡的貶謫之地,王昌齡在這兩個地方做官多年,兩地都出現(xiàn)了芙蓉樓,這也不足為奇。
兩座芙蓉樓都是依山傍水,別致雅典。登樓眺望,遠(yuǎn)山近水,風(fēng)景怡人,一覽無遺。雖都是仿古建筑,存在即是合理,已經(jīng)成為文人騷客登臨品茶、吟詩的勝地。
一首詩與兩座樓,閃耀著歷史的光環(huán)和文化魅力。至于王昌齡送好友的那座芙蓉樓到底在哪里,似乎沒那么重要了。人們只是為了紀(jì)念這位偉大的詩人,希望能有一個憑吊的場所,或者說,營造一個詠物言志的意境。追憶前人光明磊落之風(fēng),感悟歷史與現(xiàn)代的交融。
一
王昌齡天才卓邁,乃盛唐著名的邊塞詩人,除了邊塞詩,他的閨怨詩、送別詩也很聞名。邊塞詩氣勢雄渾,格調(diào)高昂;送別詩情意久長,余味不盡。閨怨詩悲愴哀怨,此恨綿綿。
王昌齡年輕時,其詩作在長安城就享有盛名。他的生平、履歷正史記錄不詳,只能從與他同時代交游的人來推算,或從他的詩歌中尋找蛛絲馬跡。王昌齡的親人,只查到有兩個弟弟,其余的沒有記載。
與其精彩絕倫的詩句和滿腹經(jīng)綸的才學(xué)相比,王昌齡的一生,可謂風(fēng)雨漂泊、仕途艱辛。他家境貧寒,開元十五年(公元727年)進士及第,授秘書省校書郎。后改授汜水尉,再遷為江寧丞。他一生曾兩次被貶蠻荒之地:一次在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秋,他獲罪被貶嶺南;一次在天寶六載(公元747年)秋,他被貶為龍標(biāo)尉。
大唐詩壇高手如云,王昌齡是其中舉足輕重的一位。他詩作豐厚,詩境雄渾開闊,自成一格。王昌齡寫作七絕詩時間早,是唐朝詩人中較早寫作七絕詩并獲得優(yōu)異成就的名家。他有記載的詩作共181首,其中七絕詩就有74首,占唐詩七絕詩的六分之一。明代評論家王世貞認(rèn)為,只有王昌齡可與李白爭勝,列為“神品”。唐代殷璠編選的《河岳英靈集》,把王昌齡列舉為體現(xiàn)“風(fēng)骨”的代表,譽其詩為“中興高作”,選入的數(shù)量也為全集之冠。這些都可見他在唐朝詩壇上的地位。
一天,王昌齡、高適、王之渙三位詩人一起到酒樓賒酒小飲,恰好碰上四位嫵媚的梨園女子在演奏名曲。三位詩人來了興趣,欲比個高下。王昌齡說道:“這些歌女的唱詞中,誰的詩句點唱得多,誰就是當(dāng)之無愧的大唐第一詩人?!?/p>
于是,歌女每點唱到他們?nèi)酥姓l的詩句,誰就在墻壁上畫一下。當(dāng)王昌齡畫了兩下、高適畫了一下時,王之渙沒聽到自己的詩句被點唱,臉面上就有些掛不住,便對二位說:“那幾個丫頭片子,所唱的不過是‘下里巴人不入流的歌曲,下一位,那個最漂亮的歌女,一定會唱‘陽春白雪之類的雅句,就會有我的?!蓖醪g、高適哈哈大笑說:“期待。”
一會兒,輪到那個梳著雙髻的最漂亮的姑娘唱了,她唱道:“黃河遠(yuǎn)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fēng)不度玉門關(guān)?!蓖踔疁o得意至極,高興地說:“怎么樣,土包子,我說的沒錯吧?!比辉娙碎_懷大笑。
這一段佳話,流傳了千年,在民間爭相傳揚,成就了一個經(jīng)典的成語:旗亭畫壁。
二
王昌齡是位樂觀派,即便是在貶地任上,依舊疏狂,依然故我,游山玩水,吟詩作賦,不亦樂乎。他以為清者自清,總會有還清白被重視的一天。他正是以這樣的天真無邪,享受著交友的樂趣和寫詩的快樂。
王昌齡一生交際很廣,而且都是牛人。他和當(dāng)朝著名詩人幾乎都有交往,如李白、高適、王維、孟浩然、王之渙、岑參……簡直是星光閃耀,全唐詩收錄了許多大腕贈予他的詩篇。特別是在他兩次遭貶、長年謫居的情況下,許多親朋好友給了他慰藉、友情和溫暖。他也把自己忠貞深沉的友情,獻(xiàn)給了這些正直的知心朋友。他一生寫了40多首送別詩,不落窠臼,不同凡響。
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王昌齡遷任江寧丞,相當(dāng)于南京市江寧縣的縣令。干了4年,因言事犯上而獲罪,41歲那年,被貶嶺南。途經(jīng)襄陽,見到好友孟浩然。孟浩然抱病相見,寫下了《送王昌齡之嶺南》。詩從洞庭秋意寫起,給人以蕭瑟之感,在贊嘆王昌齡的政績和才華的同時,對王昌齡遠(yuǎn)謫嶺南,深表同情與憂慮。
兩年后,王昌齡遇“天下大赦”,得以北還,續(xù)任江寧丞。返程中再次途經(jīng)襄陽,又見孟浩然,兩人非常高興。孟浩然不顧自己的疽病還未痊愈,便殺雞宰羊招待王昌齡,還安排了一頓河鮮。沒想到,孟浩然因吃了河鮮,癰疽復(fù)發(fā),不治而逝。
南宋計有功所撰的《唐詩紀(jì)事》記錄了孟浩然之死:“開元二十八年,王昌齡游襄陽,時浩然疾發(fā)背且愈,相得歡飲。浩然宴謔,食鮮疾動,終于南園。年五十有二。”
噩耗傳來,王昌齡還在返回長安的路上,他悲痛萬分,充滿了自責(zé)、懊喪。
順漢江,入長江,王昌齡在巴陵(今湖南省岳陽市)遇見李白,兩人一見如故。兩位當(dāng)朝詩壇明星,在那浩瀚的洞庭湖上,一葉扁舟,對酒當(dāng)歌,感嘆人生之悲歡離合。臨別,王昌齡寫了一首詩《巴陵送李十二》送給李白:“搖曳巴陵洲渚分,清江傳語便風(fēng)聞。山長不見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p>
李白對王昌齡的友情念念不忘。后來聽說王昌齡被貶為龍標(biāo)尉,特地寫詩寄送,予以安慰。李白在題為《聞王昌齡左遷龍標(biāo)遙有此寄》的詩中,隔空喊話:“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biāo)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睔v史就有這么多巧合,十年后,李白因參加永王叛軍而被判長流夜郎,果真“隨君直到夜郎西”。
唐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59歲的王昌齡被罷官。他輾轉(zhuǎn)回老家,途中經(jīng)亳州,被亳州刺史閭丘曉殺害,結(jié)束了他傳奇的一生。對于閭丘曉殺害王昌齡的原因,史書記載甚少,但元人辛文房《唐才子傳》卷二“王昌齡”詞條有一句發(fā)人深思的話:“以刀火之際歸鄉(xiāng)里,為刺史閭丘曉所忌而殺”??礃幼樱€是死在了自己的“玉壺冰心”上,終究為污穢的亂世所不容。
次年,宰相張鎬出任河南道節(jié)度使,召集浙東、浙西、淮南、青州四節(jié)度和時任譙郡太守的閭丘曉一同救援睢陽,閭丘曉故意拖延,待他率援軍趕到時,城池已陷落三日。張鎬遂以貽誤軍機罪,下令處死閭丘曉。行刑時,閭丘曉乞求放他一條生路:“有親,乞貸余命?!币馑际钦f,家有老母需要贍養(yǎng),希望留下他的性命。當(dāng)時,跟隨張鎬救援睢陽的淮南節(jié)度使高適,正是王昌齡的好友,他早已將王昌齡的冤情稟明了張鎬。張鎬一句話就把閭丘曉擋了回去:“王昌齡之親,欲與誰養(yǎng)?”
三
江蘇鎮(zhèn)江,古稱潤州。
金山腳下,塔影湖畔,第一泉旁,坐落著一幢遠(yuǎn)近聞名的芙蓉樓。
時光穿越到東晉。那時鎮(zhèn)江城東,一條關(guān)河逶迤曲折,晃晃悠悠,緩緩流淌,一座單孔石砌的拱形千秋橋橫跨兩岸。橋東有座月華山,山上有座芙蓉樓。令人痛心的是,如此一座遠(yuǎn)近聞名、蜚聲千古的名樓,在清道光年間,因兵亂被毀,成了一片廢墟。
當(dāng)?shù)厝苏f,如今塔影湖畔的芙蓉樓,就是月華山芙蓉樓的“再版”。
據(jù)《元和郡縣圖志》載:“其城吳初筑也,晉王恭為刺史,改創(chuàng)西南樓名萬歲樓,西北樓名芙蓉樓?!币簿褪钦f,芙蓉樓原名西北樓,建于東晉,距今有一千六百多年的歷史。
到唐代時,一座普普通通的城樓,因為王昌齡的詩名而流芳千古。芙蓉樓也由此進入繁盛期,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登樓眺望,可以俯瞰長江、遙望江北。吟詩作賦,遠(yuǎn)山近水,天地壯闊。
眼下的芙蓉樓,乃1992年重建。這是一座重檐歇山式的仿古建筑,位于鎮(zhèn)江金山湖西岸一角,正對金山寺。高19米,分上下兩層,占地面積1000多平方米。
芙蓉樓東北面為“冰心榭”,是展示中泠泉的水質(zhì)和演示茶藝的場所;東南面是“掬月亭”,是觀看湖中的三座石塔和明月倒映水的佳地。兩座仿古建筑與芙蓉樓形成掎角之勢,相映成趣,成為賞心悅目的亭臺樓閣美景。若逢晴朗天氣,皓月當(dāng)空,清風(fēng)徐來,湖波微皺,風(fēng)景更美。
古時芙蓉樓的具體位置,可以從詩中大概看出一些端倪。當(dāng)年王昌齡送別辛漸的其二詩,提及在芙蓉樓送別好友時,能看到城南城北的景致,此樓必位于鎮(zhèn)江城中心。詩中說可觀長江,并不能說明此樓位于江邊,否則就沒有城南城北之分了。
唐朝時的建筑物都很低矮。天氣好時,登樓憑欄瞭望,近可看波光粼粼的金山湖水,遠(yuǎn)可望見浩蕩奔流的長江。有資料顯示,月華山是北固山進入鎮(zhèn)江古城的余脈,在今天的千秋橋街東側(cè),處于鬧市之中。唐代的芙蓉樓遺址已無法考證,月華山也蹤跡難尋,我們只能從詩中去揣測它當(dāng)年的風(fēng)采了。
芙蓉樓內(nèi)可見大型壁畫群,包括《千秋江山圖》《平明送客圖》《芙樓話雨》《王昌齡送辛漸詩意圖》等?;ㄩ_花落,云卷云舒,塔影湖畔的芙蓉樓,以夏日湖中荷花盛開的美景而出名。其中通外直、高潔不爭的氣節(jié),恰如詩人王昌齡“孤潔恬淡,與物無傷”的品性。
芙蓉樓的夜景是一絕,尤其是滿月上中天的時節(jié),水中映著的碩大圓月與樓閣上的璀璨燈火交相輝映,湖水波光粼粼,船中人品茶飲酒,舞弄風(fēng)雅,十分舒適愜意。
四
雪峰山腳,沅水、?水匯流處,有一千年老鎮(zhèn)——黔城古鎮(zhèn)。
古鎮(zhèn)里有一座古樸雅致的江南庭院。信步其間,亭臺樓閣錯落,參天古樹環(huán)繞,山水掩映成趣。這便是湖南洪江芙蓉樓古建筑群。
芙蓉樓北廓臨江,依林踞阜,筑疊巧思,錯落有致,占地4250平方米。正面三間,重檐歇山頂,二層有明軒可供遠(yuǎn)眺。主樓青瓦屋面,屋頂泥塑豐姿多彩,地方風(fēng)味濃郁。楹聯(lián)書寫著:“樓上題詩,石壁尚留名士跡;江頭送客,冰壺如見故人心?!敝車斜挠駢赝?、聳翠樓、半月亭等古跡,與自然的山石、江水、林木巧成布局,構(gòu)成了“登眺則群山拱翠,俯視則萬木交陰,沅水自北來環(huán)其下”的壯麗景象,被譽為“楚南上游第一勝跡”。
據(jù)《黔陽縣志》記載: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鐔城縣,唐易名龍標(biāo)縣,宋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改為黔陽縣。新中國成立后,改為洪江市。
唐天寶七年(公元748年),王昌齡受貶來到黔城任龍標(biāo)縣尉。
據(jù)傳,王昌齡任龍標(biāo)尉時建芙蓉樓,作為文人雅士飲酒賦詩、宴賓送客之地。王昌齡死后,芙蓉樓因年久失修,舊址荒蕪。清嘉慶二十年(公元1815年),重建芙蓉樓。時任黔陽縣令曾鈺在《重修芙蓉樓碑記》中寫道:“今黔陽縣治……有樓曰芙蓉,相傳少伯(王昌齡字少伯)送辛漸賦詩其中,文采風(fēng)流,照耀今古……而少伯獨以龍標(biāo)名,當(dāng)?shù)貫榧o(jì)念這位著名詩人,在城西香爐巖辟地作園,舊址重修芙蓉樓?!?/p>
這座芙蓉樓古建筑,已非王昌齡筆下的樓,但山水仿佛還是唐時的模樣,?水秀氣縹碧,沅水寬闊清深。對岸滿坡綠樹煙村,菜畦稻田,遠(yuǎn)山如黛,疏淡的水墨畫一般。千百年來,黔陽古城以王昌齡為榮,每個角落幾乎都流傳著當(dāng)年縣尉和詩人的故事。
芙蓉樓群護以石欄,臨江有一處碼頭。古代水運發(fā)達(dá),賓客前來,至此下船,踩石上岸,便達(dá)庭院正門——龍標(biāo)勝跡門。穿過此門,沿著鵝卵石鋪成的小道右行,便是芙蓉樓主樓。飛檐翹角、重檐青瓦,這座木質(zhì)結(jié)構(gòu)的小樓共兩層,全樓48塊門窗,精雕細(xì)刻,靈動婉約。
青磚砌成的拱門上懸掛三個大字“芙蓉樓”,其中“樓”的繁體字是由“木”“田”“安”三個字組成——“木”用來建房子,“田”可以種糧食,“安”代表著家,“安”下面的“女”字,意味著家有賢妻。有房子住、有糧食吃、有賢妻持家,便能夠安居樂業(yè)。
門樓上有5幅水墨“泥塑”。正中一幅“王少伯送客圖”,氣勢恢宏;四周春夏秋冬圖,山水鳥獸神態(tài)逼真。畫作采用堆塑工藝,原材料中含有當(dāng)?shù)厥a(chǎn)的桐油,泥塑防蟲防腐,經(jīng)得住風(fēng)吹雨淋,保存較為完好。
令人稱奇的地方還有兩處:門坊高近三丈,面向碼頭傾斜二尺八寸,傾斜度超過了意大利比薩斜塔。此門幾百年來屹立不倒,堪稱中國古典園林建筑史上的奇跡;與通用指南針相反,門楣正中的指南針卻是上南下北,為何會如此?至今仍是個謎。
走進樓內(nèi),掛有一幅王昌齡畫像,畫中人身著紅袍官服,雙手托起詩卷,清瘦矍鑠。他在龍標(biāo)做官七年,也是他生命畫上句號前最重要的句式,留下大量重要的詩文。他親民愛民,深得民心,百姓敬稱為“仙尉”。
出芙蓉樓,便是小巧玲瓏的芙蓉池。雖為池,其中之水卻永遠(yuǎn)灌不滿。原來,地下為溶洞群,直通河底,芙蓉池就像一個漏斗,無論注入多少水,都會汩汩流進溶洞暗流。人們都說,池中住著一位芙蓉仙子,常與王昌齡月下對歌呢。池畔有一亭,似一彎新月故叫“半月亭”,相傳為王昌齡撫琴處。
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多次撥款對芙蓉樓進行復(fù)修、維修,并擴建了芙蓉樓西園,修建了根雕陳列室。有一巨大的千年樟樹根雕,刻有30多個民間傳說與典故,100多個傳說人物和150多個精怪禽獸,實為稀罕物品。2013年5月,黔城芙蓉樓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錄。
流連于芙蓉樓左側(cè)長長的碑廊,竹木相錯,綠蔭如蓋,環(huán)境十分清幽。在100多塊歷代題詩作賦的鐫刻、碑石中,尋讀顏真卿、黃庭堅、米芾、岳飛、趙孟頫等歷代名人的墨跡,其樂無窮。還有一些殘碑?dāng)囗伲覍嵉赜涊d著芙蓉樓的滄桑歷史,盡管被風(fēng)雨磨滅了字跡,但如同王昌齡的足跡一樣,銘刻在人們心中。
五
讀《芙蓉樓送辛漸二首》,一些好奇者不禁發(fā)問:“辛漸是什么人?他與王昌齡是什么關(guān)系?”
辛漸是什么人,史書上沒有記載。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王昌齡和他的感情很深。分別時,王昌齡竟然一氣寫了兩首詩,這就是例證。
有人說,辛漸是王昌齡的好朋友,而且應(yīng)該是同鄉(xiāng),關(guān)系很親近的那種。“洛陽親友如相問”這一句就表明他們關(guān)系匪淺,大概是從小玩到大的伙伴,所以,洛陽親友才會有可能向辛漸問起王昌齡的近況。
《芙蓉樓送辛漸二首》是王昌齡的組詩作品,創(chuàng)作背景是詩人剛從嶺南大赦回來,盡管官復(fù)原職,但還是會時不時被拿出來說事,受到他人讒言的攻擊,故有了“冰壺”的表白。顯然,離別并不是這首詩最主要的主題,詩人是借離別來寫自己的身世感慨。
不就是與朋友離別么,為什么要寫兩首詩呢?有人分析,王昌齡對頭天晚上寫的詩可能不太滿意:“不好,太平淡,沒有意境。”于是就另寫一首,就有了“一片冰心在玉壺”這句流傳千古的佳句,讓歷代讀者對作者有了更多的牽掛。辛漸也成了不是名人的名人,這和李白詩中的汪倫有一拼。
這兩首詩所記送別的時間和情景是倒敘,其一詩是江邊送別,其二詩是樓上餞行。盡管其二詩不怎么出名,但透露了不少信息,比如送別的具體地點、季節(jié),還有一些細(xì)節(jié)活動。“高樓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痹瓉碓谶@座芙蓉樓上,不單是空口餞行,而是在前一夜擺了酒宴的。根據(jù)這些蛛絲馬跡,可以判斷出寫這首詩的背景。詩中說“丹陽城南秋海陰,丹陽城北楚云深”,丹陽正是現(xiàn)在的鎮(zhèn)江地區(qū)。
大家熟悉的“冰壺”詩,王昌齡淡寫朋友的離情別緒,重寫自己的高風(fēng)亮節(jié)。全詩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蘊藉,韻味無窮。首兩句寫景,用蒼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別時的凄寒孤寂之情,也展現(xiàn)詩人開朗的胸懷和堅強的性格;后兩句詩人以晶瑩透明的冰心玉壺自喻,與前面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形成一種有意無意的照應(yīng),樹立起詩人孤介傲岸的形象。
清代宋顧樂在《唐人萬首絕句選評》中點評道:“少伯請送別詩,俱情極深,味極永,調(diào)極高,悠然不盡,使人無限流連?!?/p>
六
玉壺本純潔之品,更置一片冰心,可謂纖塵不染。
以冰心和玉壺作比,訴說著自己高潔純凈的情懷。一千多年來,被人們反復(fù)吟詠,余味無窮。王昌齡一筆動天下,將自己的清白留存于世,也使得見證這片“冰心”的芙蓉樓流傳千古。
據(jù)《唐才子傳》記載,王昌齡被貶生涯的開端,是因為不拘小節(jié),得罪了朝廷權(quán)貴,因而受到排擠打擊。他先被貶到嶺南,后又被貶到更偏遠(yuǎn)的龍標(biāo),一次比一次偏遠(yuǎn)。史書上雖然沒有記載過多的細(xì)節(jié),但也可以想象王昌齡當(dāng)時一定處于漩渦的中心。
處于這樣的環(huán)境中,以王昌齡個人的微弱力量,是沒有辦法改變的,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堅持內(nèi)心的正道,保持自己冰清玉潔的情懷,保持不向權(quán)貴低頭的人格。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奔仁菍τ讶说膰谕?,也是一種自我表白。意思是說,你到達(dá)洛陽以后,那里的親友如果問起我的情況,你就這樣告訴他們,我的心依然像玉壺里的冰一樣,潔白、晶瑩、純凈。
所謂“玉壺”,本是道家教義,指虛無之心。冰心和玉壺是古詩詞中常用的意象。古人常用冰心、玉壺自喻,來表達(dá)自身的光明磊落。冰心形容內(nèi)心的純潔,如同冰塊,而玉壺則比喻品性高潔。西晉陸機的《漢高祖功臣頌》:“周苛慷慨,心若懷冰?!奔懊辖嫉摹兜踉斏健罚骸氨溺R衰古,霜議清遐障?!倍际潜扔鞲邼嵡灏椎钠犯瘢v人心的清透、純凈、率直。
玉壺,玉石制成的壺,一般用來飲酒或喝茶。南北朝鮑照《代白頭吟》中的“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李白《待酒不至》中的“玉壺系青絲,沽酒何來遲”;李商隱《深宮》里的“金殿銷香閉綺櫳,玉壺傳點咽銅龍”等,都是古人對玉壺的贊美。
有人質(zhì)疑,王昌齡不是長安人么,親友團應(yīng)在長安才是,何來洛陽之說?據(jù)考,王昌齡從嶺南大赦后,繼任江寧丞。在赴任前,他曾滯留洛陽半年多,以示消積抵抗。當(dāng)然,這里的“洛陽”也許是虛指,因為辛漸是洛陽人,他也只能讓人家捎話洛陽。其實,他的話是對所有親友說的。
有學(xué)者認(rèn)為,這里的玉壺可以解釋為“酒壺”。古人在送別朋友的時候,往往要送上一壺酒。借酒澆愁,也正是王昌齡的處境。也有人認(rèn)為,在這里把“玉壺”理解成“明月”最合適。如果將“一片冰心在玉壺”翻譯成大白話,那就是說:我還是和從前一樣,心很干凈,但拔涼拔涼的,你若問我想什么,月亮代表我的心。
芙蓉樓是王昌齡與友人真摯友情的見證者。在漫長的歷史長河里,人們將這份感情小心翼翼地收藏起來,不時地展現(xiàn)出來,讓人們產(chǎn)生無限美好的遐想。其實,古人與今人血脈相連、心意相通,僅一樓之隔而已。
詩人身處逆境,凄風(fēng)冷雨,但他仍然是一顆玉壺冰心。夜雨從天降,落至江中,與江面連成一片。可想而知,這場雨絕非等閑小雨。別離本就易生惆悵,再遇上寒雨天氣的渲染,更是將即將離別的傷感氣氛推向頂點。然而,王昌齡筆鋒一轉(zhuǎn),捧出一顆晶亮純潔的冰心,顯然是在對那些污蔑之詞做出回?fù)?,也是對最了解自己的友人們做出的告慰,展現(xiàn)了詩人開朗的胸懷和堅毅的性格。
談及有關(guān)冰壺的喻義,唐開元宰相姚崇所作的《冰壺誡》影響最大。他寫道:“故內(nèi)懷冰清,外涵玉潤,此君子冰壺之德也?!备嬲]后代,做人的內(nèi)心,要像冰壺一樣,清潔之至,內(nèi)有冰清、外有玉潤,冰清玉潔,是君子應(yīng)有的德操,當(dāng)官更因如此。不但如此,冰壺更被引為科舉命題。如大詩人王維科舉就憑一首《賦得清如玉壺冰》而奪魁,“玉壺何用好,偏許素冰居”成為名句。
自從姚崇作《冰壺誡》以來,盛唐詩人都曾以冰壺自勵,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如李白《贈范金卿二首》云:“為邦默自化,日覺冰壺清。”唐大歷十才子之一的盧綸也寫有一首《清如玉壺冰》:“玉壺冰始結(jié),循吏政初成?!?/p>
我以為,冰心玉壺不僅是一種品質(zhì),也是芙蓉樓的樓魂所在。不同的時代,同樣的情懷。作為一種道德自信和正義力量,它矗立于世,莊重地表明人們不應(yīng)該對追求時代的公正與正氣失去信心。
七
《芙蓉樓送辛漸二首》詩,讓芙蓉樓聞名天下,而成為名勝古跡。如今,兩座芙蓉樓都是傲然矗立,飛檐翹角,飛鳥展翅,比翼齊飛。
兩座芙蓉樓,到底哪座是王昌齡送辛漸的芙蓉樓?原生態(tài)的芙蓉樓究竟在江蘇鎮(zhèn)江還是湖南古黔陽?今日仍有爭論。時光飛度,思緒活躍。其實芙蓉樓的意義早已超出“一城一樓”的思維,而是“安得廣廈千萬間”的喜悅與格局。
要說淵源的話,這兩座芙蓉樓都與王昌齡有關(guān)系。湖南黔陽就是唐代的龍標(biāo),王昌齡在那里做過縣尉,江蘇鎮(zhèn)江離王昌齡做縣丞的江寧(今南京)不遠(yuǎn)。在黔陽當(dāng)?shù)氐那寮螒c等地方志中都有記載,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二首》寫于黔陽古城,但是多年來許多研究者都認(rèn)為,此詩作于丹陽(今江蘇鎮(zhèn)江市)。
然而有學(xué)者說,這兩座芙蓉樓都不是真的。
這兩座芙蓉樓,本質(zhì)上都是后世紀(jì)念性質(zhì)的建筑?,F(xiàn)存的洪江芙蓉樓重修于清代,鎮(zhèn)江芙蓉樓則是20世紀(jì)90年代所修,而且都不在原址。據(jù)考證,明代以前黔陽芙蓉樓址應(yīng)該直臨沅江,清代重修時位置往?水偏了不少,至于鎮(zhèn)江芙蓉樓,原址應(yīng)該是在月華山(今屬京口區(qū)),現(xiàn)址卻在金山(今屬潤州區(qū))。
當(dāng)今學(xué)者一致認(rèn)為,王昌齡的這組詩大約作于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即他重新就任江寧丞時。他得知友人辛漸要經(jīng)鎮(zhèn)江過江,準(zhǔn)備取道揚州,前往洛陽,便專程從南京趕到了鎮(zhèn)江,在芙蓉樓為友人送別。這首詩為在江邊離別時所寫。
再說王昌齡由江寧丞貶為龍標(biāo)尉時,離送別辛漸已有六七年之久。從詩首句來看,作者在“吳”,次句送客,眺望的方向為“楚”。如果說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二首》寫在龍標(biāo),顯然與其二詩中的丹陽不符。故《芙蓉樓送辛漸二首》所敘述的場景應(yīng)該發(fā)生在鎮(zhèn)江芙蓉樓。
詩中所說的芙蓉樓在鎮(zhèn)江,但為什么依然要在黔陽建芙蓉樓,并引得后人前去探訪呢?有一種解釋,就是王昌齡被貶黔陽后,懷念江南的生活,命人在這里也建上一座。當(dāng)然,這只是一種猜想,并沒有確切的證據(jù)?;蚣兇馐呛笕艘蛟姼綍ㄜ饺貥且约o(jì)念這位偉大的詩人。
具體說到王昌齡作詩的地方,其實古書上關(guān)于王昌齡生平的記載非常簡略,許多具體的節(jié)點根本沒有那么清晰,都是后人推測的,甚至辛漸是什么人都說不太清楚,只能說一個大概。
由此可見,《芙蓉樓送辛漸二首》作于鎮(zhèn)江的概率比較高,但也不能完全排除黔陽的可能性。譬如說,光憑“吳”和“丹陽”顯然不夠,用詩中幾次出現(xiàn)的“楚”字猜想,也可以解釋得通。
詩中用吳、楚兩個地名來代指所在位置??梢栽囍シ治?,首先國號為吳的,除了春秋時期,便是三國時期。然而兩國位置很大一部分是重疊的,即安徽、江蘇等部分地區(qū),今南京、鎮(zhèn)江、常州區(qū)域,因此這片區(qū)域也稱為吳地。
楚國,一般都指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楚。雖吳先被越所滅,后越被楚滅,楚國之地幾乎包含了長江中下游南部區(qū)域。但更多時候,楚地還是多指今武漢、南昌、岳陽等長江中游地區(qū)。
“夜入?yún)恰笨梢韵胂鬄椋畺|流自然會從楚地流到吳地,并不需要人在吳地,正如“黃河入海流”,其實鸛雀樓看不到海。丹陽也是楚國舊都之名,并非鎮(zhèn)江專屬,完全可以是虛指。照應(yīng)“楚云深”,代屈原、京城之類的,行吟沅湘、遠(yuǎn)離王都,和王昌齡的人生軌跡都能對上。
當(dāng)然,這只是一種說法而已。
回到原詩?!叭?yún)恰倍郑銓懨髁诉M入?yún)堑?,在芙蓉樓送辛漸。因此芙蓉樓是在吳地。而今鎮(zhèn)江,就是典型的吳地。所以說,芙蓉樓在江蘇鎮(zhèn)江無疑。從另一個角度看,毛澤東的詩詞里有一名句“芙蓉國里盡朝輝”,湖南美名芙蓉國,有一座芙蓉樓也應(yīng)該是很正常的事。
這些分析與猜想,如此左右逢源,既彰顯了王昌齡詩句的靈動,又再現(xiàn)了漢字魅力所在。
作者簡介:王雄,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漢水文化學(xué)者?,F(xiàn)任西南交通大學(xué)、蘇州科技大學(xué)兼職教授。著有小說、散文、報告文學(xué)、學(xué)術(shù)論著多部(篇),共計750萬字。多篇作品被《人民日報》《人民文學(xué)》《中國作家》《青年文學(xué)》《小說選刊》《中篇小說選刊》等報刊刊登或轉(zhuǎn)載。代表作有長篇小說《陰陽碑》《傳世古》《金匱銀樓》(合稱“漢水文化三部曲”)、長篇報告文學(xué)《中國速度——中國高速鐵路發(fā)展紀(jì)實》《中國智慧——中國高鐵科技創(chuàng)新之路》《中國力量——高鐵正在改變中國》(合稱“中國高鐵三部曲”)等。作品被譯為英、法、德、西、俄、阿、日、羅、波等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