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逸詩
春夏秋冬皆成詩,晨昏夜色皆如畫。
西湖之美,在于其別具一格的湖山風光,更在于其處處浸染的山水美學氣質。
據(jù)南宋吳自牧《夢粱錄·西湖》所載:“近者畫家稱湖山四時景色最奇者有十,曰蘇堤春曉,曲院風荷,平湖秋月,斷橋殘雪,柳浪聞鶯,花港觀魚,雷峰夕照,雙峰插云,南屏晚鐘,三潭印月?!?/p>
宋高宗趙構精于書畫,又熱愛游西湖,因而在杭州建立了一個南宋畫院。畫家們常年濡染于湖光山色之中, 筆下的山水畫作題名也成為后來聞名遐邇的“西湖十景”。這西湖十景像是為西湖定下了標題,選好了格調(diào)——春夏秋冬,四時之景皆有不同,卻又美得各有千秋,不分伯仲。
春有“蘇堤春曉”
西湖之美,春有“蘇堤春曉”。蘇堤是一條貫穿西湖南北的林蔭大堤,每到春暖花開的時節(jié),岸邊桃紅映日、垂柳拂堤、鳥鳴鶯啼,美不勝收。
蘇堤名字的由來,與大文豪蘇軾有關。蘇軾曾因上書反對王安石變法,被迫離開京城,赴杭州擔任通判。在杭州的時候,蘇軾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句,那首著名的《飲湖上初晴后雨》就是在此時寫就。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晴天的西湖活潑瀲滟,雨季的西湖恬靜朦朧。蘇軾將西湖比作美人西施,西施無論怎樣打扮都動人,就像西湖無論何時都美,可見他對西湖的喜愛之情??上耆纹谝坏?,他就離開了杭州。
也許是緣分使然,16年以后,蘇軾于北宋元祐四年(1089)再次赴杭州出任知州。當他再見到西湖時,發(fā)現(xiàn)這里竟然雜草叢生,淤泥堆積,早就沒有了往日的風光。于是,蘇軾發(fā)動百姓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淤泥堆積成一條長約三千米的堤岸,并沿堤岸修建了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跨虹六座橋,種上垂柳、海棠、芙蓉等花木。
后人為懷念蘇軾浚湖筑堤的功績,將這條長堤命名為蘇堤。因春景迷人,“十里長堤跨六橋,一株柳樹一株桃”,此景亦被稱為“蘇堤春曉”。
夏有“曲院風荷”
西湖之美,夏有“曲院風荷”。曲院原本是宋朝時官府釀酒的酒坊,它的后方有一個通向金沙澗的水池,酒坊以金沙澗的溪水做酒,而水池里則種植了各種顏色的荷花。
夏日清風徐來,池中紅色、白色的荷花爭相盛開,荷香與酒香交織在一起,令人不飲亦醉。這一幅生機勃勃的市井畫卷,被當時的人們?nèi)×藗€別致的名字——麯院荷風。清朝康熙年間,皇帝南下巡視時,將“麯”改為“曲”,將“荷風”改為“風荷”,成了今天的“曲院風荷”。
一湖碧水,荷風送香。詠荷花最著名的詩亦誕生在夏日的西湖邊上。
那年夏天,詩人楊萬里送別即將赴福州任職的好友林子方。兩人在西湖附近的凈慈寺暢談一夜,第二日清晨走到西湖時天上殘月仍在,見到眼前一片連綿無際的荷田,楊萬里不由得詩情大發(fā),一首傳世的荷花詩《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就此誕生了。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西湖六月天的景色與其他季節(jié)大不相同。 那層層疊疊的荷葉在荷塘上鋪展開來,無邊無際的青翠碧綠像與藍天相接。映著朝陽的荷花也顯得分外紅艷。
秋有“平湖秋月”
西湖之美,秋有“平湖秋月”。古時人們喜歡泛舟湖上,游覽西湖秋色,并無固定的觀景地點。有“梅妻鶴子”之稱的北宋詩人林逋,在隱居西湖孤山期間寫下不少有關西湖的詩作,這首《秋日西湖閑泛》描寫的便是秋日的西湖,意境清遠:
水氣并山影,蒼茫已作秋。
林深喜見寺,岸靜惜移舟。
疏葦先寒折,殘虹帶夕收。
吾廬在何處,歸興起漁謳。
康熙三十八年(1699),皇帝巡視西湖,定孤山東南角的臨湖水院為景址,題書“平湖秋月”匾額。平湖秋月的湖面寬闊,湖水清澈,湖里栽植荷花,岸邊栽植西府海棠、桂花樹以及垂柳。每當秋高氣爽之際,湖面平靜如鏡,秋月當空,月光與湖水交相輝映,水岸間呈現(xiàn)花影綽約、綠柳飄拂的景象。
南宋文人孫銳在秋夜泛舟西湖的時候,也不禁為眼前的美景所震撼,寫出一首《四景圖·平湖秋月》:
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處泛歸舟。
白蘋紅蓼西風里,一色湖光萬頃秋。
清冷的月色照在泉水之上,泉水仿佛凝固了,顯得非常寒冷。漁歌四起,人們劃著輕快的小舟蕩漾在湖中。朗月清風,水中的白蘋和紅蓼搖曳,整個湖面仿佛承載了萬頃的秋意。
冬有“斷橋殘雪”
西湖之美,冬有“斷橋殘雪”。從古至今,“斷橋”在西湖諸多橋梁中最為著名,每當西湖雪后初晴,陽光下的石橋拱面冰雪消融,露出褐色的橋面,而橋的兩端還在皚皚白雪的覆蓋下,仿佛長長的白練到此中斷了,呈“雪殘橋斷”之景,因此被人們稱為“斷橋”。
斷橋的揚名,與中國著名的民間傳說《白蛇傳》那纏綿悲愴的愛情故事有關。白娘子與許仙在斷橋相會,從此開始了一段千古傳奇,這座橋也隨之被披上了一抹浪漫的色彩。
當然,西湖賞雪不只斷橋一處,明末散文家張岱獨愛湖心亭。湖心亭是西湖中的一座小島,張岱筆下的湖上雪景令人心曠神怡: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大雪下了三日,張岱獨自乘一葉小舟,穿皮衣?lián)砘馉t前往湖心亭看雪。此刻天、水、山、云連成白茫茫的一片,湖面上船影寥落、雨雪霏霏、小島若隱若現(xiàn)。透過詩句,我們仿佛看到一個立于西湖邊眺望遠方的孤寂身影,一種寂靜、空靈的美躍然紙上。
關于西湖四時之景的描繪,詩人留下詩文,畫家則奉以畫作。作為“南宋四家”之一的宮廷畫家劉松年,繪有一幅《四景山水圖》。在他的筆下,西湖隨四時不斷變幻:春日踏青,桃花妍妍;夏日納涼,碧荷點點;秋日觀山,霜葉盡染;冬日賞雪,銀裝素裹。
《四景山水圖》中不僅有景,更用寫實的筆調(diào)還原了西子湖畔士人的雅逸生活。古往今來,有多少人渴望身處此畫中,體味那幽靜古樸的江南風情。
另一位南宋畫家李嵩的《西湖圖》則堪稱傳世最早、內(nèi)容最豐富、摹寫最細致的西湖實景山水圖像。他以“無人機”的視角鳥瞰彼時西湖景象,隨著畫軸展開,一個朦朧闊遠的南宋西湖出現(xiàn)在眼前,“西湖十景”中的蘇堤橫臥、樓臺亭榭、寶塔廟宇等名勝奇境盡收眼底,讓人嘆為觀止。
春夏秋冬皆成詩,晨昏夜色皆如畫。西湖之美,在于其別具一格的湖山風光,更在于其處處浸染的山水美學氣質。在古人的筆墨里穿行,我們也仿佛與千百年前的西湖,實現(xiàn)了一次穿越時空的深情對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