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觀音瓶是康熙至乾隆時期的流行瓶式之一,造型樣式端莊大方,具有美好的寓意,與清代社會風尚息息相關(guān)。本文通過梳理觀音瓶器型特點及裝飾手法,結(jié)合現(xiàn)代市場康雍乾的觀音瓶市場拍賣數(shù)據(jù),探究其現(xiàn)代市場的流通狀況和認可度。
關(guān)鍵詞觀音瓶;拍賣市場;康雍乾時期
觀音瓶又稱觀音尊,狹義上的觀音瓶是由觀音尊發(fā)展而來的,其造型相較于觀音尊更具有曲線感。但后世并沒有對觀音瓶和觀音尊作出嚴格區(qū)分,所以廣義上康雍乾三朝觀音瓶和觀音尊幾乎不作區(qū)分?!讹嬃鼾S說瓷》中形容觀音瓶:“口侈,項較短,肩寬博,至脛則以次漸殺,脛及于底,又稍加豐,自肩至脛,約占全體五分之三,項與脛相若,口與底相若”。但觀音瓶的造型并非一成不變,會隨著窯址或燒造時期的不同產(chǎn)生細小差別,其瓶口或侈口短頸,或撇口直徑,瓶頸部往下豐肩收腹,但瓶身曲線并無定數(shù),有的瓶身曲線感較強,玲瓏有致,有的瓶身曲線克制內(nèi)斂,給人以莊重、華麗之感。
清朝皇室對藏傳佛教的推崇促成了觀音瓶的出現(xiàn),依據(jù)以往學者對于印度早期造像中彌勒菩薩所持凈瓶的形狀研究顯示,觀音所持凈瓶有著頸部較細、肩部外張,自肩至底部漸漸收小,器身略呈圓筒狀的特點,與觀音瓶相似,觀音瓶的命名應(yīng)由此而來,因此觀音瓶也有了祝愿生活風調(diào)雨順的吉祥寓意。并且,“觀音”諧音“官印”,官吏也青睞觀音瓶官運亨通的彩頭,商人更是將觀音瓶口小、瓶身圓潤的造型特點理解為招財、聚財,故觀音瓶在吉祥文化流行的清朝盛極一時。
1清代康雍乾觀音瓶的發(fā)展概況
觀音瓶在不同時期呈現(xiàn)出不同的面貌,康熙時期的觀音瓶體型較大且做工精良,多人物故事題材。雍正時期的觀音瓶器型精巧古拙,轉(zhuǎn)折處理一絲不茍,富有文人趣味。乾隆時期的觀音瓶別出心裁,造型精致小巧,工藝已較為成熟,呈現(xiàn)百花齊放的面貌。此后,清朝觀音瓶雖還有燒造,但裝飾流于繁縟的堆砌,氣象遠不及康雍乾三朝。
康熙時期,觀音瓶造型柔而不媚,體型相對較大,整體呈現(xiàn)出侈口束頸、鼓腹下收的特點,瓶的外側(cè)輪廓線條以直線或略呈直線狀態(tài)的細微曲線為主,與康熙時期瓶子大多挺拔遒勁的時代風格形成呼應(yīng)。康熙時期《郎窯紅釉觀音尊》(見圖1)便是典型的康熙時期觀音尊造型,瓶頸轉(zhuǎn)折處方中帶圓、肩部高聳,向下收起的弧度干凈陡峭,給人以落落大方之感。其紋飾以纏枝花卉紋和人物圖為主,這與康熙帝多次傳旨,令御窯廠仿制明成化青花瓷,以及康熙時期小說、版畫的蓬勃發(fā)展有關(guān),這些因素造就了康熙時期觀音瓶典雅大方,具有文人氣質(zhì)的特點。陳瀏的《匋雅》就有“西人于青花篤嗜番蓮,康窯則有小渣斗、小觀音尊,流光正碧,獨稱妖冶。小觀音尊高及尺,其細頸而博肩者尤為奇特,康熙無款彩盤,有畫后赤壁賦者,筆意蒼雅,又非武裝人馬所能雁行聲價者矣”的觀點。
雍正時期制瓷技術(shù)進一步提高,加之雍正自身格調(diào)高雅,雍正時期的觀音瓶造型和裝飾手法產(chǎn)生了極大的變化。雍正時期觀音瓶造型仿古,較多地吸收了宣德時期的裝飾和器型元素,一改康熙時期的古拙渾厚,外形更加柔美纖麗,不少可以稱之為絕品。雖不及康熙時期觀音瓶宏偉,但其精細程度卻遠勝過康熙時期,可與以纖細、秀麗著稱的明永樂成化瓷器相提并論,為乾隆時期觀音瓶的蓬勃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耿寶昌先生認為,雍正時期制瓷之風“嚴肅認真,為隨后的乾隆時期所不及”。雍正時期觀音瓶同樣頗具古拙意味,多以植物等紋樣作為題材,如《青花纏枝蓮釉里紅靈芝石榴花紋觀音尊》(見圖2)雋秀典雅,紋飾層次豐富,以靈芝、榴花、卷草等具有吉祥寓意的植物入畫,但整體風格樸素大方、精致端莊。
乾隆時期的觀音瓶一方面總結(jié)了康熙、雍正時期的制瓷工藝,仿制出了許多富有古意的瓷器,燒造品質(zhì)亦是上乘。如乾隆款《祭藍釉觀音瓶》(見圖3),此觀音瓶呈現(xiàn)出更加精致玲瓏的特點,瓶頸偏瘦長,瓶身曲線更加柔美纖長,更符合人們對于觀音所持凈瓶的描繪,這可能也與乾隆時期藏傳佛教的鼎盛有關(guān)。另一方面,乾隆時期觀音瓶的造型和裝飾工藝也不斷推陳出新,宮廷對于瓷器制作的不計工本使得很多奇巧華麗的新型觀音瓶出現(xiàn)。如廈門市博物館藏的《清乾隆天藍釉海棠口觀音尊》、沈陽故宮博物院藏的《乾隆款灰青釉開片仿汝穿帶耳觀音瓶》等,其制作工藝精巧細致、頗具巧思。較之于前朝,乾隆時期的觀音瓶風格更為華麗,裝飾手法紛繁多樣,工藝上達到了頂峰。
2清代康雍乾觀音瓶的裝飾
觀音瓶的裝飾與工藝隨著時代的變化呈現(xiàn)出或繁或簡的狀態(tài),并可按照風格分成仿古款與創(chuàng)新款兩大類。其一是承襲傳統(tǒng)規(guī)制的仿古瓷,清康雍乾三朝仿古風尚盛行,觀音瓶造型典雅,眾多窯口也會進行燒造,多以單色釉瓷和青花等為主,這些觀音瓶雖然在形制與釉色上亦有所發(fā)展,但仍可視為傳統(tǒng)風格的延續(xù)。另一類則是清政府在對外交流以及帝王偏好等多重因素之下,使得觀音瓶展現(xiàn)出迥乎前朝的風格特點,尤其以源于歐洲彩繪技術(shù)的宮廷琺瑯彩瓷,以及在它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起來的粉彩瓷器為最。
仿古瓷器多集中在康熙至雍正時期,清代早期御窯廠以仿燒明朝官窯為主,這一社會風氣致使觀音瓶常以仿古瓷的面貌出現(xiàn)。仿古風格的觀音瓶不僅保留了前朝官窯青花、五彩的品類,還在仿燒中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出以郎窯紅、豇豆紅、霽紅和天藍釉為代表的新品類。雖然《匋雅》明確記載觀音瓶創(chuàng)燒于康熙時期“觀音尊非明代式樣,餑餑凳與油錘則亦皆為康制矣”,但清朝多見明代底款的觀音瓶,清康熙成化款《五彩花鳥圖觀音尊》(見圖4)就是仿古的產(chǎn)物。雍正時期的精品觀音瓶多具仿古傾向,曾有記載“仿肖古窯諸器,無不媲美;仿各種名釉,無不巧合”,其中觀音瓶顏色釉主要以仿宋官、哥、汝、鈞窯為代表,兼仿明代官窯,并以仿宋青釉的燒制最成功。如雍正款《仿哥釉觀音瓶》(見圖5)為了使得造型更加古拙,觀音瓶的器型進行了些許變形。除了仿古,雍正觀音瓶的燒制也以郎窯紅和彩繪最負盛名,其他的傳統(tǒng)顏色釉瓷,如霽紅釉、霽蘭釉、孔雀綠釉、烏金釉等也有燒制。一些康熙官窯創(chuàng)燒的釉彩及釉上彩、釉下彩裝飾等傳統(tǒng)品類也較為流行,其中釉里紅裝飾的瓷器品類最突出,簡約的裝飾中體現(xiàn)了雍正時期典型的雅致素凈的特點,紋飾則以山水、人物、花鳥、走獸等寓意吉祥的圖案為主,其中山水和花鳥紋飾最為盛行。
創(chuàng)新裝飾風格的觀音瓶以乾隆時期最為典型,此時琺瑯彩觀音瓶、描金觀音瓶數(shù)量增多,質(zhì)量也顯著提高。乾隆時期的單色釉瓷器逐漸脫離了古拙的審美追求,清乾隆七年(1742年)內(nèi)廷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等奉敕編纂的《國朝宮史》記錄《翠霽青觀音瓶一對》《彤霞映日霽紅觀音瓶一對》,此時的觀音瓶整體風格更加富麗堂皇,具有宮廷氣質(zhì),彩繪偏重的審美傾向也由宮廷散布至民間,清代的景德鎮(zhèn)御器廠采取了官搭民燒的措施,其宮廷制品均系搭附民窯燒成,乾隆七年皇帝旨令“御器廠燒造之腳貨瓷不必送京,即在本處變價處理”,這項措施的實行更使大批御器產(chǎn)品流入民間,并造成了御器同民窯爭奪市場的局面,《景德鎮(zhèn)陶錄·陶務(wù)方略》中提到“鎮(zhèn)有彩器,昔不太尚,乾隆初官民競市,由是日漸著”的局面。這一時期,民間彩繪觀音的風格也受御用瓷彩繪樣式的影響,精細嚴整、一絲不茍,而宮廷觀音瓶也呈現(xiàn)出更加蓬勃的面貌。乾隆以后,這種珍奇性更是無從發(fā)展,而清代瓷器藝術(shù)的發(fā)展演變逐漸衰落。
3觀音瓶拍賣狀況及其趨勢
進入拍賣市場并且成交的康雍乾時期的觀音瓶數(shù)量約有500只,只占總數(shù)的27%左右,但以康雍乾時期觀音瓶價格分布(見圖6),以及觀音瓶整體價格分布(見圖7)顯示,康雍乾時期的觀音瓶大多為高價拍品。觀音瓶拍賣的整體價格呈現(xiàn)金字塔形,10萬元以下的拍品仍占大多數(shù),占比為48%,這些觀音瓶包含了許多殘次品以及現(xiàn)代仿康雍乾時期的觀音瓶,有些也是義賣的拍品。10萬至100萬的觀音瓶拍品占比33%,其后價格越高,觀音瓶拍品數(shù)量愈少,千萬以上觀音瓶價格只占總數(shù)的2%,與藝術(shù)拍賣市場大部分瓷器的拍賣狀態(tài)具有同樣的趨勢。
觀音瓶的制作工藝是影響其價格的重要因素,許之衡品評名目繁多的觀音瓶:“觀音尊以祭紅及郎窯最為奇珍,蓋郎窯喜制此式也。若康熙青花、五彩,亦稱殊品。至小觀音尊,以蘋果綠者為最昂,其余種種花彩均有”。陳瀏對觀音瓶的價值評價與之相仿:“瓶中之觀音尊一種。高二尺以外。三尺以內(nèi),式樣佳妙。相推重。以青花五彩而最多。其較小者高不過一尺,青花猶時一遇之,五彩則罕覯,矣紅色厥夸,明祭大小畢備,再小者不過數(shù)寸,頎瘦而纖趺,所謂豇紅、蘋綠者也,棒槌為通常格式,青花五彩與觀音尊略同,惟盈尺小瓶亦頗多彩畫耳”。觀音瓶工藝的復雜程度以及稀缺程度直接影響了觀音瓶的價格,到了現(xiàn)代這一判斷方式仍然適用。如觀音瓶拍品價格前十顯示(見表1),觀音瓶價格前十的拍品中市面上數(shù)量較少的雍正款觀音瓶有5件,數(shù)量相對較多的乾隆款觀音瓶4件。相較于雍正、乾隆時期觀音瓶,康熙時期的觀音瓶價格較低,或許是康熙時期觀音瓶拍品的市場流通量較少,多數(shù)康熙時期觀音瓶被藏于博物館以及私人藏家手中所導致的,且拍賣市場所流通的康熙時期觀音瓶并非流傳有序。
藏家的偏好也對觀音瓶的價格造成一定影響,價格前十的觀音瓶拍品中以單色釉觀音瓶居多,共計5只,青花及青花釉里紅3只,釉上彩繪瓷2只,并且釉上彩繪觀音瓶大多于幾年前拍得高價。2021年6月7日,北京保利拍賣以1 127萬元的價格拍賣出一件《清乾隆洋彩胭脂紅地軋道花卉觀音瓶》,此件瓷器是陸永全、陸兆麟父子遞藏,瓶身以胭脂紫為底,其上軋道,并繪以纏枝花卉紋,枝葉舒展,整個畫面布局繁復、密而不亂,繪畫筆觸細膩、狀物逼真、設(shè)色精妍,底施松石綠釉,底心留白,落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2023年2月24日再次出現(xiàn)在北京保利拍賣會上,成交價格僅為402.5萬元人民幣,縮幅一半以上,拋開市場波動等的正常原因,《清乾隆洋彩胭脂紅地軋道花卉觀音瓶》的價格波動也可能與藏家審美傾向的變化有關(guān)。
綜上所述,與康雍乾時期其他器型的瓷器相比,康雍乾時期的觀音瓶市場價格仍然具有上升的潛力,其最高價格拍品為雍正時期《青花纏枝蓮釉里紅靈芝石榴花紋觀音尊》(3 105萬元),比北京瀚海拍出的清乾隆時期《青花海水紅彩龍紋八吉祥如意耳葫蘆瓶》(8 344萬元)低了很多。做工精良、裝飾工藝多樣的觀音瓶并未得到市場的充分注意,同時觀音瓶也存在稱呼混亂、定義模糊的狀況,這一現(xiàn)象頻繁地出現(xiàn)在拍賣行甚至是博物館中,也給大眾認識觀音瓶造成了一定困難。
4結(jié)語
觀音瓶是創(chuàng)燒于康熙時期作為清供賞玩及觀賞的瓷器,包含著農(nóng)耕社會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祈愿,在康雍乾三朝盛極一時。觀音瓶的市場價格比較平穩(wěn),尤其以康雍乾三朝觀音瓶精品層出,拍賣價格主要受到瓷器品相及裝飾工藝的影響。但工藝復雜多樣、制作精美的觀音瓶其拍賣價格并未被充分發(fā)現(xiàn),與康雍乾三朝相同品相、裝飾手法的瓷器相比,觀音瓶的市場價格仍然有上升的空間,這可能與觀音瓶名稱混亂有關(guān),或許隨著時代、審美的變化,其價值會進一步得到顯揚。
參考文獻
[1]李曉麗.彩釉官造 名窯遺風——清宮仿古瓷承載的古風古韻[J].收藏家,2023(2):29-37.
[2]張毅清.清代康雍乾的宮廷與釉上彩瓷器[J].新美術(shù),1992(3):4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