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國家大力建設大運河文化帶的背景下,淮揚菜餐具設計研究對于增強大運河文化荷載有重要意義,淮揚菜餐具設計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有待于針對大運河文化背景和淮揚菜消費者多元化的需求,對現狀與問題進行深入剖析,探索文化元素融入陶瓷設計的具體路徑,將運河文物、傳統(tǒng)工藝美術、人文典故等大運河文化符號通過不同設計方法轉化為日用瓷設計元素,融入淮揚菜餐具設計中,從而形成設計策略。得出結論:基于淮揚菜用戶需求,以通感轉譯方法作為淮揚菜餐具設計的切入點,將文化元素融入日用瓷產品設計以提升產品的文化屬性,激發(fā)與使用者的文化共鳴,形成用戶粘性,吸引消費者,推廣淮揚菜美食文化,為大運河文化的保護、傳承和發(fā)展開拓新的路徑。
關鍵詞大運河文化;淮揚菜餐具;日用瓷設計
1研究背景
在國家大力建設大運河文化帶的背景下,如何保護和傳承大運河文化,如何促進大運河文化的活態(tài)發(fā)展,如何增量大運河的文化荷載成為當下探討的焦點。保護和傳承大運河文化應當將大運河文化建設重點聚焦于探究文化傳播機制上,利用有效媒介激發(fā)大運河文化中的文化元素與傳播媒介之間的“耦合”能力,注重大運河文化活態(tài)發(fā)展。應在大運河文化傳播機制的主體(人)與大運河文化客體(物)之間架起直接聯系,激活人在大運河文化傳播行為中的能動性,使大眾真正參與到大運河文化傳播的過程中。
陶瓷餐具作為人類生活方式的具體物化表現產物,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下的餐具投射了人們的不同飲食習慣、生活方式、文化習俗和情感變遷?;窗埠蛽P州作為淮揚菜發(fā)源地區(qū),是大運河沿線飲食文化最負盛名的地區(qū)之一,淮揚菜亦成為大運河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研究淮揚菜餐具設計有助于通過淮揚菜餐具這一運河文化中重要的物質媒介,建立起大運河文化傳播機制的主體與客體之間的直接聯系,激發(fā)公眾的記憶、想象與興趣,使淮揚菜餐具的消費者在潛移默化中參與到對運河文化的傳播。
通過對餐具市場的調研,發(fā)現目前餐具市場存在產品的結構和類型單一,專門為淮揚菜設計的餐具案例較少,多數廠家未對用戶群體、目標菜系進行細分,未考慮特殊人群和用戶的個性化需求,市場中產品同質化的現象日趨嚴重。隨著服務性社會的轉型,消費主體的復雜分化,目前的餐具市場儼然無法滿足產品的多樣化需求。設計應從以器物本身造型設計轉向于滿足消費者的生理需求、心理需求、情感需求,目前未能形成一個循環(huán)可持續(xù)的設計方案,結合當下產品設計與文化、技術、相關產業(yè)鏈結合的趨勢,對文化性、社會性其他延伸需求并未予以充分的滿足,文化增值服務還不夠深入。應融合大運河文化的元素性、故事性、藝術性,將大運河文化中的運河文物、工藝美術、人文典故等運河文化符號轉化為淮揚菜餐具設計符號,為大運河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文化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提供新路徑。
2基于大運河文化的淮揚菜餐具設計策略
(1)分析和分解大運河文化元素
首先,要厘清大運河文化與淮揚菜之間的關系,并且對其中的文化元素進行篩選和解析。淮揚菜發(fā)源于淮安和揚州這兩座運河城市,其中淮安被譽為運河之都,從吳王夫差開鑿邗溝起,淮安就和運河相伴相生。明清時期淮安境內官署林列、富商云集,作為“南船北馬”的樞紐要沖,是清代南方和北方貨物運輸的必經之地,對淮揚菜的發(fā)展起到了強大的推動和促進作用,淮揚菜文化和淮揚菜餐具都是大運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淮揚菜餐具的設計中應當融入類似于“南船北馬”的淮安元素以點明主題。
將大運河文化中的文物器皿、工藝美術、人文典故進行元素分解,基于用戶需求進行分析轉化為設計元素,最終輸出為設計方案。在大運河文化中的文物器皿設計元素中,可以將這些文物器皿的造型、功能設計、形式元素進行分解,將部分工藝美術裝飾和工藝元素進行提煉和轉化,如揚州漆器中的螺鈿工藝本身工藝復雜,難以批量化生產,但是可在餐具設計中,如日用瓷批量生產工藝中的注漿工藝、花紙工藝就可以對螺鈿工藝進行低成本的再現,用注漿工藝可以模仿出螺鈿工藝表面的淺浮雕質感,再用花紙工藝模擬出金屬質地,最后用噴釉機噴上亮度適中的釉料模仿出揚州漆器的質地。
(2)關注不同需求下淮揚菜餐具用戶的多層次需求
淮揚菜餐具用戶需求是多層次的,物理功能層面(有用性)的需求,如“宜碗者碗,宜盤者盤,煎炒宜盤,烹飪宜碗”;生理層面(適用性)的需求,如端、拿、握、倒、飲幾個動作對茶具手柄的位置和弧度的需求;心理(有效性)層面的需求,如餐具的某種形式元素能突顯食物新鮮感的需求;主觀情感層的需求,從餐具中尋找到文化認同。
(3)通過藝術通感轉譯以實現與大運河文化的鏈接
與大運河文化進行有效銜接,需要將大運河文化元素移植到淮揚菜餐具設計中,如何將元素進行有效的轉化,并且拋棄多余的元素,防止設計元素過多的堆砌。我們可以在建立設計目標,了解用戶心理感知方向的基礎上,針對所需要的多樣化的感官體驗特性尋找與之對應可以轉換的符號元素(主要是視覺元素)進行意義的敘述與傳播。在解碼階段即用戶在主要由視覺語言引導的通感體驗中完成感受理解的過程,具體分析在聯覺(生理層)、移覺(心理層)、通感(語言層或顯形層)3個維度的認知反應過程。其中與特定通感有關的感官特征符號的選擇是轉譯的關鍵,因為它可以產生最為有效的“主題聯想”,以此從大運河文化元素中提煉出最優(yōu)先考量的設計元素。例如以淮安茶馓為設計對象設計餐具,首先應分析淮安茶馓的特征,茶馓是用白精面拉出像麻線一樣的絲,繞在手掌上做成四寸多長、一寸多寬的套環(huán)狀,之后放入麻油鍋中泡炸而成,淮安茶馓做得最好的人姓岳,靠近淮安鼓樓,故茶馓又被稱為岳家茶馓、鼓樓茶馓,茶撒可干吃、可水泡,最好設計出干濕分離的器皿,茶散為油炸物,鋪開面積大,需要盤狀類器皿,可以借鑒揚州出土的瓜楞形漆器盒,茶馓與運河文化關聯元素為淮安城鼓樓建筑元素。
首先,確立器皿設計原型為瓜楞形漆器盒,隨后根據茶馓特點進行改良,選用陶瓷替代漆器。因為干濕分離的功能需求,因此,對漆器盒內部結構進行分割,將茶馓放在盒中,另一半空間放溫水,食客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干吃茶馓或者蘸溫水食用,這是對器皿完成器形的設計,隨后再進行裝飾設計,根據之前提煉的淮揚元素,在盒蓋上用陶瓷的花紙工藝印出淮安鼓樓的圖案,并落款“岳家茶馓”,這樣食客在品嘗茶馓時,從器皿的紅色啞光釉料、仿照螺鈿工藝的裝飾中聯想到揚州漆器,又從淮安鼓樓的圖案、“岳家茶馓”的落款聯想起地域特征,再聯想到茶散的歷史根源以及與之有關的綜合呈現的文化,從而實現通過與大運河文化的有效銜接,加深了與飲食文化、地域文化、族群文化的聯系,放大產品自身的文化性。
3結語
通過分析和分解大運河文化元素,將運河文物、傳統(tǒng)工藝美術、人文典故等大運河文化符號進行分解和轉化,與大運河文化進行有效銜接,加深了與飲食文化、地域文化、族群文化的聯系,放大淮揚菜餐具產品自身的文化性。以用戶需求為核心,分析用戶的行為習慣,提前預估由于用戶行為習慣可能導致的其他問題,進而在產品設計鏈上提前對這些行為習慣導致的問題進行控制和預防,保證淮揚菜餐具設計的前瞻性和引導性,改善了以設計調查、改良升級產品為主的傳統(tǒng)陶瓷設計方法,大大提高企業(yè)對于整合資源的合理利用。
參考文獻
[1]田自秉.中國工藝美術史[M].北京:東方出版中心,2010.
[2]李正安.陶瓷設計[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2.
[3]王方良,李立全.基于用戶行為習慣的產品設計方法[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16(1):205-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