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炳南是新中國杰出的外交家,他一生致力于中國人民解放事業(yè)和黨的外交事業(yè),頗具傳奇色彩。
受楊虎城資助出國留學
王炳南,1908年1月出生在陜西乾縣的一個農(nóng)民家庭,受家庭的熏陶及“五四運動”的影響,少年時便接受革命思想。1925年,王炳南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1926年8月轉(zhuǎn)為中國共產(chǎn)黨黨員。
王炳南的父親王寶珊早年參加同盟會組織。辛亥革命后,他遵從孫中山先生的指示,回鄉(xiāng)從事革命工作。王寶珊生平有兩位密友,一位是時任陜西靖國軍總司令的于右任;另一位就是后來任第十七路軍總司令的楊虎城。王寶珊長期在楊虎城部隊擔任高級軍官,兩人志同道合,情同手足,曾結(jié)拜為兄弟。
楊虎城知道王炳南的真實身份是中共黨員,但仍對兄弟的兒子關(guān)愛維護。當時,楊虎城對蔣介石發(fā)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屠殺共產(chǎn)黨人的行徑很是不滿。一直以來,他對中共積極抗日的做法十分認同,對共產(chǎn)黨人也頗為敬重。
1929年初,楊虎城見到王炳南,就和他談起打算派他去日本留學的想法。楊虎城說:“我是軍人,帶兵多年,過的是單純的部隊生活,不是練兵就是打仗,讀書和學習的時間少。搞革命要有理論,而你過去也沒有很好地受教育,我想送你去日本留學,以后回來搞革命更好。”
不久,在楊虎城的支持下,王炳南前往日本留學。遺憾的是,由于在日本開展地下活動,1930年底,王炳南被日本警察追捕,不得已返回國內(nèi)。王炳南覺得有負楊虎城的期望,但楊虎城并沒有因此對王炳南表示任何不滿。恰逢楊虎城打算派幾位年輕人去歐洲學習,王炳南再次被選入其中。
1931年初,王炳南到達德國,進入柏林大學攻讀政治學專業(yè)。在此期間,他按照黨的指示,擔任德共中國語言組書記、國際反帝大同盟東方部主任和旅歐華僑反帝大同盟主席等職。1935年秋,王炳南與有著共同理想的德國大學生安娜(即王安娜)結(jié)婚。此時,日本帝國主義正加緊準備發(fā)動全面侵華戰(zhàn)爭,1936年2月,王炳南接受中共駐共產(chǎn)國際代表團的委派,準備回國利用他的特殊身份做爭取楊虎城和第十七路軍抗日的統(tǒng)戰(zhàn)工作。
成為楊虎城十分倚重的“臂膀”
1936年春,王炳南夫婦從北平回到西安后,應邀來到楊虎城公館作客。第一次見面,王炳南沒有提及自己打算到第十七路軍工作的事情。
不久,王炳南應約再次來到楊虎城的別墅與其會面,王炳南首先談了在德國的見聞,接著又談了他對國內(nèi)形勢的分析、看法。楊虎城認真聽完王炳南介紹的情況后,感慨地說:“我與中共某些人已經(jīng)有接觸,可是素不相識,說話難免有顧慮和保留,現(xiàn)在你回來了,可以無話不談了?!弊詈?,王炳南轉(zhuǎn)達了中共駐共產(chǎn)國際代表團的建議,勸楊虎城和陜北紅軍簽訂互不侵犯條約。楊虎城表示同意和陜北紅軍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并決定安排他在第十七路軍軍部工作。在楊虎城身邊工作的日子里,王炳南成為楊虎城十分倚重的“臂膀”,深得信任。
1936年9月,楊虎城為躲避蔣介石要求他“剿共”的施壓,決定以治病為名,去上海療養(yǎng)院“接受幾天治療”。在上海期間,王炳南陪同楊虎城走訪了許多社會名流,同他們就國內(nèi)局勢的發(fā)展和蔣介石的政策進行了探討。不久,王炳南手持東北著名實業(yè)家杜重遠的信去拜訪東北軍總司令張學良。張學良見到王炳南很高興,因為王炳南的到來使他獲得了一個和楊虎城進一步溝通的渠道。從此,王炳南成為楊虎城和張學良之間的聯(lián)系人。
“西安事變”前,蔣介石兩次去西安逼張學良、楊虎城繼續(xù)“剿共”,并命令3個月內(nèi)將陜北紅軍全部消滅。但是張學良和楊虎城既不想打內(nèi)戰(zhàn),也不想離開西安,二人在無路可走的情況下,決定于1936年12月12日對蔣實行“兵諫”,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爆發(fā)。
王炳南在“西安事變”中身兼新成立機構(gòu)的數(shù)個要職,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積極參加“設計委員會”的工作,委員會直接對張學良和楊虎城負責,實際起到政治參謀作用;他組織成立“宣傳委員會”,將“西安事變”的真實情況和重要動態(tài)通過新聞媒介或國際友人及時地向國內(nèi)外報道;此外,他還積極投入到第十七路軍軍部的工作中。
在張、楊、周三方間發(fā)揮重要協(xié)調(diào)作用
1936年12月17日下午,周恩來等作為中共中央代表飛抵西安,受到張學良、楊虎城的熱烈歡迎。在到達西安的當天晚上,周恩來一方面抓緊時間先與張學良會談,交換意見;一方面指定羅瑞卿親自去找王炳南,了解楊虎城及第十七路軍的最新情況,為次日與楊虎城會談作充分的準備。為了能使周恩來進一步了解張學良和楊虎城的態(tài)度,王炳南向羅瑞卿作了全面而詳細的匯報。
王炳南認為,張、楊在和共產(chǎn)黨聯(lián)合抗戰(zhàn)、尊重共產(chǎn)黨的意見以及對周恩來的敬佩上態(tài)度都很一致,不一致的是對蔣介石的認識問題。張以為,他的坦誠態(tài)度和救國熱忱會贏得任何人的支持和同情,主張只要蔣介石答應抗戰(zhàn),就放他回南京,并且還擁護他當領(lǐng)袖,還認為蔣不至于對他們有什么報復之心。楊的看法就不同了,他認為,“蔣介石從背叛大革命以來的行動,充分暴露了此人說話不算數(shù)、翻臉不認人的丑惡嘴臉。如處理稍有不當,必將遭到殘酷的打擊報復”。張、楊在認識上尚有此不同,其部下們的認識則更不一致。王炳南所談的情況對周恩來抓住主要矛盾,集中精力針對張、楊的分歧,分別去做他們的工作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在會談中,楊虎城對周恩來坦率地說:“共產(chǎn)黨和國民黨是敵對的黨,地位上是平等的,對蔣可戰(zhàn)可和。而我是蔣的部下,如果輕易放,蔣一旦翻臉,我的處境就與共產(chǎn)黨有所不同了?!敝芏鱽磲槍罨⒊堑乃枷肭闆r,對他作了如下解釋:“現(xiàn)在是抗日則生,不抗日則死。因此促使蔣改變政策,實現(xiàn)對日作戰(zhàn)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至于蔣是否報復,這并不完全取決于蔣介石個人,只要西北三方面團結(jié)一致,進而團結(jié)全國人民,形成強大的力量,蔣即使有報復之心,也不可能實現(xiàn)?!?/p>
楊虎城聽了周恩來的一席話后,表示愿意聽從中共的安排。經(jīng)過張、楊與中共三方多次會談,張學良、楊虎城、周恩來在許多重大問題上都達成了共識。1937年3月,國共達成了和平解決事變的協(xié)議后,周恩來等返回延安。離開西安前,周恩來同王炳南談了一次話,對他在“西安事變”中的積極工作給予表揚。
1946年1月10日,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積極推動下,政治協(xié)商會議在重慶召開。在開幕式上,蔣介石承諾要釋放政治犯等事項,中共代表周恩來在會上提出釋放楊虎城、張學良兩位將軍,讓張、楊兩位將軍重獲自由,王炳南在政協(xié)會場內(nèi)外開展了大量的宣傳活動,督促蔣介石不要自食其言,請社會各界對此事拭目以待。但是,中共方面和王炳南的努力并沒有達成目標。張學良一直遭蔣軟禁。1949年9月6日,蔣介石下密令將楊虎城將軍殺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王炳南歷任外交部辦公廳主任、部長助理,駐波蘭大使,外交部副部長,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xié)會會長等職。1988年12月22日,王炳南在北京病逝。
(摘自《黨史縱橫》水新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