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的雨先是淅淅瀝瀝,然后是噼里啪啦。
即使隔著夜的黑,蝸居在家的我依然能夠感覺到雨滴敲打窗戶的急促。隔著密封的玻璃,我不用擔心被淋成落湯雞,卻也感受不到“斜風細雨不須歸”的閑情、“身世浮沉雨打萍”的悲傷、“也無風雨也無晴”的豁達……離開了身臨其境的感受,雨就失去作為一種生命意象帶來的情韻了。
曾經(jīng)的雨是一種嗅覺、視覺、聽覺上的審美。清明時節(jié)的雨清清爽爽,散發(fā)著薄荷的香;盛夏的大雨噼里啪啦,氤氳著青草和泥土的腥。細雨如絲,絲絲成網(wǎng),像一幅云蒸霧繞、山隱水迢的水墨風景畫;驟雨如注,滴落在水洼里,濺起朵朵盛開的蓮花。無論是疏雨滴梧桐,還是驟雨打芭蕉,光陰淺淺過、歲月淡淡流,聽雨,就是聽優(yōu)美的天籟:雨滴在烏黑的瓦片上,滴在院子里的盆盆罐罐上,像古老的琴在嘈嘈切切錯雜彈;雨落在樹葉上、落在風里,似千頭萬頭的蠶在細細地咀嚼著綠油油的桑葉。
雨,散發(fā)著故鄉(xiāng)的泥土味;雨,勾勒出如畫的風景;雨,演奏出珠圓玉潤的音樂。古人喜歡雨,高興了,秀口一吐:“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悲傷了,含淚悲吟:“數(shù)峰清苦,商略黃昏雨”“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心有所悟了,也會信口而言:“竹齋眠聽雨,夢里長青苔。門寂山相對,身閑鳥不猜”……
我喜歡雨,喜歡在雨中與天地融合。
前幾天,與兩位好友,各自撐著一把天堂傘,離開市區(qū)的喧囂,漫步于城郊的小路,呼吸著和風細雨送來的新鮮氣息,體味著“雨里雞鳴一兩家,竹溪村路板橋斜”的古意,然后尋得一處鄉(xiāng)村酒舍,臨窗而坐,吃著樸實的農(nóng)家菜。窗外的雨從淅淅瀝瀝的纏綿到如萬箭齊發(fā)的激情……雨滴落在瓦片上、屋檐上,發(fā)出的聲響如同最原始的敲打樂,時而是跌宕起伏的《十面埋伏》,時而是綿延不絕的《平沙落雁》,時而是委婉質(zhì)樸的《春江花月夜》……“細雨魚兒出”“巴山夜雨漲秋池”“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的意境伴隨著印刻在記憶深處的畫面迎面而來,如窗外的風,似風中的雨。
朋友說,欣賞雨是有講究的:要靜得下心凝得住神,要調(diào)動自己的嗅覺、視覺、味覺、聽覺功能。山村的雨輕描淡寫,如煙、如霧;城里的雨干脆利落,如鼓、如錘。晚上的雨如泣如訴,很容易觸發(fā)心靈深處的悲情;白天的雨如珠如玉,給人以清新明麗之感。南方的雨,下得纏綿、溫柔、纖細、持久,如熱戀中的女子;北方的雨,最初需要氣象預報千呼萬喚,甚至電閃雷鳴的伴奏,才能姍姍而來,顯得羞羞答答,如情竇初開的小姑娘,不過一旦亮相,則下得豪爽、酣暢、粗獷、干脆,如居家過日子的媳婦……
我想,如果幸運,明早能繼續(xù)下雨,我會在第一時間融入雨的世界。即使雨霽天晴,也要深情地觸摸夜雨留下的清新。
(編輯 鄭儒鳳 zrf911@sina.com,敏寶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