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蕪芫
湘人蔣廷黻是中國近代外交史上的重要人物,也是重要的史學家。讀《蔣廷黻回憶錄》(中華書局2014年版),對其中提到的美國小鎮(zhèn)印象尤深。
蔣廷黻去美國留學,雖有明確預想,卻無周全謀劃。他初到美國進入派克學堂,只是因為到美國時帶的錢不夠,“必須要找一所半工半讀的學校”,“據林格爾夫人告訴我密蘇里派克維爾(Parkville)就有這種學?!?。林格爾夫人是蔣廷黻在湘潭益智中學的英語老師,1911年秋天林格爾夫人打算回美國,蔣廷黻就想跟著林格爾夫人去美國讀書。家人幫他籌了一百九十元,約合一百二十美元。他先跟著林格爾夫人到了上海,可林格爾夫人到上海以后又改變主意暫時不回美國了,要回到湘潭去,而蔣廷黻卻鐵了心要去美國,于是林格爾夫人又幫他找湘潭醫(yī)院的杜克爾博士借了大約八十美元,蔣廷黻于1912年元月買了一張三等船票獨自從上海乘“波斯”(Persia)輪前往舊金山。
在舊金山,熱心人幫他申請到了派克學堂的入學許可。他先坐火車前往堪薩斯城,然后再從堪薩斯城轉乘當地的火車前往堪薩斯城以北近十三公里的派克維爾。到學校辦完注冊手續(xù),他還剩下十美元,從此他在這個小鎮(zhèn)半工半讀生活了兩年半時間。
他是這么描述這個小鎮(zhèn)的:“派克維爾當時可能有一千人,包括派克專科和派克學堂的四百名學生在內。那里沒有電影院和酒吧。有兩家冷飲店,一家附設在安伍德醫(yī)生的藥房里,另一家也是由鎮(zhèn)上一位醫(yī)生經營的。我沒有見過乞丐,也沒聽過有什么犯罪。貧富并不懸殊。大部分人都步行,少數人坐馬車。每個人都守法、信教。大家都努力工作。”
當時小鎮(zhèn)上的一千人中有四百人是學生,算得上教育城了。蔣廷黻是在派克學堂(Park Academy)讀高中。在美國,academy一詞的含義很不確定,例如西點軍校的正式名稱是The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美國空軍學院是United States Air Force Academy,它們都是招收高中畢業(yè)生的。有的academy是從幼兒園一直到高中,十二年級都有,即所謂的K-12;有的可能只有高中。
他所說的派克??疲串敃r的Park College(派克學院),現在的Park University(派克大學)。派克學院的歷史比派克維爾這座小鎮(zhèn)短不了太多:得克薩斯獨立戰(zhàn)爭的老兵喬治·派克(George S. Park)1838年來這里買了一塊地建房,1844年將其正式命名為 Parkville,1850年這里已經形成繁榮的社區(qū)。派克建了一座旅館,這座旅館后來就成為派克學院的臨時校舍,直到后來由學院的學生參與建成了正式的校舍, 那是在1875年。1880年的時候派克維爾的人口也只有四百八十二人。
進入派克維爾的路口有一塊用當地特產石灰?guī)r砌成的路標,路標上方寫著Parkville,下方則寫著Home of Park University(派克大學所在地)。在美國,像這種一所大學和一個小鎮(zhèn)融為一體的情況是很常見的,例如還有一所大學,中文譯名與派克學院類似,被稱為派克維爾學院,英文是Pikeville College,在肯塔基州的Pikeville小鎮(zhèn)。如果說密蘇里這個離堪薩斯城約十三公里的Parkville是大城市郊區(qū)的話,肯塔基的Pikeville則可以算是這個州的“西伯利亞”了——幾乎在肯塔基州的最東邊,周圍是綿延的山嶺,順著山勢建了這么一個小鎮(zhèn),面積五十六點六平方公里,2022年的人口數是七千三百五十八人??删驮谶@么個偏僻的地方,1889年就建成了派克維爾學院,目前有一千一百名學生,來自美國各州和其他國家。
還有一些很著名的大學,校園就幾乎占據了整座小鎮(zhèn)。例如伊利諾伊州的兩個小城中,埃文斯頓(Evanston)是西北大學所在地,香檳市(Champaign)是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所在地(即使在中文語境中,這所學校一般也被稱為UIUC)。再說一個名氣比這兩所稍微小一些但在美國西北部排名前三的大學——愛達荷大學。它所在的地方偏得讓人覺得不可思議,如果不是因為這個學校發(fā)生的一起離奇命案引起我的注意,我真想不到它的位置這么偏。
2022年11月13日,華盛頓州立大學的犯罪學學生Bryan Kohberge半夜去愛達荷大學所在的莫斯科(Moscow,和俄羅斯的莫斯科完全同名)殺了四名大學生。莫斯科在愛達荷州的最西邊,緊貼著華盛頓州的邊界,這里是愛達荷大學的主校區(qū)所在地。愛達荷大學建于1889年,而莫斯科始建于1871年,于1887年成為建制市——大學的歷史也是和城市的歷史差不多久遠。從建校開始,愛達荷大學就是州政府贈地的公立大學。
華盛頓州立大學的主校區(qū)在普爾曼(Pullman),Bryan Kohberge是從普爾曼開車去的莫斯科。普爾曼幾乎在華盛頓州的最東邊,離愛達荷州邊界不遠了,所以從華盛頓州的普爾曼開車到愛達荷州的莫斯科只需要十分鐘。
普爾曼在1888年成為建制市,華盛頓州立大學建于1890年,同樣也是州政府贈地的公立大學。所以說到歷史悠久,公立大學和私立大學是不相上下的。但為何這兩個州爭相把自己州的公立大學挨著對方的邊界建,就有點讓人想不明白了。
這些地方,給人的感覺更多的是小鎮(zhèn)而不是大學,因為大學的校園本來就是開放的,和小鎮(zhèn)融為一體,如果是上課時間,路上見不到什么人,一片靜謐的感覺。
蔣廷黻對派克維爾小鎮(zhèn)的印象很好,因為鎮(zhèn)上的人對他這個中國人很友好。當時鎮(zhèn)上只有他這一位中國人,但幾年前曾經有一位中國人在派克學堂學習,給當地人留下了很好的印象,這個好印象被投射到了蔣廷黻身上。
蔣廷黻到小鎮(zhèn)不久,1912年4月,當地流行“傷寒癥”(原文如此,估計是流感),前面提到兩家冷飲店業(yè)主之一的安伍德醫(yī)生就是蔣廷黻的主治醫(yī)生,醫(yī)生、護士無微不至地照顧他,可他卻為醫(yī)療費擔憂,“我告訴他我是工讀生,真不知道應該怎樣付他醫(yī)療費。他的回答令我畢生難忘,他說:‘不要擔心,健康恢復后什么時候有錢什么時候給我”。
不過,他對派克維爾這兩所學校的評價都不高,甚至認為它們的水準在一般水平以下,所以1914年夏天離開了派克維爾,去了歐柏林學院。之所以去這所學院,是因為他的拉丁文老師蓓蒂小姐的推薦。
俄亥俄州的歐柏林同樣又是一座小城,面積比派克維爾還要小得多,只有不到十三平方公里,2020年的人口是八千五百五十五人,同樣也是一座大學城,歐柏林學院的學生就有三千人。
當然,歐柏林雖小,但不偏僻,離克利夫蘭只有五十公里,而且地處俄亥俄這個傳統工業(yè)地帶,蔣廷黻上學的時候,當地工業(yè)就已經很發(fā)達了。
歐柏林學院現在的全稱仍然是Oberlin College and Conservatory。Conservatory是音樂學院的意思。所以它下屬兩個學院,一個是藝術與科學學院,就是通常所說的文理學院,提供通識教育;另一個當然就是音樂學院。
前面說派克學院的歷史比派克維爾短不了太多,歐柏林學院就更夸張——John J. Shipherd和Philo P. Stewart這兩位好朋友從一開始就打算按他們自己的設想建一所學院和一個定居點。他們這是在效法一位法國人John Frederick Oberlin在法國阿爾薩斯的做法,所以他們把學院和定居點都命名為歐柏林。
1833年春天,定居點的第一座木屋建成,同年12月,二十九名男生和十五名女生作為歐柏林學院的第一批學生開始上課。
直到今天,歐柏林市的官網上“供游客”這個菜單下面除了“獎項”“歐柏林歷史”“歐柏林地圖”等內容以外,還專門有一項“歐柏林學院”,學院仍然是小城的重要組成部分。
據蔣廷黻回憶,當時歐柏林學院“有一千名學生。此外,音樂學院有四百名學生,神學院有兩百名學生。學生人數占全鎮(zhèn)人口一半。如果再加上老師和他們的家屬,可能占鎮(zhèn)上人口的三分之二”。這完全就是一個為學院而建的小鎮(zhèn)。
某種意義上說,美國的小鎮(zhèn)是比大都市“更加美國”的地方,這是從大多數小鎮(zhèn)的人口構成和生活方式而言的。美國的小鎮(zhèn)和這么多歷史悠久的大學同在,恐怕是很多人并不了解的,而蔣廷黻的經歷是對此最好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