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0日,中國航天人在文昌航天發(fā)射場,用長征八號遙三運載火箭托舉鵲橋二號飛向太空,在地球和月球之間再次架設“鵲橋”。作為探月四期后續(xù)工程的“關鍵一環(huán)”,鵲橋二號將建立對地中繼通信鏈路,實現(xiàn)月面探測器和地面之間的信息交互,為在軌的嫦娥四號和后續(xù)嫦娥六號、嫦娥七號、嫦娥八號提供中繼通信服務。
月背采樣,鵲橋先行。中繼星的名字“鵲橋”,源自喜鵲搭橋、牛郎織女相會的中國民間傳說,既延續(xù)了中國航天古樸詩意的命名風格,又形象地解釋了這顆衛(wèi)星的特殊作用——搭建地月“對話”的橋梁。“由于月球始終有一面背對地球,著陸在月球背面的探測器受到月球自身的遮擋,無法直接實現(xiàn)與地球的測控通信和數(shù)據(jù)傳輸。中繼星的加入,將起到通信樞紐的作用,實現(xiàn)‘地月傳書?!备鹌秸f。
“當前,國際上掀起了新一輪探月熱潮,這更突出了合作的重要性,中國的航天離不開世界,世界的航天也離不開中國。”葛平說,中國最早發(fā)出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的倡議,并積極在國際上推介,這代表著中國航天的格局與愿景。中國探月的合作之門始終敞開。
(選自《中國青年報》2024年3月21日)
◆素材解讀
1.中國式浪漫。中國航天人骨子里有一種浪漫,這種中國式浪漫將古人的想象變成航天事實,將神話傳說變成航天奇跡。喜鵲搭橋供牛郎織女“金風玉露一相逢”,如今鵲橋二號飛向太空,為地月對話架設橋梁。
2.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新一輪探月熱潮涌動,中國航天人架起了一座地月對話“鵲橋”,為人類探索太空作出貢獻。中國還倡議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進一步展現(xiàn)中國的態(tài)度與擔當,這是中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現(xiàn)實行動。
◆適用話題
航天精神 傳統(tǒng)文化 探索發(fā)現(xiàn) 人類命運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