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孫逸;山水畫;題跋;藝術(shù)風格
孫逸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山水畫家,有著豐富的人生經(jīng)歷,其傳世山水畫作品清麗脫俗,為后人喜購。孫逸的山水畫藝術(shù)被好友蕭云從、湯燕生稱贊臨摹技藝高超、畫格超逸,孫逸與蕭云從并稱“孫蕭”“江左二家”[1];又被同時代畫家龔賢評為“天都派”一員[2];再被后世書畫鑒藏家張庚評為“海陽四家”之一[3];后被黃賓虹評為“新安四大家”之一,與查士標、汪之瑞、漸江并稱[4]。筆者就各家對孫逸的點評及其傳世作品等進行梳理和闡述,力圖從孫逸的山水畫中闡釋其筆墨的獨特之處,讓其藝術(shù)成就能更直觀、鮮明地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
一、孫逸的祖籍與生卒年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孫逸的《山水》冊頁(共十開),在第八開上有孫逸自題曰:“垢道人喜余進呈黃山圖,意致酣暢,出舊紙索畫。余性懶拙,匝歲甫成小冊。力量不逮宋元,覺清氣尚未盡泯耳。己卯秋杪,海陽孫逸識?!甭淇钪小昂j枴笔切輰幣f稱,故孫逸的祖籍確為安徽省休寧縣。
關(guān)于孫逸的生年,暫無傳世資料可考證,其卒年有三種記載。具體如下:
一是學(xué)者郭因、胡遲等在《新安畫派》中引用了張國標在《新安畫派史論》一書中的說法,即孫逸卒于清順治十四年(1657)冬,又說1658年更近事實。[5]后來,汪世清在《黃山畫苑兩疏林》一文中依據(jù)羅紳跋文“戊戌涂月,二日”及孫逸山水畫《朱砂峰圖》中跋文“丁酉冬初,孫逸”,推導(dǎo)出孫逸卒必在丁酉(1657)十月以后、戊戌(1658)十二月二日之前[6]。汪世清該文旁征博引古籍資料考證孫逸卒年,且用語嚴謹,實為可靠。
二是上海博物館編的《中國書畫家印鑒款識》一書收錄了孫逸的四個書畫款識,最后一個款識標注出處為孫逸的《繪林集妙冊》,年份為“庚申”[7],即1680年。若此為真,孫逸的卒年將發(fā)生改變。然筆者查閱孫逸的《繪林集妙冊》(圖1),題款為“庚寅天中節(jié)……孫逸”(圖2),“庚寅”為1650年。故而《中國書畫家印鑒款識》中應(yīng)是收錄有誤。
三是清代陸心源在《穰梨館過眼續(xù)錄》中記有孫逸的作品《臨唐子西鶴林玉露圖》上有蕭云從所作的跋文:“余髫時便模唐解元此冊,不能淡遠,與子西所云超軼塵外之義殊失也。無逸,靜者也。太古小年,殮緝于一豪端,故落墨有青藍之異。昔《輞川圖》出右丞手,以米氏父子臨之,猶自嘆為刻畫,得郭恕先細繡妙穎,始貞砥珉,然不若無逸絕倫逸群爾。麟生社兄精六法,馳譽江東,無逸服其神駿,膠乳之合,有自來矣。是以無逸之真跡所留實多,不受促迫,紆徐經(jīng)營。玩者一日如兩日,煙云益壽,詎百四十年哉。戊戌小雪,區(qū)湖蕭云從謹識?!盵8]“戊戌小雪”即順治十五年十月二十八日(1658年11月22日)。
綜上所述,孫逸的祖籍是安徽省休寧縣,生年暫不可考證,卒年暫定為順治十四年(1657)十月以后、順治十五年十月二十八日(1658年11月22日)之前。
二、孫逸的交游與畫學(xué)思想
今梳理與孫逸相關(guān)資料發(fā)現(xiàn),其傳世作品(加上冊頁)不足二十件,詩文更少,但其作品的題跋較多。題跋在中國畫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能讀取諸多與畫家相關(guān)的可靠信息,從而更好地探索其藝術(shù)交游情況與畫學(xué)思想。
陸心源《穰梨館過眼續(xù)錄》中記錄了孫逸《臨唐子西鶴林玉露圖》上有數(shù)則題跋,如蕭云從所作跋文(參看前文),又如湯燕生所作題跋:“往從無逸先生游,見其蓬戶茅軒,庭草蕪徑,惟床頭數(shù)卷書及倪、黃先正諸軸而已。其人生平少長不以利欲干懷,勉志勤躬,夜以繼日,惟知引軸自娛,逍遙圖畫,故尺幅所傳,俱足賞會風云,縱橫萬古。此冊臨唐六如解元,置之唐卷中不復(fù)可辨,殆謂過之。麟生社兄與無逸周旋最久,以世路糾紛,有懷塵外,托跡蕪城之北以為棲息,混其聲跡?!盵8]從這兩則題跋可知,孫逸樂勤于書畫,作品有淡遠、超逸之風。在畫學(xué)上孫逸推崇的是倪瓚、黃公望,而他們二者的作品都體現(xiàn)出禪畫的空靈和深邃的意蘊。從“世路糾紛”到塵外托跡,可知孫逸深受倪、黃影響,亦追求禪意。
此外,在新安畫派畫家漸江的作品《翠竹梧桐圖》上也留有孫逸的題跋。漸江是不輕易讓他人在其作品上題跋的,可見二人關(guān)系匪淺,漸江對孫逸畫藝應(yīng)是有較高的認同感。
從傳世作品的題跋梳理中可知,與孫逸交游的文人畫家眾多,有蕭云從、湯燕生、沈麟生、漸江等,而好友的題跋體現(xiàn)了其深受倪、黃影響,追求禪意的畫學(xué)思想。
三、孫逸的畫藝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孫逸《山水》冊頁(共十開)的第八開題跋(參看前文)表明:程邃(1607—1692)在己卯年(1639)取出珍藏多年的畫紙向?qū)O逸索畫,足見孫逸在明末清初畫壇上已享有較高的聲譽。
蕭云從、湯燕生評孫逸所臨的《臨唐子西鶴林玉露圖》神似原作、難辨真仿,孫逸的作品在其逝世后更是十分暢銷,尺幅“俱足賞會風云”。
張庚在《國朝畫征錄》評孫逸“山水兼法南北宗各家,人以為文待詔后身”[3]。雖然張庚編撰的《國朝畫征錄》中收錄的畫家祖籍、生卒年等信息常有誤錄的情況,但其對各畫家畫藝的品評是較客觀的,一直為后世史論家所引,故而該評論實為可信?!秷D繪寶鑒》中也有記載:“孫無逸山水得子久衣缽,簡雅靳惕,蔚然天成?!盵9]黃賓虹也曾評孫逸:“新安四大家,惟孫逸為最罕,流傳精品,當時已不多得?!盵10]
孫逸的山水畫兼南北各家之長,是正統(tǒng)的文人一脈,同時代畫家至后世鑒賞家、畫家稱贊、推崇其山水畫藝術(shù)者眾多,足見其技藝高超、藝格精妙。
四、孫逸的山水畫藝術(shù)表現(xiàn)
孫逸的傳世作品不多,筆者通過梳理發(fā)現(xiàn)有兩件作品被誤記,分別是《歙山圖》(又稱《歙山二十四圖》)和《東岡山樹圖》(圖3)。關(guān)于《歙山圖》,清代書畫鑒藏家張庚在《國朝畫征錄》、當代學(xué)者張國標在《新安畫派史論》中都有談及:孫逸為歙縣作《歙山圖》。近來,張佳在《論明清士人孫逸繪畫風格的形成與表現(xiàn)》[11]一文中也曾言及,并以此為支點評其山水畫有版畫之跡。對此觀點,筆者持否定態(tài)度。筆者查閱文獻資料,發(fā)現(xiàn)學(xué)者汪世清在《黃山畫苑兩疏林》一文中已考證此作為歙縣畫家吳逸所作。另一件《東岡山樹圖》,學(xué)者劉暢在《寸幅之間具百里山水之氣韻—安徽博物院蕭云從作品評述》[12]一文中將該作品誤錄為蕭云從的作品,而畫上落款赫然寫著孫逸。
由上可見,孫逸的山水畫藝術(shù)急需得到圖文并茂的釋讀,排謬揚真,闡釋其筆墨的獨特之處,其藝術(shù)才能為世人公正看待。筆者現(xiàn)從孫逸的作品《東岡山樹圖》與《溪橋覓句圖》(圖4)解析其獨特的筆墨語言、奇異的構(gòu)圖形式,探索其山水畫之境。
(一)《東岡山樹圖》
《東岡山樹圖》畫在泥金扇面上。在構(gòu)圖上,畫面前景描繪了一片起起伏伏的山巒;山巒右后方繪有三株枝條疏朗的老樹,樹旁繪有一空亭,山巒左后方有一條寂靜的小溪,此為作品的中景;小溪后方為遠景,這兒有一座似龜似虎的荒岡靜臥于水邊,荒崗后有一片靜謐的山峰向東延展。畫面上部題有一首山水詩,從右往中間書寫,平衡著畫面的重心。在筆墨上,畫中山石的筆法出于元代倪云林之折帶皴,于山凹處略加皴擦,給荒岡增添了陽剛氣;而畫中的老樹鮮少勾枝添葉,亦跡仿倪云林。孫逸用墨溫潤,如遠景的山峰溫潤淡雅,富有變化。畫中山巒和山岡上可見繪有許多礬頭,應(yīng)是由黃公望山水畫而來。畫上孫逸自題詩曰:“云林不是人間筆,胸次無塵腕下仙。摹得東岡草堂法,兩三株樹小亭邊?!盵13]這首山水畫詩簡練而含蓄,無煙火氣,表達了孫逸對倪云林山水畫的推崇和熱愛,流露了其追求文學(xué)藝術(shù)的清風之氣,以及文人高士灑脫自由的心境。
孫逸的這幅扇面作品描繪了寂靜的、深秋轉(zhuǎn)冬的山水之景。畫面富有層次,筆墨溫潤,線條靈動輕盈,有清靜無塵之感,實為孫逸的藝術(shù)成熟期之佳作。
(二)《溪橋覓句圖》
在構(gòu)圖上,《溪橋覓句圖》前景從畫面右下方開始,茅亭、修竹靜立,溪橋橫臥于幽巖深谷間,橋下平靜無波,橋上一老者策杖緩緩向山行。中景為溪橋?qū)γ娴木跋?,小路依山傍水,山石姿態(tài)各異,如左邊小路后的山峰,峰斜峙欲傾,右邊的山石高低錯落、大小兼具,輔之老樹倒垂,給人堅強不屈的生命感,增添了畫面的生機。遠景山峰高大而險峻,云煙環(huán)繞,清流潺湲,右邊用題跋彌補了畫面右部持續(xù)偏低的態(tài)勢,增強畫面整體美感。在筆墨上,畫中用筆方圓有度,線條活潑生動,而山凹處的皴擦輕簡又不失格調(diào),山石的點苔大小錯落。山石先設(shè)赭石后設(shè)青綠,讓清麗的色彩與剛斫的線條相契,樹葉的簇點濃淡干枯相宜。畫中墨色潤雅,得疏朗明潔之象。
孫逸的這件山水畫作品構(gòu)圖疏密有致,用筆疏朗,設(shè)色清麗,充滿了空靈、清逸之氣,體現(xiàn)了畫家對生命、自然萬物的熱愛。讀其作,觀者目隨景移,如若置身于夏山清晨之境。
結(jié)語
孫逸是明末清初從海陽走出的山水畫家,其交游廣泛,畫法宗南北各家,尤其推崇倪、黃一派,畫格超逸,創(chuàng)造了獨特的筆墨語言,可以說是從傳統(tǒng)中走出來的成功案例。通過分析《東岡山樹圖》《溪橋覓句圖》等孫逸的存世作品,我們對他的認識更加全面。他的山水畫作品筆法繁簡有度,色彩清麗脫俗,是工意兼具的逸品;他的山水題畫詩簡練而含蓄,與他的山水畫格調(diào)一致,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