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瑞雪 李岳秋
《每周評論》是時政評論周刊,1918年12月22日創(chuàng)刊于北京,1919年8月31日被北洋軍閥政府查封,共出版36期(第37期僅有第一版殘校樣),每期四開四版。1919年6月,由于陳獨秀被北洋軍政府拘捕,李大釗被迫離京,前25期由陳獨秀主編。從第26期起,由胡適接編,主要撰稿人有陳獨秀、胡適、李大釗等,由每周評論社出版發(fā)行?!吨芸u論》是《新青年》社同人創(chuàng)辦的,以刊載時事評論和文學創(chuàng)作、文藝評論為主,設有國內外大事述評、社論、文藝時評、隨感錄、新文藝、國內勞動狀況、通信、評論之評論、讀者言論、新刊批評、選論等欄目。
截至2023年11月13日,以《每周評論》為檢索詞,在知網上進行檢索,總庫404篇相關論文,其中學術期刊316篇,學位論文42篇,會議論文8篇,報紙10篇。目前,國內學術界對于《每周評論》的評述主要是:一是《每周評論》的創(chuàng)刊緣起;二是《每周評論》與主要撰稿人,如《每周評論》與陳獨秀、李大釗、胡適和其他撰稿人;三是《每周評論》的影響,如《每周評論》體裁編排對其他刊物的影響,以及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影響。鑒于本文主要研究《每周評論》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因此,主要針對《每周評論》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影響進行綜述。
圖為《每周評論》。??
駱郁廷等人認為,李大釗創(chuàng)辦了《每周評論》,通過報紙雜志探討、介紹和傳播馬克思主義,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陳金龍認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過程中,《每周評論》等共產黨人創(chuàng)辦的報刊發(fā)表了大量介紹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文章,這些報刊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作出了一定的貢獻。李軍林指出,據不完全統計,五四運動后的半年內,不同程度地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進步報刊達200多種,其中,雜志以《新青年》《每周評論》《星期評論》等為代表。劉晶芳認為,陳獨秀和李大釗創(chuàng)辦的《每周評論》,用通俗的語言宣傳馬克思、列寧著作,重視報道中國勞工問題,調查工人階級狀況,向工人傳播馬克思主義,啟發(fā)他們的思想覺悟。許峰等人認為,《每周評論》通過刊登相關文章,實現了“對馬克思基本理論體系的學理性闡述”和“對蘇俄革命建設道路和世界發(fā)展趨勢的介紹”。
《每周評論》不僅在創(chuàng)刊宗旨中明確提出了“主張公理,反對強權”的口號,而且通過發(fā)表大量評論時政文章,深入淺出地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和觀點。這些文章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分析了中國社會的階級矛盾和民族問題,提出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應用和發(fā)展方向。《每周評論》刊登了不少介紹馬克思主義的專文,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曾說:“對于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要能夠精通它、應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應用?!薄睹恐茉u論》旗幟鮮明地宣傳馬克思主義反帝反封建及愛國思想,并且與非馬克思主義者進行論戰(zhàn),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李大釗等人在宣傳馬克思主義時,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深入剖析社會現實問題。他們通過分析中國勞工問題、農民問題等,揭示了中國社會的階級矛盾和貧困根源,指出了中國革命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如,1919年4月6日,《每周評論》在“名著”欄內刊登《共產黨宣言》第二章《無產者與共產黨人》后端屬于綱領的一段,全力宣傳、闡釋馬克思主義,其所加注按語指出:“這個宣言是馬克思和恩格斯最先最重大的意見”,“其要旨在主張階級戰(zhàn)爭,要求各地的勞工聯合”?!睹恐茉u論》作為中國共產黨早期的重要政治思想理論刊物,始終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關注社會熱點和重點問題,強調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分析社會問題,進行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冻r獨立的消息》和《菲律賓獨立運動》等文章,通過介紹其他國家民族解放運動,傳播馬克思主義革命方法。又如,和平會議、國際大同盟、英國的勞動大會、亞洲的德意志等,都是對當時背景下熱點問題的報道和宣傳。
《每周評論》作為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思想傳播刊物,非常重視大眾傳播的力量,通過多種方式增強宣傳效果。首先,《每周評論》在語言上進行了通俗化的嘗試,用更加貼近大眾的語言宣傳馬克思主義。如,在介紹馬克思主義經典政治經濟學著作《資本論》時,將復雜的概念和理論用簡單明了的語言進行解釋。其次,《每周評論》注重各民族解放運動的大眾傳播。如《國外大事述評》一欄,對各民族解放運動進行報道,引起國民注意,涉及愛爾蘭、朝鮮、埃及、匈牙利和菲律賓等國家,號召國內民眾進行反抗,為知識分子研究借鑒學習民族解放運動提供參考。最后,《每周評論》注重向勞工進行宣傳,引發(fā)情感共鳴。如《國內勞工狀況》一欄,調查了北京、上海和湖南等地的國內勞工狀況,涉及傭工、剃頭房手藝人、人力車夫和唐山煤礦工人等對象,啟迪國內勞工應該組織工人團體、平時團結一致。
如何凝聚青年、引領青年,是黨報黨刊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青年是民族的希望,是國家的未來。黨報黨刊注重對青年群體的思想引領,緊扣時代脈搏,突出青年特色,融合報道形式,創(chuàng)新傳播載體,拓展傳播渠道,擴大覆蓋人群。《每周評論》上發(fā)表了以白話文摘譯的《共產黨宣言》,影響了一群人,而這一群人改變了中國命運,為飽受苦難的中華民族投下了一線光明,點燃了希望的火花,如同春風化雨般滋養(yǎng)了無數革命先輩。無數青年大多是讀了《共產黨宣言》后開始確立馬克思主義信仰,走上革命道路的?!睹恐茉u論》作為中國共產黨早期的機關刊物,非常注重輿論對青年的引領作用,傳播革命精神,倡導青年加入愛國洪流,激勵青年閱讀和撰寫馬克思主義相關文章?!睹恐茉u論》創(chuàng)刊作用之一就是“培養(yǎng)青年的愛國精神”,該刊發(fā)表過一系列關于愛國主義的文章,激發(fā)了廣大青年對國家民族的熱愛,如《國際社會之改造》《國防軍問題》等?!睹恐茉u論》對青年的思想引領作用,增強了青年的國家意識、民族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而覺醒的青年群體既是思想引領者,也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重要力量?!睹恐茉u論》之所以能在中國較早地進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主要與陳獨秀、李大釗等人的傳播有關,這些人大多都有高等教育背景或海外留學經歷。陳獨秀曾是北京大學的文科師兄,教過文學;李大釗曾在天津北洋法政學堂、東京早稻田大學學習,專攻政經。他們有著先進的思想、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及對民族命運的關懷。
《每周評論》應運而生,成為早期馬克思主義者在中國進行思想輿論斗爭的重要平臺?!睹恐茉u論》的影響和啟示有以下三個方面:首先,《每周評論》展示了早期馬克思主義者堅定的信仰和勇于探索的精神,為我們樹立了榜樣;其次,《每周評論》所倡導的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仍是我們今天進行思想輿論斗爭的重要武器;再次,《每周評論》在推動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過程中所采取的靈活策略和開放態(tài)度,也為我們今天推動馬克思主義的發(fā)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作者呂瑞雪為北京印刷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李岳秋為北京印刷學院新聞傳播學院黨委副書記、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