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原文化內涵豐富、源遠流長,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進入新時代,中原文化的高質量傳播是提升中原地區(qū)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支撐??v觀當下,中原文化在傳播過程中面臨文化資源發(fā)掘力度不足、文化品牌建設意識缺乏、文化傳播渠道單一狹窄等現實問題?;诖耍恼聫奈幕Y源、文化品牌、文化傳播渠道等方面提出有針對性的創(chuàng)新策略,以期提升中原文化傳播力。
[關鍵詞]中原文化;文化傳播;文化
中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來源。進入新時代,全球范圍內的文化交流日益加深,各個國家、民族之間的文化相互交流碰撞,不斷摩擦出新的文明火花。在文化強國戰(zhàn)略背景下,中原文化“走出去”是順應時代潮流的必然之舉。文章深入解讀中原文化的獨特內涵,全面分析中原文化的特征,探究中原文化在新時代的傳播現狀與面臨的傳播困境,并提出有針對性的創(chuàng)新策略,以期助推中原文化在新時代實現高質量傳播。
一、中原文化的內涵及特征
(一)中原文化的內涵
中原文化是以河南為核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qū)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稱,是中華文化的母體和主干[1]。中原文化的類型豐富多樣,主要包括農耕文化、商業(yè)文化、建筑文化、節(jié)日文化、服飾文化等,這些文化的形成離不開人們的生活實踐與社會的發(fā)展。作為中原文化的發(fā)源地,河南具有極為深厚的文化底蘊。從夏朝至宋朝,河南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其臨近黃河的獨特地理優(yōu)勢造就了適宜人們生活的居住環(huán)境,也使得以河南為核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qū)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fā)源地。中原文化延續(xù)發(fā)展數千年,通常被理解為以河南為主體,覆蓋河北、山西、陜西以及山東等廣大區(qū)域,人們在長期的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和形成的文化系統(tǒng)。
(二)中原文化的特征
中原文化植根于中原地區(qū),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不斷延續(xù),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在中華民族的歷史與民族精神的演進中傳承和發(fā)展。經過數千年的發(fā)展,中原文化呈現根源性、融合性和輻射性的特征[2]。
1.中原文化具有根源性
中原文化是一種根源性文化,中華文化的許多分支皆源自中原文化。數千年來,勤勞智慧的中原人民通過自己的勞動實踐創(chuàng)造出璀璨多彩的中原文化。例如,“盤古開天”“女媧造人”等神話傳說源自河南,裴李崗文化、龍山文化、仰韶文化等文化遺址也發(fā)掘于河南。簡言之,中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根源。
2.中原文化具有融合性
中原文化不是單一的文化,而是一種多元融合的文化,匯聚不同地區(qū)、民族的文化,在交流與融合的過程中不斷豐富自身的內涵。中原地區(qū)位于中國的中部,因得天獨厚的地理優(yōu)勢而成為各民族文化的匯聚地,其思想的交流與文化的碰撞也為中原文化的繁榮與發(fā)展提供了充足的養(yǎng)分。例如: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中原文化吸收了楚文化、齊魯文化;漢唐時期,中原文化對北方胡族的游牧民族文化與印度的佛教文化進行吸收與本土化改造。總之,中原文化博百家之長,豐富自身內涵,實現發(fā)展壯大。
3.中原文化具有輻射性
中原文化是一種極具影響力的文化,能夠輻射至四面八方。在我國文化歷史上,中原地區(qū)不僅長期作為政治、文化中心,而且是重要文化制度的創(chuàng)建之地,歷朝歷代的統(tǒng)治者則將中原文化奉為“正統(tǒng)文化”,并且在全國范圍內進行傳播和推廣。此外,戰(zhàn)爭導致的人口流動也促進了中原文化的傳播。例如,北宋時期的“靖康之變”使得中原地區(qū)人口大量遷徙至南方,這在促進南方經濟發(fā)展的同時也促進中原文化與當地文化相結合,形成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等??梢姡性幕ㄟ^政治傳播、人口遷徙等方式,實現自身的輻射性傳播。
二、新時代中原文化的傳播現狀與困境
在新時代,中原文化傳播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yè)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河南是中原文化的主要傳播陣地,政府相關部門應大力推動中原文化的對外交流與傳播,積極開拓文化交流渠道,努力提高中原文化的傳播力與影響力。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fā)展與國家政策的推行,中原文化得到傳承與發(fā)展,中原地區(qū)的多類文化形態(tài)被列入國家級、省級和市級非遺保護名錄。中原文化既迎來蓬勃發(fā)展的新契機,也面臨諸多亟待解決的新問題。
(一)文化資源發(fā)掘力度不足
中原地區(qū)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亟待開發(fā)和發(fā)掘。河南省作為中原文化的主體地域,發(fā)掘中原文化資源的力度尚顯不足[3],中原文化資源仍有較大的開發(fā)空間。例如,焦作溫縣的陳式太極拳、開封朱仙鎮(zhèn)的木版年畫、許昌神垕鎮(zhèn)的鈞瓷等,都是具有較高經濟價值的文化資源,但目前尚未形成特色文化品牌和良好的文化產業(yè)結構。
中原地區(qū)擁有豐富的古城文化資源,中國八大古都有一半都城都位于河南。中原文化的印記在洛陽、鄭州、開封、安陽四座城市處處皆是,但是部分政府相關部門未充分認識到中原文化資源的重要意義,對中原文化資源開發(fā)與保護的積極性不高。對古城的保護和文化資源的開發(fā),政府相關部門仍然需要加大力度,充分開發(fā)古城的文化資源,這也是傳承中原文化的重要渠道。
(二)文化品牌建設意識缺乏
文化品牌是地方文化實力的體現,也是文化傳播的重要媒介[4]。河南是文化資源大省,政府相關部門應依托河南豐富多樣的文化資源打造一批河南特色文化品牌,如以登封少林寺、清明上河園等為代表的旅游景點品牌,以《梨園春》《武林風》等為代表的文化影視節(jié)目品牌,這些文化品牌是中原文化對外傳播的窗口。然而,從目前的實踐情況來看,對中原文化品牌的建設,政府相關部門仍未能擺脫傳統(tǒng)文化資源開發(fā)的固有思想,依舊采取模仿已有的成熟文化品牌建設方式,缺乏創(chuàng)新意識,容易引發(fā)人們對文化的審美疲勞。
此外,在中原文化品牌的建設上,政府相關部門缺乏全局性的系統(tǒng)規(guī)劃設計思路。在宏觀層面,中原文化的品牌建設缺乏一套完整的品牌架構,因此政府相關部門要根據不同類型的中原文化資源規(guī)劃品牌的建設;在微觀層面,中原文化的品牌建設缺乏具體的品牌戰(zhàn)略定位,因此政府相關部門要根據所要塑造的文化品牌明確其定位。對中原文化品牌的建設,政府相關部門需要樹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意識,不能只顧眼前效益而不計長遠發(fā)展。
(三)文化傳播渠道單一狹窄
文化傳播渠道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們感受和學習文化的方式,并直接影響文化傳播效果??v觀當下中原文化的傳播渠道,仍然顯得相對單一狹窄,大多數是由政府相關部門投入資金進行規(guī)劃建設的,雖也有少數文化企業(yè)和個人自發(fā)加入其中,但中原文化的主要傳播渠道還是電視、書籍、報刊等傳統(tǒng)媒介,缺乏新媒介渠道。傳統(tǒng)媒介本身的特性決定其傳播內容具有一定的嚴肅性,通過傳統(tǒng)媒介傳播的中原文化帶有一定的宣傳色彩,缺乏親和力,很難激發(fā)年輕受眾的興趣。
因此,政府相關部門需要加強對中原文化的對外傳播渠道的建設。目前,中原文化在對外傳播方面缺乏專門的境外傳播媒體,這導致中原文化在境外傳播過程中出現了“文化折扣”現象[5],從而降低了其在國際文化平臺上的傳播品質??傊嗑S立體結構的傳播渠道是提升中原文化傳播效果的重要基礎,其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中原文化的傳播與傳承。
三、新時代中原文化高質量傳播的策略
(一)革新傳播理念,加大文化資源挖掘力度
文化資源只有得到充分開發(fā)和利用,才能夠使文化在傳播的過程中充滿生命力和吸引力。為了實現中原文化的高質量傳播,政府相關部門需要深入發(fā)掘現有的中原文化資源,并打破固有的思維模式,不斷優(yōu)化和創(chuàng)新傳播理念。
第一,政府相關部門應設立中原文化資源開發(fā)與保護機構,引進專業(yè)人才對中原文化資源進行全面調研,制定科學合理的開發(fā)策略。同時,政府相關部門在開發(fā)中原文化資源時,也應秉持科學、嚴謹、高效的理念,充分尊重中原文化資源的特性,制定個性化的開發(fā)方案。在開發(fā)過程中,政府相關部門還應以中原文化的內涵為核心,確保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之間的平衡。第二,中原文化資源的開發(fā)工作離不開先進科學技術的助力,政府相關部門在中原文化資源的開發(fā)過程中應積極引進國內外先進的科學技術,這樣不僅能夠提高開發(fā)效率,還能夠使中原文化資源更具時代先進性。
(二)打造傳播品牌,提升文化品牌建設意識
對中原文化的傳播,政府相關部門不僅要做好文化資源的開發(fā)工作,還要提升文化品牌建設意識,培育具有地域特色和影響力的中原文化品牌。對中原文化的品牌建設,政府相關部門要從品牌戰(zhàn)略規(guī)劃、品牌定位以及品牌形象三個方面發(fā)力。
首先,政府相關部門要制定中原文化品牌的戰(zhàn)略規(guī)劃。政府相關部門應從內容、形象、特征等方面對中原文化品牌進行頂層設計,做好達成品牌戰(zhàn)略遠景目標的基礎工作,為中原文化品牌的建設提供方向指引。其次,政府相關部門要明確中原文化的品牌定位。品牌定位是品牌構建和傳播的基礎[6],政府相關部門在構建中原文化品牌時,應緊密結合黨和國家建設與傳播中華文化精神的要求,充分考慮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確保文化品牌訴求與人民群眾需求相契合。在品牌定位過程中,政府相關部門應根據地域特性和文化特性進行精準定位,以凸顯中原文化的獨特魅力。最后,政府相關部門要塑造中原文化的品牌形象,提升中原文化的品牌表現力。政府相關部門塑造中原文化的品牌形象不僅要注重外在的可視化形象,還要注重內在的觸動受眾心靈的抽象性符號印記[7]。例如,河南是中原文化的發(fā)源地之一,“老家河南”文化品牌享譽國內外,新鄭黃帝故里拜祖大典、開封菊花展、洛陽牡丹展等文化名片也大大提升中原文化的知名度。
(三)創(chuàng)新傳播方式,構建文化傳播立體渠道
進入新時代,構建多元立體化結構的文化傳播渠道是政府相關部門傳播中原文化的現實需要。首先,政府相關部門要拓寬中原文化的傳播渠道。中原地區(qū)文化資源豐富,包括豫劇、武術、雜技等,這些文化資源都是中原文化的傳播媒介。政府相關部門要以當地的文化資源為基礎,打造集文化體驗、文化產業(yè)于一體的文化示范區(qū)。其次,政府相關部門要利用好網絡媒體尤其是自媒體傳播渠道。微博、抖音、快手等自媒體平臺具有強大的傳播力,信息流通更為便捷。政府相關部門利用這些自媒體平臺對中原文化進行網絡傳播,能夠拓寬中原文化的受眾范圍,讓更多人了解中原文化。最后,政府相關部門要加強與媒體的深度合作。政府相關部門要鼓勵國內媒體“走出去”,在國際平臺上開展高質量文化交流活動[8],講好“中原故事”,傳播中原文化。同時,政府相關部門也要積極邀請海外媒體對中原文化進行推介,通過國內和國際的媒體資源來對中原文化進行傳播,提升中原文化傳播力。
四、結語
中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根源,也是中原地區(qū)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當前,中原文化在傳播過程中存在文化資源發(fā)掘力度不足、文化品牌建設意識缺乏、文化傳播渠道單一狹窄等現實困境。對此,政府相關部門要立足實際,加大文化資源挖掘力度,彰顯中原文化魅力;提升文化品牌建設意識,展現中原文化影響力;構建文化傳播立體渠道,增強中原文化傳播力。政府相關部門推動中原文化“走出去”,不僅有利于樹立河南的正面城市形象,還有利于為中原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建立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助力中原地區(qū)文化和經濟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范毓周.中原文化在中國文明形成進程中的地位與作用[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02):88-91.
[2]武超.中原文化的內涵、特征及對外傳播問題探析[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22(01):153-156.
[3]趙壯道.中原文化的傳播路徑與保障機制研究[J].洛陽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01):86-91.
[4]楊倫.河南衛(wèi)視品牌文化建設與解讀[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23(07):129-131.
[5]蘇婧,張鏡,王浩旭.國際傳播的文化轉向:發(fā)掘文明交流互鑒中的傳播研究[J].新聞與寫作,2023(05):91-98.
[6]秦宗財.定位理論視角下鄉(xiāng)村文創(chuàng)品牌塑造的方向和路徑[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05):52-58.
[7]尹暉,靳海濤.品牌在數媒背景下的傳播研究[J].新聞愛好者,2022(08):104-106.
[8]劉紅玉,蘭甲云.元宇宙時代提升中華文化對外傳播力的策略[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03):156-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