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打小心里就有一個疑問,古人為什么不集中訓練大量的武林高手,然后派他們上戰(zhàn)場呢?沒想到歷史上還真有人回答了這個問題,他就是明朝的抗倭名將戚繼光。
戚繼光在《紀效新書》里面是這樣說的——為什么不把民間用的刀槍棍棒之術用到戰(zhàn)場上呢,因為戰(zhàn)場上“千百人列隊而前”,人挨人,人擠人,“轉(zhuǎn)手皆難,焉能容得左右跳動”。且紀律是士氣的保證,勇敢者不能獨自往前沖,怯懦者也不能獨自往后退,所謂“叢槍戳來,叢槍戳去,亂刀砍來,亂殺還他”。這種狀態(tài)下,你會武功有什么用?
比如說,有一個武林高手,使出一個妙招,身法好看,也能殺敵。但是只要這個招式中包含一次回頭,“一人回頭,大眾同疑”,立馬就可能引起連鎖反應。軍心動搖,那不是開玩笑的事。
所以,武術的核心是技巧,而打仗的核心是士氣,士氣重于技巧。
(楓林晚摘自微信公眾號“羅輯思維”,視覺中國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