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心雨 汪傳雷 謝菲菲 王婷婷 趙偉敏
摘 要:隨著世界局勢的復雜多變,提高國際物流供應鏈韌性風險應對能力、增強國際物流供應鏈韌性,是各行各業(yè)開展國際經營的必然策略?;谝陨媳尘?,首先,本文按照科學性、綜合性和可比性的原則,構建國際物流供應鏈韌性風險指標體系;其次,利用CV法和D—ANP法確定指標權重,且使用組合賦權法得出最終綜合權重;最后,選取安徽省汽車行業(yè)作為國際物流供應鏈韌性風險評價體系的應用對象,使用專家打分法獲取國際物流供應鏈韌性三級指標風險評分,并結合綜合權重得出國際物流供應鏈韌性風險等級,進而從企業(yè)和政府兩方面提出加速企業(yè)數字化轉型、構建風險預警體系、完善金融政策支持體系等應對策略,以提高應對國際供應鏈風險的能力,更好地護航國際物流供應鏈高質量發(fā)展。
關鍵詞:國際物流;供應鏈韌性;CV法;DEMATEL—ANP法;物資流通
本文索引:齊心雨,汪傳雷,謝菲菲,等.<變量 2>[J].中國商論,2024(11):-094.
中圖分類號:F272;F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4)06(a)--05
物流供應鏈作為全球供應鏈網絡中的關鍵一環(huán),其保障社會物資安全流通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如何降低物流環(huán)節(jié)韌性風險、打造國際物流生態(tài)鏈、促進企業(yè)提質降本增效減碳已成為現階段的核心問題。Xiao L(2023)關注國際貿易便利化和國際供應鏈物流優(yōu)化之間的關系,提出對未來物流供應鏈發(fā)展的建議;Dominic等(2023)發(fā)現,在多元化環(huán)境中,企業(yè)更難以應對供應鏈中斷的情況;馬瀟宇等(2023)梳理供應鏈韌性的概念,構建了供應鏈韌性影響因素研究模型;戴培超和張容嘉(2023)認為,供應鏈網絡風險識別是進行韌性供應鏈設計及敏捷治理的前提;胡揚波(2023)指出,研究汽車供應鏈韌性風險能夠促進企業(yè)提高危機意識和提升管理水平;肖勇波等(2023)強調供應鏈韌性離不開政府的頂層統(tǒng)籌設計與政策指引;馬建明和王亞楠(2023)認為,國際供應鏈的特點是具有復雜性、動態(tài)性、面向客戶需求和交叉性。這些研究涵蓋供應鏈發(fā)展方向、供應鏈韌性風險因素識別及影響、政府的指引作用和國際供應鏈特點等,為企業(yè)應對供應鏈韌性風險提供了必要參考。因此,國際物流供應鏈上的各企業(yè)需精確識別各種潛在風險,以制定合理的策略,減小國際物流供應鏈運營的不良影響。同時,政府和相關國際企業(yè)應結合國際物流供應鏈韌性風險評價結果,合力整合和優(yōu)化運作流程,以降低國際物流供應鏈韌性風險。
1 國際物流供應鏈韌性風險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在指標體系構建過程中,首先,確定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原則,以便構建評價指標體系。本次研究中,指標體系構建的原則有三個,分別是科學性原則、系統(tǒng)性原則和可比性原則??茖W性原則是指指標的設置要科學合理,可以反映國際物流供應鏈發(fā)展的客觀事實;系統(tǒng)性原則是指指標體系的構建要完整,需要將國際物流供應鏈作為一個整體進行分析;可比性原則是指各個指標之間可以進行比較,并對其進行統(tǒng)一操作。
其次,確定供應鏈的結構。本文的國際物流供應鏈結構為供應商→核心企業(yè)→分銷商→零售商→消費者,同時設定的供應鏈為上游活動及制造活動均發(fā)生在國內市場,產成品的銷售活動發(fā)生在國際市場。
再次,劃分國際物流供應鏈韌性風險評價指標體系的一級和二級指標。第一,根據供應鏈的協同性,將一級指標分為鏈內風險和鏈外風險。第二,根據供應鏈內部運作的業(yè)務流程,將鏈內風險的二級指標分為計劃風險、采購風險、制造風險、交付風險和回收風險;同時,根據供應鏈管理對供應鏈外部風險的描述,將鏈外風險的二級指標分為自然風險、政治風險、經濟風險、文化風險、技術風險和社會風險。
最后,文章根據相關文獻對供應鏈韌性風險進行研究和分析,確定三級指標的具體內容。本文以汽車產業(yè)國際物流供應鏈為例,對計劃風險的三級指標進行分析,汽車出口國外市場業(yè)務量是由訂單驅動的,同時訂單發(fā)生與實現存在較多不確定因素,故企業(yè)對國外需求的預測誤差較大,對國外市場需求的預測引起的庫存儲備難以在訂單下達后有效緩解生產壓力;國內外對汽車道路規(guī)劃不同,使得對汽車有不同的設計要求,如國內外駕駛室位置相反等,同時國外市場對汽車設計的需求和喜好不同,企業(yè)在產品設計時未能充分考慮后續(xù)出口情況,導致生產車間汽車車型的變換復雜,訂單變動會對原有生產計劃造成影響,提高生產壓力。
綜上,構建國際物流供應鏈韌性風險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2 國際物流供應鏈韌性風險指標權重評價
2.1 評價流程描述
考慮到評價對象的抽象性和模糊性,本文選用CV法(Coeffi cient of Variation,變異系數法)和D-ANP法(DEMATEL-ANP決策制定試驗和評估實驗室與網絡分析流程)作為國際物流韌性風險指標體系的評價方法,同時利用組合賦權法得出最終的評價結果,具體流程如圖1所示。
2.2 CV法
CV法是利用數據的變異系數來確定權重的一種客觀的賦權方法。計算步驟如下:首先,邀請五位專家對三級指標進行打分,從而獲得原始數據矩陣X;其次,利用下列標準化、均值、標準差、變異系數和權重計算公式得到表2數據。其中,Y、A、S、V、α分別表示標準化矩陣、均值、標準差、變異系數、權重。
2.3 D-ANP法
DEMATEL通過構建系統(tǒng)中各要素之間的直接影響矩陣,計算每個要素的原因度和中心度,有效處理指標之間的因果關系;ANP是基于AHP改進的且適用于非獨立遞階層次結構的決策方法。D—ANP方法將這兩種方法結合在一起,首先,通過DEMATEL法得到國際供應鏈韌性指標的整體影響矩陣;其次,利用ANP方法計算各指標的權重。
計算步驟如下:首先,邀請十位專家對風險指標之間的影響關系進行打分,得到關系矩陣A;其次,利用下列公式計算得到權重。其中,B、C、E、D、G、H、β分別為規(guī)范化直接影響矩陣、綜合影響矩陣、單位矩陣、整體影響矩陣、極限超矩陣、混合權重矩陣、權重。
2.4 最終權重
考慮到 CV法和D-ANP法在計算原理上的差異,本文采用組合賦權法得出最終的權重結果,計算公式如下:
根據之前計算得到的各指標權重,通過組合賦權法可以得出各指標的最終權重,具體結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在17個指標中,權重靠前的有產品設計風險、政府政策風險、需求預測風險。首先,計劃風險相對其他風險指標,對國際物流供應鏈的韌性產生較大的威脅。產品設計和需求預測與市場不符,是對物流資源的浪費及提高物流成本。其次,重點考慮政府政策風險。在國際物流中,各個地區(qū)和國家間的法律和政策在制定和執(zhí)行上存在強制性和一定差異性,會影響企業(yè)間的物流活動,尤其是在采購和生產要求上,若是法律條文和政策法規(guī)之間存在沖突,易導致供應出現裂縫、停滯。最后,權重較后的大部分是鏈外風險,包括文化風險、自然災害風險、售后風險、社會風險、保險風險,對國際物流供應鏈韌性風險的影響度不高,可將其作為輔助的參考因素,保持一定的警惕。
3 安徽省汽車行業(yè)國際物流供應鏈韌性風險評價
3.1 安徽省汽車行業(yè)發(fā)展介紹
2023年,安徽省將汽車產業(yè)確定為“首位產業(yè)”,提出打造汽車強省,并確立了整車、零部件、后市場三位一體的發(fā)展路線。2023年,安徽汽車產業(yè)迅猛增長,汽車出口表現亮眼,出口72.92萬輛,位居全國第二,出口總額達714.6億元,增長率為118.3%。此外,2023年德國大陸集團、西門子集團等企業(yè)分別與國軒高科、奇瑞汽車、江汽集團、蔚來汽車、蕪湖市簽署數10個合作項目,總金額達37.24億美元;2023年,安徽大眾汽車出口歐洲德國市場的純電動車正式投產,使得安徽與德國的合作在汽車領域開花結果。
3.2 汽車行業(yè)國際物流供應鏈韌性風險得分
根據前文構建的指標體系,本文使用問卷調查法對安徽省汽車行業(yè)國際物流供應鏈韌性風險的三級指標的得分初始確定,問卷調查對象是研究方向為安徽省國際物流供應鏈的五位專家,得到初始得分表如表4所示。得分表賦值范圍為0~10,分數越高,代表該風險對國際物流供應鏈韌性的威脅程度越大。
由于五位專家的地位一致,故對原始數據進行均值處理,最終得到安徽省汽車行業(yè)國際物流供應鏈韌性風險三級指標得分。結合前文所得到的最終三級指標權重進行計算,得到最終安徽省汽車行業(yè)供應鏈韌性風險得分為5.522,計算過程如表5所示。
從綜合指標得分結合中國安全法中風險等級劃分,判斷安徽省汽車行業(yè)國際物流供應鏈韌性風險處于中等風險,說明需要關注安徽省汽車行業(yè)國際物流供應鏈在鏈內鏈外的各個韌性風險指標表現,特別值得關注的有采購風險中的價格波動、交付風險中的倉庫管理風險及政府政策風險,勢必采取合理措施來應對韌性風險。
3.3 應對韌性風險途徑
考慮到指標評價得分越高,韌性風險越高,越需要予以重視,本文從企業(yè)和政府方面提出應對韌性風險的途徑。
(1)加速企業(yè)數字化轉型,降低供應鏈韌性風險
數字化時代背景下,數字技術是控制企業(yè)要素的有力手段,可以加強企業(yè)各部門聯系,實現信息及時交流。企業(yè)利用5G通信、AR、大數據中心等先進的數字技術,加快企業(yè)數字平臺和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從而快速收集市場數據,實現對市場需求的精準捕捉和預測。同時,與供應鏈上其他企業(yè)的信息系統(tǒng)互聯互通,加快業(yè)務管理數字化、運行設備智能化,激發(fā)企業(yè)數字化轉型,實現物流供應鏈各環(huán)節(jié)數據的互聯互通,實時共享。從整體上把握物流供應鏈的節(jié)點狀態(tài),利用大數據技術對包括計劃風險在內的日常風險和突發(fā)風險進行分析,降低國際物流供應鏈韌性風險。
(2)構建風險預警體系,提高供應鏈韌性能力
構建國際物流供應鏈的風險預警體系,對保障物流供應鏈的穩(wěn)定性和提高其抵御風險的能力至關重要。供應鏈上各企業(yè)應利用基礎硬件和網絡設施收集供應鏈內外部信息,建立風險管控數據庫,進而利用科學方法和算法處理分析信息需求,及時獲得韌性風險評分,超出警戒值則發(fā)出預警,并在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的幫助下預測風險的影響路徑,啟動風險備用處置方案,如及時應對局部沖突引起的航線變更、新能源汽車運輸增加成本、國際匯率波動影響物流交付等風險。
(3)完善金融政策支持體系,護航供應鏈高質量發(fā)展
國際物流供應鏈的發(fā)展依靠資金鏈的支持,降低物流供應鏈韌性風險也需要金融政策的支持。恰當的金融政策既是物流供應鏈內企業(yè)健康發(fā)展的護航艦,也是供應鏈邁向高質量發(fā)展的助力。政府持續(xù)引導提供個性化、特色化的金融服務產品和方式,提供用于解決供應鏈不同環(huán)節(jié)、不同企業(yè)難題的方案,緩解中小企業(yè)的融資困境,穩(wěn)定物流活動中的資金流轉,確保鏈內企業(yè)的運營穩(wěn)定。
4 結語
本文對國際物流供應鏈韌性風險研究的邊際貢獻主要體現在三點:第一,對國際物流供應鏈韌性風險進行分析,同時按照科學性、系統(tǒng)性和可比性的原則,構建國際物流供應鏈韌性風險指標體系;第二,利用CV法和D-ANP法對指標體系中三級指標的權重進行確定,最終得出風險權重較高的為計劃風險和政府政策風險;第三,文章以安徽省汽車行業(yè)國際物流供應鏈韌性風險作為案例分析對象并進行評價,得出安徽省汽車行業(yè)國際物流供應鏈韌性風險處于中等風險狀態(tài),需要對其韌性風險進行嚴密防范。因此,本文從數字化轉型、風險預警體系、金融政策支持三方面提出應對韌性風險的建議,從而緩解國際局勢復雜多變情況下的國際物流供應鏈韌性風險。
參考文獻
Xiao L. Research on Trade Facilitation and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of International Supply Chain Logistics[J]. Accounting and Corporate Management,2023,5(7).
Dominic E ,Diana O ,Tsiatey W A , et al.Leveraging foreign diversification to build firm resilience: A conditional process perspectiv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2023,29(6): 101090.
馬瀟宇,黃明珠,楊朦晰.供應鏈韌性影響因素研究:基于SEM與fsQCA方法[J/OL].系統(tǒng)工程理論與實踐:1-27[2023-09-05].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2267.N.20230706.2019.002.html
戴培超,張容嘉.供應鏈韌性研究前沿、熱點和演化分析[J].商業(yè)經濟研究,2023(17):5-8.
胡揚波. A汽車制造公司供應鏈韌性提升策略研究[D].鄭州: 河南工業(yè)大學,2023.
肖勇波,梁湧,祁宏升,等.如何提升供應鏈的韌性[J].清華管理評論,2023(6):16-23.
馬明建,王亞楠.國際供應鏈管理與研究[J].中國物流與采購,2023(20):91-92.
李詩華,曾炅,張致遠.全球價值鏈重構背景下國際供應鏈金融服務創(chuàng)新與協同監(jiān)管研究[J].對外經貿實務,2022(8):33-39.
薛卓之,張茹.跨境電子商務視角下的國際物流供應鏈管理模式構建[J].全國流通經濟,2023(18):72-75.
樂燁.淺論國際貿易與現代供應鏈關系[J].物流工程與管理,2023,45(6):4-5.
紹曉峰.供應鏈管理[M].北京: 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6:254-265.
盛昭瀚,王海燕,胡志華.供應鏈韌性:適應復雜性: 基于復雜系統(tǒng)管理視角[J].中國管理科學,2022,30(11):1-7.
譚富斌.風險管理導向下的企業(yè)內部控制怎么做[J].中國商界,2023(2):119-121.
趙娜,孔婷,劉勤明.供應商風險治理、企業(yè)合作意愿與合作績效的關系研究[J].物流科技,2019,42(7):5-9.
朱南平.論中俄經濟合作的跨文化風險[J].黑龍江社會科學,2009(6):32-35.
馬向國,阿明·施瓦金.基于SCOR模型的跨國制造企業(yè)供應鏈風險識別[J].供應鏈管理,2020,1(11):69-78.
韓爽,田伊霖.2022年度美國供應鏈安全政策分析、影響與應對[J/OL].情報雜志:1-7[2023-09-05].http://kns.cnki.net/kcms/detail/61.1167.G3.20230706.0916.014.html
倪超.公安機關對網絡社會風險問題的治理思維和信息管理[J].武漢公安干部學院學報,2023,37(1):29-32.
王劍,黃錦春.基于DEMATEL-ANP模型的綠色金融發(fā)展評價研究[J].科技與經濟,2022,35(1):16-20.
《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條文理解與適用指南[J].安全,2022,43(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