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懸橋巷,從潘氏松麟義莊和黃丕烈藏書樓東南側過橋,沿懸橋河向西,盡頭南轉就是尚堂弄。說得有點兒復雜,但路并不長,“Z”形的一轉一曲間回避了很多嘈雜。轉身向南,愉廬一扇門半開半合著。
從傳統(tǒng)木結構民居到近現(xiàn)代洋房
體驗蘇式居住多元面貌
愉廬是一套建于民國時期,一路五進,混合傳統(tǒng)民居與近現(xiàn)代民居的房屋建筑,坐北朝南,門牌號標示尚堂弄4號、8號、10號。院內另有古井3口,是不可移動文物登錄點。
根據(jù)文物登記資料,愉廬第一進民國式建筑建于1945年,西南墻角有原界石“余慶堂界”。第二進、第三進是風格統(tǒng)一的木結構建筑,第三進面闊五間,進深六界,圓作抬梁式。第四進為民國建筑,原東北角之門樓已改。第五進為普通傳統(tǒng)民居。
北臨河岸,枕水而居,讓愉廬顯現(xiàn)出一分不同。蘇州姑蘇古建保護發(fā)展有限公司工作人員詳細解讀了這套民居。愉廬典型的傳統(tǒng)院落民居格局與近現(xiàn)代風格結合的形式,構成了較大規(guī)模的多進民居空間。主體建筑為第一進、第四進兩座2層近代洋房建筑形式,體現(xiàn)著民國時期蘇州古城建筑的設計及營造水平。
愉廬建筑,融匯了中西建筑藝術之特色,院墻門樓與近代洋房建筑為折衷主義風格,有科林斯柱頭的壁柱處理、大面積通透的橫向連續(xù)門窗、立體落地入口門扇,這些都是受到近代以后西方藝術風格在江南地區(qū)的逐步影響,也見證了西方建筑風格與中國傳統(tǒng)建筑風格的本土化融合,反映出當時蘇州的審美格調。
而作為平江歷史文化街區(qū)民居肌理的組成部分,愉廬在使用功能、建筑特色、街區(qū)鄰里以及社會縮影等各方面都反映出平江歷史街區(qū)的多元面貌。它的建筑院落組合了不同年代的民國近現(xiàn)代洋房、傳統(tǒng)木結構民居,是平江路歷史文化街區(qū)多元建筑風貌的重要體現(xiàn),也體現(xiàn)著蘇州古城在繼承傳統(tǒng),融合中西文化,積極推進文化進步多樣性方面的包容開放,兼收并蓄。
名門相鄰簇擁
感受蘇州人文薈萃
修繕后的愉廬總建筑面積974.98平方米。姑蘇古建工作人員介紹了部分修復細節(jié)。第一進原屬尚堂弄4號。修繕時清洗了磚墻,采用與原貌一致的勾縫形式重新勾縫。歷史門窗扇已不復存,因而外門窗按近現(xiàn)代花園洋房的樣式重新配置線條纖細的民國風格鋁合金仿鋼窗。在盡量維持文物建筑門窗風貌的基礎上,又適當提升門窗玻璃保溫節(jié)能要求。這一落的重點工作之一是修復院墻儀門,保護石庫門門框,對石材表面污漬進行精細清洗。院內古井保留,并對古井周邊庭院景觀品質進行提升。
到了第二、第三進尚堂弄8號,東側為清代木構。這里的修繕便是拆除不當搭建,修復傳統(tǒng)風貌。第四、第五進為尚堂弄10號,第四進磚混民國近現(xiàn)代洋房修繕時,原有石庫門門框得到保護,精細清洗石材表面污漬,重新修復水刷石大門裝飾。最后一進沿河建筑屬普通民居,按傳統(tǒng)民居風格修復傳統(tǒng)風貌。
考慮到文物的整體提升與可持續(xù)利用,綠化景觀配置,除了保護愉廬院落內原有梅花、桂花、玉蘭等樹木,補植一些灌木地被植物,烘托歷史氛圍。
愉廬隔著一條懸橋河,與北岸懸橋巷里的錢伯煊故居、洪鈞故居、查宅、丁氏濟陽義莊、方嘉謨故居,以及潘宅及潘氏松麟義莊對門?;氐胶影赌线叄穗[匿附近的顧頡剛故居、蘇肇冰故居、徐氏春暉義莊以外,與南顯子巷潘祖蔭故居背靠背,距離南顯子巷的惠蔭園等自然也相隔不遠。愉廬即將作為精品酒店使用,身臨其境,是體驗蘇式生活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