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西茭田前門頭、后門頭村址曾是明代園林——高陽古里所在。高陽古里規(guī)模宏大,為明代富商許志問、許志聞兄弟筑于萬歷年間,有寶和堂、鄉(xiāng)評堂、翼振堂、紫邏閣、烏桕閣、三惜齋、橘莊園、放生河八景。今存花崗石牌坊柱兩根,位于前門頭村;重修過的券門一座,位于后門頭村。
許志問、許志聞均為“鉆天洞庭”代表人物,兄弟合力經(jīng)商,以巨富稱雄東山,人稱“許百萬”,在江湖上與大商賈翁氏齊名,有“言富者必推翁許”之說。許氏喜交名士,凡到東山游覽的文人雅士,必邀至高陽古里款待,故又被譽(yù)為“湖山主人”。清許樹榴《茭田八詠》序曰:“西茭田村,吾始祖富一公始遷之地也。由元至明,世有隱德,嘉、隆時漸繁盛,至萬歷、啟、禎間稱極盛焉。仍耕公延名儒宿學(xué),以切磨砥礪,置驛設(shè)醴,歲無虛日。四方名流之游洞庭者,必以高陽為東道主,一時名振海內(nèi)?!彼谠仭堕偾f園》的序中說橘莊園:“竹君公所構(gòu)。董文敏、陳眉公、王心一、歸震川諸公,時泛舟惠顧,董公更見厚,遂結(jié)朱陳云?!边@里所說的董文敏、董公即董其昌。
董其昌出生于嘉靖三十四年正月十九日,字玄宰,號思白、香光,祖籍河南開封,宋室南渡時遷至江南,后更居上海華亭。董其昌十三歲中秀才,三十五歲進(jìn)士及第,官至禮部尚書,卒贈太子太傅,謚文敏,享年八十二歲。乾隆《蘇州府志》記載:“董文敏公其昌墓,在漁洋山。其昌,松江華亭人,祔封公漢儒之阡?!睗h儒,董其昌之父。漁洋山位于蘇州西南,為董氏祖塋地。20世紀(jì)60年代董墓被挖掘后夷為桑地,今墓為人民政府在原址附近重建,1986年3月被列為吳縣文物保護(hù)單位,尚存民國年間墓碑一塊,上鐫“明董文敏公墓”“己未冬吳中保墓會立”“后學(xué)吳蔭培拜書”。
董其昌天資聰穎,工詩文,擅長書畫,書法上有“顏骨趙姿”之美、“邢張米董”之稱,繪畫上倡“南北宗”論,有“南董北米”之說,著有《容臺集》《骨董十三說》等。明末朱謀垔《畫史繪要》曰:“董其昌山水樹石,煙云流潤,神氣俱足,而出于儒雅之筆,風(fēng)流蘊(yùn)藉,為本朝第一。”清《圖繪寶鑒續(xù)纂》稱其“賞鑒法書名畫,可稱法眼。字畫俱佳,名垂千古。”他不僅是一位影響深遠(yuǎn)的書畫家,還是一位劃時代的藝術(shù)史論家、集大成的藝術(shù)鑒賞家、治學(xué)嚴(yán)謹(jǐn)?shù)氖穼W(xué)家,就是這樣的一代宗師,年輕時卻家境貧寒,算不上官二代,更談不上富二代。他十七歲才開學(xué)書法,二十二歲才學(xué)習(xí)繪畫,曾為糊口還遠(yuǎn)至東山許氏高陽古里當(dāng)過私塾先生。
清《太湖備考續(xù)編》記載:“董文敏公其昌,未達(dá)時假館茭田,為許氏師?!毕鄠?,董其昌在茭田許家課徒期間,有一次因許家孩子頑皮,被他打了手心并罰立墻角,后來孩子添油加醋向父母投訴,他就被許家辭退了。董其昌被辭退后,一時半會沒地方去,就餓昏在了東山街頭,所幸被陽橋頭劉家一個買菜的丫頭救起,兩人相依為命,然后結(jié)為夫妻。董其昌還為劉家寫了“居仁里”三個大字,后來董其昌金榜題名當(dāng)了官,劉家“居仁里”也跟著出了名。
董其昌是否與劉家丫頭結(jié)為夫妻,并無史料可證,不過他確實(shí)寫過“居仁里”三大字。清《太湖備考續(xù)編》記載,東山翠峰寺門額“翠峰寺”三字,“字徑丈,為董文敏公其昌書?!鼻逄珍豆叛┚恿纛}》詩句“古翠峰標(biāo)妙墨留”即指董其昌此題額?!拔滔锼斐跆脛⒄?,有所書‘樂志論’鉤摹于屏壁,今尚存?!薄坝株枠颉尤世铩忠喙珪!薄爱?dāng)時未知其名重,村閭門巷隨處留題,今則奉為墨寶矣?!鼻濉毒邊^(qū)志》《林屋民風(fēng)》中還說東山翠峰塢悟道泉,“董文敏公其昌題石。”董其昌在東山的墨跡真是不少。
今居仁里為東山老街一地名,翠峰塢悟道泉尚存,董其昌留題均無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