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一生,擁“東坡”“老泉山人”“鐵冠道人”等號多,不下三十七,其中有一,是“玉局”。
追“玉局”,可至蘇軾生前。
天圣八年,庚午,公元1030年,其時,蘇軾尚沒有來到人間。
22歲的父親,三年前,娶妻程氏,婚后生活,幸福恩愛,唯一遺憾,前年,生長女,不久即夭,“旋天”之憾,悵然若失。
閭里親愛,告訴,位于武擔(dān)山,如今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區(qū)江漢路附近有玉局觀,內(nèi)有張仙。
傳說,唐眉山人張遠(yuǎn)霄,少時在山中遇竹弓鐵彈四目老者,人頌“重瞳仙翁”陸修靜,于蟆頤觀設(shè)道場,從之?!皣L挾彈,視人家有災(zāi)疾者,輒以鐵丸擊散之”,護佑童稚,托名為仙,民間相傳,有求嗣者,禱之則應(yīng),類似佛家送子觀音。
寧信其有,不信其無。
重陽節(jié)清晨,虔誠之小夫妻,程氏上手,蘇洵相助,一搭一檔。
拿出糯米、黑米、抹茶、莧菜、南瓜五種食材,打粉、擠汁,揉捏調(diào)色相搓圓,制成五種顏色小圓子,燒水煮熟,裝盤。
聽妻子吩咐,準(zhǔn)備九只小盅,到時用于分裝茶水、果酒、棗湯,還要鹿肉干一塊,如果沒有,可用羊肉代替,不要忘記橘子、蘋果、石榴,每一取三,裝進竹籃。最后,不忘香燭、禱文。
一切準(zhǔn)備停檔,天光已經(jīng)大亮。抬頭、伸展,見東方,金色的太陽已經(jīng)升起,普照大地。
吃米糕,喝菊茶。見隔壁,佩茱萸,三三兩兩,說說笑笑,熱熱鬧鬧,相繼出發(fā),前往山中,登高遠(yuǎn)眺。
提上竹籃,攙扶夫人,小心翼翼,跟隨眾人,蘇洵、程氏,兩人方向,直達(dá)玉局觀。
來到有張仙與眾多童子一起玩耍圖像之石刻前,見香案,取出籃中所盛,倒茶、斟酒、上湯,擺放水果、禱文,燃燭點香,隨即,雙雙開始行四拜禮。一揖少退,再揖俯伏,兩手齊按,先跪左足,次屈右,頓首至地,起時,與伏次序相反,一揖而后再拜,連續(xù)四次。禮畢,雙手合十,默念禱文:
“惟神好生為德,化行四海,某等不德所召,艱于嗣息,堇皈遺教,瞻奉尊顏。仰覬神庥,下從愚悃。品儀不腆,神其鑒佑?!?/p>
您以好生之德,恩澤遍布四海。我們德行不足,難以延續(xù)子嗣,因此皈依您遺教,瞻仰您尊容,仰望您的神恩,希望您能體察我們的愚鈍和懇切。雖然我們所獻禮物并不豐厚,但請您鑒察并保佑我們。
禱畢。有一種感覺,張仙有知,應(yīng)收盡收。心意所托,神氣若定,與仙暫別。
出口處,經(jīng)無礙子店鋪。文房四寶、珠臘玉核,更多,是字畫。見一幅,筆法清新,奇特,圖中人物,姿態(tài)各異,牽小兒、持鈴鼓、彈琵琶,更有張仙拉弓,北望射天狼,保護平安。
店員營銷,此畫置家,有求必應(yīng),人丁興旺,性皆嗜書。
苦其標(biāo)價,無多銀兩,蘇洵問,玉環(huán)相換,易否?當(dāng)?shù)谩?/p>
歸家后,掛于堂,每一天早上,日日焚香以禱。
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第三女蘇八娘出生,人稱“八妹”;過二,1037年1月8日晨5-7點間,蘇軾誕于眉山縣紗縠行;又二,寶元二年,1039年2月20日,蘇軾的弟弟蘇轍降臨蘇家。
時光荏苒,轉(zhuǎn)眼慶歷八年,公元1048年,見子女個個手不釋書,寫出文章筆力雄健,尤其蘇軾,蘇洵得意。
不禁感嘆:他們都是非常喜歡讀書的孩子?。∮窬钟^里真人確實能夠幫助人們解決困難,而無礙子店員之話也并非妄言。
聽聞先言,對玉局,蘇軾記心,書寫中,常有提及,“灑掃古玉局,香火通闉”“玉局西南天一角,萬人沙苑看孤飛”“卻著衲衣歸玉局,自疑身是五通仙”……
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六月,蘇軾離開海南北歸,十一月,至英州,得復(fù)旨朝奉朗,提舉成都玉局觀,相當(dāng)于退休前帶薪過渡。
“玉局”是高雅、尊貴象征。
知文學(xué)才華,曉人生經(jīng)歷,是朝廷對自己之認(rèn)可、尊敬,蘇軾上《提舉玉局觀謝表》。
此后,作品勃發(fā),常自稱“玉局老”。
不負(fù)此生,“玉局他年第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