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寒假,爸爸給我買回來一大摞語文課本,從五年級下冊開始,一直到整個初中階段的課本。他建議我把里面的唐宋詩詞提前預習,最好能背下來。爸爸還承諾,如果我能背完,就可以在暑假期間選擇其中一首古詩詞描繪的地方游玩。
一聽可以出去旅游,我就來勁了!背誦也不是什么難事,我一天就能背好多首呢。我迫不及待地拿起課本,聚精會神地背起古詩詞,當我背誦到唐朝岑參的《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時,我知道長安是唐朝人們魂牽夢繞的精神故土和文化中心。同時,我心中突然涌現出一個大大的疑問:唐朝以后,經歷了五代十國,到了宋朝,文化中心又在哪里呢?還在長安嗎?
帶著這個疑問,我向爸爸詢問。爸爸微微一笑,夸道:“非常好!讀書就是要動腦筋,善于發(fā)現問題,這是一個很好的習慣!爸爸提示你一下,可以用你之前學過的數學統(tǒng)計方法,整理出宋朝詩詞中描述的地方,看看哪個地域被提到最多次。”
對!我寫數學作業(yè)時經常畫柱狀統(tǒng)計圖,今天可算能派上用場了。我將筆、草稿紙、尺子、各年級語文課本通通準備好了,開工!
正當我得意地開始統(tǒng)計第1首詩詞時,就遇到了攔路虎,宋朝詩人楊萬里的《小池》是寫的哪里呀?雖然我早就學過、背過,但是對這首詩描述的地方一點兒印象都沒有。正當我抓耳撓腮的時候,爸爸給我解圍道:“你可以在網絡上搜索一下資料,對于沒把握的信息,查閱資料是簡便又實用的辦法?!?/p>
嘿嘿,有了這個方法,我快速地了解到《小池》的創(chuàng)作地點原來是在吉水縣境內,屬于江西省。剩下的就是重復的“體力活”了,為了破解我心中的“大疑問”,繼續(xù)沖呀!先判斷作者是不是宋朝的詩人,再通過查閱資料核實作品的寫作地點,從小學五年級到初中全段,足足60首古詩詞,光是這一步我就花了約2個小時,我的手也開始酸疼起來,但是想到今天就能破解疑問就又有了動力。下面的表格就是我的勞動成果。
接著就到了我最拿手的環(huán)節(jié)——畫柱狀圖。得益于我這一章節(jié)的數學知識學得扎實,我駕輕就熟地畫了起來:把橫坐標記為省份,縱坐標記為詩詞中出現的次數。不久,一幅漂亮的柱狀圖就誕生了!
結果一目了然,寫作地點排名前3的依次是:浙江17次,江蘇13次,江西9次,算上排在第4的安徽,江南地區(qū)一共有43首,占總數的43÷60×100%=71.67%。
答案就這樣水落石出了!宋朝時期,江南地區(qū)文化非常繁榮,是全國的文化中心,這和宋朝的歷史是一致的。這一刻我開心極了,為自己能用所學過的數學知識,發(fā)現語文課本古詩詞背后的奧秘而開心。
這個時候,爸爸端著熱牛奶過來犒勞我,也給我豎起大拇指,夸我既善于發(fā)現問題,又能學以致用。突然,他又拋出問題:“宋朝是不是有北宋、南宋???而且我們家還有《宋詞三百首》?!彼查g,一股智慧的電流點亮了我的神經細胞,嗯,我還可以再細分下,把宋朝分為北宋和南宋,找到北宋和南宋的文化中心各在哪里,這樣應該還能把宋朝文化中心的變遷給揭示出來。
不一會兒,書房里傳出我查找《宋詞三百首》的翻頁聲、筆尖劃過筆記本的沙沙聲……為了能實現暑假出游的愿望,更為了當下在知識海洋里探索秘密的暢快!沖!
指導老師∶姚思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