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凌芝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明確圍繞政治認同、道德修養(yǎng)、法治觀念、健全人格、責任意識五大核心素養(yǎng)開展教學,通過課程學習形成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放眼現(xiàn)實,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存在教學目標孤立,教學活動單一,教學評價單向的現(xiàn)象??傮w來說,教師缺少對教學單元整體性的把握,每一課的教學相對比較孤立,這也導致課堂教學效率不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這樣的“孤立教學”對課程目標的落實和學生素養(yǎng)的提升是不利的。
單元整體教學通過整合教學目標、教學活動和教學評價,可以有效組織學生由淺入深地探究某一學習主題的知識,體現(xiàn)了整體性、結構性與進階性,其能讓學生經歷完整的學習過程。在整體教學中,教師可基于任務驅動設計適切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化被動為主動,在體驗感悟、思考合作、探究練習中提升核心素養(yǎng)。
一、把握核心素養(yǎng),制定教學目標
(一)前勾后連,聚焦核心素養(yǎng)
教學目標決定著教與學的根本方向,是教師確定教學重點、擇取與加工教學內容,選用教法學法以及進行課堂學習評價的重要依據。新課標頒布后,要求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要培育學生核心素養(yǎng),落實課程立德樹人的作用。因此教學目標應牢牢把握核心素養(yǎng)。
“多樣的交通和通信”單元關注學生生活中交通和通信的安全問題,學習交通和通信對生活的影響,知道交通發(fā)展拓展了生活的空間,通信進步縮短了溝通的距離。該單元涉及“道德教育”“國情教育”“法治教育”多個學習主題,指向“責任意識”這一課程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
(二)縱橫對比,確定學習目標
在明確單元學習主題和課程核心素養(yǎng)之后,教師應通過縱橫兩條線全面、系統(tǒng)地梳理學習內容,以素養(yǎng)發(fā)展為導向,從兒童立場出發(fā),關注學生原有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以及價值取向,確立單元整體學習目標,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多樣的交通和通信”這一單元的學習內容相對獨立卻不“孤獨”。教師縱向梳理教材承接三年級上冊“安全護我成長”,同時為四年級“信息萬花筒”單元的學習作鋪墊。本單元承接“交通安全”中的“我”作為原點,不斷擴大學生的生活領域,拓寬學生的認知范圍,從內容上體現(xiàn)了教學知識的不斷深入,教學呈螺旋式上升,實現(xiàn)學生學習能力的階梯式上升。
道德與法治教材同一主題單元內部關系密切,通過橫向梳理單元內部邏輯關系,可以幫助學生順利搭建能力梯度,實現(xiàn)進階式發(fā)展。三年級下冊“多樣的交通和通信”單元聚焦“交通通信”主題,編排了“四通八達的交通”“慧眼看交通”“萬里一線牽”三課內容,以了解公共生活中具象的“物”作為切入點過渡到交通崗位上的“人”再到通信中抽象的“規(guī)則”與“文明”,學習內容一脈相連,體現(xiàn)了由“物”到“人”,由“淺”入“深”的學科邏輯結構,是知識建構逐步深入的表現(xiàn)。
基于此“多樣的交通與通信”單元的學習目標確定為:了解多樣的交通方式以及其特點,學會在日常生活中選擇合適的交通工具。初步認識我國的交通發(fā)展情況,感受人們?yōu)榻煌ㄊ聵I(yè)的發(fā)展付出的辛苦勞動。了解交通發(fā)展帶來的問題,以及人們采取的應對措施,辯證地看待交通發(fā)展,形成參與改善交通生活的積極態(tài)度。了解通信方式的變遷、通信方式的多樣性,養(yǎng)成文明通信的習慣,遵守通信中的道德和法律要求。
二、任務驅動課堂,培育責任意識
隨著新課改的全面展開,任務驅動課堂教學的模式逐漸被更多的教師關注和實施。在教學過程中,好的學習任務可以驅動課堂教學有效開展,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合作探究、交流分享等創(chuàng)新能力,引導學生逐步完成挑戰(zhàn)的任務,在分類、分析、闡釋、評析、論證、預測和選擇的行為表現(xiàn)中,構建學科知識。
“多樣的交通和通信”單元的學習任務從兒童角度出發(fā),以學生的真實生活為基礎,創(chuàng)設三個任務情境?!凹亦l(xiāng)旅游出行方案”任務情境讓學生為其他城市的親朋好友設計來自己家鄉(xiāng)旅行的交通方案,將課堂所學和生活實際相聯(lián)系,學生在合理選擇出行交通工具的同時,也關注到家鄉(xiāng)杭州的交通發(fā)展變化?!皽p緩學校上下學交通壓力的協(xié)商提案”任務情境結合學生面臨的社會問題,引導學生辯證看待交通發(fā)展,了解常見的應對交通壓力措施后,嘗試模仿相關措施為減緩自己學校上下學交通壓力出謀劃策。“電話手表文明使用規(guī)范”任務情境結合學生的生活,讓學生認識到通信發(fā)展給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要遵守網絡通信的道德規(guī)范和法律法規(guī),更好地使用電話手表,用課堂所學引導日常生活。
(一)創(chuàng)新呈現(xiàn)素材,豐富學習體驗
道德與法治教學融合多個學科知識點,但理論知識很難在學生心中扎根。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手段進行教學內容的創(chuàng)新呈現(xiàn),通過軟件程序模擬生活場景,將理論知識與學生生活相連,增加了教學內容的趣味性和生活性。學生在理解和記憶學科知識時,也在“模擬生活”,潛移默化地將所學融入生活。
例如,在“四通八達的交通”第一課時的教學中,筆者首先通過師生交流、視頻展現(xiàn)等方式讓學生感受到現(xiàn)代交通的快捷和便利,了解現(xiàn)代各類交通工具的特點,然后學生小組合作模仿“宇涵一家大連旅行路線”,以自己的家鄉(xiāng)為出發(fā)點,設計到杭州看亞運比賽乘坐的交通工具以及路線。最后,筆者通過希沃白板的小程序呈現(xiàn)學生設計的交通工具行程動態(tài)模擬方案。
(二)鏈接生活現(xiàn)象,展開問題探究
道德與法治課程以“成長中的我”為原點,將學生不斷擴大的生活和交往范圍作為構建課程的基礎,依據我與自身,我與自然、家庭、他人、社會,我與國家和人類文明關系的邏輯,以螺旋上升的方式組織和呈現(xiàn)教育主題。教材中,三年上冊“安全護我成長”和三年級下冊“多樣的交通與通信”學習主題都是國家生活領域的交通發(fā)展、現(xiàn)代通信。交通和通信的發(fā)展對我們的生活有根本影響。三年級下冊“多樣的交通與通信”單元旨在引導學生全面了解交通和通信事業(yè)的發(fā)展及其對人們生活的意義,同時增強作為交通生活參與者、通信生活參與者的經驗和能力。單元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挖掘學生作為交通和通信生活參與者看到的生活現(xiàn)象,遇到的實際問題,通過對問題的探究,使學生的思維逐漸加深,最終實現(xiàn)學生品行的自然成長。
例如,在“慧眼看交通”一課的教學中,教師首先讓學生在了解常見的應對交通問題采取的措施,然后鏈接生活現(xiàn)象,視頻展示校門口每天上下學交通擁堵情況,引導學生思考:校門口上下學的交通擁堵對我們生活造成了哪些影響?學校已經采取了哪些措施?我們還可以怎么做?等系列探究問題,最后形成“減緩學校上下學交通壓力”青少年協(xié)商提案在學校少代會中提出。
(三)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提升道德認知
情境如同穿針引線這根線的“線頭”,而“針孔”就是學生的“心”,唯有在學生的生活實際與教材單元內容中尋找對接口,“線頭”才能找準“針孔”,進而抓住學生的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學生而言,課堂創(chuàng)設的情境不僅是對知識的練習,還是個體與全體成員之間的合作互動過程,從而形成社會性知識的建構。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因為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是其獲得道德體驗和產生道德認知的主要途徑,所以課堂創(chuàng)設的情境需要使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產生聯(lián)系,以此增強教學內容的趣味性、活動性、實踐性,強化學生的道德體驗。巧妙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能引導學生在真實、具象的情境中入情入境地學習,讓學生親歷學習過程,培育核心素養(yǎng)。
例如,在“萬里一線牽”第二課時的教學中,教師首先讓學生判斷日常通信行為是否文明,然后引導學生總結出文明通信的小技巧。接下來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創(chuàng)設了“身體不適向老師請假”“向同學詢問作業(yè)”“幫爸爸接聽電話”“撥錯電話時”這四個日常生活情境,讓學生進行通信模擬練習,并由班上其他學生點評。
三、多維量化評價,落實課程育人
(一)關注多角度評價
評價任務是檢測教學是否達到目標,也就是檢測學生“學到了嗎”的重要指標,目標指向哪里,教學任務就“走”到哪里,教學評價也必須“跟”到哪里,否則,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就容易出現(xiàn)“脫軌”的問題。因此,評價必須以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為基本目標,以學業(yè)質量標準為主要基礎,并通過多角度評價,關注學生在學校、家庭和社會生活中的日常表現(xiàn)。教師要改進以往單一的評價模式,以學生的發(fā)展為關注點,從多個角度評價學生教學中的表現(xiàn)。在整個單元學習完后,教師要持續(xù)關注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xiàn),從多角度進行評估診斷,反思目標的達成、評價的標準等,進一步檢測教學效果。
在“多樣的交通和通信”單元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根據課堂所學的通信道德規(guī)范和法律法規(guī),共同制定電話手表文明使用規(guī)范。教師要關注學生在制定規(guī)范時是否積極參與,能否在日常通信中遵守所制定的文明規(guī)范;關注學生在電子通信中,收到泄露個人隱私的信息時,是否提高警惕;關注學生在生活中看到通信交往時的不文明現(xiàn)象,能否反思自己是否也有類似行為并改正。
(二)落實多主體評價
評價主體多元化有助于更全面地發(fā)揮評價的作用。道德與法治課程理念指出堅持學生自我評價、教師評價、同伴評價、家長評價和社區(qū)評價相結合。教師應該發(fā)揮學生評價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的自我評價。教師要鼓勵學生多進行自我評價,鍛煉批判性思維和邏輯思維。
在“多樣的交通和通信”單元教學中,學生可以在設計好“家鄉(xiāng)旅游出行方案”后,邀請其他城市的親朋好友來自己的家鄉(xiāng)旅游,并提供自己設計的出行方案讓他們體驗。隨后,學生請長輩和朋友評價設計方案的出行所用時間、所用費用、舒適程度和便捷程度等。聽取多方評價后,學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合理選擇交通工具的方法。
(三)運用活動量表評價
單元整體教學中,教師先將評價量表前置,引導學生進行信息的搜集、處理和分析等,讓學科知識能夠在調查、研究和實踐中走進生活,實現(xiàn)知識的應用、創(chuàng)新和遷移。
在“多樣的交通和通信”單元教學中,關于“減緩學校上下學交通壓力”協(xié)商提案活動,教師先出示評價量表,讓學生了解要求,明確目標。活動中,學生通過對照評價標準,及時調整學習行為,將評價量表融入學習活動中,學生自評自糾、互評互進、師生共評,促進“教—學—評”的一體化,培育學生核心素養(yǎng)。
四、總結與反思
以往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孤立地對待課時教學,采取單一的教學活動,進行教師為主的單向評價,無法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單元整體教學的方式,教師從單元整體出發(fā),關注了學生的生活,以情境為載體,以問題為紐帶,以任務為引領,以活動為導學,并在教學過程中以評促學,引導學生知行合一,促進了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落實了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在單元整體教學中,教師把握核心素養(yǎng),統(tǒng)觀全冊教材,使教學目標有方向、有梯度,使學生的學習之“根”自覺發(fā)生。在教學活動中,任務驅動的課堂讓學生所學知識更貼近生活,讓教育過程有生活價值,讓思政小課堂真正走向生活大課堂,使學生的學習之“莖”逐漸生長。在教學評價中,多維度的量化評價,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表現(xiàn)被關注、被評價,讓學生的學習處于連續(xù)不斷的狀態(tài),使學生的學習之“葉”充分舒展。
(作者單位:杭州市余杭區(qū)中泰中心小學)
編輯:曾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