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智慧,朱紹成*
作者單位 1.鄭州大學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影像科,鄭州 450003;2.河南省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影像科,鄭州 450003
肝細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是全球第6 常見惡性腫瘤,同時是腫瘤第3 致死病因[1-3]。據2018 年全球癌癥數據統(tǒng)計顯示,全球新發(fā)HCC 84萬例,死亡78萬例,其中我國新增及死亡占比均超過一半(約55%)[4]。HCC 患者的不良預后與HCC 的病理類型和分子亞類有關,常見的組織病理類型包括粗梁型、細梁型、假腺管型和致密型,35%的HCC為特殊的病理亞型[5]。世界衛(wèi)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發(fā)布的第五版《消化系統(tǒng)腫瘤分類》[6]將HCC 按病理亞型分為粗梁-團塊型HCC(macrotrabecular-massive HCC, MTM-HCC)、脂肪性肝炎樣型HCC(steatohepatitic HCC, SH-HCC)、纖維板層型HCC(fibrolamellar HCC, FL-HCC)、硬化型HCC(scirrhous HCC, SHCC)、透明細胞HCC(clear cell HCC, CC-HCC)、嫌色型HCC(chromophobe HCC, CHCC)、富含淋巴細胞型HCC、富含中性粒細胞型HCC八種。不同亞型HCC存在組織病理學上的差異[7],可能不會表現動脈期高強化和廓清的典型HCC影像特征,這給HCC的無創(chuàng)診斷帶來了挑戰(zhàn)。同時,部分HCC 特殊亞型的預后有異于常規(guī)HCC,如MTM-HCC 被認為是HCC 術后早期復發(fā)的獨立危險因素[8];已報道的產生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G-CSF)的HCC病例,腫瘤生長迅速、易發(fā)生轉移[9],使得各HCC亞型的治療策略尚不明確。故本文總結了HCC 8 種亞型的影像學特征,并重點介紹了目前對這些亞型的病理組織學理解、與臨床實踐的相關性,旨在增加對HCC 各亞型的了解、幫助術前無創(chuàng)識別HCC 亞型,為管理患者、精準治療提供更多理論依據。
MTM-HCC定義為梁索厚度>10個細胞的HCC[10],常見于乙型肝炎感染患者[11]。研究證明MTM-HCC與更具侵襲性的生物學和分子特征密切相關[12],如高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 AFP)水平、抑癌基因腫瘤蛋白53(tumor protein 53, TP53)突變[13]、腫瘤較大、衛(wèi)星結節(jié)和血管侵犯。據報道MTM-HCC 與早期復發(fā)和低生存率相關[11],早期精確地檢測MTM-HCC有助于優(yōu)化個體化治療方案。MTM-HCC 在8 種亞型中研究最多、文獻最豐富,目前主要集中于臨床及放射特征,然而對于預測MTM-HCC 的最佳生物標志物尚無共識,未來還需進一步研究探討。
CHA 等[14]研究顯示MTM-HCC 在CT 和MRI 上主要表現為瘤內動脈、動脈期瘤周強化及腫瘤邊緣不光滑等影像特征。LI 等[15]將動脈期病灶強化范圍超過20%或50%、壞死和缺血確定為MTM-HCC 獨立預測因素。MULé 等[16]基于多期增強MRI 鑒別MTM-HCC與非MTM-HCC,結果顯示實質性壞死是MTM-HCC 獨立預測因子,65%的MTM-HCC(17/26)伴有實質性壞死,預測特異性為93%(117/126)。CHEN 等[12]定量定性分析比較兩者的影像學表現差異,發(fā)現MTM-HCC 患者較非MTM-HCC 患者腫瘤明顯較大、動脈期強化程度低、肝膽期(hepatobiliary phase, HBP)腫瘤/肝臟實質信號強度比值較低、腫瘤/肝臟表觀擴散系數(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比值較低;定性分析顯示MTM-HCC 患者更多表現為T2WI 明顯高信號、病灶壞死或缺血、靶樣外觀、包膜缺失或不完整、暈狀強化和馬賽克結構。RHEE 等[17]基于MTM-HCC 提出2個診斷標準:>20%動脈期低血管成分;>50%的低血管成分和≥2個輔助表現(瘤內動脈、動脈期瘤周強化、腫瘤邊緣不光滑)。其中標準1 具有高敏感性,標準2 具有高特異性。YANG 等[18]研究多因素分析發(fā)現暈狀強化是MTM-HCC亞型獨立預測因子。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西方國家最常見的肝臟疾病[19]。2019 WHO《消化系統(tǒng)腫瘤分類》將SH-HCC分類為常見的HCC 亞型之一,發(fā)生率為5%~20%[20]。SH-HCC分化良好,表現出與非腫瘤性脂肪性肝炎相似特征,即炎癥、肝細胞氣球樣變性、Mallory-Denk小體和細胞周圍纖維化[21]。與典型HCC 患者相比,SH-HCC患者糖尿病和高血壓發(fā)生率更高,血清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也更高[22]。SH-HCC 體積較小,分化程度較高,侵犯膽管的頻率較高[22],多見于基礎脂肪性肝炎患者[23]。2019 WHO《消化系統(tǒng)腫瘤分類》中認為SH-HCC 與常規(guī)HCC 預后相似,但目前尚無充分報道對此進行驗證。
INUI等[24]研究納入20例SH-HCC患者,對臨床病理和影像學特征進行評價。病理結果顯示SH-HCC中分化18 例(90%)、高分化2 例(10%),20 例腫瘤中有12 例(60%)呈彌漫性脂肪肝特征,8 例(40%)呈局灶性。CT結果顯示16 例(80%)患者平掃低密度、動脈期強化和延遲期洗脫。MRI 顯示20 個腫瘤中有16個(80%)顯示明顯的脂肪沉積(其中10個彌漫性,6 個局灶性),MRI T1WI 反相位信號降低,動脈期明顯強化。SH-HCC還需與其他含脂肝臟病變鑒別,如脂肪瘤、脂肪肉瘤、脂肪增多癥、腺瘤、再生結節(jié)等[25]。SH-HCC 雖富含脂肪,但具備HCC 動脈期高強化、非周邊廓清和包膜形成典型特征[26]。
FL-HCC 是由Edmondson 于1956 年確診的罕見(<1%)HCC亞型[27],肝硬化、病毒性肝炎、AFP升高與FL-HCC 無關[28]。大多數病例診斷時已處于晚期,通常見于無肝病的年輕患者,病因尚不清楚[29]。FL-HCC 由包裹在致密纖維間質中的大型嗜酸性腫瘤細胞組成,胞漿內也可見蒼白或透明的小體,電鏡下顯示線粒體數量增加,是FL-HCC 特有的特征[28]。雖然近年來對FL-HCC研究進展迅速,但在基因組水平上的認知尚且有限。
GANESHAN 等[30]研究納入33 例術前行多期增強CT 檢查的FL-HCC 患者,結果示67%(22/33)患者表現為孤立性腫塊,64%(21/33)邊界清晰,91%(30/33)呈低密度,73%(24/33)出現中央星狀瘢痕。伴有中央星狀瘢痕中88%(21/24)瘢痕內可見鈣化,動脈期82%(27/33)呈顯著強化,門靜脈期64%(21/33)呈等或輕度強化。一項回顧性研究[31]納入了31 例行腹部CT 檢查、11 例行MRI 檢查的FL-HCC 患者,31 例CT 檢查患者中24 例(77%)腫瘤邊界清晰,21 例(68%)鈣化,22 例(71%)存在中央瘢痕,20 例(65%)發(fā)生腹部淋巴結病變。11 例行MRI 檢查患者T1WI上均呈低信號,10例T2WI呈高信號,9例存在中央瘢痕并在T1WI和T2WI顯示低信號。
綜上,FL-HCC CT通常表現為單發(fā)低密度較大腫塊,邊界清晰、呈分葉狀,65%~70%病例存在鈣化、星狀瘢痕以及腫瘤壞死[28]。FL-HCC非瘢痕部分MRI顯示T1WI 低信號、T2WI 高信號,中央瘢痕T1WI 和T2WI 均呈低信號。MRI 增強模式與CT 相似,動脈期呈明顯非均勻強化,門靜脈和延遲期呈等或輕度強化。FL-HCC 影像學特征一般需與局灶性結節(jié)性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 FNH)鑒別,兩者都見于無肝硬化病史年輕患者,且影像學都存在中央瘢痕。具體鑒別如下:FL-HCC 中央瘢痕T2WI 呈低信號,而FNH 的中央瘢痕呈高信號[26];釓塞酸二鈉(gadolinium ethoxybenzyl diethylenetriamine pentaacetic acid, Gd-EOB-DTPA)增強MRI 肝膽期,FL-HCC 通常表現為低信號,而FNH表現為顯著高信號[32]。
SHCC發(fā)病率約占HCC的5%[33],與乙型肝炎相關性較弱,血清AFP 水平較低[26]。關于SHCC 的預后存在爭議[26],預后優(yōu)于常規(guī)HCC,與常規(guī)HCC 預后相似或比常規(guī)HCC預后差等皆有報道,具體還需進一步研究確定。SHCC病理特征表現為腫瘤細胞嵌于豐富的纖維間質中[34],這一病理特征使其在影像學上與膽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ICC)相似,均表現為分葉狀腫塊,早期腫瘤外周邊緣強化,隨后對比劑漸進式向心填充[35]。CHOI 等[35]研究顯示T2WI 中心低信號、包膜和纖維間隔是區(qū)分SHCC 與ICC 的重要影像學表現。PARK等[36]研究提出動脈高強化比例≥腫瘤直徑的20%是鑒別SHCC與ICC的唯一顯著MRI特征。
KIM 等[34]納入952 例HCC 患者,其中39 例(4%)患者為SHCC。CT表現為腫瘤邊界不清(76%)、動脈期和門靜脈期外周邊緣強化(62%)、延遲強化(95%)、肝表面回縮(59%)。楊曉燕等[33]研究顯示10例SHCC患者7 例病灶形態(tài)不規(guī)則,10 例均表現為T1WI 低信號,7例動脈期呈環(huán)形強化,6例門靜脈及延遲期持續(xù)或填充強化,SHCC包膜皺縮發(fā)生率高(5/10,50%)、延遲包膜強化發(fā)生率低(1/10,10%)。當HCC高?;颊叽嬖诮Y構均勻、血管擴張、強化時間延長、包膜皺縮等影像表現,應首先考慮SHCC。
CC-HCC發(fā)病率為3%~7%[26],據報道CC-HCC與肝硬化有關,預后優(yōu)于非透明細胞型肝細胞癌[37]。CC-HCC組織學特點為胞漿內糖原積聚,80%以上腫瘤呈透明細胞形態(tài),腫瘤含變性脂肪可作為診斷依據[26]。黃科峰等[38]報道了一例不典型CC-HCC 影像表現,存在延遲期環(huán)形強化假包膜、病變周圍膽管擴張,動脈期強化-時間密度曲線呈“快進慢出”型。有研究發(fā)現[39]較普通HCC 相比,CC-HCC 瘤內脂肪信號出現率更高,瘤內動脈征出現率更低。劉欣靈等[37]對37 例CC-HCC 研究顯示,其中27 例CC-HCC T1WI 為等-稍低混雜信號,T2WI 均表現為不均勻高信號,37 例CC-HCC DWI 序列均呈不均勻高信號。多期增強掃描31 例表現出典型“快進快出”強化,即動脈期腫瘤呈均勻或不均勻明顯強化,門脈期和/或延遲期病灶強化低于肝實質。基于上述報道,尚不能歸納出CC-HCC 的影像表現,原因在于病例數目有限、選擇研究的影像學方式存在差異。
CHCC是WHO第五版《消化系統(tǒng)腫瘤分類》中新納入的HCC亞型,具有獨特的組織學特征(嫌色型細胞伴間質變性和假性囊腫形成),發(fā)病率約為10%[40]。CHCC 定義為幾乎透明的細胞質和局部顯著的核異型性腫瘤細胞[41]。與普通HCC 相比,兩者總體生存率和無復發(fā)生存率相似,但CHCC 多見于女性,與端粒選擇性延長表型密切相關[40]。目前國內外文獻缺乏對嫌色型HCC 影像特征的研究,已知WOOD 等[42]報道了6 例CHCC 患者CT 與5 例CHCC 患者MRI 表現,CT上表現出典型HCC 影像特征,即“快進快出”;MRI上均表現為T1WI稍低信號、T2WI稍高信號,關于CHCC的影像研究還有待進一步開展。
淋巴上皮癌(lymphoepithelioma-like carcinomas,LELC)是一種由大的未分化上皮細胞和豐富淋巴樣基質組成的腫瘤,廣泛存在于鼻咽部、食道、胃、肺等器官,極少發(fā)生于肝臟[43]。2010年,WHO 將LELC 定性為未分化癌細胞,伴有明顯的淋巴細胞浸潤[44]。2019 年WHO 更新了LELC 關鍵組織學特征,即HE染色在大多數領域淋巴細胞數量超過腫瘤細胞。此外WHO 還提出了一種新的HCC 亞型,稱為富含淋巴細胞型HCC。關于富含淋巴細胞型HCC 影像特征的文獻匱乏,僅有少量研究進行描述。YUAN等[45]研究報道了3 例淋巴上皮癌樣HCC,在MRI 上表現如下:異質性、中央壞死及T2WI呈高信號。ZHANG等[43]研究結果顯示腫瘤在T1WI 序列上呈低信號,增強掃描動脈期強化。
富含中性粒細胞型HCC又稱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產生型HCC,是一種極為罕見的HCC 亞型,發(fā)生率不到1%[26],目前關于富含中性粒細胞型HCC 的最佳管理治療信息不足。G-CSF 是一種天然產生的糖蛋白,由骨髓基質細胞合成。G-CSF 刺激祖細胞分化,增強中性粒細胞功能。產生G-CSF 的腫瘤特點是無感染的白細胞增多和高血清G-CSF 水平[46]。KOHNO 等[47]報告了一例富含中性粒細胞型HCC,增強CT 表現為動脈期高強化和非周邊廓清,腫瘤中心呈低密度區(qū),提示壞死或退變。AUER 等[48]依據WHO《消化系統(tǒng)腫瘤》第五版中8 種HCC 亞型進行分類,探討Gd-EOB-DTPA增強MRI檢查術前預測價值,結果顯示富含中性粒細胞型HCC 多見于典型強化模式,DWI 序列130 個富含中性粒細胞HCC 其中92 個可觀察到彌散受限,富含中性粒細胞HCC 亞型HBP期多呈等至高信號。
典型HCC 通??捎捎跋駥W確診,無需組織病理學證實。然而關于HCC 亞型,如透明細胞型HCC、嫌色細胞型HCC、富含中性粒細胞型HCC 和富含淋巴細胞型HCC 等影像學特征表現并不典型,在無病理診斷情況下難以實現術前預測,因此本文總結了HCC 多種亞型的影像學特征,旨在增加了解、幫助術前無創(chuàng)識別。另外部分HCC 亞型預后較差,為臨床醫(yī)生在患者管理、治療上帶來阻礙。既往雖有關于HCC 特殊亞型的相關研究,但樣本量小且基本為單中心、回顧性研究,無法制訂客觀統(tǒng)一的診斷標準。未來尚需更多大樣本、多中心、前瞻性的研究,也期待影像組學、深度學習、人工智能投入到HCC特殊亞型的預測中,從而制訂出客觀統(tǒng)一的診斷標準,以非侵入性影像診斷方式幫助臨床術前識別HCC 亞型,進一步實現個體化治療。
作者利益沖突聲明:全體作者均聲明無利益沖突。
作者貢獻聲明:朱紹成設計本研究的方案,對稿件重要內容進行了修改,獲得了河南省重點研發(fā)與推廣專項、北京康盟慈善基金會醫(yī)學科研發(fā)展基金項目倫琴影像科研專項基金資助;丁智慧起草和撰寫稿件,獲取、分析和解釋本研究的數據;全體作者都同意發(fā)表最后的修改稿,同意對本研究的所有方面負責,確保本研究的準確性和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