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劉震云小說《一日三秋》以河南延津民俗“噴空”和敘述者六叔的畫作為原型,聚焦愛講笑話的延津人最終將自己的人生變成了一個個笑料的荒誕故事,藝術(shù)地概括了“人生如笑話,笑話即人生”的荒誕現(xiàn)實。小說以人與世界離異的哲思為起點,表現(xiàn)了人類生存的普遍荒誕;用“看/被看”視角,書寫“荒誕與被荒誕”的人生現(xiàn)實;以笑話寓荒誕,以輕松對嚴肅,使小說具有一種“悲喜劇”的審美效果。
【關(guān)鍵詞】《一日三秋》;荒誕;“看/被看”;悲喜劇
【中圖分類號】I207?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4)17-000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7.001
基金項目:齊齊哈爾大學2023—2024年度研究生創(chuàng)新科研項目“劉震云故鄉(xiāng)敘事流變研究”(項目編號:QUZLTS_CX2023063)。
劉震云是河南延津人,故鄉(xiāng)是他四十多年文學創(chuàng)作的重要主題之一?!肮枢l(xiāng)系列”小說是其代表之作,其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一句頂一萬句》上下兩部也是關(guān)于延津“出走”與“回歸”的故事。2021年出版的《一日三秋》講述延津兒女的人生故事,是劉震云故鄉(xiāng)書寫的再次回歸。小說以延津為故事背景,繼續(xù)探討了人與故鄉(xiāng)的關(guān)系,深入思考人類生存的荒誕問題。
一、荒誕的起點
荒誕,在詞學意義上指的是對荒唐、可笑、不合常理的一種狀態(tài)的命名或描述。經(jīng)過存在主義哲學家祁克果、帕斯卡爾、海德格爾、薩特、加繆等人的哲學詮釋,“荒誕”一詞與人類的基本生存狀態(tài)相關(guān)。在存在主義哲學視域下,荒誕本質(zhì)上是對人類與世界關(guān)系的揭示,世界是荒誕的,人的存在是荒誕的。
人類的生存是一種“世界性”的存在,人必然要與周遭世界的一切發(fā)生關(guān)聯(lián),因此一切荒誕的起點歸根到底是:人與世界關(guān)系的不合情理、變質(zhì)、異化。正如加繆所言:“一個哪怕是能用邪理解釋的世界,也不失為一個親切的世界。但相反,在被突然剝奪了幻想和光明的世界中,人感到自己是局外人。這種放逐是無可挽回的,因為對失去故土的懷念和對天國樂土的期望被剝奪了。人與其生活的這種離異,演員與舞臺之間的離異,正是荒謬感?!盵1]66荒誕,就是人與世界的離異。在這種哲學思潮的影響下,20世紀以來,荒誕成了文學的又一關(guān)鍵詞。探索人與世界的關(guān)系,揭露人類生存的荒誕,是不少優(yōu)秀作家寫作的精神指向。
在小說《一日三秋》中,劉震云對人類存在的探索是從人與故鄉(xiāng)的離異開始的。故鄉(xiāng),安放著個體肉身、承載著精神皈依。賓得在考察荷爾德林詩歌時,曾指出故鄉(xiāng)是使人獲得家園感的一個空間,故鄉(xiāng)能創(chuàng)造海德格爾所說的“在家”的安全感。延津縣作為劉震云的故鄉(xiāng),不僅是他的精神家園,還是他寫作的素材寶庫。
首先,《一日三秋》通過講述人與故鄉(xiāng)的離異故事,揭示了人與世界無以復加的“出走”與“尋找”的荒誕關(guān)系。小說中,明亮先后兩次被迫離開故鄉(xiāng),一次是因為母親櫻桃的自殺,一次是因為妻子的自殺。被迫的離開更加激發(fā)了回歸的渴望,但在“出走”故鄉(xiāng)與“回歸”故鄉(xiāng)的路上,明亮的行動猶如“等待戈多”般荒誕。實際上,故鄉(xiāng)本就是一個荒誕性的存在。故鄉(xiāng)只有“不在場”才能稱之為故鄉(xiāng),只有“出走”故鄉(xiāng),故鄉(xiāng)才能在“出走”的過程中被追認為故鄉(xiāng),而一旦“出走”開始即“回歸”開始。從個體的經(jīng)驗空間,到歷史的浩瀚時空,現(xiàn)代人在懷念與找尋故鄉(xiāng)中淪為無家可歸的流浪人。
其次,《一日三秋》中的“故鄉(xiāng)”象征著人所處環(huán)境的抽象“世界”。明亮是《一日三秋》中的“局外人”,成年前,母親自殺、父親再娶、輟學打工,使他與社會生活舞臺相疏離;成年后,因妻子的往事而出走延津,又因為孩子而忍辱負重,讓他被迫與自我疏離。在無數(shù)次的疏離中,回歸故鄉(xiāng)一直是他的愿望,明知道故鄉(xiāng)回不得,卻還是陷入了“回歸”的困境。這正是加繆所揭示的人與世界關(guān)系的深刻矛盾,即“這正是人對單一性和透明性的欲望與世界的多樣性和隱晦性之間的矛盾”[1]2。在人類中心主義期望中,世界是一個理想的安全的可控的世界。事實上,世界的豐富、多樣、模糊讓人類根本無從把握。人類在認知的挫敗中恍然大悟,隱蔽在日常生活的背后是一個巨大荒誕的笑話:個體愿望與現(xiàn)實對抗的根本性荒誕。“什么叫笑話,這才是笑話呢;什么叫故鄉(xiāng),這就叫故鄉(xiāng)。”[2]271明亮最終借盜版的棗樹匾在夢中終于實現(xiàn)了精神原鄉(xiāng)的回歸。這種虛假的回歸把小說作為“笑話之書”的可笑性推向了高潮,同時也把人與世界分離的荒誕感推向了極致,寓意著沉淪于荒誕之中的人類,終將失去了自身的本質(zhì)特性。作為“被拋入”到這個世界的孤獨個體,尋求本真是人類的理性訴求。但在人與世界的割裂中,人只能壓抑自身的本真性訴求,成為一個去本質(zhì)化存在的笑話。
洪子誠說:“劉震云對瑣屑生活的講述,有對‘哲理深度更明顯的追求,也就是對發(fā)生于日常生活中的,無處不在的‘荒誕和人的異化的持續(xù)揭發(fā)?!盵3]在《一日三秋》中,劉震云將這種荒誕藝術(shù)概括為人與世界的關(guān)系,并以此為起點,濃縮為人與故鄉(xiāng)的關(guān)系。新時期以來,中國當代不少作家都對現(xiàn)代人精神無根的荒誕有不同程度的表現(xiàn),著力表現(xiàn)了當代審美文化中強烈的荒誕感。有別于其他作家的氛圍書寫,劉震云的荒誕書寫刨根見底,是對荒誕的源生性追問?;恼Q如何誕生?延津人何以被荒誕?荒誕的具體生成離不開“看/被看”的視角。
二、荒誕的“看/被看”視角
追問人生是否有意義是哲學的根本問題。對此,存在主義哲學的回答是:人生是無意義的,人的生存是荒誕的。這種思考內(nèi)置了一種比較,即有意義與無意義、荒誕與非荒誕?!叭魏我环N荒誕性都產(chǎn)生于比較”[1]30,這種比較的“凝視”,包含著“看/被看”的兩種視角。加繆曾就荒誕舉例說,觀看一個男人打電話時無聲的模樣和我們自己照鏡子看到一個陌生的人,都是荒誕。這實際上就是“看/被看”視角下的“荒誕與被荒誕”。當我們以旁觀者視角去審視他人時,被觀看者“他們舉止的機械模樣,他們無謂的故作姿態(tài),使他們周圍的一切變得愚不可及”[1]15,荒誕就從觀看機制中浮出了歷史表面。
從柏拉圖的洞喻理論開始,“凝視”就是一種觀察者視角,是人類認知世界真相的主要方式之一。在薩特、康拉德、福柯等人之后,“被看”作為“他者”得到認可,“凝視”就逐漸發(fā)展為一種包含“看/被看”的關(guān)系理論?!澳暋敝饾u從哲學概念進入了文學領(lǐng)域,“它通常是視覺中心主義的產(chǎn)物,觀者被權(quán)力賦予‘看的特權(quán)通過‘看確立自己的主體位置,被觀看者在淪為‘被看的對象的同時,體會到觀者眼光帶來的權(quán)力壓力,通過內(nèi)化觀者的價值判斷進行自我物化”[4]。
《一日三秋》對現(xiàn)實世界個體“看/被看”處境的藝術(shù)呈現(xiàn),首先凝聚到文本則是花二娘與延津人的“荒誕”與“被荒誕”關(guān)系?!翱础笔且环N對荒誕的洞察者視角,“被看”則是“被荒誕”的旁觀者視角。花二娘以延津人為樂,又被延津人嬉笑她從“望郎”變“忘郎”。笑話與被笑話、荒誕與被荒誕,視角變化之間流動的是不平等的權(quán)力。凝視即權(quán)力,根據(jù)??碌摹兑?guī)訓與懲罰》,關(guān)系的不平等即權(quán)力的不平等?!翱?被看”的視角體現(xiàn)了一種不平等的主客體關(guān)系,“荒誕/被荒誕”內(nèi)蘊著人類生存與意義“虛無”的斗爭關(guān)系。非人非神、非真非假的花二娘是民間傳說的主角,她是某種不可言說的虛妄力量的代表。因此,她對延津人的生死考驗,實際上寓意著“無意義之有”對人類的一種逼迫。正如真正讓人崩潰的是“等待戈多”這件毫無目的和毫無意義的事,那些讓人自殺的“一把韭菜”“一句話語”看似毫無意義且荒誕可笑,實際上正是現(xiàn)代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其次,延津人內(nèi)部群體也存在著“看/被看”的雙重視角。他們嘲笑和戲謔著他人的缺陷、丑事、生死,其自身也難逃“被荒誕”的命運,最終“把自己活成了笑話”。這種清醒而又麻木的雙重視角,是對民間社會的藝術(shù)窺探?!兑蝗杖铩肥侵R分子劉震云講述的民間生活故事,作者在觀察民間生活時,暗含著知識分子啟蒙視角下對民間庸俗大眾蒙昧和冷漠的批判。同時,這一視角也溫情地演繹了延津人身上那種樸素而難得的民間道德。延津人把生離死別想象成花二娘的考驗、把無可奈何的人生荒誕加工成笑話,這是普通百姓諳熟千姿百態(tài)的民間生活而提煉出的民間道德,也是民間生活的一種態(tài)度和技巧,體現(xiàn)了普通百姓在對抗人生苦難時精神選擇上的主動性。
此外,小說還存在一種敘述者“我”對小說人物的“凝視”視角。在敘述者“我”眼里,延津人和花二娘的笑話,同瞎子老董的算命一樣,都是一種“胡說”?;恼Q的是延津人離不開“胡說”,更加荒誕的是延津之外有人把這種“胡說”當真。這是內(nèi)聚焦視角“我”對荒誕的凝視。第一人稱視角是文本之內(nèi)的“他者”的視角,既參與事件的發(fā)生又可以對事件進行評述,能真正進入了“荒誕”的生活,讓讀者信以為真。同時,又是文本之外的“上帝”視角,即使親身遭遇花二娘的盤問,但“我”還是清醒地知道:“延津還是以笑為主,就當也是個玩笑吧。”[2]8小說源于現(xiàn)實而又高于現(xiàn)實,這一敘述視角使小說具有了內(nèi)蘊的真實,在真相事理、歷史文化層上回蕩著“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的哲學意味。《一日三秋》是笑書,抑或是哭書,又或是血書?!皾M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边@是《一日三秋》獨特的“悲喜劇”審美意蘊。
三、荒誕的“悲喜劇”審美效果
“悲喜劇”是對荒誕戲劇總體風格的總結(jié)[5]6,統(tǒng)合了悲劇與喜劇的雙重審美意義。喜劇與悲劇,是傳統(tǒng)觀念中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最早對區(qū)分悲劇與喜劇的是亞里士多德,他認為悲劇是對嚴肅行動的模仿,喜劇則是對滑稽的模仿。而魯迅先生曾總結(jié)為:“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6]嚴肅與滑稽、有價值與無價值就成了區(qū)別悲劇與喜劇的兩個重要維度,與荒誕的諸性質(zhì)相暗合?!霸诨恼Q的核心中有一種根本的模棱兩可性”[7],荒誕是形式的滑稽和內(nèi)容的嚴肅,看似毫無意義實則觸及哲學的根本問題。
尤奈斯庫是荒誕派戲劇的經(jīng)典劇作家,他說:“喜劇因素和悲劇因素只不過是同一情勢的兩個方面”[8],二者難以區(qū)分。根據(jù)他的觀點,真正的喜劇實際上就是悲劇,而悲劇之所悲則正好是喜劇性的,悲劇與喜劇的融合才是真正的戲劇?;恼Q派戲劇深受存在主義哲學的影響,在他們看來,悲劇與喜劇的沖突與對立,不是戲劇類型的區(qū)別,而在于荒誕本身就存在,“荒誕的實質(zhì)即沖突”[9]。
劉震云在談及《一日三秋》的創(chuàng)作時說:“喜劇的內(nèi)核是悲劇,悲劇的底色一定是喜劇?!盵10]這一創(chuàng)作觀正是尤奈斯庫“悲喜劇”觀在小說創(chuàng)作中的實踐?!兑蝗杖铩芬孕υ捲⒒恼Q,寓莊于諧,實現(xiàn)了荒誕與悲劇和喜劇的同構(gòu)效能,所以“這是本笑書,也是本哭書,歸根到底,是本血書”[2]306。
首先,《一日三秋》是一出演繹荒誕邏輯的悲劇。黑格爾認為悲劇的本質(zhì)是沖突,是不同力量產(chǎn)生的沖突造成的,沖突雙方各自代表不同的力量,都具有合理性,但又都具有局限性。沖突就在于雙方對各自合理性的堅持,而這就是悲劇性的誕生?!兑蝗杖铩返幕恼Q性是人與世界的分離,其悲劇性是理性愿望與非理性世界之間的沖突。個人在空間中尋求相對“確定”的關(guān)系,是人類深層的心理需要??杉词乖谧钍煜さ沫h(huán)境中,世界仍然是不可把握的。世界的偶然性、混亂性和變動性,與人類對永恒的呼喚之間的對峙,最終以人類的妥協(xié)而達到悲劇的高度。人類之于世界,對永恒不變的安全世界的呼喚,與世界隱晦多樣的本真面目的沖突,是人類生存的最大悖論?!兑蝗杖铩肥菍θ祟惿娴乃囆g(shù)概括,蘊含著巨大的悲劇性,所以,“一日三秋”的題解是“人與地方的關(guān)系,在這里生活一天,勝過在別處生活三年”[2]264。
其次,《一日三秋》是一出對抗荒誕的喜劇?!跋矂∈切Φ乃囆g(shù),喜劇最顯著的特征就是笑。完全可以說,喜劇性離不開笑。”[11]笑是笑話的本質(zhì)屬性,“不笑不成話”。笑話捆綁著延津人的日常生活,是荒誕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小說記錄了大量的機械、麻木的日常生活,以及日復一日地百無聊賴。這些日常生活以其普遍性而喪失崇高性,感性的表層是輕松的、愉悅的,內(nèi)里卻是理性的缺失、意義的空虛。為了對抗這種虛無,笑話成了延津人的一種生存方式。正如西方神話中西西弗斯一次又一次地把巨石推向山頂,延津人數(shù)千年來以自身為笑料,化悲痛為玩笑、化荒誕為娛樂,實現(xiàn)了對荒誕世界的一種精神性反抗。“攀登山頂?shù)膴^斗本身足以充實一顆人心。應當想象西西弗斯是幸福的。”[1]131從這個意義上講,《一日三秋》是喜劇的。
藝術(shù)創(chuàng)作是藝術(shù)家對現(xiàn)實的超越視角,《一日三秋》超越了對現(xiàn)實生活的簡單復刻,超越了對悲劇和喜劇的簡單書寫,“表層的輕松,掩飾不住內(nèi)在焦慮的沉重;喜劇的過程,通往苦澀的悲劇終點”[5]7。小說描寫了一個有意義與無意義、嚴肅與輕松、現(xiàn)實與夢幻、真相與虛假相互交織的荒誕而混沌的世界。這不是奇談怪思,是存在之思的中國本土化,是劉震云鄉(xiāng)土民間精神的寫真。
四、結(jié)語
“荒誕作為美學評價,是人類生命活動中的一種需要?!盵12]荒誕的再發(fā)現(xiàn)和再書寫,是人類對自身理性限度的探索,是人類對自身存在的深度反思。劉震云《一日三秋》正是通過對延津人生存現(xiàn)狀的藝術(shù)綜合,完成了對“荒誕”的一次文學式建構(gòu)。世界是荒誕的,但荒誕并不可怕,“因為人的尊嚴就在于他面對完全無意義的現(xiàn)實,毫不畏懼、毫無幻想地自由接受這個現(xiàn)實——以及嘲笑這個現(xiàn)實的能力”[5]7-8?!兑蝗杖铩肥侨祟悓恼Q的又一次凝視,正視荒誕便是荒誕存在的最大意義,如此面對荒誕,應當想象人類是快樂的。
參考文獻:
[1]加繆.西西弗神話[M].沈志明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3.
[2]劉震云.一日三秋[M].廣州:花城出版社,2021.
[3]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4]趙一凡,張中載,李德恩.西方文論關(guān)鍵詞[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351.
[5]黃晉凱.荒誕派戲劇[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7-8.
[6]魯迅.魯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297.
[7]大衛(wèi)·蓋洛威.荒誕的藝術(shù)、荒誕的人、荒誕的主人公[A]//袁可嘉.現(xiàn)代主義文學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636.
[8]尤奈斯庫:戲劇經(jīng)驗談[A]//袁可嘉.現(xiàn)代主義文學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616.
[9]朱立元.當代西方文藝理論(第三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118.
[10]劉震云談《一日三秋》:喜劇的底色一定是悲劇[EB/OL].[2022-10-25].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0407144768768877&wfr=spider&for=pc,2021-12-29.
[11]彭吉象.試論悲劇性與戲劇性[J].北京大學學報,2004,(4):129-130.
[12]潘知常.荒誕的美學意義——在闡釋中理解當代審美觀念[J].南京大學學報,1999,(1).
作者簡介:
林麗群,女,漢族,四川巴中人,齊齊哈爾大學文學與歷史文化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