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乙鑫
16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經(jīng)歷,如今不但是壽光市教育科學研究中心的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員,同時也是山東省社會心理學會理事、濰坊市家庭教育名師工作室主持人,作為資深心理健康教師的張樂華,起初卻是一個化學專業(yè)出身的“非專業(yè)”人士。從教7年之際,張樂華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報考心理學碩士,這也意味著重新出發(fā),從一個化學的科任教師踏上了心理健康教育這條路。為何做出這樣的選擇,這還得從張樂華早年的教育經(jīng)歷講起。
“心”的開始
張樂華走上教育崗位是在1998年,從師范大學畢業(yè)的他被分配到一所職業(yè)中專任教化學。那時候,讀職業(yè)中專的學生大多是成績相對不太理想、讀不上普通高中的孩子,而這批孩子反映出的共性便是學習興趣不濃,學習也缺少方法。在很長一段時間的任教后,張樂華有些力不從心,他說:“這群孩子學習興趣弱,甚至厭學,主要是他們思想層面對學習有消極情緒,如果單從學科教學出發(fā)去抓他們的學習,那么肯定效果不明顯?!?/p>
要怎么從根上解決這一問題,讓這群孩子愿意主動去學?張樂華想到了讀大學時接觸的心理學公共課,他決定從心理學的角度去尋找破解孩子厭學問題的方法。起初他嘗試自學心理學,但由于沒有接受系統(tǒng)的指導,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地看書學習沒有取得良好的實際效果。于是在2005年,張樂華報考了發(fā)展與教育心理學的研究生,并在2008年順利取得了碩士學位。
在碩士畢業(yè)以后,張樂華進入了一所新學校擔任專職心理教師。但彼時,心理教師還處在相對邊緣化的境地,社會普遍對心理健康教育不夠重視,心理教師也難有清晰的角色定位,“心理老師被安排去教其他學科也是常有的事兒!”
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下,如何保持自己的初心,強化個人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專業(yè)成長,這是張樂華不得不思考的問題。而這時,一個新的契機助力了張樂華的職業(yè)成長——入職那年,同校的一位前輩教師組建了一個民間的教師研修團隊,在這個團隊中,張樂華有幸與更多優(yōu)秀的班主任教師、心理教師共同學習研修,互相簇擁、互相督促,形成了一種強大的能量場。而這位前輩教師,正是后來聞名全國的名師鄭立平,這個研修團隊后來也有一個響亮的名字——“心語”。
“進入‘心語團隊,是我專業(yè)成長路上的一個關鍵節(jié)點,不僅是因為在團隊的共同研修中收獲的各項成果,更讓我明白了,原來一個普通中小學老師也可以成為一個做學問的‘高人,讓我培養(yǎng)起了不懈怠、堅持教研的習慣!”張樂華講道。在與鄭立平老師以及其他優(yōu)秀教師的交流中,張樂華覺得心理健康教育一定會越來越受重視,心理教師被邊緣化的局面可以通過心理教師的自身成長來改變,這也為他未來體驗式課堂模式的形成以及對家庭教育的研究做下了鋪墊。
從“心”感知
隨著在心理健康教育崗位的工作年限漸長,張樂華對于羅杰斯的人本主義理念也愈加認可并內化為自己的教育理念。他認為:教師要懷有相信學生具備自我實現(xiàn)潛能的情懷,要善于幫助學生實現(xiàn)助人自助,而非盯著學生的缺點不放。這樣的情懷能夠幫助教師與學生建立彼此信任的聯(lián)系,讓學生感受到被接納,尤其對于心理教師而言,更容易讓學生放下戒備,敞開心扉。
因此在教學上,張樂華尤其注重課堂輕松愉悅氛圍的營造,讓孩子能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自主感知,收獲成長。“無體驗,不課堂”是張樂華對心理課堂的認識,在教學實踐中,他總是篩選合適的游戲或活動,為學生去創(chuàng)造各種別開生面的心靈體驗?!氨M量讓學生先動心,再入心,最后讓學生產(chǎn)生觸及心靈的課堂生成。這時候讓學生來分享,他們就會有發(fā)自內心的表達,而非被強迫著去完成一個課堂的學習任務?!?/p>
學生相處過程中,矛盾常有發(fā)生,而在大量觀察學生矛盾的成因時,張樂華發(fā)現(xiàn),這些矛盾通常是由于學生彼此缺乏換位思考的意識,而如何在課堂上將這樣的道理講授給學生,通過體驗式教育讓教學成效明顯。張樂華在課堂上設計了一個小游戲,他讓學生舉起雙手為老師搭一個“人”字,于是所有學生都左手斜向上,右手手指與左手手掌相接,搭起一個“人”字。這時張樂華說:“你們確定自己給老師搭的是一個‘人嗎?”對于這樣的問題,學生疑惑不解。于是張樂華讓同桌之間彼此相對,看看對方的手形,學生們這才明白,原來自己自認為搭的“人”,在對方看來,卻是一個“入”字。當老師要學生為老師搭一個“人”的時候,學生不約而同地搭了一個從自己視角看的“人”,卻沒有人從老師的視角去思考這個問題。通過這樣一個小游戲,不用對學生強硬灌輸,換位思考的意識已經(jīng)悄然地深入了他們心中。
體驗式教學說起來容易,要做到卻并非易事。要找到適合課堂教學目標的游戲或活動,對于教師的教學水平、教學儲備以及與對學生思想意識的洞悉都有更高的要求。早期,心理健康教育課缺少統(tǒng)一的教材,對于心理教師而言,課堂的教學內容都需要教師自己來篩選,因此每次課堂上的教學設計,張樂華都需要做大量功課,力求讓課堂游戲更科學、更具價值。如今,心理健康教育也逐漸有了更多可以參考的課程資源,社會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關注度也在不斷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也在不斷向好發(fā)展。對于張樂華這樣的資深心理教師而言,看到自己喜歡的事業(yè)蓬勃發(fā)展,無疑倍感欣慰。
向“心”的家校合力
在早年工作的時候,張樂華遇到一個來心理輔導的女孩,女孩有兩個姊妹,其中姐姐已經(jīng)有了小孩,父母忙于幫姐姐照顧小孩,便將她送到學校寄宿。沒多久,女孩出現(xiàn)了厭學的情況,不愿去上學,父母只當女孩是不聽話。后來,女孩的情況越來越嚴重,失眠、抑郁,甚至輕生,張樂華便建議家長帶孩子去專業(yè)的心理衛(wèi)生機構看看。沒想到這一建議卻讓女孩的父親大發(fā)雷霆,打電話質問張樂華:“你憑什么說我女兒有心理問題?作為老師,你也幫她逃課找理由是吧?”
父親的這一番舉動讓張樂華大受觸動,他意識到,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成因多種多樣,但在很多情況下都和不當?shù)募彝ソ逃摬婚_干系,很多時候要徹底解決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也需要同步轉變家長的教育意識,否則在學校好不容易緩解學生的心理問題,回到家受到不良影響,又成了無用功。
于是張樂華開始入手家庭教育的研究,同時也在學校開設家長課程。通過大量與學生接觸的經(jīng)歷,張樂華敏銳洞悉到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種種不當教育方式,并不斷尋求破解之道。他認為家長課程需要教給家長的不僅僅是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喚起家長終身學習的意識。他說:“很多家長并沒有意識到,自己并不是一個天生的好家長,想要做一個好家長,是需要不斷學習的,孩子從幼小到升入初中、高中,他們的心智在不斷發(fā)展,家長成長的步伐如果沒有跟上孩子成長的步伐,那么家長和孩子的矛盾便會日益凸顯?!?/p>
2020年,張樂華濰坊市家庭教育名師工作室正式成立,張樂華的家庭教育指導也由個體輔導更多轉向團體授課,以滿足更多家長在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導需求。為提升工作室成員家庭教育指導能力,工作室主持人以及成員需要承擔所在學校的家庭教育課程每年不少于4次8課時,同時借助“壽光教育云”平臺,打造了家庭教育名師“云工作室”,積極開展網(wǎng)上備課、同伴互助、課題研討、專家引領、自我反思等網(wǎng)絡教研活動,實現(xiàn)縣域家庭教育優(yōu)質教學資源的共享。
在擔任壽光市教育科學研究中心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員后,張樂華在強化區(qū)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性與規(guī)范性基礎上,也在將自己家庭教育的理念和方法輻射給更多的心理教師,讓心理老師擁有家校聯(lián)動的教育意識。他強調:“發(fā)展學生的積極心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流,也是根治學生心理問題的根本,在這一方面,必須聯(lián)動家校社多方力量,缺一不可,只有家長、學校、社會取得統(tǒng)一的認識,才能為孩子營造起健康成長的環(huán)境,保護孩子的自我實現(xiàn)的自信與應對挫折的勇氣。當家校社共育達成了廣泛共識,我們的心理健康工作才會更有成效?!?/p>
張樂華
山東省壽光市教育科學研究中心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員,山東省社會心理學會理事,山東省心理健康教育先進個人,山東省初中心理優(yōu)質課一等獎獲得者,山東省家庭教育宣講團成員,濰坊市心理健康教育學科育人能手,濰坊市家庭教育名師工作室主持人。著有《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這樣開展》《教你讀懂幼兒心》《教師必須掌握的教育懲戒藝術》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