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登梅
摘 要 《鴻門宴》中劉邦集團能夠順利化解被項羽軍擊破的危機,劉邦能夠從危機四伏的鴻門宴全身而退,集團成員間的“心領(lǐng)神會”是一個重要因素。這里既有劉邦對張良的心領(lǐng)神會、樊噲對張良的心領(lǐng)神會,也有張良對劉邦的心領(lǐng)神會、樊噲對劉邦的心領(lǐng)神會。
關(guān)鍵詞 《鴻門宴》? 集團成員? 心領(lǐng)神會? 化解危機
《鴻門宴》中劉邦集團能夠順利化解被項羽軍擊破的危機,劉邦能夠從危機四伏的鴻門宴全身而退,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不得不說劉邦集團成員間的“心領(lǐng)神會”是一個重要因素。
一、劉邦對張良的“心領(lǐng)神會”
沛公“軍霸上”之時有稱王關(guān)中的野心,消息泄露后,因為實力弱于項羽,面臨被消滅的嚴重危機。幸好項伯“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張良將消息通報給了劉邦。獲知消息后的劉邦“大驚”,脫口而出“為之奈何”。張良問:“誰為大王為此計者?”作為謀臣,張良難道不知道劉邦進入關(guān)中后的決策嗎?很顯然,張良不是不知道,而是委婉指責劉邦的決策失誤。劉邦聽出了張良心中的不滿,于是順著張良的話題,推責于人,稱是“鯫生”出的主意,當然他也是檢討自己的失策。張良是頭腦清醒的人,他分得清輕重主次,劉邦的決策失誤,他只是點到為止,不予深究,最重要的是幫劉邦想辦法化解眼前危機,因此他轉(zhuǎn)換話題,問“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這其實是一句廢話,難道張良不知道劉邦實力不如項羽,抵擋不住項羽大軍的攻擊嗎?他這么問,其實就是要引導(dǎo)劉邦想辦法對付項羽。劉邦對此“心領(lǐng)神會”,知道張良會替他謀劃破敵之策,而且很可能已經(jīng)有了對策,只是需要他自己的配合。所以劉邦依然重復(fù)著他那句“為之奈何”。于是張良說:“請往謂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眲钜宦?,立馬明白了,張良獲得此絕密消息,原來是項羽的季父項伯前來泄露的,而且項伯在此還未走。因此劉邦“心領(lǐng)神會”,抓住機會問清了張良與項伯之間的關(guān)系,獲知他們之間的感情之后,請求張良:“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庇谑怯辛藙疃Y遇項伯一幕,“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并請項伯代自己向項羽解釋“不敢倍德”的緣由。這就為鴻門宴創(chuàng)造了契機。
鴻門宴上,項莊舞劍,其意常在沛公。因而張良“至軍門見樊噲”,樊噲當即“帶劍擁盾入軍門”。須臾,劉邦“起如廁,因招樊噲出”,張良也找機會出來與劉邦會合,決定劉邦不辭先走,張良留下來致謝。于是張良問:“大王來何操?”張良的意思是提醒劉邦,你帶了些什么禮物來,我可以代為轉(zhuǎn)交。劉邦“心領(lǐng)神會”,張良是要借轉(zhuǎn)交禮物,為他脫身打掩護。劉邦事先準備了一雙白璧給項王,一雙玉斗給范增。因為囑咐了張良“度我至軍中,公乃入”,且相信張良能夠按約定為他圓場,為他爭取脫身的時間,所以劉邦才敢放心離去,且最終安全地回到了自己的軍營。
二、樊噲對張良的“心領(lǐng)神會”
武士樊噲作為劉邦的衛(wèi)兵能夠與張良緊密配合,共同確保劉邦的安全,維護劉邦集團在與項羽集團斗爭中的利益與地位。按照分工,張良陪同劉邦在鴻門宴作“外交應(yīng)對”,樊噲則留守軍門作接應(yīng)。宴會期間,“張良至軍門”,樊噲預(yù)知大事不妙,因此迫不及待地發(fā)問:“今日之事何如?”得到“甚急”的回復(fù)之后,樊噲“心領(lǐng)神會”,這是張良要讓自己進去守護劉邦了,因而當即表明決心:“臣請入,與之同命?!钡玫綇埩嫉哪S后,樊噲當即“帶劍擁盾入軍門”,遇到軍門交戟之衛(wèi)士的阻攔時,樊噲“側(cè)其盾以撞,衛(wèi)士仆地”,因此得以進入宴會現(xiàn)場,“從良坐”。因為樊噲的到來,令項羽“按劍而跽”,有所顧忌而不敢輕舉妄動。樊噲的到來,為劉邦的安全暫時增加了一層保險。因而,劉邦抓住機會,“起如廁,因招樊噲出”。樊噲當然明白張良召他進入宴會現(xiàn)場的意圖,就是讓他保護劉邦離開鴻門,所以他力勸劉邦:“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因此保護劉邦脫身逃回了霸上軍營。
三、張良對劉邦的“心領(lǐng)神會”
張良將項羽季父項伯深夜來報的消息告訴劉邦之后,劉邦先是“大驚”曰:“為之奈何?”后是默然曰:“固不如也。且為之奈何?”張良當然明白劉邦此時的心理,一方面因為劉邦集團的實力確實弱小,不足以對抗強大的項羽集團,所以面對突然傳來的項羽大軍即將發(fā)起攻擊的消息,劉邦內(nèi)心極其恐懼慌亂;另一方面劉邦確實沒有退敵對策,需要張良出謀劃策。對于劉邦此時的恐懼慌亂,張良有片刻的幸災(zāi)樂禍心理,認為早知今日面臨項羽大軍攻擊,何必當初圖霸關(guān)中,這本身就不是明智的決策。在劉邦作了解釋與檢討之后,張良也就沒有再作深究,轉(zhuǎn)而問劉邦有無把握抵擋住項羽大軍的進攻。對于劉邦的“默然”而曰,張良“心領(lǐng)神會”,劉邦此時顯得可憐,希望張良為他謀劃退敵之策,化解危機。所以,張良不再遲疑,主動擔責任想對策,曰:“請往謂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p>
在鴻門宴會上,對于范增“數(shù)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的細微神態(tài)、動作,張良應(yīng)該及時觀察到了,他感覺到了危險的來臨;對于項莊舞劍的真正意圖,張良也是洞察得很清楚,因而他不需要劉邦的吩咐,主動緊急“至軍門見樊噲”,將樊噲帶進宴會現(xiàn)場,為劉邦的安全增加一層保險。須臾之后,劉邦“起如廁,因招樊噲出”,張良對此心領(lǐng)神會,這是劉邦要爭取主動,尋找脫身機會。所以張良后面不動聲色地出來與劉邦、樊噲會合了。他們此番會合就是要商量如何讓劉邦安全脫身,如何穩(wěn)住項羽不起疑心,不派兵追擊。因此,張良主動問起劉邦帶了什么禮物來,以便以“沛公不勝杯杓,不能辭”為借口,代為轉(zhuǎn)交禮物,造成劉邦已回霸上軍營的既成事實,令項羽放松戒備,勿疑勿追,從而確保劉邦從鴻門宴上全身而退。
四、樊噲對劉邦的“心領(lǐng)神會”
劉邦帶了“百余騎”至鴻門來見項王,樊噲作為劉邦的衛(wèi)兵自然會隨同前來。盡管劉邦不說帶“百余騎”與雙份禮物去鴻門的原因,樊噲心里當然會知道的。樊噲知道,劉邦帶來雙份禮物,要分別送給項羽與范增,是為了顯示自己的卑微,顯示對項羽、范增的尊重,打消項羽對他圖霸關(guān)中的戒備心理。所以,樊噲進入宴會現(xiàn)場之后,借機為劉邦表白,說:“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陽,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閉宮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故遣將守關(guān)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xù)耳?!狈畤埓朔f辭與劉邦前面對項莊說的話意思完全一致,中心意思是劉邦“破秦入咸陽”有功,“還軍霸上”“遣將守關(guān)”是尊重項羽,從側(cè)面有力印證了劉邦親口對項羽說的話,因而完全打消了項羽對劉邦稱王關(guān)中的懷疑。劉邦帶了“百余騎”隨同,樊噲就知道此行的兇險,因而看到張良到軍門來找他時,他就預(yù)知到了劉邦的危險,所以義無反顧地“帶劍擁盾入軍門”,無所畏懼地“側(cè)其盾以撞”守門衛(wèi)士。劉邦借口“如廁”,帶樊噲一起出來后說:“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樊噲知道劉邦是要借此機會離開,但又糾結(jié)于沒有向項羽辭行,正在猶豫中。為此,樊噲心領(lǐng)神會,用“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來安慰劉邦,以當前危急形勢來堅定劉邦離開的決心。足見身為武士的樊噲有勇有謀,能與張良密切配合,助力劉邦度過危機。
正因為劉邦集團成員間的“心領(lǐng)神會”,所以無論是劉邦與張良之間,樊噲與張良之間,還是樊噲與劉邦之間,都能遇事心知肚明、心照不宣、配合默契,所以能順利化解一場重大危機。
[作者通聯(lián):江蘇連云港市灌云高級中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