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奕華導演戲劇、寫作、電影
金庸先生誕生百年,筆下人物千奇百怪。想必沒有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于他會是只有驚,沒有喜。譬如,假若香港又要出一部新世代的《神雕俠侶》,飾演楊過的,是姜濤。
常說楊過的戲劇性就在眉宇之間,這一點與姜濤不謀而合。又說楊過有女性緣。張無忌的女性緣在于優(yōu)柔寡斷,他寫在臉上的三心兩意對女性根本就是一面旗幟,誰想當贏家便加入戰(zhàn)團吧。韋小寶的女性緣在于長袖善舞,英雄不一定要以拳頭奪得芳心,手腕可以比什么都重要。至于楊過,吸引力都在他自然而然便挑起女性的母性一面。反叛、孤僻、心里的小劇場無限大,究其性格的深層基因,是被生父母拋下不顧的無助與恐懼。當初他被郭靖送上全真教,換了楊過是我,就如十三歲被父親帶上飛機,離鄉(xiāng)別井,為的是學會獨立,必須入讀寄宿學校。
從異地寄宿歸來,父親安排的接駁學校我只上了一日的課,余下那學期,天天背了書包出門,“教室”卻是不同戲院。眼見暑期將至,下學期到哪兒上學再不能沒有著落,才給自己找到了一間開在山上的學校,念了兩年,當上女校男生。楊過不也曾是“女校男生”?畢竟由林朝英所創(chuàng)的“玉女心經(jīng)”,就是學生和密斯必須達到的最高境界:心靈相通。林創(chuàng)心經(jīng)武學,只想勝過死后留字“重陽一生,不弱于人”的那個“他”,所以只求招式匪夷所思,卻不是置對方于死地。
常說楊過的戲劇性就在眉宇之間,這一點與姜濤不謀而合。
楊過的身世已埋下怨懟的種子,第一所畢業(yè)的學校是師承把說不出口的怨懟轉(zhuǎn)化為上乘武功。雖然它易犯走火入魔,還好小龍女這位密斯練的是內(nèi)功,睡的是寒玉床。外冷內(nèi)熱如是早早在楊過的人格里發(fā)揮影響,后來才會在等待與班主任修成正果的十六年里成為俠之大者。他贈予郭襄的三枚金針,轉(zhuǎn)化成三個承諾的兌現(xiàn)。面對郭襄猶如小粉絲對偶像提出的兩個要求:一見楊過的廬山真貌和陪她過生日,今非昔比的楊過,不免會感大材小用,只能怪這時候他的女性緣已提升到另一層次:告別“阿飛”,成為“大叔”。
姜濤能勝任Uncle楊過嗎?
屈指一算,劉德華、古天樂兩位港版Uncle楊過,均在青壯時期以扮老成就經(jīng)典。反正中年男子的魅力永遠壓倒青衫薄的少年郎。只要往兩邊發(fā)鬢灑上幾滴風霜,那便是成熟之美。當年劉德華仍有幾分嬰兒肥,古天樂又顯發(fā)育未臻完美的瘦削,多得白發(fā)造型,二位把浪漫訴諸盡在不言中。姜濤晉級神雕大俠的門坎,恐怕沒那么容易,誰叫一張娃娃臉不好處理。
尚幸娃娃臉上,又總是心事重重,才讓我對姜濤寄予厚望。楊過從小便在各種情意結(jié)結(jié)中打滾,父不父、母不母、師不師、妻不妻、情不情,才有必要在斷腸崖上熬過了自我和解的十六年。一樣被寂寥折騰,他不似李莫愁般遷怒于人,才能與心上人大團圓。三枚給郭襄的金針,是希望。要追溯當中的善意何來,不也就是“十六年后,在此重會,夫妻情深,勿失信約”刻在他心上的希望的力量?
十六年,夠不夠讓男人由青梅果子釀成酒?好萊塢有導演拍過一部真的耗掉十二年的電影,小男主角沒有作假地在觀眾眼前一寸一寸長高,胡須也一分一分長出來。姜濤如果演上楊過,會有電影老板愿意效法前人,也讓神雕大俠不靠化妝和特技,終于等到四十歲的小龍女歸來嗎?思念白了他的頭,她卻像從未曾離開。這十六年把二人的外貌,以世俗慣用的長短針,撥回正常夫妻的年齡比例上。
可惜的是,香港電影影視史上第一個“楊過”的后代,偏從未出演楊過的“楊過”,姓謝名霆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