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艷梅
(遼寧省鞍山市千山區(qū)公共事業(yè)服務中心,遼寧 鞍山 114000)
南果梨(Pyrusussuriensis‘Nanguo’)又名香梨,屬于薔薇科(Rosaceae)梨屬(Pyrus)。果實柔軟、細膩、多汁,香味濃郁、風味獨特、回味悠長,在我國素有“梨中之王”之稱。適宜寒地地區(qū)栽培,對土壤和栽培管理要求不高。由于南果梨抗逆性較強,能夠適應不同的生長環(huán)境,因此近幾年南果梨在遼寧省廣泛種植,撫順、營口、本溪、錦州、葫蘆島、鞍山、朝陽、遼陽、阜新等地均有種植,并已形成完整的產業(yè)結構。鞍山地處松遼平原,屬溫帶季風性氣候,日照充足,降雨充沛,晝夜溫差較大,四季分明,非常適合南果梨的生長,鞍山地區(qū)的南果梨也常年銷往俄羅斯、韓國等地,帶來極高的經濟效益,促進當地經濟發(fā)展。
果樹作為經濟林作物,通過把握市場供求關系和豐產技術,可大幅度提高單位面積的收益。目前,化學防治是我國果樹病蟲害防治的主要方法,使用化學農藥來防治病蟲害的增加,雖然這種方法效果高,但具有較大副作用,同時帶來食品安全危害。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無公害食品受到廣大消費者的青睞。因此,采取農業(yè)、物理、生物防治病蟲害綜合措施,以實現果樹高產量和高品質[1]。
當前的農林作物無公害防治主要遵循行“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所謂的“預防為主”就是做好當地蟲害病害的預報預測工作,在病蟲害發(fā)生之間采取積極主動的措施,盡量將危害程度降到最低。而“綜合防治”而是從生態(tài)學的角度出發(fā),以害蟲養(yǎng)天敵,以天敵捕殺害蟲,并且采用多種方法綜合的方式進行防治[2]。結合當前農林業(yè)病蟲害綜合防治措施,從農業(yè)、物理、化學及生物等幾方面進行技術探索,因地制宜的采用多種方式來防治病蟲害災害的發(fā)生,并且要在其中加入生物防治等多項綜合技術,把病蟲害的發(fā)生量限制在經濟允許水平以下,達到豐產、優(yōu)質、低成本、對人體沒有任何傷害及人體與環(huán)境無藥物殘留的目的。
目前仍然有一大部分果園沒有擺脫傳統(tǒng)的防治思想,為了提高短期防效,大量的單一使用化學藥劑進行病蟲害防治[3]。單一化學藥劑防治會使病蟲害產生抗藥性,同時對果園土壤環(huán)境造成迫害,致使化學藥劑殘留量較多,不利于果園長期的發(fā)展[4]。
根據各地區(qū)歷年來的病蟲害發(fā)生規(guī)律進行預測,但是在實際中缺少依據多種方式結合來預報工作,造成預測預報工作的只有主觀性而缺少客觀數據,諸如果樹長勢、近期氣候變化及誘捕量變化等數據,導致預測預報工作發(fā)揮不出實際效果[5]。
在果樹的人防治過程中,確定好防治對象是最基礎發(fā)防治工作,只有確定好防治對象時,才能有針對的高效防治。在一些果園中,普遍存在沒有確定好主要病蟲害和次要病蟲害的發(fā)生規(guī)律時就進行盲目的防治,造成防治效果不理想、人力物力的浪費及對環(huán)境和天敵的損害[6]。
當確定好防治對象后,要根據各地實際情況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防治。在防治工作中往往缺少防治方法的各項措施的利弊,缺少對防治措施的經濟性和安全性的考量,同時還缺少對社會、經濟和生態(tài)效益的考慮,從而降低了防治的效果。
3.1.1 培育良種。科學合理的栽培方式,是果樹病蟲害防治的最基本的方法。苗木帶有病蟲害是果樹遠距離傳播的重要途徑,所以在新建果園中要高度重視苗木的選擇[7]。利用無病蟲害的苗木材料育苗和科學建園來培育抗病品種,是從根本上解決果樹病蟲害發(fā)生的關鍵。一般情況下,利用栽培抗病蟲害新品種可每年可減少噴藥2~3次,降低了成本的投入。
3.1.2 果園深翻 。在果樹生長發(fā)育過程中,深翻如讓不僅可以改良土壤,而且可以提高果實產量[8]。此外,在果園深翻過程中,可搗毀病蟲害生存場所,深層土壤中的病蟲害可以被耕到土壤表面,使其在寒冷的天氣中被凍死、失水干死或被鳥取食。翻耕后深埋地下的害蟲由于缺乏養(yǎng)分而不能繼續(xù)發(fā)育,減少了越冬害蟲基數和病原菌寄主。
3.1.3 果園選址。果園要選擇在交通便利、灌溉方便、土壤和空氣質量達標的區(qū)域為宜[9]。在果樹的無公害栽培生產中,不得在園區(qū)內施用未成熟的有機肥、未經處理的垃圾和含氯肥料等肥料,否則將會造成土壤污染,影響果實品質。為改善土壤質量,增加有機質,應以有機肥為主肥,配施N、P、K等中微量元素肥料,提高樹木長勢。
3.1.4 果園生草。果園生草是近年來常用的一種果園改良措施,根據各地環(huán)境條件選擇適宜的草種。通過生草,可以提高果園生物多樣性,吸引草蛉、食蟲蜘蛛、瓢蟲、食蟲螨等多種天敵,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害蟲的數量,降低了病害發(fā)生程度,同時還能減少打藥次數和用藥量。同時還能將割下的草原地鋪蓋來提高有機質含量或者鋪在樹盤上提高樹根保水性和土壤溫度,增強樹體長勢,提高果樹對外界的抗逆性。
3.1.5 果實套袋。果實套袋是當前果樹使用較多的一種方法,一定程度上減少農藥殘留,是實現生產優(yōu)質無公害果實的重要技術措施之一。有研究表明,套袋水果的農藥殘留比不套袋水果低65%左右,蟲果率不到0.1%,而不套袋果園藥劑噴灑次數較套袋果園要多1/3[10]。
3.1.6 果園清理。很多果農忽視對殘枝殘葉的處理,導致殘枝殘葉中隱藏著一些害蟲,很多幼蟲在秋冬寒冷的天氣里存活下來,影響春夏果樹的生長。 許多病蟲害在果樹的枝條上越冬,如紅蜘蛛、腐爛病菌、輪紋病菌等。冬季來臨時要及時處理落葉,刮去老皮,去除死果,可消滅大量越冬病蟲害,以免影響果實品質和產量。
3.2.1 誘捕裝置。利用昆蟲的趨光性、趨色性、趨味性等特點進行誘殺。在昆蟲趨光性方面,主要采取殺蟲燈誘殺,當前常用的有頻振式殺蟲燈、太陽能殺蟲燈等,能夠有效誘殺天幕毛蟲,金紋細蛾、金龜子、鱗翅目蛾類害蟲,降低對果樹各個器官的傷害,同時還可將誘殺到的害蟲進行二次利用,如做成飼料等;在昆蟲的趨色性方面,利用不同昆蟲對顏色敏感程度不同,采用不同顏色的粘蟲板進行誘捕;在昆蟲趨味性方面,利用昆蟲對味道的敏感度進行誘殺,常見的為糖醋液誘蟲法,在加入一些農藥提高誘殺效果。
3.2.2 捆綁草把。大多數害蟲具有樹下化蛹越冬的習性,秋末季節(jié)在距離樹體下端1~1.5 m 處綁上一圈草把(上松下緊),可誘引害蟲在草把處化蛹,在入冬后可集中將草把摘除集中銷毀,降低來年害蟲基數。
3.3.1 天敵防治。害蟲的數量可以通過自然界的自然調節(jié)來進行調控,一般來說減少對自然的人為干擾,天敵對害蟲的控制效果越好[11]。對害蟲天敵來說,采用移動、保存及保護的方式來提高防治效果,即向有害蟲的區(qū)域移置天敵、保存好天敵越冬場所和減少化學藥劑對天敵的殺傷。
3.3.2 昆蟲信息素利用。昆蟲信息素是根據生物之間傳導消息的特性來實現,主要通過信息素干擾來影響害蟲的判斷,直接或間接達到滅殺的作用。目前常用昆蟲信息素有性信息素、聚集信息素和驅趕信息素。性信息素會干擾害蟲判斷,使其無法成功交配或者集中誘殺,來降低害蟲數量;聚集信息素則是通過氣味釋放,集中引誘滅殺;驅趕信息素則是驅趕害蟲,避開該區(qū)域,起到降低基數作用。
3.3.3 生物制劑使用。生物制劑具有專一性、高活性的特點,一般分為細菌、真菌和病毒等,主要是通過侵染、積蓄繁殖、胃毒等環(huán)節(jié)發(fā)揮作用。當前應用較多,如蘇云金桿菌、白僵菌、滅幼脲等,能夠干擾害蟲發(fā)育,改變發(fā)育進程等方式,用無毒無害的方式完成害蟲的防治。
3.3.4 化學防治。在農業(yè)、物理、生物防治的基礎上,若病害蟲危害沒有得到有效控制,可采用化學防治進行補防。對于化學防治的要求要求為杜絕高毒、高殘留農藥,限制使用中毒性農藥,選用低毒低殘留農藥,同時施藥過程要科學合理,施藥時要嚴格按照施藥標準進行。保證國家農藥登記備案的農藥,化學農藥首選礦物源農藥、植物源及生物源農藥。
綜上所述,果樹病蟲害無公害防治技術的應用推廣對人們健康生活有重要影響。主要闡述了果樹無公害防治的原則、存在的問題及對相關技術要點進行概括,以期為地方果樹病蟲害防治技術提供參考。雖然我國果樹無公害防治技術逐漸成熟,但是在一些地區(qū)仍然存在諸多問題有待解決,科學合理進行推廣,以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tài)的協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