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衛(wèi)輝
生活在《詩經(jīng)》時代的人們,捕魚吃或先祭祀后大吃特吃,多次出現(xiàn)在《詩經(jīng)》里。
《詩經(jīng)》中有二十多首詩中出現(xiàn)了五十多次魚,計有魴、鯉、鱮、鳣、鮪、鲿、鰷、鱒、鱧、鯊、鰋、嘉魚、鰥、鱉等十四種。魴,是《詩經(jīng)》中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一種魚。我們來看看《周南·汝墳》:
遵彼汝墳,伐其條枚。
未見君子,惄如調(diào)饑。
遵彼汝墳,伐其條肄。
既見君子,不我遐棄。
魴魚赪尾,王室如毀。
雖則如毀,父母孔邇。
大意是,沿著汝河大堤走,采伐山楸那枝條。還沒見到我夫君,憂如忍饑在清早。沿著汝河大堤走,采伐山楸那余枝。終于見到我夫君,請莫再將我遠棄。魴魚尾巴色赤紅,王室事務急如火。雖然有事急如火,父母窮困誰養(yǎng)活!
這是以汝水一帶女子口吻所唱的民歌,主流觀點認為是妻子挽留久役歸來的丈夫之作。此詩的產(chǎn)生年代當在西周崩潰之際。從西周早期開始,周王朝就曾不斷向淮漢一帶拓展統(tǒng)治空間,并在那里駐扎軍隊。王朝崩潰,還有許多將士留在南方,征夫久役歸來,妻子為挽留丈夫而唱此詩。其中“魴魚赪尾”已經(jīng)成了一個成語,魴魚就是鳊魚,這個成語表面理解是鳊魚尾巴變紅色,實則形容人困苦勞累,負擔過重?!睹珎鳌酚校骸摆W,赤也;魚勞則尾赤?!敝祆洹都瘋鳌酚校骸棒櫸脖景锥癯啵瑒t勞甚矣。”古人認為鳊魚過于勞累的時候尾巴就會變紅,這一說法已被現(xiàn)代生物學否定,鳊魚尾變紅實際上是尾巴布滿紅血絲,有可能是水質(zhì)出了問題或者水溫波動過大,也可能是受細菌和寄生蟲感染,還可能是為了繁殖下一代,吸引異性一起排精排卵,當然了,這些都會導致鳊魚勞累,也說得過去。
此外,《陳風·衡門》有:“豈其食魚,必河之魴?豈其取妻,必齊之姜?”意思是難道吃魚,一定要吃黃河里的魴魚?難道迎娶妻子,一定要娶齊國貴族的姜姓美女?把吃魴魚和娶齊國貴族美女為妻相提并論,可見當時魴魚在美食中的地位?!洱R風·敝笱》有:“敝笱在梁,其魚魴鰥。齊子歸止,其從如云?!币馑际瞧茲O籠子架設在攔魚壩上,任由魴魚鳡魚游進又游出,齊侯的妹子回到齊國來了,仆從如云多得不可勝數(shù)。用破漁籠罩不住魚,諷刺魯桓公的無能無用,魯國禮制、法紀敝壞,任由國母文姜在齊國傷風敗俗,與其兄亂倫丟丑。《豳風·九罭》有:“九罭之魚,鱒魴。我覯之子,袞衣繡裳?!蹦俏淮┲Y服的高級官員來了,主人拿了細網(wǎng)眼的網(wǎng)捕魚招待客人,捕到的就有鱒魚和魴魚?!缎⊙拧げ删G》中有:“其釣維何?維魴及鱮?!币馑际轻灥绞裁呆~?魴魚和鰱魚?!缎⊙拧~麗》有:“魚麗于罶,魴鱧?!濒~兒鉆進竹簍里,那是魴魚和黑魚?!洞笱拧ろn奕》有:“孔樂韓土,川澤訏訏,魴鱮甫甫,麀鹿噳噳。”意思是身在韓地很快樂,川澤遍布水源足,鳊魚鰱魚肥又大,母鹿小鹿聚一處。
魴魚就是鳊魚,這個認識從模糊到統(tǒng)一也有個過程。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說魴魚是“赤尾魚也”,他專注魴魚尾巴紅色。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說:“魴魚,廣而薄,肥恬而少力,細鱗,魚之美者?!币策€沒鳊魚這個說法。東漢郭璞在注《爾雅》時說:“江東呼魴魚為鳊。一名魾。梁水魴尤美,故鄉(xiāng)語曰:居就糧,梁水魴?!笔状螌Ⅳ欞~等同于鳊魚。明代崇禎末年國子監(jiān)生張自烈在《正字通》中說:“魴魚小頭縮項,闊腹穹脊,細鱗,色青白,腹內(nèi)肪甚腴?!惫湃诵稳蓥~,常用“小頭縮項”。鳊是鯉形目鯉科鳊魚屬,是我國重要的魚類,主要分布于長江中、下游附屬中型湖泊等水域中,黑龍江、黃河、淮河、錢塘江、閩江、海南島、珠江各水系中也有鳊魚。鳊魚體高,身側(cè)扁,呈長菱形,頭后背部隆起,頭小,近似三角形,古人根據(jù)這種既方且扁的體形特征,給它們?nèi)∶蚌薄棒櫋?。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就說:“魴,方也;鳊,扁也?!?/p>
由于分布廣泛,各地的鳊魚略有不同,于是也就有了不一樣的稱呼,比如槎頭鳊、縮項鳊、長身鳊、鳊花、油鳊、草鳊、長春鳊、北京鳊、海鳊、武昌魚等,這些都屬于鳊魚,外形和味道大同小異。
鳊魚適應能力強、食性廣,生長速度相對緩慢,一般一年齡魚體重可達一百至兩百克,二齡魚體重一般均可達三百至五百克,此后生長速度逐漸減慢,最大個體可達三至五千克。這種慢工出細活的生長速度,也造就了它肉質(zhì)嫩滑,味道鮮美。鳊魚每百克可食部分含蛋白質(zhì)二十一克,脂肪六點九至八克,這是它美味的來源。
從《詩經(jīng)》時代開始,鳊魚就廣受歡迎。南北朝后期官員、文學家庾信在《奉和永豐殿下言志詩·八》中就說:“還思建鄴水,終憶武昌魚。”唐代邊塞詩人岑參在《送費子歸武昌》中說:“秋來倍憶武昌魚,夢著只在巴陵道?!彪m然當時還沒有武昌魚就是鳊魚的說法,但主流觀點仍然認為這些名人提到的武昌魚就是長在武昌的鳊魚。杜甫在《解悶十二首(其六)》中也說:“復憶襄陽孟浩然,清詩句句盡堪傳。即今耆舊無新語,漫釣槎頭縮項鳊。”杜甫這首詩以“復憶”二字起筆,可見不是第一次想起,杜甫對孟浩然佩服得五體投地,說孟浩然的詩句每句都值得流傳下來,現(xiàn)在好久沒人寫出好的詩句了,哪比得過孟浩然的“漫釣槎頭縮項鳊”?
杜甫說孟浩然寫過“漫釣槎頭縮頸鳊”,實際上杜甫是把孟浩然的兩句詩作了簡單的連綴,糅成一句,這兩句詩分別是《峴潭作》中的“試垂竹竿釣,果得槎頭鳊”與《冬至后過吳張二子檀溪別業(yè)》中的“鳥泊隨陽雁,魚藏縮項鳊”。
孟浩然的詩傳下來的不多,提到槎頭縮項鳊的卻有好幾首,比如《送王昌齡之嶺南》寫得極為真切:
洞庭去遠近,楓葉早驚秋。
峴首羊公愛,長沙賈誼愁。
土毛無縞纻,鄉(xiāng)味有槎頭。
已抱沈痼疾,更貽魑魅憂。
數(shù)年同筆硯,茲夕間衾裯。
意氣今何在,相思望斗牛。
“土毛無縞纻,鄉(xiāng)味有槎頭”,意思是我這個地方雖無白絹、細麻衣服之類名貴土產(chǎn),好在有一味槎頭縮項鳊還算拿得出手。據(jù)《新唐書》記載,開元二十八年(740),王昌齡遇赦北上,再度路過襄陽,專程赴南園拜訪孟浩然。大概是受王昌齡如釋重負的心境感染,加之自己身上的“痼疾”頗有行將痊愈之勢,孟浩然亦大感歡欣,于是用鳊魚招待王昌齡。這一年,王昌齡四十二歲,孟浩然五十一歲,但誰都沒有想到,這次相見竟是兩人的最后一面。
據(jù)唐人王士源《孟浩然集序》所記:“開元二十八年,王昌齡游襄陽,時浩然疾疹發(fā)背,且愈。相得歡飲,浩然宴謔,食鮮疾動,終于冶城南園。”原來孟浩然詩中所言之“痼疾”正是背疽,這在古代是一種棘手的毒瘡,古人醫(yī)學水平有限,醫(yī)不好這種病總得找個理由,于是魚蝦、牛肉之類的“發(fā)物”就成為背鍋俠。但孟浩然不是一個愿意受到束縛的人,更何況,與平生知己歡聚于峴山腳下、漢水之畔的南園,豈能少了那尾鮮美絕倫、名動天下的槎頭縮項鳊?大快朵頤之后,孟浩然背疽復發(fā),不久就去世了,終年五十一歲。冒死吃河豚聽說過,冒死吃鳊魚而且致死的傳說中則只有孟浩然一位了。鳊魚最大的粉絲,他當之無愧。
鳊魚第二大粉絲我推蘇軾。一○六○年正月,蘇軾與蘇轍因母親去世回家守制期滿,與父親蘇洵一起赴京,在自荊州至京師途中吃到了鳊魚,也賦詩一首,詩名就叫《鳊魚》:
曉日照江水,游魚似玉瓶。
誰言解縮項,貪餌每遭烹。
杜老當年意,臨流憶孟生。
吾今又悲子,輟筋涕縱橫。
大概意思是,早上的太陽照耀著江水,水里游蕩的魚兒張開了嘴,就像一只只玉瓶。鳊魚啊鳊魚,你就是因為貪吃,才遭遇被烹飪的下場。這話是對誰說的呢?對著鳊魚。我想起了當年杜甫憶孟浩然寫鳊魚的詩句,我今天為這條鳊魚的命運感到悲傷,不禁放下筷子,淚流滿面。
孟浩然的一生率真得很,也糾結(jié)得很。想出仕做官,又不愿迎合社會;渴望成功,但彎不下腰;別人想提攜他,他卻不能抗拒內(nèi)心的真性情。既喜歡山水,又想出仕做官,這種矛盾心境,正是蘇軾的內(nèi)心寫照。這么一個有才之人卻郁郁不得志,最后還因吃鳊魚致死,這樣的結(jié)局,蘇軾“推人及己”,不禁為之“輟筋涕縱橫”。
蘇軾喜歡吃鳊魚,這個連朋友們都知道。一○八六年下半年,歷經(jīng)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后又被重新啟用的蘇軾升為翰林學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他的老朋友揚州道士杜介,送了鳊魚給蘇東坡,蘇東坡為此寫了《杜介送魚》:
新年已賜黃封酒,舊老仍分赪尾魚。
陋巷關門負朝日,小園除雪得春蔬。
病妻起斫銀絲膾,稚子歡尋尺素書。
醉眼蒙眬覓歸路,松江煙雨晚疏疏。
赪尾魚就是尾巴紅色的鳊魚。蘇東坡說新年了,皇室賜來了酒,杜介又送來了鳊魚,我家小園里還有白雪覆蓋的蔬菜。病中的妻子起床做了鳊魚刺身,孩子們忙著看魚肚子里有沒有藏著傳說中的書信。我的歸屬在哪里呢?希望能是江南吧。
從這首詩可知,蘇軾的夫人手藝不錯,能把鳊魚做成膾,就是刺身,刀工那是相當了得,鳊魚可是布滿肌間刺的。蘇軾大口吃鳊魚刺身,雖然身在京師且位高權(quán)重,但對黨爭已經(jīng)厭倦了的他,最喜歡的仍然是能到江南終老。
人們普遍視武昌魚為武漢的地標美食,但也有人堅持說武昌魚不是鳊魚。其實,武昌魚就是鳊魚中的一種,特指團頭魴。《辭?!肪驼f:“武昌魚,即團頭魴,也就是鳊魚?!痹凇掇o?!芬诲N定音之前,因這么多名人提到武昌魚,但究竟指哪種魚有些語焉不詳。一九五五年,湖北有關方面請來中國著名的魚類學專家易伯魯進行了一次鑒定。生長在武昌縣(即今江夏區(qū))牛山湖的一種鳊魚,頭部更小,身體更長更扁,產(chǎn)區(qū)也比較集中,肉質(zhì)細嫩,易伯魯先生就將這種鳊魚確定為正宗的武昌魚,并得到了魚類專家和人們的廣泛認可。
各地對鳊魚有不同的叫法,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這種美了三千年的美食現(xiàn)在還依然出現(xiàn)在我們的餐桌上,而且價格美麗,實在令人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