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劍英 顏廷婷
(華北電力大學,北京,102206)
近年來,跨文化外語教學不僅強調了解國外文化,也更加注重培養(yǎng)學生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和闡釋能力。黨史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yǎng)學生對黨史文化的理解和闡釋能力也是跨文化外語教學的教學目標之一。本文從黨史文化的概念及特征、黨史文化與中華文化的關系出發(fā),探討黨史文化融入跨文化外語教學的必要性、現(xiàn)狀以及教學路徑。
文化是一個涵蓋性術語,也是一個見仁見智的概念。不同的語境下,其概念也大不相同。“文化”一詞,在漢語中是由“人文化成”簡化而來?!拔摹迸c“化”并用最早見于《周易》賁卦·彖辭: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天文,以化成天下。[1]在西方,文化一詞來源于拉丁文“cultus”,意思是種植、培養(yǎng)。文化可以劃分為廣義文化和狹義文化。廣義文化是指人類改造自然一切活動的總和,包括物質、制度、精神三個方面。狹義的文化主要指精神文化,包括文學藝術、思維方式、風俗習慣等。
本文所討論的黨史文化是指廣義層面上的文化。黨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社會實踐中創(chuàng)造的物質的、制度的和精神財富的總和。[2]
文化是習得的。文化是個人在社會化的過程中習得的。孩子在從出生那一刻起就開始習得相應的性別文化。文化是動態(tài)的。人們的審美、價值觀等會隨著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而變化。文化的各個要素彼此影響。社會文化的變化會帶動其他與之相關的變化。文化還具有民族中心主義的特點。人們下意識地認為自己的文化是優(yōu)越的。
黨史文化除了具有上述文化的共性之外,還具有人民性、科學性。中國共產黨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建立了人民當家做主的新中國,并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胡錦濤同志指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中國人民當家做主的重要途徑和最高實現(xiàn)形式,是中國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載體?!盵3]黨史文化不是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而是中國共產黨堅持“實事求是”,基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社會實踐的科學理論體系。
國內學者對黨史文化與中華文化的關系有較多的闡述。高旭把百年黨史文化分為“紅色文化”“政治文化”“中華文化”三重文化底蘊。[4]盧元信指出黨史文化與中華傳統(tǒng)文化存在三方面的共性:基本精神的一致性;注重堅定的信仰;注重民族精神。[5]杜家丞回顧了近40 年來中國共產黨傳統(tǒng)文化觀的變遷,從文化的受動性與能動性、傳統(tǒng)文化的分析視角、精華與糟粕的關系、內容與形式的關系、目的與手段的關系五個方面概括這一變遷歷程的主要特點。[6]以上研究分別從表現(xiàn)形式、內容、共性、歷史發(fā)展等多重視角解讀了黨史文化與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關系。
本研究擬從跨文化外語教學的視角解讀黨史文化,認為黨史文化既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又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發(fā)展。
黨史文化中蘊含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黨史文化植根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國古代就有“君子和而不同”的理念,基于此,中國共產黨團結各民主黨派,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xié)商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紅軍完成二萬五千里長征,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自強不息的文化精神。
孟子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唐太宗提出:“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敝袊伯a黨在繼承民為邦本文化的同時,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確立了黨的群眾路線。“實事求是”在中國古代指的是一種“求真”的學風。毛澤東繼承了實事求是的學風,并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對其賦予了新的科學內涵。他認為:“‘實事’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lián)系,即規(guī)律性,‘求’是我們去研究。”[7]黨史文化既傳承和吸納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又實現(xiàn)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發(fā)展。
大學生的價值觀處于形成和發(fā)展的不穩(wěn)定階段,易盲目接受一切外來思想。黨史文化融入教學可以給大學生提供強大的思想武器,自覺抵制外來錯誤思潮誘導。此外,以黨史文化中所蘊含的豐富的精神特質指引大學生養(yǎng)成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行為,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提升大學生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讀書的動力。
高校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落實中國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的重要戰(zhàn)場。林克勤指出,高校對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的促進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高校培養(yǎng)人才的天賦職能為國家軟實力建設提供豐富的人力資源。[8]二是高??茖W研究的價值核心為國家軟實力建設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三是高??梢詾閲臆泴嵙ㄔO提供規(guī)制支持和核心競爭力??缥幕庹Z教學是高校外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應承擔國家軟實力建設的 重任。
為深入研究高校外語教師黨史文化融入跨文化外語教學的狀況,研究者采取問卷形式進行調查,問卷設計包括調查對象的基本信息、黨史的認知情況、黨史文化融入教學動機、黨史文化融入教學方法共4 個模塊12 道選擇題。通過紙質問卷、微信等形式發(fā)放問卷500 份,收回有效問卷453 份。
調查表明高校外語教師對黨史文化認知自我評價不高。只有33%的教師認為自己對黨史文化非常了解,大部分教師認為自己不太了解。87%的教師認為有必要將黨史文化融入外語教學。但只有56%的教師在課堂中做到這一點。調查還發(fā)現(xiàn)部分高校外語教師對黨史文化融入外語教學的認識存在一些誤區(qū)。如認為黨史文化已過時;黨史教育是思政教師的任務,與外語教師無關等。
研究者同時發(fā)放了針對大學生黨史認知情況的調查問卷。問卷設計包括調查對象的基本信息、黨史的認知情況、動機及認知途徑共4個模塊15 道選擇題。通過紙質問卷、微信等形式發(fā)放問卷800 份,收回有效問卷768 份。
調查表明參與調查大學生黨史認知呈現(xiàn)出對中國共產黨的基本理論等內容認知水平較高,但對一些微觀具體層次的內容認知水平較低。大學生對黨史文化學習動機較高,但是行動滯后。對于問題“你會為了什么學習黨史?”,78%的學生認為學習黨史會提高思想理論素養(yǎng),86%的學生是為了通過考試。對于問題“你會主動閱讀關于黨史的文獻資料嗎?”,58%的學生回答偶爾。對于問題“你的外語教師在教學中是否包括黨史內容?”,57%的學生回答很少,只有13%的學生選擇經常。
上述調查表明,高校外語教師和當代大學生黨史學習意愿較強,但是行動滯后。高校在推動黨史文化進課堂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陳周云(2017)指出,長時間來,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象在中國的外語教學中普遍存在,高校英語教師在課堂上的實踐力度和強度遠遠不能克服學生的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象。[9]跨文化交流是雙向的交流。大學生不僅要學習英語國家的語言與文化,同時承擔著以英語為工具向外國朋友介紹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責任。加強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宣傳和闡釋,能不斷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承載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鼻捌诘膯柧碚{查表明當前高校外語教師缺乏主動挖掘黨史文化的意識和開拓創(chuàng)新的意識。黨史文化融入教學為外語課堂教學帶來了全新的挑戰(zhàn),一些教師出現(xiàn)畏難情緒,不能自覺地對原有的教學方法進行調整。
為了提高教師的黨史文化素養(yǎng),高??梢越M織教師黨支部和教師所在教研室以共建的形式開展定期的集體學習、講座等。一些高校也開始馬克思主義學院與外語學院教師“結對子”進行課程思政共建探索。高校需要加大黨史文化宣傳力度,充分發(fā)揮黨支部的戰(zhàn)斗堡壘作用,充分發(fā)揮黨員教師的帶頭作用。
教材既是教師傳道授業(yè)的重要工具,又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資料。當前的外語教材涉及黨史文化內容的很少,部分教材受到選材難易程度的制約,無法有效融入黨史文化。劉正光和岳曼曼認為,現(xiàn)有教材內容難以滿足課程思政的要求。[10]文旭指出,外語教材的編寫必須以正確的價值觀為導向,尤其是要弘揚中華文化的優(yōu)秀特質,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11]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的《理解當代中國》系列教材給外語教師課程思政提供了豐富的教材素材。與此同時,教師還應該進一步探索自編教材融入黨史文化,同時深挖現(xiàn)有教材內容,把百年黨史作為有力的思想武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調查表明,教師將黨史文化融入外語教學的手段單一。有些教師僅僅在課前討論階段生硬地植入黨史文化,或者在作業(yè)環(huán)節(jié)布置與課文關聯(lián)不大的黨史翻譯內容,導致學生對黨史文化融入課堂的評價不高。
《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20 版)》指出,大學英語教學應遵循外語學習規(guī)律,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根據(jù)教學內容的特點,運用合適、有效的教學方法。外語教學要體現(xiàn)“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采用任務式、合作式、項目式、探究式等教學方法。隨著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教師應該充分利用網絡教學平臺,以幫助學生掌握學習策略,學會自主學習和反思。
以筆者所教授的“通用英語”課為例。學生在做關于性別平等主題的演講時,引用了在中國第一個倡導同工同酬的優(yōu)秀女共產黨員申紀蘭的事跡。教師結合教材內容,制作了一系列黨史英文微課應用于教學,同時布置一定量的漢譯英翻譯,培養(yǎng)學生用英語講述中國共產黨人的故事的能力。
黨史文化還應融入大學英語第二課堂活動中。比如以“Red star over China”為賽題,鼓勵學生講述黨史故事?!皭傋x”坊定期開展讀英文黨史活動。翻譯工作坊推出“一起譯黨史”活動等。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緊密結合,使黨史學習入腦入心。各高校要結合自身特點開展黨史文化學習活動。筆者所在的華北電力大學積極開展“電力黨史百年”系列活動,將新中國電力發(fā)展史融入外語教學,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黨史這門功課不僅必修,而且必須修好。黨史文化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以及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發(fā)展。外語教師要把外語課堂作為高校思政教育的主戰(zhàn)場,積極探索黨史文化融入跨文化外語教學的路徑,發(fā)揮外語課程的育人功能,從而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