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潘氏家族墓志;江蘇宿遷;明代
【摘要】2006年4月,宿遷市博物館等單位在江蘇省宿遷市老城區(qū)發(fā)掘了明代潘氏家族墓,共出土墓志(碑)19件,分屬兩代9位家族成員。墓志記載了潘氏家族的婚姻、科舉仕宦情況及相關(guān)家族成員的埋葬地等豐富信息,為研究宿遷城市遷建史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2006年4月,為配合江蘇省宿遷市區(qū)金港花園二期工程建設(shè),宿遷市博物館等單位在工程范圍內(nèi)進行了考古發(fā)掘,共發(fā)掘東周、西漢、宋、明等不同時期墓葬68座。其中,明代墓葬有6座為同墓異穴的夫妻合葬墓,編號為M1—M6。除M1外,其他5座均發(fā)現(xiàn)墓志。墓志均出土于封墻前端的墓道內(nèi),共計17件,分屬兩代9位潘氏家族成員。墓志均為青石質(zhì)地,志蓋篆書或楷書。除M5潘淳妻徐香墓志無志蓋外,其他8位墓主墓志皆由志蓋與志底組合。志蓋與蓋底尺寸均相同,僅潘清墓志志蓋、志底飾有簡單邊飾。另外M6潘滋夫婦墓各出土方形志碑1件,均位于墓室北墻與木棺之間,分別書“明故經(jīng)歷潘四公之墓”與“經(jīng)衛(wèi)潘四公妻王氏孺人之墓”銘文。現(xiàn)將出土墓志(碑)的相關(guān)信息列為表一。
所出諸墓志行文、體例基本一致,主要敘述墓主姓名、籍貫、家世、身份、婚姻、子孫、生卒年月、葬地等情況。因夫妻二人的墓志內(nèi)容較多重復(fù),限于篇幅,在此僅將5位男性成員墓志錄文,女性配偶墓志在后文論述時略作補充說明。
(一)潘敏墓志(圖一)
長50厘米,寬46厘米。志蓋篆書“明封吏科給事中潘公之墓”。志底楷書17行,滿行17字,計276字。錄文標點如下。
明封吏科給事中潘公墓志」
潘公,諱敏,字志學,宿遷縣孝義鄉(xiāng)草堰社人。」父諱智,義官。母董氏。公為嫡子,永樂十五年」二月十九日生。任陜西涇陽縣主簿,再升四」川永寧宣撫司經(jīng)歷致仕。壽七十有五,弘治」四年辛亥七月初六日卒于正寢,十一月十」二日葬于縣北馬陵山南。娶南仁鄉(xiāng)駝腰社」王公三次女王氏。生子四:長洪,登成化乙未」科進士,任吏科給事中,升福建邵武府知府,」敕封公為吏科給事中,王氏為孺人;次清,登成」化戊子科貢士,任河南衛(wèi)輝府同知;淳、滋俱」儒學生員。女四:長鸞,配張氏子,現(xiàn)國子生;次」鳳,配姚氏子鑒;麒配紀氏子璠;麟配吳氏子」仲沂,義官。孫男十有三:長木、次棠,儒學生員;」杲、林、棨、槩、森、棐、栗、本、築、杰、末。女五:慧配沈氏,」云聘陳氏,善聘徐氏,緣聘徐氏,靖未聘。曾孫」男三:然、燾、照,女一:福生。
(二)潘洪墓志(圖二)
長82厘米,寬46厘米。志蓋楷書“明故中順大夫知府潘公墓志”。志底楷書25行,滿行16字,計374字,原石斷裂。錄文標點如下。
明故中順大夫知府潘公墓志」
潘公,諱洪,字裕夫,直隸淮安府邳州宿遷」縣孝義鄉(xiāng)草堰社人。祖諱智,義官,妣董氏?!箍贾M敏,妣王氏。由才谞任陜西涇陽縣主」簿,擢四川永寧宣撫司經(jīng)歷致仕??煎颉构剩闺贩饫艨平o事中、孺人。生男伯仲四人。公為」伯子,仲弟有三:曰清,領(lǐng)成化戊子應(yīng)天府」鄉(xiāng)試,任云南永寧府同知;曰淳、曰滋,俱充」邑庠廩膳。公生于正統(tǒng)己未十月十九日,」長游邑庠。領(lǐng)成化辛卯應(yīng)天府鄉(xiāng)試,登成」化乙未科,賜進士出身,授吏科給事中,職」?jié)M升福建邵武府知府。因考妣守制,服闋,」復(fù)除山東青州府知府。后因繼祖妣承重」守制,服闋,擇期赴部,不意于弘治十一年」戊午九月十五日卒于正寢,公時壽六十?!谷⒈敝彪`永平府遷安縣倉副唐公珪之」女,因考同宦陜西,故配也,封孺人。生男三」女一:男伯曰棠,充邑庠廩膳,娶耆民徐氏」女;慶叔曰杲,娶訓導(dǎo)羅氏女;廣季曰栗,聘」上舍吳氏女;福女曰慧,適耆民沈氏子輅,」充邑庠廩膳。孫男二:長燾,聘管氏;次烋。孫」女二:長柔,聘王氏;次順。俱棠子生也。謹涓弘治十二年正月二十四葬于縣北馬」陵山南祖塋之右。
(三)潘清墓志(圖三)
長74厘米,寬39厘米。志蓋篆書“明故奉政大夫同知潘公墓志”,四邊圍飾纏枝紋,抽象的花葉圍繞S形枝蔓上下分布,線條流暢,紋飾簡約。志底楷書29行,滿行15字,計412字。邊緣亦飾有纏枝紋,花葉婉轉(zhuǎn)卷曲似波浪,圍繞枝蔓分布,極富韻律感。原石斷裂。錄文標點如下。
明故奉政大夫同知潘公墓志」
潘公諱清,字廉夫,直隸淮安府邳州宿」遷縣孝義鄉(xiāng)草堰社人。祖諱智,義官。祖」妣董氏??贾M敏,字志學。妣王氏??加刹摹棺犎侮兾鳑荜柨h主簿,擢四川永寧宣」撫司經(jīng)歷致仕??煎铀模珵榇巫?,」生于正統(tǒng)辛酉九月二十九日。長游邑」庠,中式成化戊子科應(yīng)天府鄉(xiāng)試,屢上」春官弗偶,注選天曹,拜官河南衛(wèi)輝府」同知。因守制考妣服闋,除北直隸河間」府同知,復(fù)除云南永寧府同知致仕。長」兄曰洪,字裕夫,登成化乙未科,賜進士」出身,任吏科給事中,擢山東青州府知」府??煎蛐止佟闺贩饫艨平o事中、孺人。兄先卒。弟曰淳,字」良夫,充邑庠廩膳;曰滋,字仁夫,為國子」生。公于弘治十七年前四月初一日卒」于正寢,壽年六十有四。娶本縣順德鄉(xiāng)」直□社遞運使張公宏長女張氏,生男」四女一:男一曰木,娶按察司僉事羅氏」女慧聰;二曰林,娶耆民張氏女慧明;三」曰森,先公卒;四曰杰,充邑庠增廣,娶上」舍陳氏女慧哲;女曰慧緣,適訓導(dǎo)徐氏」子壘,充邑庠廩膳。孫男三:曰然,聘徐氏;」曰熊,聘蔡氏;曰黔,未聘。孫女三:曰貴貞,」聘龔氏;曰貴錦,聘朱氏;曰貴器,聘徐氏?!怪斾负胫问吣晡逶鲁跗呷赵嵊诳h北馬陵山南祖塋之右?!?/p>
孝子潘木等泣血謹志
(四)潘淳墓志(圖四)
長56厘米,寬49厘米。志蓋楷書“明故司訓潘三公墓志”。志底楷書16行,滿行20字,計309字。錄文標點如下。
明故河南開封府太康縣儒學訓導(dǎo)潘三公墓志」
潘公諱淳,字良夫,宿遷縣孝義鄉(xiāng)草堰社人。父諱敏,」字志學,任陜西涇陽縣主簿,升四川永寧宣撫司經(jīng)」歷,因長兄公洪官封吏科給事中,母王氏封孺人。父」生子四人,長兄即洪,次兄公清,任河南衛(wèi)輝府同知,」公為第三子,弟滋任山東靖海衛(wèi)經(jīng)歷。公景泰丙子」五月十七日生,補邑庠弟子員,屢試鄉(xiāng)闈皆北,正德」戊辰由歲貢就教,授河南開封府太康縣儒學訓導(dǎo)」致仕。壽六十有九,嘉靖甲申七月二十三日卒于正」寢,九月二十九日葬縣北馬陵山南祖塋之右。娶本」縣中隅徐公廷規(guī)長女徐氏。生子三:長棨,娶王氏、張」氏;次本,娶黃氏、吳氏;次渠,生員,未娶早卒。女三:長云,」適陳氏?。宦?,適吳氏霙,國子生;山,未適早卒。孫男一:」爕,生員,聘管氏。孫女六:花適鞏氏鏊;葉適高氏孟陽;」蕊適朱氏垌,生員;芳聘彭氏;叢聘彭氏;萼未聘?!?/p>
孤子棨、本泣血謹志,用垂不朽!
(五)潘滋墓志(圖五)
長72厘米,寬41厘米。志蓋篆書“明故從仕郎致仕七拾二翁宿遷潘四公之墓”。志底楷書26行,滿行15字,計375字。錄文標點如下。
明故經(jīng)歷潘四公墓志」
先考經(jīng)歷潘公,諱滋,字仁夫,宿遷縣孝」義鄉(xiāng)草堰社民籍。其父潘大公敕封吏」科給事中,諱敏。母王氏,孺人,諱仲。滋第」四子也。自十八歲入本縣學廩膳生,以」歲貢為國子監(jiān)生,任山東靖海衛(wèi)經(jīng)歷」致仕。娶妣王氏,孺人,諱誠,壽六十三歲,」卒于嘉靖元年秋七月二十三日辰時。」繼娶母張氏,淮安府人也。先考與先妣」王氏生男六:曰槩,早卒,娶蔡氏,孀居;曰」棐,娶羅氏;曰築、曰柴、曰采、曰禾,俱未娶」而殤。生女二:曰善,適本縣徐致仕子增,」充儒學生;次女靜,適本縣彭耆民子瑋,」醫(yī)官致仕。孫男四。槩生二:曰魚,娶王氏;」次曰燕,充儒學生,娶徐氏。棐生二:曰羆,」充儒學生,娶彭氏;曰麃,充儒學生,娶鞏」氏。孫女二,明適本縣吳耆民子霍,充儒」學生,槩生也;蘭適本縣許耆民子應(yīng),」充儒學生,棐生也。曾孫一,曰垕,未聘;女一,」未名、未聘,長孫魚生也。先考生于天順」三年己卯八月三十日子時,生壽七十」二歲,嘉靖九年十一月初三日子時卒」于正寢。卜于是年十二月十六日,開縣」治北馬陵山前大街西先祖之塋兆,葬」于四公墓壙之左。于戲,痛哉!」
男棐泣血謹志,用垂不朽!
根據(jù)墓志所載,潘氏一族可考世系共6代,從明永樂至嘉靖歷百余年,計63口。隨著明朝社會政治的穩(wěn)定及經(jīng)濟的發(fā)展,人口也呈現(xiàn)較大幅度的增長,有學者認為“到十六世紀后期,明朝的人口已突破2億大關(guān)”[1]。潘氏家族人口增長變化亦是明代社會人口數(shù)量增長的縮影。
宿遷潘氏重視科舉教育,子孫皆以讀書科舉為業(yè),取得功名的也很多。根據(jù)出土墓志及相關(guān)史籍記載,潘氏一族考取功名者12人,其中進士1人,舉人2人,貢生6人,生員3人,科舉成就不俗。第三代潘洪兄弟科舉成績最為顯著,《萬歷宿遷縣志》記載宿遷縣舊驛有為潘洪立的進士坊和為潘洪、潘清立的
雙桂坊[2]902??婆e坊乃官府為表彰慶祝科第成就而建,為一家立兩坊,可見當時潘氏家族在宿遷地方社會影響之大。
“學而優(yōu)則仕”,潘氏一族出仕者有9人,擔任官職有縣學教諭、縣主簿、經(jīng)歷、同知、知府等。明代官吏任職籍貫回避制度嚴格,“洪武年間,定南北更調(diào)之制,南人官北,北人官南”[3],除學官外,不得在本省任官。潘氏族人任職地點遍布全國,分布在陜西、四川、福建、山東、河南、云南等地(表二)。潘氏亦注重清廉家風傳承,家族正式走上仕途由潘敏始,仕宦成就最高的是潘洪,父子為官皆有政聲:潘敏為官有善政,嘉靖元年(1522)入宿遷鄉(xiāng)賢祠;潘洪正直清廉,一心為民,政績卓越,祀邵武、青州名宦祠。
潘氏墓志的相關(guān)內(nèi)容還為了解明代宿遷城市遷建史及考證相關(guān)地名提供了新的佐證。此外,墓志對家族成員婚姻的記載,對理解當時社會的婚姻門第觀念亦有一定的幫助。
1.城市遷建及相關(guān)地名問題
從潘氏諸墓志可知其家族祖塋位于“縣治北馬陵山南”。馬陵山北起山東省沂源縣,南至江蘇省宿遷市,地勢北高南低,南北約200余公里,宿遷境內(nèi)為其余脈。《萬歷宿遷縣志》載:“馬陵山去舊治北二里,高十五丈?!盵2]872秦時在今宿遷置下相縣,其后縣城城址因水患、建制、兵禍等原因多次遷移,一直未建城墻。元復(fù)置宿遷縣后,建城于今項王故里景區(qū)處,距今市區(qū)約2.5公里,明代因之?!度f歷宿遷縣志》對明代宿遷城遷建亦有詳細的記載:明正德六年(1512),為抵御流賊,知縣鄧時中在原縣城基礎(chǔ)上筑土城,范圍南自新溝,北至馬陵山東南麓,西阻運河今廢黃河之險。城高一丈七尺,建四城樓,南曰臨淮,北曰通泰,東曰鎮(zhèn)海,西曰會洛,至此宿遷城始有城墻。明萬歷四年(1576),因舊治地勢低洼,屢受洪水侵襲,知縣喻文偉將縣治北遷,新建土城于馬陵山南麓,城高一丈五尺,址闊三丈,置城門三,東曰迎熙,西曰拱秀,南曰望淮,于北城墻上筑覽秀亭[2]880。新城距舊治北1公里,在今宿遷老城區(qū)一帶。此后直至清末,宿遷城又歷經(jīng)多次修繕、加固和改建。2006年考古工作者在宿遷城區(qū)金柏年財富廣場(潘氏祖塋之東南)發(fā)掘清理出一段城墻遺址,根據(jù)出土遺物及城墻結(jié)構(gòu)推斷其為明萬歷四年所建城墻之東南角[4]。潘氏諸墓志載潘氏祖塋在舊城北,屬城外。萬歷四年宿遷城北遷,原本位于舊城外的潘氏祖塋又被囊括在新城內(nèi)。潘氏墓志的相關(guān)記載為宿遷城市的發(fā)展變遷史提供了新的佐證。
墓志記載潘氏之籍貫為直隸淮安府邳州宿遷縣孝義鄉(xiāng)草堰社。明代宿遷縣轄城中五隅(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及中隅)和孝義、安仁、南人、北人、順德五鄉(xiāng)。孝義鄉(xiāng)位于宿遷西南,領(lǐng)四社,草堰社為其一。縣志記載草堰社位于宿遷城南五十里,宿遷縣與鳳陽府泗州交界處[2]868。據(jù)調(diào)查,今宿遷泗洪歸仁鎮(zhèn)有潘山村,位于兩?。ńK、安徽)四縣(泗洪、泗縣、睢寧、宿遷)交界處,原名潘家山,相傳為宋人潘仁美故里,以前居民亦以潘姓為主,現(xiàn)在已無一戶潘姓人家。潘山村東瀕龍河故道,西畔有復(fù)龍庵舊廟,至今仍保存古村落風貌,古井、圩溝尚存,潘山廟會亦流傳至今,每年吸引眾多周邊民眾參與。今歸仁鎮(zhèn)明清時屬宿遷縣孝義鄉(xiāng),《萬歷宿遷縣治》載:“歸仁集在孝義鄉(xiāng)劉武溝?!盵2]9101949年泗洪建縣后,歸仁鎮(zhèn)屬之。1996年地級宿遷市成立,泗洪劃歸宿遷市。潘山村南距歸仁鎮(zhèn)10公里,北至宿遷老城區(qū)(明宿遷新城位置)25公里,與縣志記載草堰社至宿遷城距離基本一致。綜上可推斷,潘氏家族籍貫應(yīng)在今天泗洪縣歸仁鎮(zhèn)潘山村一帶。
2.潘氏家族姻親問題
據(jù)墓志可知,潘氏家族成員的配偶,除潘洪妻為北直隸永平府遷安縣人外,其余皆為本縣人,表明潘氏主要姻親關(guān)系是在宿遷當?shù)亍9糯橐鲎⒅亻T第,講究門當戶對,特別是世家大族,其聯(lián)姻對象往往是身份地位相當?shù)募易澹斯獾┰凇督K州的人才》一文中指出:“同一地方的世家大族,因智能程度的相近,社會身份、經(jīng)濟地位、文化旨趣等的相同,總會彼此通婚,成為一種門第主義的婚姻?!盵5]潘氏家族從第三代開始,聯(lián)姻對象多為有一定身份地位的家族。家族男性的配偶多出自官宦之家或書香門第,如潘洪妻為倉副之女,潘清妻為遞運史之女,潘木娶按察司僉事之女,潘栗娶上舍吳氏女等。家族女性擇偶的門第傾向則更加明顯,如:第三代鸞配國子生,麒適致仕縣丞子,麟配義官;第四代慧、慧緣皆適廩膳生,隆適國子生;第五代善、柔、蕊、芳、明、蘭皆適儒學生,靜適醫(yī)官,花、葉適吏員。有婚配記載的22名女性中,配偶為國子生或儒學生的有10人,為官吏的有3人,另有義官、縣丞子等身份。家族成員擇偶的門第傾向,亦是潘氏顯赫社會地位與政治影響的體現(xiàn)。
潘氏家族墓出土墓志數(shù)量眾多且保存較為完整,實為難得。潘氏墓志皆由子女撰寫,刻石簡約,內(nèi)容樸實,記載了潘氏家族及其子孫后代的諸多信息,豐富了地方志中關(guān)于潘氏家族的記載。同時,這些墓志也為研究明代家族墓喪葬制度、宿遷城市遷建史提供了新的證據(jù)。
附記:本文的寫作得到了尹增淮老師悉心的幫助和指導(dǎo),在此深表謝意!
————————
[1]葛劍雄,曹樹基.對明代人口總數(shù)的新估計[J].中國史研究,1995(1).
[2]喻文偉.萬歷宿遷縣志:卷二:建置志[M]//劉籌,何儀.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xù)編:八.上海:上海書店,1987.
[3]張廷玉,等.明史:卷七十一:選舉志三[M].北京:中華書局,1974:1716.
[4]李庚善.江蘇宿遷明城墻考古發(fā)掘取得重要收獲[N].中國文物報,2007-08-29(2).
[5]潘光旦.近代蘇州的人才[M]//潘光旦.潘光旦文集:第9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163.
〔責任編輯:陳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