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重構現(xiàn)代中國書籍的文化生產(chǎn)模式

        2024-05-29 14:36:16羅智國
        中國出版史研究 2024年2期
        關鍵詞:書評

        【摘要】高哲一著《現(xiàn)代中國的印刷之力》(The Power of Print in Modern China)以20世紀三分之二時間里的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世界書局為研究對象,幾代知識分子通過編印教科書、辭典、古籍叢刊、大型叢書等出版物,用工業(yè)化的生產(chǎn)方式塑造了現(xiàn)代中國人的思想與文化。晚清民初書局采用合作式文化生產(chǎn)模式,20世紀30年代則演變?yōu)橘Y本主義商業(yè)競爭性的生產(chǎn)模式,新中國成立后轉變?yōu)閰f(xié)商式文化生產(chǎn)模式。作者擅長使用現(xiàn)代社會科學理論,建構起完整的現(xiàn)代中國出版編輯史的框架結構。然而,該書占有材料略顯不足,選取史料稍欠嚴謹,使得某些論述沒有得到充分的展示和發(fā)揮。作者的類型學劃分難以貫通全書,為了重構理論甚至不避曲解史料之嫌。盡管如此,該書對中國現(xiàn)代出版史依然做出了獨具特色的結構性闡釋。

        【關鍵詞】《現(xiàn)代中國的印刷之力》? 書評? 文化生產(chǎn)模式? 書籍史

        美國巴德學院高哲一教授在2019年出版《現(xiàn)代中國的印刷之力:晚清至新中國初期的知識分子與工業(yè)化印刷》Robert J. Culp, The Power of Print in Modern China: Intellectuals and Industrial Publishing from the End of Empire to Maoist State Socialism,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9.,他以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世界書局等為研究對象,指出大型書局吸引精英知識分子參與其中,以工業(yè)化印刷的生產(chǎn)方式,重塑了20世紀中國人的思想和文化。此書從20世紀初一直寫到1966年,是英文世界首次詳盡討論到新中國十七年出版史的著作,是極有創(chuàng)意的海外中國書籍史研究的新作。在該書出版之前,他已先行發(fā)表過六篇相關論文,其中三篇以中文的形式在大陸發(fā)表高哲一:《創(chuàng)制〈辭?!担褐腥A書局與中國現(xiàn)代語言與思潮的產(chǎn)生》,復旦大學歷史系等編:《中華書局與中國近現(xiàn)代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382—403頁;高哲一:《為普通讀者群體創(chuàng)造“知識世界”:商務印書館與中國學術精英的合作》,《史林》2014年第3期;高哲一:《定義現(xiàn)代性:〈辭源〉與現(xiàn)代中國語匯的創(chuàng)制》,周武主編:《上海學》第三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39—59頁。。所以關心書籍史、出版史研究的讀者對他的研究可能會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該書出版后,大陸已有幾篇書評問世張學科:《變革近代中國的印刷力量》,《出版科學》2020年第1期;楊玉宇:《日常實踐塑造知識體系》,《清華社會學評論》2020年第2期;王巍子:《以編輯為核心的近代中國出版史——讀〈近代中國的印刷力量:晚清民國至共和國初期的知識分子與工業(yè)化出版〉》,《中國出版史研究》2023年第1期。,筆者覺得題有剩義,值得再做進一步的評述。

        全書分為三部分,每部分兩至三章。第一部分“招募人才,動員勞工”用編年史方式論述大型書局編譯部門的形成與發(fā)展。

        作者用社會學里的年齡分層方法,將商務印書館和中華書局的編輯群體分為三代人:晚清文人、留學生、普通大學中學畢業(yè)生。他們在招聘過程、內(nèi)部組織架構和編寫方式諸方面都有區(qū)別。晚清士人大都在清季科舉考試中獲得過功名,靠引薦進入書局,其工資等級根據(jù)學歷、經(jīng)驗、人脈、能力等方面來確定。他們都是儒學通才,而非現(xiàn)代學科規(guī)范下的專家。他們的編輯方式是在圓桌會議上平等地交流觀念,不時進行激烈的辯論,通過集體討論來解決爭議。文人間的交流成為文化生產(chǎn)的驅動力。晚清文人編輯群體采取合作式(collaborative)文化生產(chǎn)模式(頁47),屬于一種橫向的、自主的文化生產(chǎn)模式。

        留學生是引領新文化運動潮流的群體,他們依據(jù)現(xiàn)代學科對編譯所進行規(guī)劃,采用專題著作的文化生產(chǎn)模式。1921年王云五擔任商務印書館編譯所長之后,引進朱經(jīng)農(nóng)、唐鉞、竺可楨、任鴻雋、周鯁生、陶孟和等留學生執(zhí)掌編譯所各個部門。這批海歸順應了學術分科的潮流,撰寫特定學術領域里有精深研究的專著,開辟新的領域,引入新的方法論,引進歐美的學術寫作規(guī)范,為大型書局的文化生產(chǎn)提供新動力。

        中國普通大學中學畢業(yè)生構成小資產(chǎn)階級的編輯群體,由于留學生的高薪資和高流動性,使得書局退而求其次,大量聘用大學中學畢業(yè)生,或者招聘練習生自己培養(yǎng),他們通過公開招考而非引薦進入書局工作。王云五利用“一·二八事變”的契機,大量裁減編譯所職員,將編譯所改組為生產(chǎn)部,只設十七位編審委員,審讀從各個渠道征求的外稿。王云五用編輯負責制把編輯人員變成生產(chǎn)流水線上的腦力工人,其薪資標準按字計酬。中學生或者大學生經(jīng)手的稿件需要經(jīng)總編輯或者資深編輯審核把關??偩庉嬝撠熼L遠規(guī)劃、選擇稿件、掌控進度、調(diào)整文本內(nèi)容。普通編輯與書局形成雇傭勞動關系。20世紀二三十年代書局的權力關系和工作動力與二十年前大相徑庭。經(jīng)濟利益成為知識分子寫作和研究的首要動力。這種動力模式是市場導向的、非人性化的、工具性的、批量化的生產(chǎn)模式,是一種縱向的、科層制的文化生產(chǎn)模式,是一種資本主義商業(yè)競爭性的生產(chǎn)模式。

        大型書局編譯所職員形成一種知識共同體。書局成為大學之外知識分子安身立命的現(xiàn)代場域。書局對編輯人員進行理性管理,限定工作時間,又有彈性的替換措施,使他們有機會發(fā)展個人的學術興趣,在當班時間內(nèi)依然能夠干點私活。他們在熟悉的書齋中工作,編譯所同人樂在其中。書局為了工業(yè)化生產(chǎn)而對他們有所限制,但幫助他們出書,爭取更多的讀者,為他們提供自我表達和自我實現(xiàn)的機會,從而幫他們贏得學術聲譽和文化資本。

        在這個共同體里,書局內(nèi)部建立大型圖書館,成為編輯們學習自修的好去處。書局輸送職員到外國留學(如左舜生、馬潤卿、張聞天以及錢歌川等),為文化生產(chǎn)培育后備人才。知識分子通過公司里的協(xié)會(如中華書局黎錦暉創(chuàng)設的工余編譯社)營造出濃厚的學術氛圍。大型書局的作家和編輯創(chuàng)造出讀者社群(頁255,夏蒂埃語)。與此同時,編譯所同人營造出一種學者社群(a community of scholars,頁85),他們在書局內(nèi)部共享圖書資料,參加文化補習班,接受公司職業(yè)培訓,共享相同的娛樂休閑生活方式。

        通過知識分子關系網(wǎng)中的休閑文化,能夠構建知識分子的日常生活史,他們以宴席、飯局、酒局、詩會、買書、看戲、看電影等形式,營造了共同的休閑氛圍。他們在飯桌上討論非常重大的公私問題,激烈的商業(yè)競爭被熟悉的士紳文化所軟化。他們通過宴席來招募人才,開辟稿源,獲取借來重印的珍稀版本。盡管服務于中國最現(xiàn)代化的工業(yè)機構,編譯所同人延續(xù)了晚清文人的雅聚。這種非正式的社交活動鞏固了同人關系,成為晚清民國時期文化生產(chǎn)延伸出來的重要組織形式。

        第二部分“文化創(chuàng)造”用專題史的方式,闡述大型書局批量生產(chǎn)各類文本(教科書、辭典、古籍、叢書)的過程與意義,它們?nèi)绾未龠M現(xiàn)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文化生產(chǎn),如何影響了20世紀的中國文化發(fā)展。

        20世紀中國文化變遷中最基本、最持久的特征是:一幫大型書局里的小資產(chǎn)階級,在缺乏政府監(jiān)管的情況下,編寫出影響甚巨的教科書和百科辭典(頁97)。把教科書和百科辭典兩類文體放在一起,是因為兩者共同改變了中國人的“思想資源”和“概念工具”。

        1915年商務印書館初版的《辭源》反映出編纂者的政治傾向,他們自身曾積極參與清末民初的社會和政治改良運動。《辭源》為西方傳入的“主權”“公民”“公權”“人權”等做出清晰的現(xiàn)代定義,強調(diào)其中蘊含的公民參政權和個人自由權利。有些詞條如自我、主觀、人格等,為不久后的五四運動提供了反對儒家倫理的新概念,獨立、自主、平等等新詞匯到新文化運動時成為主流話語。1936年中華書局初版的《辭海》收錄了20世紀二三十年代新出現(xiàn)的學術名詞以及專業(yè)術語,收錄《辭源》出版之后新出現(xiàn)的社會和政治運動類的詞匯,如武昌起義,介紹馬克思的階級斗爭學說、列寧的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學說。辭典賦予五四新文化運動后出現(xiàn)的社會動員、文化革新以及大眾激進主義以合法地位。

        小學國文教科書是傳播民族語言的大本營。新文化運動發(fā)軔之時,就把教科書作為戰(zhàn)略中心點,新作家通過學校來傳播現(xiàn)代口語。教科書能夠確立白話文寫作規(guī)范,教授各種白話文體——書信、日記、筆記、報道、演講、新聞評論等,學生通過模仿范文寫作白話文。教育部通令小學教科書使用白話文,新學制不斷增加白話文的分量,新文化運動依靠政權力量奪取了新文化運動的勝利。這是布爾迪厄“語言與符號權力”理論在教科書領域的成功運用(頁106)。

        古籍叢刊重印目的是流傳、流通和普及傳統(tǒng)典籍,與古人雕版印刷不同的是,書局利用現(xiàn)代工業(yè)設備進行大批量印刷。這類大套古籍的價格絕非個體讀者所能承受,圖書館、學校、研究所、政府部門才是他們的目標客戶。書局與政府聯(lián)手,通過政治助力來推銷古籍叢刊。以前古籍善本珍本都秘藏于私人密室或者皇家藏書樓,商務印書館和中華書局大規(guī)模的古籍重印活動,打破了古籍的隔絕壟斷狀態(tài),促進了國學的民主化進程。

        第二部分第五章每節(jié)討論一種叢書,依次為中華書局出版的“少年中國學會叢書”、商務印書館“萬有文庫”、世界書局“ABC叢書”、商務印書館“大學叢書”等。在討論每套叢書時,一般先寫叢書緣起,再寫叢書作家群,接著寫叢書的分類、叢書的篇幅和鮮明特征、作家和編輯的社會網(wǎng)絡在其中發(fā)揮的作用、適合的讀者群、銷售情況、對這套叢書的評價、與其他叢書的區(qū)別等。第七章寫法與第五章相同。

        那些精彩的篇章為讀者留下深刻印象。第五章對“副文本”(paratext,熱奈特語)的“序言”有著精彩的分析(頁156)。序言作為一種副文本,受到西方學術規(guī)范的影響,其內(nèi)容包括寫作緣起、學術定位、材料來源、研究策略,以及向導師或同事致謝等。帝國晚期的序言內(nèi)容則是行家對著作人和作品的贊揚,此書與已有文獻的聯(lián)系及其知識譜系等。民國學者延請名人作序,延續(xù)了晚清文人傳統(tǒng)的做法。此時學術權威已經(jīng)不再是傳統(tǒng)的儒家學者,而是在列強環(huán)伺下的西方學者。民國書局利用大眾傳媒讓學者向公眾展示學問,避開了那個年代美國學者面臨的專業(yè)研究與大眾普及之間的緊張關系?!按髮W叢書”的著作人需要同事對其著作進行審閱和評議,故致謝詞隨處可見,這種模式借鑒了美國學術著作的通行做法。“大學叢書”的學者通過相互審閱彼此著作,重建晚期帝國時代的文人網(wǎng)絡。精深的學術專著同樣需要集體性的合作式文化生產(chǎn)。我們可做進一步的延伸,當下中國學術著作致謝詞一般放在“后記”中,西方學術著作開篇即有致謝詞,“副文本”出現(xiàn)的位置不同,恰能反映中西方學術著作模式之微小差異。

        大型書局通過出版規(guī)模龐大的系列叢書,把作家創(chuàng)造出來的文化知識變成文化商品。書局為了擴大市場而限制文體和字數(shù),專業(yè)讀物盡量深入淺出。學者面向大眾寫作,他們深信學術研究能夠促進中國的現(xiàn)代化。不只在人文和社會科學領域,而且在自然科學領域一體適用。讀者作為現(xiàn)代公民,接受現(xiàn)代知識旨在促進民族國家的建設,而非僅僅為了提高個人修養(yǎng)。大規(guī)模出版學術叢書催生了20世紀中國市民的共和的現(xiàn)代文化。

        第三部分“工業(yè)化文化生產(chǎn)的遺產(chǎn)”用編年加專題的方式論述新中國十七年(1949—1966)的出版史。新中國出版業(yè)與民國的最大差別在于所有制不同,其次是出版中心從上海轉移到北京。內(nèi)部變化有二:編輯、印刷、發(fā)行從一體化到三家分立,出版社有明確的專業(yè)分工。新華書店和中國圖書發(fā)行公司掌管全國的圖書發(fā)行業(yè)務。商務印書館被合并到高等教育出版社,中華書局則被合并到財政經(jīng)濟出版社。世界書局屬于官僚資本企業(yè),所以直接被關閉。

        國家社會主義逐步消滅了民國時期的私有商業(yè)企業(yè)。國家維持穩(wěn)定的經(jīng)濟環(huán)境,是舊中國的資本主義競爭世界里所缺乏的有利條件。私營出版機構失去了經(jīng)濟資本,但獲得了政治和社會資本。這是布爾迪厄的“資本的形式”(the forms of capital)理論的變通與融合。

        1958年,齊燕銘組建古籍整理出版規(guī)劃小組,召集黨政干部、著名學者以及資深出版家,支持中華書局重建為專營古籍的專業(yè)出版社。金燦然任中華書局總經(jīng)理。同樣在1958年,中宣部決定把商務印書館改組成專營西方學術譯著的專業(yè)出版社。陳翰伯出任商務印書館總編輯。在古籍、工具書以及外國學術名著翻譯過程中,新中國的出版機構嚴重依賴舊時代私營出版業(yè)遺留下來的文化資源。兩家書局的編輯部和董事會為舊人保留職位,這種人員上的連續(xù)性確保了綿延不絕的制度記憶、生產(chǎn)模式以及合作認同。國家依據(jù)出版規(guī)劃對出版社進行監(jiān)管和整合,同時默認了晚清民國時期工業(yè)化出版模式的有效性。

        新中國成立后,馬列主義的書籍成為熱門選題。雖然出版業(yè)所有制發(fā)生改變,但工業(yè)化印刷的核心模式——把異彩紛呈的現(xiàn)代知識變成群眾喜聞樂見的出版物——依舊保持不變(頁219)。毛澤東親自指示點?!岸氖贰保谑侵腥A書局形成了集體主義或社會主義的文化生產(chǎn)模式(頁230),該模式召集全國專家學者,集中到中華書局,體現(xiàn)出國家社會主義的組織能力,不再像民國時期那樣通過競爭性勞動力市場來招募人才。出版總署署長胡愈之以聚餐形式召集各部門領導、專家,發(fā)起“知識叢書”的出版活動。出版界相互協(xié)作代替了民國時期的激烈競爭,目的是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傳播文化知識。由此形成了“協(xié)商式(negotiated)文化生產(chǎn)模式”。

        所謂“協(xié)商式文化生產(chǎn)模式”(頁238),是指出版機構與中宣部、文化部,以及其他出版社開會討論具體出版議程,最后達成一致,全體遵守執(zhí)行。作為國家文化管理部門,中宣部和文化部統(tǒng)攬全局,制定規(guī)章制度,擬定出版計劃,對出版內(nèi)容進行審查,出版社通過專業(yè)技術知識來影響出版計劃和出版議程的設立與實施。兩者形成一種協(xié)商式關系而非對抗性關系。

        《辭?!沸抻嗊^程能夠體現(xiàn)這種嶄新的文化生產(chǎn)模式。修訂小組名義上隸屬中華書局,歸上海市委直接領導。上海市委估計花費150萬元,耗時5年時間(1959—1964),從各個部門抽調(diào)干部,組成20人編委會。編纂過程異常復雜與曲折,涉及大量的政府部門和學術機構。起初采用了大躍進時期的民眾動員模式,發(fā)動174個單位1299人參加。很多部門不愿配合,認為增加了額外勞動。編輯部于是放棄大躍進式的群眾路線模式,重新采用民國時期圓桌會議的舊模式。上海出版局的領導作為項目指導,有點像民國時期兩大書局里全面負責的總經(jīng)理?!掇o?!穼ν鈦硇g語和學術專用詞匯進行規(guī)范化界定,這原本就是晚清時期知識分子的工作。新中國和民國時期辭典編纂模式的區(qū)別在于,民國時期是商業(yè)行為與學術活動的結合,新中國時期則在兩者之外,加上一個威權性的政府部門。

        第三部分回應了西方學界認為社會主義蘇聯(lián)是“宣傳國”之說(頁244),認為中國與蘇聯(lián)不同,是“教育國”(a pedagogical state),即出版機構致力于知識生產(chǎn)和文化傳播,促進經(jīng)濟發(fā)展,保護民族遺產(chǎn),培養(yǎng)公民文化。在計劃經(jīng)濟時代,出版的基本動力來自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側重于對文化政治的考量。知識分子在叢書、古籍和工具書的出版過程中,充分發(fā)揮專業(yè)技術能力,在新中國成立初期起到傳播知識、保護民族遺產(chǎn)的作用,到1966年他們一直在出版業(yè)中扮演核心角色。出版社為廣大民眾生產(chǎn)精神食糧,延續(xù)了民國時期的文化生產(chǎn)模式,這表明所有制形式的改變并非國家文化生產(chǎn)的決定性因素。民國時期商業(yè)競爭下的合作模式、新中國十七年的協(xié)商模式,對當下中國出版業(yè)的發(fā)展依然具有借鑒意義。

        該書以流暢的筆調(diào),構建起20世紀三分之二時間內(nèi)的中國出版業(yè)的不同生產(chǎn)模式。每章都以引人入勝的故事開篇,顯示出敘述史學的魅力。整體結構勻稱均衡,全書三部分大體可理解為:第一部分研究對象是編輯群體,非常詳盡地描述蔣維喬、王云五、茅盾、舒新城、王伯祥等人的編譯生涯;第二部分研究出版物,涉及教科書、辭典、古籍叢刊、大型叢書四大種類,未涉及報紙雜志;辭典只論述《辭源》和《辭海》,未詳論其他辭典;第三部分研究書局,著重研究商務、中華和世界書局三家大型書局。世界書局所占篇幅較少,只有第五章講“ABC叢書”、第六章第一節(jié)講世界書局被關停。每章結尾兩頁無小結之名,有小結之實,對該章內(nèi)容作出言簡意賅的提煉。

        海外漢學家對中國學者的啟發(fā)在于社會科學理論的運用,這部著作比作者在書中引用過的歐美同行——芮哲非、蓋博堅、包筠雅、周啟榮、季家珍、周紹明、梅嘉樂等——更多更嫻熟地使用社會科學理論。通過前面的概述亦能大致看出,社會科學理論運用非常頻繁。比如作者借鑒了法國學者羅杰·夏蒂?!稌闹刃颉分械摹白x者社群”論,在此基礎上,他進一步提出了“學者社群”。作者好像偏愛法國理論家,如費夫賀、???、布爾迪厄、夏蒂埃、德·塞托等,可貴之處在于他對各種社會科學理論的融會貫通,夏蒂埃論述“讀者社群”時首先引用了德·塞托一段話:

        作者們是專屬領地的奠基人,昔日耕者在語言沃土上的繼承者,他是掘井人,建房人。而讀者絕非寫者,他們只是一群游客,往來于他人的專屬領地,游獵于他人的字里行間,劫得埃及古寶便偷樂之……羅杰·夏蒂埃著,吳泓渺等譯:《書籍的秩序》,商務印書館2013年版,第87頁。

        夏蒂?!白x者社群”的理論基礎,正是建立在德·塞托的基礎之上。高哲一不僅對夏蒂埃的理論做進一步的延伸,而且對德·塞托的理論做進一步的延伸,那就是用后者“日常生活實踐”理論來構建20世紀中國編輯群體的日常生活史,分布在該書第一章第三節(jié)和第七章第四節(jié)。

        說到書籍史理論,便不可忽略美國書籍史大家羅伯特·達恩頓。他通過研究法國大革命時期的圖書出版史,構建出一個“循環(huán)交流模型”,把書籍的傳播流通按階段分為著作人、出版商、印刷商、運輸商、書商、讀者六個構成部分Robert Darnton, “What is the History of Books”, Daedalus, Vol.111, No.3, Summer, 1982, p.68;達恩頓著,蕭知緯譯:《拉莫萊特之吻:有關文化史的思考》,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90頁;達恩頓著,鄭國強譯:《法國大革命前的暢銷禁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184頁。,在書籍史研究中構建出一個堅固的理論模型。奇怪的是,高哲一根本沒有提到是人氏著。仔細想來,高哲一理論上師從夏蒂埃,夏氏主張書籍史研究應把文本、印刷和閱讀三個方面的歷史研究有機結合起來夏蒂埃:《文本、印刷、閱讀》,林·亨特編,姜進譯:《新文化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152頁。,而本書側重書籍的著作人和編輯王巍子:《以編輯為核心的近代中國出版史——讀〈近代中國的印刷力量:晚清民國至共和國初期的知識分子與工業(yè)化出版〉》,《中國出版史研究》2023年第1期。,由此提出貫通全書的核心概念“文化生產(chǎn)模式”,這難免就對閱讀史研究重視不夠。如果把書籍史理解為閱讀史,同樣會有所偏頗。閱讀史是書籍史研究中最值得深挖的寶藏,往往限于史料等現(xiàn)實困難而難以推進下去。高哲一這部著作牢牢抓住書籍史的基礎部分,即在編輯史、出版史部分進行系統(tǒng)闡釋,構建起圓融通透的框架體系。

        從材料來源及其使用上說,作者拿到商務印書館等書局內(nèi)部資料,如《商務印書館通信錄》《商務印書館董事會議錄》《中華書局董事會會議記錄》《商務印書館館史資料》等,不少資料都是珍貴的一手檔案?;蛟S我們不該對海外漢學家過于苛求,他們不能“上窮碧落下黃泉”地窮盡史料,本書使用過《商務印書館九十年》《商務印書館九十五年》,但未使用《商務印書館一百年》《商務印書館一百一十年》《商務印書館一百年》,商務印書館1998年版;王濤等編:《商務印書館一百一十年》,商務印書館2009年版。這些比較常見的史料。高哲一充分吸收大陸學者——如王建輝、王建軍、汪家熔、周武、林盼等——的研究成果,可能比其他歐美同行更重視中國學者的成果,可惜不免掛一漏萬,如關于商務印書館之研究已經(jīng)有五部論著:Florence Chien的The Commercial Press and Modern Chinese Publishing 1897-1949、戴仁《上海商務印書館(1897—1949)》、楊揚《商務印書館:民間出版業(yè)的興衰》、李家駒《商務印書館與近代知識文化的傳播》、史春風《商務印書館與中國近代文化》Florence Chien, The Commercial Press and Modern Chinese Publishing 1897-1949, M.A. thesis,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70;戴仁著,李桐實譯:《上海商務印書館(1897—1949)》,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原作出版于1978年);楊揚:《商務印書館:民間出版業(yè)的興衰》,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李家駒:《商務印書館與近代知識文化的傳播》,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史春風:《商務印書館與中國近代文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但只引用過李家駒的著述,忽略了其他四家。

        占有材料的不足使得某些論述沒有得到充分的展示和發(fā)揮。書籍史研究已經(jīng)形成比較穩(wěn)固的學術領域,明顯的標志是已經(jīng)有達恩頓、夏蒂埃等人建立起來的理論框架,以及以張靜廬《中國近現(xiàn)代出版史料》等豐厚資料庫。在高哲一論述到某個問題時,筆者腦海中會浮現(xiàn)出相關的出版史實,恰恰是本書應該提及而沒有提及的典型出版史跡。

        這里舉幾個本該使用但并未使用的例子加以說明(似乎有代替原作者進行再創(chuàng)造之嫌)。第一,本書第一部分講到三代編輯群體,他們能夠區(qū)別于傳統(tǒng)士大夫之處,在于能夠靠書業(yè)安身立命甚至揚名立萬。經(jīng)濟上的獨立是他們成功的前提基礎,薪資待遇是他們非常關注的問題。于是陶希圣《桌子的故事》便形象說明了商務印書館編譯所里的歐美留學生、日本留學生、國內(nèi)大學畢業(yè)生的差別待遇陶希圣:《潮流與點滴》,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年版,第83頁。。第二,王云五在商務任職25年,1922年1月至1929年7月、1932年8月至1946年4月任編譯所所長,1930年2月到1946年5月?lián)慰偨?jīng)理。他在主持編譯工作上的貢獻體現(xiàn)在《四角號碼檢字法》《百科小叢書》《萬有文庫》上,這三種書分別出現(xiàn)在214頁、163頁和160頁,卻未能點出王云五的貢獻即在于這三套書上(首字合稱“四百萬”)。第三,作者極為強調(diào)書局編輯構建起來的“學者社群”,他們通過合作或協(xié)商推出的出版物是他們集體智慧的結晶。這在第二部分民國時期的出版物上有比較充分的體現(xiàn),到了新中國成立之后似乎就被作者有意無意地丟在一邊。如果我們按照作者的思路進行推演,新中國前十七年里依然能夠搜尋到這種“學者社群”的蹤影。出版總署首任署長胡愈之,曾被稱作“開明書店的參謀長”,副署長葉圣陶和周建人是開明書店的靈魂人物。故開明董事會1950年2月向出版總署申請公私合營,4月就接到批復,6月開明書店總管理處由上海遷入北京。相比之下,1951年春,商務印書館編審部遷京;1952年1月,中華書局編輯所遷京。開明書店先知先覺地實行公私合營與北遷,其實就是胡愈之這位高參出的主意王久安:《我與開明? 我與中青》,中國青年出版社2012年版,第110頁。。非常明顯,開明書店先行一步說明“學者社群”到了新中國依然在發(fā)揮它的作用,而且這個社群的核心人物是胡愈之,而民國時期開明書店“學者社群”的核心人物是夏丏尊、豐子愷、葉圣陶等白馬湖作家群,核心人物的改變顯示出“學者社群”經(jīng)歷過“權勢轉移”。抑有進者,1958年商務印書館和中華書局在專業(yè)出版方面基本定型,中華書局專營古籍出版,是由于文化部副部長齊燕銘和總經(jīng)理金燦然的關系;商務印書館改組成西方學術譯著的專業(yè)出版社,是由于總編輯陳翰伯的關系。出版社領導人是“學者社群”的發(fā)起者和召集人,他們把握著出版社的大方向,該社出版物體現(xiàn)著領導人的學術興趣和研究方向。

        作者用社會學的方法對商務印書館和中華書局的書籍生產(chǎn)進行建構,非常頻繁地使用類型學里的兩分法:晚清文人和留學生,編譯所里的編輯人員和管理人員,通才和專才,書局和大學,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普通白話文和專業(yè)白話文,普通古籍和專業(yè)古籍,通俗讀物和專業(yè)讀物,宣傳國和教育國,讀者社群和學者社群,合作式文化生產(chǎn)與協(xié)商式文化生產(chǎn)等。這種劃分有的頗具啟發(fā)性(如讀者社群和學者社群),有的劃分因為過于強調(diào)其相似性導致功能區(qū)別不明顯(如書局和大學),有的劃分則可能產(chǎn)生混淆。

        我們就本書第75頁商務印書館1925年8月22日發(fā)生的大罷工事件來進行分析,來驗證作者的“概念工具”是否有效。作者用這個事件本身來說明書局內(nèi)部管理層和普通員工之間的分野,現(xiàn)在已有很多史料記錄這次罷工的情況商務印書館上海印刷所工運史料組編:《商務印書館職工運動史料輯要》,商務印書館上海印刷廠1988年版,第7—11頁;茅盾:《我走過的道路》上冊,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313—317頁;鄭爾康:《鄭振鐸在商務的二十五年》,《商務印書館九十年——我和商務印書館》,商務印書館1987年版,第269—270頁。。資方代表六人:張元濟、鮑咸昌、高鳳池、高夢旦、王顯華、王云五,勞方代表十三人,其中編譯所三人:鄭振鐸、丁曉先、茅盾。高夢旦和鄭振鐸是翁婿關系,同桌談判各為其主曾傳為美談。到8月27日晚九時達成協(xié)議并簽字,次日復工。按照作者分類法,鄭振鐸、茅盾畢業(yè)于國內(nèi)大學,屬于編譯所第三代人,實際上兩人都在王云五1921年進入編譯所之前就已經(jīng)入館,而王云五任所長后才大量引進留學生;留學生中的任鴻雋、蔣夢麟、鄭貞文等在清末中過秀才,所以身兼清末文人和留學生的雙重身份。這樣一來,作者對編譯所清末文人、留學生、國內(nèi)大學畢業(yè)生的三代群體劃分,只具有社會學上的意義,而不具有歷史的對應性。按照作者分類法,張元濟、高夢旦、王云五屬于管理人員,與鄭振鐸、茅盾等編輯人員相對立,但張元濟、高夢旦、王云五的編輯工作與貢獻何曾比鄭振鐸、茅盾少呢?作者把大學畢業(yè)生、普通編輯人員作為同一種類型,為了說明他們在現(xiàn)代上海構成一個小資產(chǎn)階級群體,但大部分留學生如任鴻雋、蔣夢麟、鄭貞文何嘗不是小資產(chǎn)階級呢?作者已經(jīng)點出編譯所三個罷工代表都是共產(chǎn)黨員(頁75),那按照階級分析法他們應該是無產(chǎn)階級,這與作者稱他們是小資產(chǎn)階級互相抵牾。大型書局的文化產(chǎn)品種類繁多,按照編輯體例確實能夠分為普通白話文和專業(yè)白話文、普通性古籍和專業(yè)性古籍、通俗讀物和專業(yè)讀物等,但除“大學叢書”以外,并未分析到這種分類對文化生產(chǎn)到底產(chǎn)生何種影響。本書創(chuàng)造的核心概念“協(xié)商式文化生產(chǎn)”專指新中國十七年商務印書館和中華書局的出版模式,與民國時期的“合作式文化生產(chǎn)”相對應,鑒于合作、協(xié)商詞義相近,所以這組概念具有交叉性和模糊性。尤其是作者著重強調(diào)新中國成立后的出版模式對民國時期出版模式的繼承和延續(xù),使得這組概念更容易含糊混淆。

        本書最難以置信的地方在于最后一章最后一節(jié)關于新中國十七年編輯群體的日常生活史的論述。作者認為新中國前十七年里編輯作家薪資水準,與20世紀30年代的工資標準基本一致,稿酬標準甚至比民國時期更高(頁240)。除了高工資,他們還享受特殊福利待遇,如居家辦公、配備助手幫忙謄稿、家屬隨調(diào)等。該書以陳乃乾為例,說明這一時期出版社為知識分子提供很多機會,使他們能夠繼續(xù)發(fā)展個人學術興趣。知識分子依然能夠通過出版機構進行文化生產(chǎn),由此創(chuàng)立或維護他們的學術聲望和文化資本。這些論述不免讓人疑竇叢生,于是筆者按圖索驥查找作者使用的材料,找出頻繁引用的作家李春平《辭海紀事》一書,此書充滿戲劇性的文學手法,全書沒有一處注釋,作為史料的可靠性極低。按說重要的檔案材料是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和中央檔案館合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出版史料》,其中每冊都有多處關于稿酬標準的規(guī)定,大致標準是:初版稿酬分為六級,每千字從四元到十五元不等;譯稿則從三元到十元不等。再版重印付印數(shù)稿酬,從8%到1%不等,印量越大,印刷稿酬占比越低。印數(shù)稿酬比例大大低于民國時期通常10%—15%的版稅。即便如此,1960年9月文化部黨組已經(jīng)決定徹底廢除按印數(shù)付酬的版稅制度。對于專業(yè)作者,發(fā)給工資,不付稿酬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中央檔案館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出版史料(9)》,中國書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473頁;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中央檔案館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出版史料(10)》,中國書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359—360頁。。我們在這些文件的標題上不斷看到“降低稿酬”四個醒目大字,已有學者對這個問題做過專門的研究陳明遠:《知識分子與人民幣時代》,文匯出版社2006年版,第110頁。,得出大體為人接受的結論。中央出臺這些措施的意圖在文件中交代得非常清楚:“拿到高額稿酬的人,雖然是少數(shù),但影響所及,弊害很大,有些人錢多以后,思想意識就發(fā)生變化,這對于知識分子的改造,對于知識分子與工農(nóng)群眾相結合,對于文藝學術的健康發(fā)展,都是極其不利的?!敝袊霭婵茖W研究所、中央檔案館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出版史料(13)》,中國書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224頁。本書所講的高待遇和發(fā)展個人興趣,即便有幾例個案,也不會構成十七年編輯群體日常生活的主流。反例則俯拾即是,如陳乃乾1952年1月19日的日記里寫道:

        晨至館,晤靜山,始知蔚南遺體已于昨日下午四時火葬,計葬費二十單位。運尸車費十三萬五千,骨灰匣七萬元,送葬者僅五六人,凄涼之至。昨聞文獻會工會擬送花圈,同人則合送現(xiàn)金,但皆須俟今日發(fā)薪后方可支付。不料今日因上午機關不辦公,下午銀行不辦公,故不得不到下星期一發(fā)薪,此事恐成畫餅矣。陳乃乾著,虞坤林整理:《陳乃乾日記》,中華書局2018年版,第217頁。

        從這條記載中看出,世界書局編譯所前所長徐蔚南病逝,生榮死哀,時任上海市文獻委員會編輯的陳乃乾(1956年進京到中華書局任編輯)竟然連賻金都拿不出,作者所謂的編輯群體中的“學人社群”何在?作者所謂的編輯群體享受到的“生活優(yōu)渥”何在?

        說到底,作者對新中國十七年編輯群體日常生活史的描述,服從于他構建起來的新中國十七年的協(xié)商式文化生產(chǎn)模式,這種生產(chǎn)模式不僅在人員構成上保持了延續(xù)性,而且在集體合作的模式上保持了連續(xù)性。這種整齊劃一的模式為全書搭建出完整的架構,最大的成就隱含著最大的不足,作者為維護構建起來的框架概念,剪取符合其結構模型的材料,選擇合意的史事材料進行填充,結果在某些細節(jié)部分呈現(xiàn)出一幅荒腔走板的歷史圖景。歷史社會學能夠幫助我們建構宏大的理論框架,可是卻不能做到完全符合真實的過去,這大概是用社會科學方法來研究歷史問題難以避免的困境吧。

        〔作者羅智國,曲阜師范大學孔子文化研究院講師〕

        Reconstructing the Cultural Production Mode of Modern Chinese Books: A Review of Robert Culps The Power of Print in Modern ChinaLuo Zhiguo

        Abstract:In The Power of Print in Modern China, Robert Culp focused on the history of The Commercial Press, Zhonghua Book Company and World Book Company during two-thirds of 20th century. In this period of time, several generations of intellectuals wrote and edited textbooks, dictionaries, classics and book series, which shaped the thinking and culture of modern China by means of industrialized printing. The publishers had adopted a cooperative mode of cultural production from the late Qing Dynasty to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n a capitalist commercial competitive mode in the 1930s, and a negotiated mode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author was expert in using modern social theories, and constructed an complete framework of modern Chinese publishing history. However, the materials referenced in this book seem to be slightly insufficient and less rigorous. As a result, his arguments were not fully displayed and developed. His typological classification was inadequate to explain all situations in the book. Even more, he could be suspected of misinterpreting some of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 for the sake of reconstructing his theory. Nevertheless, this book still made a distinctive structural interpretation of modern Chinese publishing history.

        Keywords:The Power of Print in Modern China, book review, cultural production mode, book history

        猜你喜歡
        書評
        書評
        《超導“小時代”》書評
        自然雜志(2022年3期)2022-08-18 03:00:08
        書評/設計作品
        毛紡科技(2021年9期)2021-09-27 04:32:42
        書評
        書評
        評《科技產(chǎn)業(yè)經(jīng)濟學》(書評)
        評《未來的體育科技》(書評)
        評《科技英語翻譯》(書評)
        楊聯(lián)陞《漢學書評》出版
        國際漢學(2020年1期)2020-05-21 07:23:56
        《重讀〈石頭記〉》書評
        紅樓夢學刊(2019年5期)2019-04-13 00:42:12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KTV |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在线观看| 邻居少妇张开腿让我爽了一夜 | 国产人妻久久精品二区三区老狼| 国产成人无码区免费网站|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在线国| 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16 | 亚洲欧美日本人成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日韩人妻在线| 国产激情自拍在线视频| 国产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熟妇人妻av中文字幕老熟妇| 亚洲AV无码国产成人久久强迫| 一本色道久久88综合亚洲精品| 日韩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亚洲国产丝袜在线| 成熟的女人毛茸茸色视频| 亚洲人妻调教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一区国产欧美| 国产一级毛片AV不卡尤物| 大岛优香中文av在线字幕| 在线人成视频播放午夜| 欧美精品videosex极品|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高清千人斩 | 亚洲国产91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爆乳无码专区www| 亚洲av无码乱码国产精品fc2| 国产三级视频在线观看视主播| 与最丰满美女老师爱爱视频| 日本伊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 中文字幕在线免费| 久久99精品这里精品动漫6| 久久亚洲春色中文字幕久久久综合| 亚洲成人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 国内精品卡一卡二卡三 | 中文字幕色视频在线播放| 精品国产日韩一区2区3区| 午夜成人鲁丝片午夜精品| 亚洲五月激情综合图片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