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烋
[摘要] 為進一步推進“雙新”落實,結合我校的美創(chuàng)特色,基于中國玻璃藝術的歷史、文化和審美價值,開發(fā)了一門玻璃藝術跨學科高中課程,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跨學科素養(yǎng)、審美表達能力、文化理解能力和歷史思維能力。課程內容包括玻璃藝術史、玻璃制造工藝、玻璃藝術設計、玻璃藝術鑒賞等模塊,并通過理論學習、實踐操作、跨學科項目等多種教學方式,幫助學生深入了解中國玻璃藝術,并將其與歷史、文化、藝術等學科知識相結合,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和創(chuàng)新能力。
[關鍵詞] 中國玻璃藝術;跨學科素養(yǎng);審美表達;文化理解;歷史思維
《普通高中藝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2017版課標》)中強調跨學科學習的重要性,要求學生能夠將藝術與其他學科知識相結合,解決問題,創(chuàng)造性地表達,聚焦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育。隨著“雙新”的推進,教育者把目光更多地投入教材與教學創(chuàng)新改革的研究,著眼于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倡導創(chuàng)設綜合性學習情境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玻璃藝術作為一門綜合性藝術形式,涉及美術、物理、化學、歷史等多個學科,非常適合進行跨學科課程開發(fā)。在傳承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背景下,中國玻璃藝術選修課依托其豐富的歷史和藝術內涵,為美育教育和學生審美情操和表達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一、 課程開發(fā)背景
根據(jù)《2017版課標》,結合我校的美創(chuàng)特色,通過不斷優(yōu)化課程設置,更新教學理念和方法,課程設置包括必修類、選擇性必修類和選修三個層次。其中,必修類主要銜接國家課程中的藝術欣賞和繪畫,使學生形成基本的造型和審美能力;選擇性必修類涵蓋設計實踐和工藝體驗,通過跨學科創(chuàng)作提升學生的設計思維和創(chuàng)意實踐能力;選修類則讓學生根據(jù)個人興趣進行綜合性創(chuàng)作實踐和課題研究,全面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和創(chuàng)新
能力。
玻璃藝術課程采用項目化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選題、構思、設計、制作、展示和評價的整個學習過程中認識技術內涵、感受材料魅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學生從生活中的真實問題和思想情感出發(fā),將動手實踐和創(chuàng)意設計相結合。學生通過項目化學習的方式,在合作探究中親自體驗手工藝的制作、參與創(chuàng)作作品,能夠遷移有關文化知識、感受并領悟創(chuàng)作和設計的多元化,從而達到提升藝術感知能力、創(chuàng)意表達能力、審美能力及文化理解能力的目的。
玻璃藝術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在玻璃藝術課程開發(fā)與實施過程中,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跨學科素養(yǎng),提高審美表達、文化理解、歷史思維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同時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 課程內容結構
(一) 課程目標
課程目標包括歷史、藝術、文化三個維度,目標之間獨立又相關,每個目標都包含了知識、情感等不同的維度。三個維度旨在讓學生了解中國玻璃藝術的歷史、文化和審美價值。掌握玻璃制造的基本工藝流程和技術原理,運用玻璃材料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能夠鑒賞和評價玻璃藝術作品,并對其進行歷史和文化的解讀。能夠將玻璃藝術與歷史、文化、藝術等學科知識相結合,進行跨學科的學習和研究。
目標一:通過自主探究的方式,了解中國玻璃藝術的發(fā)展史及其藝術形態(tài)、表現(xiàn)、內涵的不同,對其中的圖像及其他視覺符號有一定的識別和解讀能力。著重強調歷史維度,結合歷史要素了解和掌握中國玻璃藝術的形態(tài)和內涵。外顯的是不同形態(tài)的表現(xiàn),內隱的是獨特的歷史背景。
目標二:能用藝術的眼光和思維對中國玻璃藝術作品進行比較、賞析,感知歷史上各個時期玻璃藝術作品所體現(xiàn)時代情感,培養(yǎng)審美感知和審美表達。著重強調藝術維度,用藝術的眼光審視不同的作品,在賞析中提升審美,了解歷史各個時期對美的表達,豐富自身對美的認知的寬度和厚度。
目標三:設計跨學科實踐任務,探究中國玻璃藝術的發(fā)展脈絡,整合學科知識,能夠結合歷史要素對中國玻璃藝術作品進行品鑒,增強學生辯證的思維能力。著重強調文化維度,進一步探究和梳理中國玻璃藝術的發(fā)展脈絡,從文化角度進行品鑒,包括同一作品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區(qū)別,或同一文化背景下不同作品的共同點等,增強學生的對美的思辨能力。
(二) 課程內容
本課程分為四個模塊。
(1) 玻璃藝術史:介紹中國玻璃藝術的歷史發(fā)展、主要流派和代表作品。
(2) 玻璃制造工藝:介紹玻璃制造的基本工藝流程和技術原理,并進行實踐操作。
(3) 玻璃藝術設計:指導學生運用玻璃材料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并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4) 玻璃藝術鑒賞:教授學生玻璃藝術鑒賞的方法和技巧,并進行玻璃藝術作品的鑒賞和評價。
(三) 課程實施
本課程采用理論學習、實踐操作、跨學科項目等多種教學方式,幫助學生深入了解中國玻璃藝術,并將其與歷史、文化、藝術等學科知識相結合。
(1) 理論學習:通過課堂講授、研討和分組討論等方式,幫助學生掌握玻璃藝術的歷史、文化和審美價值,以及玻璃制造的基本工藝流程和技術原理。
(2) 實踐操作:通過玻璃制造、玻璃裝飾和玻璃藝術創(chuàng)作等實踐活動,幫助學生掌握玻璃制造的基本技能,并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
(3) 跨學科項目:通過跨學科項目學習,幫助學生將玻璃藝術與歷史、文化、藝術等學科知識相結合,進行跨學科的學習和研究。
課程內容不局限于單純的技法要求,而是瞄準藝術框架下的文化理解和歷史理解,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站在整合的視角,以項目化思維設計任務群,通過解決一系列小問題,形成核心知識和能力,最終解決關鍵問題,來達到教學目標。采用各種創(chuàng)新的教學方法,如項目式學習、實地考察。
(四) 課程評價(見表1)
請你對上述各項給出等級(見表2、表3)。
三、 跨學科教學案例
玻璃藝術并不是一門新興的藝術形式,中國最早的玻璃制造考古證據(jù)來自戰(zhàn)國時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距今已有近2500年的歷史,得名“璆琳”“琉璃”“藥玉”等,被廣泛應用于生活、儀式中,后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逐漸發(fā)展出藝術制品。在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玻璃藝術作品并非一成不變,在不同時期歷史、文化的影響下具有時代特征。玻璃藝術選修課程中通過藝術與歷史學科的融合,讓學生學會用歷史的眼光和思維去了解玻璃藝術作品“背后的故事”,從而對藝術作品有全面、科學的了解,不僅僅是停留在“美”或“不美”的判斷中。圍繞關鍵問題設計一系列小問題,用項目化的思維設計成為任務群,引導學生在任務中獲得關鍵知識,再將這些任務串聯(lián)起來,解決關鍵問題。
(一) 任務一:中國古代玻璃藝術發(fā)展探究
從博物館或網絡上搜集中國古代各個時期的玻璃藝術作品,找出每個時期作品所表現(xiàn)出的明顯特征,制作“玻璃藝術手賬(電子)”。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體會“發(fā)現(xiàn)”的樂趣,激發(fā)學生對玻璃藝術課程產生興趣,對中國玻璃藝術的發(fā)展歷史和作品有初步認識,為下一步深入探究做鋪墊。
(二) 任務二:中國古代各時期玻璃藝術代表作品賞析
以具體的作品(圖片、視頻、資料等)為例,對比不同時期玻璃藝術作品的表現(xiàn)形式、手法、用途、制作工藝及審美特點。
設計意圖:了解各個時期玻璃藝術的形式美法則,體會各類玻璃藝術中蘊含的不同維度的美感,感受在玻璃藝術這種獨特藝術形態(tài)中的情感表達。
(三) 任務三:中國古代各時期歷史文化對玻璃藝術的影響探究
從政治、經濟、科技、人文、審美等方面入手,分析研究中國古代各時期的歷史,嘗試結合歷史探究玻璃藝術的發(fā)展。
設計意圖:結合歷史文化,探究玻璃藝術的發(fā)展脈絡,從文化角度深層次的理解玻璃藝術作品,加強文化包容與理解,增強學生不同視域下的審美素養(yǎng)和對美的思辨能力,形成跨學科素養(yǎng)。
課程以中國玻璃藝術發(fā)展史為切入點,學生通過對中國古代玻璃藝術演變過程的探究,結合各個歷史時期政治、經濟、人文特征分析其制作方式、用途、藝術表現(xiàn),了解中國玻璃藝術的形式美法則,以及藝術表現(xiàn)與人文歷史之間的關聯(lián),體會藝術美感的變化與沖擊。從歷史過渡到當下,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見過哪些玻璃藝術或玻璃藝術品,它與以前的區(qū)別是什么,與當代開放的社會背景和包容的文化背景是怎樣結合的,把美育滲透到日常中,提升學生文化素養(yǎng)、藝術素養(yǎng)以及跨學科的綜合素養(yǎng)。
四、 啟發(fā)與建議
藝術與歷史一向是緊密相連的,是對整個歷史發(fā)展進程的一種美學表達,體現(xiàn)了社會繁榮程度、經濟發(fā)展水平、人民精神生活面貌等方方面面。中國的玻璃藝術同樣有它獨特的歷史背景和神采,盡顯中華文明博大的包容性和偉大的創(chuàng)造性,又因為受到各個歷史時期的影響,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征。從中國玻璃藝術一門課程窺探整個藝術類課程,審美背后透漏的是特定的社會狀態(tài),包含社會、經濟、思想的發(fā)展水平,將藝術與歷史作為話題在課程中討論,讓學生理解藝術與歷史的相互影響和價值。藝術作為人文學科的代表之一,其核心價值不再僅限于美學,還涉及人文思考。所以,在藝術學科課程的教學中引入歷史學科,用跨學科的思維去設計課程,能夠凸顯藝術背后隱含的歷史要素。讓學生在歷史的框架理解藝術的表層、具象的現(xiàn)象,在藝術框架下理解歷史的深層、抽象的原因。讓學生理解這一點,能夠啟發(fā)他們用歷史思維去考慮藝術的文化理解。既培養(yǎng)了學生對審美的思辨能力,拓展審美的多樣性和包容性,又提升了對歷史文化的辯證理解,學會在特定的情境下看待、分析特定的問題,厚植人文底蘊,強化科學精神。
基于新課標,如何有效地實踐跨學科學習也是一項關鍵任務。通過實踐跨學科學習,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跨學科的知識,從而更好地將藝術與不同學科結合起來。在這個實踐過程中,我們通過各種方式促進不同學科的教師共同設計課程,加深不同學科間的教師合作。打破學科壁壘,讓教師在設計課程中發(fā)展提升,打造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共同體。在全新的理念面前,教師能夠保持空杯心態(tài)并投入精力去研究新課程的開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