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成
★游記是作家在旅行途中圍繞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及時進行記錄的一種文體,小學的《黃山奇石》《記金華的雙龍洞》和初中的《小石潭記》《醉翁亭記》都是其中的佳品,它們都從不同的視角向我們展示了秀美、綺麗的大自然風光。進入高中,入選教材的游記更是兼具哲理性色彩。比方說蘇軾的《石鐘山記》,寫的是自己在石鐘山的所見所聞,借此引發(fā)議論——“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姚鼐《登泰山記》更是與眾不同。本文借此篇文章探討它的獨特魅力。
一、知人論世看文本
姚鼐是清代散文家,他的文學造詣很高,與當時的方苞、劉大櫆并稱為“桐城派三祖”。三人中,姚鼐是后來者,是劉大櫆的學生。他發(fā)展了桐城派的文學理念,主張“有所法而后能,有所變而后大”,后世稱他為“桐城派散文之集大成者”。他不但在文學上有巨大的成就,而且在政治上也頗有建樹。他是乾隆時期的進士,曾任山東、湖南副主考,更是入四庫全書館充纂修官。在乾隆三十九年,他借病辭官登泰山,覽山水之色,觀日出之妙,《登泰山記》在寫作的同時穿插了對泰山特點的記述和對所見景觀的描繪。那么,具體來說,這篇《登泰山記》的內容是怎樣的呢?它又如何體現(xiàn)作者的心境呢?
二、深究其中讀文本
我們知道,在古代社會,“學而優(yōu)則仕”是文人雅士們的終極目標,但是姚鼐卻從高位上退下。辭官這一年的姚鼐不過四十出頭,在政治上正是當打之年。這樣的人辭官攀登泰山,定會抒發(fā)思古之情。畢竟,泰山跟別的山不一樣。泰山別名“天孫”,也就是天神,古代的帝王們對這座山有著頂禮膜拜般的“信仰”??梢哉f這是一座精神之山、文化之山,更是一個民族的符號,一個精神的圖標。面對這座山,姚鼐卻如此平靜,這種平靜是寵辱皆忘的平靜,是文人發(fā)自內心的真性情。
(一)第一段——整體勾勒,大氣磅礴
第一段的內容非常簡單,姚鼐先從地理方面的知識入手,他說泰山的南邊有汶水西流,泰山的北面隨濟水東去,而且百川匯聚、縱橫交錯——“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泰山薈萃天地之間,而萬物皆有所歸、所屬,山水意趣就在眼前,分外壯觀。作者談及,橫亙在陽谷與陰谷分界處的便是雄偉的、滄桑的、見證歷史發(fā)展的古長城,彰顯出泰山厚重的文化底蘊和歷史意義。于是,一座名山、一條名水、一座名建筑,三者在地理空間上形成了絕妙的搭檔而交相輝映,讓泰山的形象更為雄偉、壯闊。接著,作者巧妙地接著點出泰山的最高點日觀峰,這個內容甚為關鍵,為下文的泰山之巔觀賞日出埋下了伏筆。縱觀整段,簡略的輪廓勾勒,讓泰山顯得更為大氣磅礴,引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
(二)第二段——交代游蹤,景色神怡
游記當中的關鍵要素便是作者的游蹤,有蹤、有跡、有記,此之謂“游記”。本段一開始就寫姚鼐辭官之后,離開京師,直面風雪,歷經(jīng)數(shù)縣,抵達泰安縣的經(jīng)過,可見,作者的目標是非常明確的,那就是翻山越嶺、冒著風雪只為攀登泰山。作者也特別介紹了同行的人——年輕時候的“死黨”朱孝純,此時的他擔任泰安的知府。他們從南面攀登,所見皆為人工石階,所見其級“七千有余”,可謂壯觀、震撼,既有對泰山之高的震撼,更有對石階之多的震撼。其后,作者交代自己順著中谷進山的情況——“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雖然寥寥幾筆,但是如果往下讀,就會有別樣的感覺,作者談及——“所經(jīng)中嶺及山巔,崖限當?shù)勒摺薄暗乐忻造F冰滑,磴幾不可登”,頓有“說的時候容易,做的時候艱辛”的感覺。尤其是“崖限當?shù)勒摺币痪洌B中嶺和其他的山都不過是泰山之下的門檻,更顯示泰山的巍峨。所幸,作者終于排除萬難,到達了泰山之巔,美景乍現(xiàn)——“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在作者的眼中,群山都覆蓋著白雪,陽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也映照著泰安的城墻,在泰山之巔向下望去,汶水、徂徠山就像是一幅美麗的山水畫,而那停留在半山腰處的云霧,更像是一條舞動的飄帶,這個比喻讓肅穆的泰山之景多了一份祥和、寧靜,更顯生機與活力。這與袁宏道在《滿井游記》中談及的“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的喜悅心情幾乎一致,也符合作者辭官后的那份灑脫。
(三)第三段——中心凸顯,圣光乍現(xiàn)
此段是全文的中心段,此段寫作者五更時與朱子穎到日觀峰上的日觀亭坐候日出的經(jīng)過。此段也是按照時間順序而鋪開的,這個順序是日出前、日出時、日出三個階段。首先,日出前所看之景皆朦朧,這個時候大風揚起的積雪撲面打來,望去“皆云漫”,都是層層翻滾的云朵,那些山就像樗蒱一樣。請注意,這個比喻是很清新的,放眼古今,很少有文人這樣比喻山峰,所謂“以我觀物,物皆著我色彩”。把山比作博戲的擲具,說明姚鼐肯定是拋開了所有煩惱的休閑時光了。
接著,是描寫日出時的景況。“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作者的觀察是非常細致的,只見天那邊的云彩形成一條線,這是日出之光剛剛透露出來的樣子,它讓黑色褪去,相應地呈現(xiàn)出奇異的顏色,只一會兒的工夫,又變成五顏六色的光線,仿佛圣光乍現(xiàn),這樣的圣光為下文的群山“皆若僂”埋下伏筆。然后,就到日出了——“正赤如丹,下有紅光”,朱紅的顏色,又因為是光線的浮動,讓人感覺這就是大海一樣,此之謂文本說的“東海”。而回頭西望日觀峰以西的諸山呢?光線各異,陽光照射到的,呈紅色;照不到的,依然還是白色。正如杜甫的名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樣的情況下,晨曦中紅白錯雜相間的群山都似彎腰一般致敬,致敬這神仙般的景色,更致敬巍峨的泰山。
(四)結尾段——以點帶面,總結全文
文章的結尾有三段,其實可以劃分到一個部分。作者在寫了觀日出之后,就轉而寫名勝古跡。泰山上的名勝古跡非常多,作者只選了日觀亭附近的一些古跡來簡要記敘。在寫作時,作者采取以點帶面的寫法,以日觀亭為中心,把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的方位標記得清清楚楚,構成了以日觀峰為中心的一幅水墨山水圖。倒數(shù)第二段總結泰山的特點,他說“山多石,少土。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少雜樹,多松,生石罅,皆平頂。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這里,他介紹了泰山山石的成分、形狀,還有植物的組成和生長環(huán)境,還有泰山嚴冬的景觀,總的來說,都是為了突出泰山蒼勁峻峭、肅穆奇特的面貌,總而言之,結尾具體鮮明地表現(xiàn)了雪后初晴的瑰麗景色和日出時的雄渾景象,抒發(fā)了作者對祖國河山的贊美之情,讓人在閱讀之后,內心也為之一動,能夠充分感受文章積極、樂觀、豪邁的基調,讓人耳目一新,讓人感嘆——文章不愧是清代散文的佳作。
三、結語
所謂“山川之美,古來共談”。古往今來,文人墨客總是喜歡在大自然中放飛心靈,于是,游記就誕生了。四十出頭的姚鼐之所以會產生辭官的想法,是因為在擔任刑部侍郎的時候,他發(fā)現(xiàn)當時的刑法過于嚴苛,與他實施仁政的政治理想沖突。姚鼐當時就已經(jīng)心生隱退之意。后來,完成《四庫全書》的修訂之后,他放棄高官厚祿,毅然決然地辭官歸家。此篇文章正能反映他的思想。劉勰有言“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回歸自然之中,與天、與地、與山、與水融化為一體,在大自然的懷抱中靜待日出、笑看日出,這難道不是一件樂事嗎?后來的姚鼐,承擔起桐城派的使命,繼續(xù)推崇古文的傳統(tǒng),為桐城派樹立了散文的“正宗”地位,此文或許就是姚鼐心境的寄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