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天寧
摘 要:博物館教育已經(jīng)成為博物館工作的核心,它既是博物館工作的出發(fā)點,也是博物館工作的落腳點。在新形勢下博物館應全方位面向社會、服務公眾,實現(xiàn)好、維護好、發(fā)展好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關鍵詞:博物館;第二課堂;文化傳承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6.019
1 新形勢下博物館教育“第二課堂”實施意義
博物館是一個開放、寬松的學習環(huán)境,以博物館作為學校外的“第二課堂”,學生可以在其中放松心情,享受藝術和文化的熏陶。同時,參觀博物館也需要學生進行長時間的步行和觀察,有助于鍛煉他們的身體素質。從當前文化自信建設的實際需要出發(fā),更好地發(fā)揮博物館“第二課堂”的作用與意義可以從以下幾個維度進行理解與把握。
第一,博物館教育提供了一種非傳統(tǒng)的學習方式,使學生能夠通過親身參觀展覽、觀看文物和參與互動活動等方式來獲得豐富的、直觀的、實踐性的學習體驗。這種親身經(jīng)歷可以幫助學生深入了解歷史、文化、藝術等各個領域的知識,并增強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第二,博物館教育能夠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相比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博物館教育更具吸引力和趣味性。學生可以通過親身體驗和參與展覽、活動等方式來主動參與學習,從而激發(fā)他們的興趣和好奇心,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第三,博物館教育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在博物館中,學生可以通過觀察、比較、分析等方式培養(yǎng)批判思維和判斷力。同時,博物館中展示的文物和藝術品都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想象力,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第四,博物館教育能夠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發(fā)展。博物館教育注重知識與實踐的結合,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合作精神、社會責任感等綜合素質。通過參觀博物館,學生可以了解社會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培養(yǎng)他們的社會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博物館教育能夠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因此,可以看出,在新形勢下,以文化自信為導向,突出滿足新時代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全方位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目標下,更好地發(fā)揮博物館“第二課堂”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實踐意義。
2 黑龍江省博物館“第二課堂”建設的經(jīng)驗與啟示
黑龍江省博物館位于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中心紅軍街50號,是一所綜合性博物館,是黑龍江省收藏歷史文物、自然標本、藝術珍品的中心,同時也是歷史研究、社會教育的重要場所。黑龍江省博物館現(xiàn)有各類藏品63萬余件,包括歷史、自然、藝術及文獻四大類,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
在博物館不斷完善優(yōu)化其功能和社會服務作用的過程中,黑龍江省博物館圍繞創(chuàng)設“第二課堂”這一思路探索創(chuàng)新建設,取得了積極的成效。
一是整合館藏資源,創(chuàng)建博物館“第二課堂”。2015年,黑龍江省博物館教育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充分利用博物館資源,聯(lián)合社會力量,促進博物館教育與高校、院所教育科研的深度融合。同時,開展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發(fā)展壯大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推動博物館社會教育健康發(fā)展,提高博物館社會影響力和感召力。以黑龍江省博物館教育研究中心為平臺,依托館藏文物,開展相關課題研究與教育活動,調研博物館教育現(xiàn)狀,研究博物館教育過程中的熱點問題、難點問題,及時分析博物館教育改革的政策走向,對博物館教育改革的戰(zhàn)略問題進行研究,并制定出可行的科學對策,為公眾提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博物館第二課堂。
二是打造全新品牌,提升博物館教育與服務功能。教育是當代博物館最重要的社會職能。多年來,黑龍江省博物館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社會教育活動,推出“相約龍博”系列項目,創(chuàng)辦了小小講解員培訓班、自然科學體驗館、第二課堂等社會教育平臺。近年來,黑龍江省博物館利用館藏資源,不斷開展圖書出版工作,包括《黑龍江省博物館王雋珠藝術館藏品集》《黑龍江省博物館藏兵器精選》《黑龍江省博物館館藏精粹》《北大荒版畫》《黑龍江省博物館藏近現(xiàn)代書畫精選》等圖書113套、179冊,內容涵蓋自然科學、人類歷史、社會藝術三大領域,包括動物、植物、昆蟲、鳥類、銅器、鐵器、國畫、油畫、剪紙等30個學科和門類。其中最大的一部圖書是《鄧散木全集》,52卷,大八開,18000多個出版頁,是黑龍江省歷史上創(chuàng)紀錄的體量最大的一部著作。黑龍江省博物館還開發(fā)了一些有助于和課程聯(lián)動、與課堂教學互補的,且符合學生心理年齡特征的實踐性互動項目,開發(fā)這類資源或項目的目的是改變博物館純粹供學生參觀的狀態(tài),配合學校和青少年拓展型和探究型課程的實施,使博物館資源的情景和氛圍具有一定的互動性,能夠引發(fā)學生的探索實踐、促使學生體驗和感悟。2015年,黑龍江省博物館把觀眾的接待工作上升到博物館教育實踐探索活動,先后完成“第二課堂”“相約龍博”等教育活動多個項目,涉及的知識面廣,內容豐富,而且能更好地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F(xiàn)有“瓷畫龍江”“玩藝坊”“走進傳承”“動物大聯(lián)盟”“小花匠的植物王國”“歷史的記憶”“走近非遺大師”“物質世界的真相”八個系列內容,涉及民俗、自然、歷史、藝術等方面。同時,創(chuàng)辦小小講解員培訓班、全省講解員培訓班。
三是拓展社教途徑,實現(xiàn)博物館與社會合作新機制。從2014年開始,黑龍江省博物館創(chuàng)辦了流動博物館,目前已經(jīng)打造了“遠離毒品遠離邪教遠離賭博倡導綠色上網(wǎng)”“昆蟲世界中的鎧甲勇士—鍬甲”“可以聞的展覽—黑龍江省中藥材特展”三個臨時展覽,定期到中小學流動展出。目前已經(jīng)去過近百所學校,上萬名中小學生參觀了展覽,這項教育活動也是黑龍江省博物館將要長期堅持的一項課題。黑龍江省博物館與黑龍江省畫院陶瓷研究院共同研發(fā)的圍繞文物的歷史故事的教學課程,不僅縝密安排教學計劃,還認真落實課堂細節(jié),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好評。多年來,以館藏資源為依托,黑龍江省博物館共研發(fā)20余個主題課程,近800名學生、近千名家長進行了體驗,建立了南崗區(qū)中小學生研學基地,通過研學基地的建設,進一步加強館校合作,促進博物館社會教育的發(fā)展,全面提升中小學生綜合素質。同時,通過館校合作,發(fā)揮雙方優(yōu)勢,取長補短,為全面提高博物館社會教育能力和水平、擴大博物館教育覆蓋面,做出有益的嘗試。另外,黑龍江省博物館還將根據(jù)南崗區(qū)各中小學校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制定相應的研學任務書,通過項目式研學的形式,讓學生選擇性的、計劃性的提出項目構思,以研帶學,有效地提高學生實際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博物館開展項目式研學的目標,就是通過學校教育和博物館教育有機結合的實踐方式,以實地體驗展開研究性學習,讓學生們在觀察、記錄和思考中主動獲取知識、激發(fā)潛能、鍛煉創(chuàng)造力,使學生更有效率地掌握本地歷史人文知識,并在此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情感、道德情操、團結合作的能力和綜合素質。
通過黑龍江省博物館“第二課堂”建設的探索與實踐,我們可以看出,通過多種途徑和舉措推動博物館教育發(fā)展,爭取更多投入、轉換機制、增強活力,努力提高公共服務水平,把博物館建設成為重要的教育基地,傳播先進文化、愉悅群眾身心的精神家園,成為廣大青少年接受教育的“第二課堂”是當前博物館發(fā)揮其公益和社會服務功能的重要策略與路徑。
3 新形勢下博物館“第二課堂”建設的路徑選擇
新形勢下博物館應該更好地發(fā)揮“第二課堂”作用,從資源整合、轉換機制、課程研發(fā)三個角度出發(fā),在提高公共服務水平、拓展社會教育功能等方面進行積極探索和有效嘗試。
3.1 整合資源
黑龍江省博物館通過整合本館資源,在資金投入、教資培養(yǎng)方面加大力度,創(chuàng)立了“第二課堂”教育品牌。通過與社會各界的合作,積極開展流動展覽和教育活動。只有通過充足的人員和資金投入,才能提供更豐富的展覽和教育資源,吸引更多的學生和群眾參與其中。同時,博物館可以增加教育活動的種類和規(guī)模,如舉辦講座、工作坊、實地考察等,為觀眾提供更多元化的學習體驗。針對黑龍江省博物館的情況,可以考慮通過改善場館布局、提升展示技術、更新設備設施等方式,豐富觀眾的參觀體驗。同時,黑龍江省博物館還可以增加人力資源的投入,培訓更多的講解員和教育工作者,提供更專業(yè)的解說和引導服務,增強觀眾的學習效果和參與感??傊?,整合資源是黑龍江省博物館“第二課堂”建設的關鍵。
3.2 轉換機制
建立轉換機制是提高黑龍江省博物館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徑。為此,博物館應與學校、教育機構等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以實現(xiàn)博物館作為“第二課堂”的功能。首先,充分利用館藏文物資源優(yōu)勢,不斷創(chuàng)新宣傳手段,不斷加強對青少年的社會教育,在中小學、幼兒園建設系列微型博物館,館校合作建立微型博物館的模式能夠讓文物“走”進校園,使文物“活”起來。黑龍江省博物館與哈爾濱市道里區(qū)六十中學聯(lián)合建立的是圍繞“鏡泊湖邊的部落—鶯歌嶺遺址展”建立的歷史類微型博物館。鶯歌嶺遺址是肅慎先民繁衍生息的所在地,肅慎族是我國古代東北的民族,是現(xiàn)代滿族的祖先。在鶯歌嶺采集和出土的文物中,有大量陶片、大型打制石器、磨制石斧、石磨棒、黑曜石器、骨器等,還有大量獸骨和魚骨,這表明鶯歌嶺人的文化帶有山區(qū)漁獵及農耕多種經(jīng)濟的特點?!扮R泊湖邊的部落—鶯歌嶺遺址展”共展出79件展品,繼此展覽之后將陸續(xù)推出黑龍江漢魏、渤海、遼金、清等不同時期的系列微型展覽。通過展覽讓學生們了解在這里生活的先民們在黑龍江古代文明的起源、發(fā)展過程中的重要地位,同時也說明古代黑龍江并非貧瘠的亙古荒原,而是自古就有著悠久的歷史與燦爛的文明。
黑龍江省博物館還與哈爾濱市人民政府機關第六幼兒園建立了首個以展示自然環(huán)境和動物家園為主題的微型博物館。通過對昆蟲、鳥類、哺乳動物等不同種類動物居所的展示介紹,使幼兒們感受到家的溫暖和愛意。此外,黑龍江省博物館還與哈爾濱市群力實驗小學達成意向協(xié)議,計劃建立圍繞“從遠古走來的漁獵文明—黑龍江魚皮、獸皮、樺樹皮文化藝術展”建立的民俗類微型博物館?!皬倪h古走來的漁獵文明—黑龍江魚皮、獸皮、樺樹皮文化藝術展”以獨具特色的地域和民族文化,講述北方漁獵民族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具有濃郁地域色彩和北國風情的魚皮文化、獸皮文化及樺樹皮文化。它們多元融合、絢彩多姿,通過悠悠漁獵情、習習白樺風,讓小學生們真切地體驗中華文明的久遠悠長和黑龍江文明的絢爛多姿。
黑龍江省博物館建立微型博物館是加強博物館與學校研學綜合教育合作的重要舉措,對于拓展學生教育空間和視野、提升學生綜合素養(yǎng)具有重要意義。
同時,黑龍江省博物館秉承“以人為本,服務大眾”的理念,致力于發(fā)展成為集知識性、教育性、參與性于一體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培養(yǎng)青少年對自然、歷史等知識的興趣和愛好。為豐富青少年的假期生活,提高孩子們的語言能力、表達能力、臨場應變能力、知識儲備,為孩子們的全面發(fā)展搭建一個鍛煉的平臺,舉辦了小小講解員培訓班,自2011年開班至今共舉辦了20期,培訓了1050位小小講解員,在寒暑假和節(jié)假日為觀眾提供志愿講解。黑龍江省博物館還可以為學校提供實踐機會和研究資源。博物館可以與學校合作,開展實地考察、調研項目等,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深入了解博物館的運營和管理。同時,博物館還可以為學校提供研究資源,如文獻資料、藏品的借閱和使用,為學生的研究和學術發(fā)展提供支持。此外,黑龍江省博物館還應加強與其他文化機構的合作,共同舉辦展覽和活動。博物館可以與圖書館、藝術館、科技館等合作,舉辦跨領域的展覽和活動,形成多元化的文化交流平臺。通過與其他文化機構的合作,博物館可以拓展自身的教育資源和影響力,吸引更多的觀眾參與其中。
因此,建立轉換機制是提高黑龍江省博物館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徑。博物館應與學校、教育機構等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學習機會和實踐機會。同時,博物館還應加強與其他文化機構的合作,形成多元化的文化交流平臺,提高博物館的影響力和吸引力。
3.3 課程研發(fā)
博物館課程研發(fā)是博物館教育的根本保障和前提,黑龍江省博物館開發(fā)了一些有助于和課程聯(lián)動、與課堂教學互補的,且符合學生心理年齡特征的實踐性互動項目,開發(fā)這類資源或項目的目的是改變博物館純粹供學生參觀的狀態(tài),配合學校和青少年拓展型和探究型課程的實施,使博物館資源的情景和氛圍具有一定的互動性,能夠引發(fā)學生的探索實踐、促使學生體驗和感悟。黑龍江省博物館與本地教育局、學校共同策劃組織了中小學生主題巡訪活動,該項活動由書法、繪畫、征文與演講比賽組成,參與面達10多所中小學校,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其中,“環(huán)球自然日”活動的開展使學生們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鍛煉,也受到社會的好評。另外,區(qū)內多節(jié)學科教學課,如生物課《昆蟲記》、美術課《寫生素描》等也都利用博物館的教育教學資源,取得了學校課堂教學達不到的效果。建立少年兒童科學體驗館,在博物館獨有的空間里為青少年設置動手項目,通過“模擬恐龍發(fā)掘”“干冰實驗室”“生命啟航—卵的奧秘”“動物標本及其內部結構探秘”等活動,孩子們在動手過程中感受到參與、合作和分享的樂趣,培養(yǎng)青少年對自然知識的學習興趣,引導青少年從小關注生命、探索自然,提高環(huán)保意識。通過與學校合作,博物館可以將展覽與課程內容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并提供更深入的學習體驗。
博物館作為文化傳承和創(chuàng)新的重要場所,應將傳播先進文化和愉悅群眾身心作為核心任務。為此,黑龍江省博物館可以采取多種方式來展示和宣傳優(yōu)秀的文化藝術作品,以激發(fā)觀眾的藝術鑒賞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如舉辦精品展覽、展示世界各地的藝術品和文化遺產(chǎn)。通過展覽,觀眾可以近距離欣賞到文化藝術作品,了解不同文化的特點和魅力。同時,博物館可以通過解說員和導覽系統(tǒng),為觀眾提供深入的解讀和分析,引導他們更好地理解藝術作品的內涵和意義。此外,博物館可以與藝術家和文化機構合作,舉辦音樂會、講座、互動游戲等各種活動。通過舉辦民族音樂會,觀眾可以欣賞到黑龍江地區(qū)各個民族的高水平音樂表演,提升他們的音樂鑒賞能力。講座可以邀請專家學者分享他們針對黑龍江地區(qū)的研究成果和觀點,為觀眾提供更深入的文化知識和思考?;佑螒蚩梢酝ㄟ^游戲化的方式,讓觀眾參與其中,增加他們的參與感和樂趣。此外,博物館還可以開設更多種類的藝術創(chuàng)作工作坊和教育活動,為觀眾提供參與式的學習體驗。通過參與藝術創(chuàng)作工作坊,觀眾可以親身體驗藝術創(chuàng)作的過程,培養(yǎng)他們針對不同藝術品類的創(chuàng)造力和審美能力,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yǎng)和認知水平??傊?,博物館應該成為一個真正的文化交流和欣賞的場所,為觀眾提供愉悅身心的文化體驗。
4 結語
新時代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了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目標和導向。在博物館高質量建設、發(fā)揮公共服務功能與作用的過程中,應充分發(fā)揮自身資源優(yōu)勢,圍繞文化自信建設,將自身資源優(yōu)勢最大化,從而發(fā)揮文化傳承與文化教育的作用,通過“第二課堂”的建立,更好地服務于青少年學生及社會公眾。
參考文獻
[1]晏昕.在“雙減”環(huán)境下博物館研學活動的探究:以中國茶葉博物館第二課堂教育為例[J].福建茶葉,2023,45(10):93-95.
[2]楊華萍.書院制模式下第二課堂建設實踐路徑分析[J].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理論研究與實踐,2023,6(16):77-79.
[3]劉放.博物館成為受歡迎的“第二課堂”[N].友報,2023-08-11(008).
[4]孫若晨.新時代有效開發(fā)博物館文創(chuàng)產(chǎn)品之路[J].文化產(chǎn)業(yè),2023(25):7-9.
[5]張旋.博物館品牌文化建設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意義[J].藝術家,2023(8):140-142.
[6]李克亮.以高質量博物館建設推動文化傳承發(fā)展[J].文化月刊,2023(7):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