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偉清
“伊呂兩衰翁。歷遍窮通。一為釣叟一耕傭。若使當時身不遇,老了英雄。湯武偶相逢。風虎云龍。興王只在談笑中。直至如今千載后,誰與爭功。”這首《浪淘沙令·伊呂兩衰翁》,是說伊尹和呂尚兩位老人,困窘和順利的境遇全都經歷過了。他倆一位是釣魚翁,一位是長工。如果兩位都沒有遇到成湯和周武王這樣英明的君主,最終也只能老死于山野之中。他們與成湯和周武王偶然相遇,明君與賢臣合作有如云從龍、風從虎,在談笑之間就輕而易舉地完成了興王道、建國家的大事業(yè)。直到幾千年后的今天,沒有誰能與他們一爭高下!全詞通篇敘史、論史,實則以史托今,蘊含作者稱贊明君之情,布局巧妙,令人回味無窮。
相傳,伊尹生于伊水邊,成年后流落到有莘氏(今河南省杞縣葛崗鎮(zhèn)空桑村,一說山東省曹縣),以耕地為生,廚藝精湛,地位雖卑,但心憂天下。他見有莘氏國君有賢德,想勸說他起兵滅夏。為接近莘國君,他自愿淪為奴隸,充任有莘國君貼身廚師。國君發(fā)現其才干,提拔為管理膳食之官。經長期觀察,伊尹終于發(fā)現,有莘氏與夏同姓,均為夏禹之后,血緣聯系難以割斷,況且有莘國小力弱,不足以擔當滅夏重任,只有湯才是理想人選,決定投奔湯。其時,湯娶有莘氏之女為妃,伊尹自愿作陪嫁,隨同到商。他為商湯烹炊,以烹調、五味為引子,分析天下大勢與為政之道,勸湯承擔滅夏大任。湯由此方知伊尹有經天緯地之才,便免其奴隸身份,命為右相,成為最高執(zhí)政大臣。伊尹不僅是輔佐湯奪取天下的開國元勛,還是后來三任商王的功臣。
呂氏,名尚,姜姓,字子牙,號飛熊。垂釣于渭水之濱,遇見西伯侯姬昌,拜為太師,尊稱太公望,輔佐姬昌建立霸業(yè)。周武王即位后,尊為師尚父,成為周國軍事統帥,輔佐武王消滅商紂,建立周朝,冊封齊侯,定都于營丘,成為呂氏齊國的締造者、齊文化的創(chuàng)始人。輔佐執(zhí)政周公旦,平定內亂,開疆擴土,促成成康之治。周康王六年(1011),病逝于鎬京,后世推崇備至,歷代皇帝和文史典籍尊為兵家鼻祖、武圣、百家宗師。
首句“伊呂兩衰翁。歷遍窮通”寫伊尹、呂尚前后遭遇的變化,經歷并不是一帆風順的,他們都是先窮而后通,度過了困窘之后才遇到施展抱負的機會的,所以說他們“歷遍窮通”顯達的時候,年歲已老,所以稱作“衰翁”。
“一為釣叟一耕傭”,上古時代的士人由窮到通,有一定的偶然因素、僥幸成分,也就是說,能夠由窮到通的畢竟是少數?!叭羰巩敃r身不遇,老了英雄”,當伊、呂為耕傭、釣叟之時,假如不遇商湯、周文王,則英雄終將老死鄉(xiāng)野。伊、呂是值得慶幸的,但更多士人的命運卻是大可惋惜的,因為那些人沒有被發(fā)現、賞識、任用的機會,他們是“老了”的英雄,也是被埋沒了的英雄。
“湯武偶相逢。風虎云龍”中的“偶”已經點明了“君臣遇合”的偶然性。可是,一旦能夠遇合,那就會出現“風虎云龍”的局面?!芭d王只在談笑中”,人世間如果出現了圣明的君主,那么,在談笑之間就輕而易舉地完成了建立國家的大事業(yè)。末句“直至如今千載后,誰與爭功”,是對伊、呂不僅功蓋當世,至今超越千載,也沒有人能夠與之匹敵的稱贊。在歌頌伊、呂的不朽功業(yè)的背后,伊、呂的得遇明主和建立功業(yè)對于王安石來說,無疑是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他從中受到了鼓舞,增強了推行變法的決心和勇氣。
王安石,字介甫,晚號半山,謚號“文”,世稱王文公,自號臨川先生,晚年封荊國公,江西臨川鹽埠人(今臨川區(qū)荊公路鄧家巷),中國杰出的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改革家。王安石變法對北宋后期社會經濟產生很深的影響,已具備近代變革的特點,王安石以“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推動改革,力圖革除北宋存在的積弊,推行一系列措施富國強兵,是中國十一世紀偉大的改革家。在文學上具有突出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這首詞當作于作者任宰相之時,王安石早立大志,到宋神宗即位,有了類似“湯武相逢”的境遇,決定干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