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骨外科醫(yī)生的工作和木工活差不多,他們用各種工具來敲打、切割、鉆孔、打釘子,人的骨骼在骨外科醫(yī)生手里和木頭沒什么兩樣。作為一名骨外科醫(yī)生,我對這種說法贊同一半。
說贊同,是因為骨外科醫(yī)生在手術時確實要用到許多類似木工用 骨外科知多少具的工具,比如錘子、鉗子、鋸子、鉆頭、螺絲刀等。這些工具都是為了能夠有效地處理骨骼各種病變而設計的,因為骨骼是除牙釉質以外人體中最堅硬的組織,需要特殊的工具來切割、固定、重建和修復;而且,骨外科醫(yī)生要處理的骨骼也有點像木頭,它們都有一定的形狀和結構,需要根據不同的情況來調整和改變所使用的工具。這么看來,骨外科醫(yī)生和木工的工作內容的確很相似。
不過,為什么我只能贊同一半,這是因為骨外科醫(yī)生要處理的并非只有骨骼,還要考慮到血管、神經、肌肉等與骨骼相連或相鄰的結構。如果在手術中損傷到這些結構,后果可能不堪設想。因此,骨外科手術的操作過程是非常精細的。
以脊柱側彎畸形矯正手術為例,當手術過程中要截骨時,骨外科醫(yī)生就需要特殊的骨科工具——超聲骨刀。這是一種利用超聲波振動來切割骨骼的工具,它可以在不損傷軟組織的情況下精確地切割骨骼,降低術中出血和術后感染的風險。
為了進行脊柱矯形手術,骨外科醫(yī)生還需要做很多準備工作。首先,醫(yī)生會用X 光或CT 等影像學檢查來確定患者的脊柱側彎類型和程度,有些情況下還需要做磁共振成像來評估患者脊髓和神經根的狀況,然后根據患者的年齡、身高、體重等因素來選擇合適的植入物和固定系統(材質為鈦合金或不銹鋼)。
接下來,醫(yī)生會根據患者的脊柱解剖結構規(guī)劃手術方案和步驟,確定截骨的位置、數量和角度,以及植入物和固定系統的放置方式。
最后,醫(yī)生要在手術中使用超聲骨刀等工具來完成截骨、矯正、固定等一系列操作。為了避免傷到脊髓神經,手術全程都需要神經監(jiān)測儀實時監(jiān)測脊髓神經的功能,在移動式C 形臂X 射線機的幫助下,醫(yī)生能看到手術區(qū)域的三維X 射線成像,以便實時評估手術效果。
以下是一些常見的骨科手術工具及其用途,它們在不同的手術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開口器 在脊柱手術中,為了置入椎弓根螺釘,需要先制造一個骨隧道。這時,銳利的開口器便派上用場,它能夠將堅硬的骨皮質鑿出一個精確的開口。
測量器 骨隧道建立后,需要準確測量其長度。此時,測量器便成為必不可少的工具。
開路錐 利用開路錐沿著骨隧道口向前推進,如同修建穿山公路一樣,開路錐的作用是將山體鑿穿,為后續(xù)操作創(chuàng)造通道。
攻絲器 在骨隧道建立完成后,通過帶有螺紋的攻絲器對骨隧道進行打磨,使得最后的螺釘植入過程更加省力、順滑。
螺釘置入器 將螺釘放置在螺釘置入器上,利用長力臂可以更輕松地將螺釘植入脊椎內。
螺釘取出器 當需要取出已植入脊椎的螺釘時,便需要使用螺釘取出器。
T型扳手 為了增強脊柱內固定的穩(wěn)定性,通常會通過橫連接將兩根棒并聯在一起。T 型扳手便是安裝橫連接的器械,使得連接更加牢固可靠。
臺下彎棒器 在脊柱手術安裝連接棒時,根據脊柱的正常生理曲度把連接棒折彎成手術醫(yī)生想要的弧度。
螺帽鎖緊器 在進行脊柱手術,尤其是脊柱矯形手術時,脊椎左右的螺釘內會各放入一根金屬連接棒,并通過螺帽將其與螺釘連成一個整體。螺帽鎖緊器的作用就是擰緊螺帽,將金屬連接棒與螺釘牢固地焊接在一起。
導向器 螺釘置入后,通過導向器可以調整螺釘的旋轉方向,使其更好地適應脊柱結構。
體內折彎器 在連接棒與螺釘連接后,有時需要調整連接棒的弧度。這時,體內折彎器便派上用場,可以幫助調整連接棒的彎曲度。
問:粉碎性骨折處理過程中出現的骨碎塊是怎么收集并處理的?
答:這取決于骨折的類型和嚴重程度。一般來說,有以下幾種可能的方法。
如果骨折是閉合性的,沒有傷口,那么骨碎塊通常會留在骨折處,不需要處理。醫(yī)生會用夾板或石膏固定骨折部位,讓骨碎塊自然愈合。
如果骨折是開放性的,有傷口,那么骨碎塊可能會掉出傷口,或者被污染物覆蓋。醫(yī)生會用消毒紗布或干凈布包扎傷口,以防傷口繼續(xù)被污染。如果傷口表面有外露的骨折端,醫(yī)生會盡量保留,以便后續(xù)復位和固定。
如果骨折移位比較明顯,需要閉合復位或手術固定,那么骨碎塊可能會影響復位和固定的效果。醫(yī)生會根據骨碎塊的大小、位置和數量來決定是否需要收集或移除。一般來說,如果骨碎塊很小,不影響關節(jié)功能和穩(wěn)定性,那么醫(yī)生會忽略它們;如果骨碎塊較大,影響關節(jié)功能和穩(wěn)定性,那么醫(yī)生會嘗試收集并重新固定它們;如果骨碎塊過多或過碎,無法重新固定,那么醫(yī)生會移除它們,并用植入物或移植物來填補空缺。
問:要是缺了一塊骨頭怎么辦?
答:當遇到一些因骨折丟失骨碎塊或部分骨塊碎裂得過于嚴重的患者時,骨外科醫(yī)生會根據骨折的類型、程度和位置,選擇人工材料填充或骨移植。
人工填充材料包括金屬、陶瓷、生物相容性聚合物。例如,生物相容性陶瓷材料可以與骨組織相互作用, 促進骨再生;由羧基磷酸鈣和膠原蛋白混合而成的新型人工骨,則具有與真正骨相似的彈性和強度。
骨移植分為自體骨移植和同種異體骨移植兩種。自體骨移植是指從患者自身的其他部位取下一塊骨骼,移植到缺損部位。這種方法沒有排斥反應和傳染風險,但取骨會造成額外創(chuàng)傷,還可能引起并發(fā)癥。同種異體骨移植是指從其他個體上(通常是死者或捐獻者)取下一塊骨骼,經過消毒、滅菌后,移植到缺損部位。這種方法可以讓接受骨骼移植的患者少受損傷,但缺點是會有排斥反應和患上傳染病的風險,骨骼來源也是個讓人頭疼的問題。
骨外科手術難就難在既要重建骨組織的結構并恢復其功能,還要減少或避免手術對周圍血管、神經等重要組織的干擾和損傷。
骨外科醫(yī)生要面對的患者也不像木頭那樣沒有感覺和反應,而是一個個有痛覺的大活人。對于將要實施在自己身上的手術,患者會在感到恐懼的同時抱有期望,這就要求骨外科醫(yī)生不但要做好術前的技術準備,還要能夠安撫患者,給予他們適當的建議和支持,這可比加工木材費心多了。優(yōu)秀的骨外科醫(yī)生不僅精于手術,還要熟悉患者心理并諳熟溝通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