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伯庸
明代縣衙里,最重要的行政機構,叫作三班六房:三班是指皂班、壯班、快班,負責儀仗、治安、緝捕之類,有時候還會多一個捕班,和快班合在一起,就是老百姓熟悉的“捕快”;而六房對應的是朝廷六部,分為禮、吏、戶、工、兵、刑六個部門,各有主管業(yè)務。除此之外,還有承發(fā)房和架閣庫等辦公機構。
在這些機構里辦事的人,統稱為吏,也叫“胥吏”或“吏胥”。“胥”這個字,本意是有才干之人,十有二人,后來引申為基層公務員。
吏房是分管人事的。在吏房里擔任書手就是負責各類公文檔案的書寫、抄錄。聽起來好像是個瑣碎活,可里面的門道實在不少。古代沒有復印機和照相機,公文全靠書手一筆一畫寫就。書手大筆一揮,偷偷竄改幾個字,往往能決定一人乃至一戶的命運。
舉個例子。崇禎時廣州府有一個糧道吏職出現空缺,一個叫劉俸的吏員垂涎已久,但是資歷差一點。他遂買通了吏房書手,偷偷修改了自己的申報材料,把最關鍵的一個日期“五月二十八日”涂抹成了“九月二十八日”。幸虧當時的推官心細,查了官府里的原始檔案,發(fā)現日期對不上,這才查獲弊案。書手落筆一字之差,甚至能左右官職的選拔??梢韵胂?,其中的尋租空間該有多大。
戶房和吏房并稱兩大要害機關。戶房管的是錢糧稅賦之事,日常業(yè)務涉及大量繁復計算。
和吏房書手一樣,戶房的算手也有能力掌控別人的命運,只消在賬簿上做一做手腳,一戶農民便會生不如死。比如萬歷年間的濟南府,曾有一戶劉姓人家,得罪了當地算手。納稅之時,算手硬把他家六畝三等瘠田劃成了一等上田,結果概算下來,要繳納的田稅翻了一倍,一家人只好上吊了事。想避免這事?很簡單,拿銀子來喂飽便是。可見這其中的尋租空間也不小。
書手和算手都是胥吏的一種,他們沒有官身,不算體制內,薪俸也不納入國家財政開支??墒沁@些人把持著具體政務,又是本地人,比上官更熟悉地方情形和法令文牘,很容易從中做手腳,有時候日子過得比主官還滋潤。
尤其嘉靖年間,對胥吏來說正是個好時候。在這之前,胥吏都是有名額限制的,可到了嘉靖年間,突然掀起了一陣擴編熱潮,胥吏人數陡增。有人曾抱怨說:“衙門吏胥,原有定額。今郡邑吏想如故,胥較前增十倍不止。朝穿青衣而入,暮各持金而回?!笨梢娖涫r。
(摘自《顯微鏡下的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