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筆一畫,刻寫中華文明印記;一甲一骨,承載千古歷史聲音。漢字,任時光流轉千年,唯風采不變。
漢字,是中國文化的最小單元,又是中國文化的最高代表?!拔粼邳S帝,創(chuàng)制造物。有沮誦、倉頡者,始作書契以代結繩,蓋睹鳥跡以興思也。因而遂滋,則謂之字”。漢字有六義:曰指事,曰象形,曰形聲,曰會意,曰轉注,曰假借。漢字的創(chuàng)造、使用、演變、發(fā)展和無窮組合,造就了中國文化的輝煌燦爛和流光溢彩,造就了五千年一以貫之的中華文明。一部中國書法史,是一部漢字的演化發(fā)展史,也是一部形象的中國文化史。
書法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是人類文明的寶貴財富,同時也是基礎教育的重要內容。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的周朝初期,官學便要求學生掌握六種基本技能,即禮、樂、射、御、書、數,要求教養(yǎng)國子要“通五經、貫六藝”。由此可見,書法藝術歷來就是中華美育的重要內容。
如何提高美育教學能力,一直是中小學美育教師不斷探索思考的課題。為堅持立德樹人,落實“五育并舉”,提升區(qū)域內各學校美育辦學水平,成都高新區(qū)于2022年特成立教師藝術團,下設四個分團,成都高新區(qū)教師藝術團書法分團(以下簡稱:書法分團)便是其中之一。書法分團聘請四川師范大學書法學院院長王興國教授和成都市書法家協(xié)會副主席代明道老師為專家,堅持線下或線上的書法教研和培訓活動。至今,書法分團已成立一年有余,在這一年多的時間里,書法分團教師的專業(yè)水平和書法理論基礎明顯提升,有數位教師加入省市級專業(yè)協(xié)會,參加多場書法展覽賽課活動,不僅在提升美育質量上取得了顯著成績,帶動學校書法教育質量提升;還在書法領域贏得了多個獎項,為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藝術視野和學習平臺,促進了教學相長。
弘揚中華美育精神,加強新時代美育建設,推動社會向美而行,文藝責無旁貸。《現代藝術》于2023年9期,特別呈現“六朝煙水在腹" 百家向美而生——以美育人從心培鑄審美精神”專題,以“個案展示”和“理論探討”兩大部分呈現作為藝術家、教師、教育工作者在美育這條道路上的探索成果。為進一步探討中小學美育工作者在美育上的探索思考,本期“方陣”欄目特別呈現成都高新區(qū)教師藝術團書法分團21位中小學美育教師和王國興教授、代明道老師兩位專家的書法作品、創(chuàng)作感想、賞析文章等內容,以期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助推書法美育發(fā)展。他們的作品涵蓋楷、行、草、隸、篆等書體,正書形體方正、行書風骨灑落、草書奔放不羈……豐富多樣的題材和技法,盡顯中國傳統(tǒng)文化魅力。
墨香滿園,書道傳承。在漫長悠久的歲月里,漢字不僅描繪了中華五千年的歷史長卷,更體現著中華文明獨一無二的哲學思想、審美體系、才情氣質,也彰顯著每個時代獨特的精神氣象。正所謂:方正之間,存中華文明千秋浩氣; 一撇一捺, 蘊日月星辰萬頃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