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媽媽喜歡的書里有這么一段文字:“有人說,愛上一座城,是因為這里住著某個喜歡的人;也有人說,愛上一座城,是因為城里一道生動的風景,一座熟悉的老宅,一道可口的美食……”于我,卻是因為這座城有著它不為人知的美麗。它是我和母親共同生活的地方,是令我魂牽夢縈的地方;它是周邊地區(qū)的旅游大熱縣城,被稱為“天上的云”;它是“呂梁山上的小平原”,山西的“省城后花園”嵐縣。
這是一座充滿民俗氣息的小城。每年農(nóng)歷二月十九,嵐縣嵐城北街有一個傳統(tǒng)的古廟會,即“貢會”。這一天,集藝術性、觀賞性于一體的面塑藝術競技盛會便會在這里展示。聽媽媽講,嵐城整條北街,長1000余米的長龍式供臺上陳列滿由農(nóng)家集中參展的祭祀面塑品,展品琳瑯滿目,場面蔚為壯觀。姥爺老家的人展出的是技藝精湛、制作精美的面塑供品,例如象征六畜興旺的家禽、家畜,象征長壽的松鶴延年,象征喜慶吉祥的魚躍龍門,也有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的唐僧取經(jīng)、悟空降妖。2014年,“嵐縣面塑”被確定為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項目?,F(xiàn)在面塑傳承人、技師和面塑師越來越多,面塑技藝和文化成為推動嵐縣發(fā)展的一張靚麗名片。
這是一座“土豆花?!敝恰S幸环N旅行叫去嵐縣看土豆花海。在這里,自然生態(tài)與民風民俗融合共存,有花香四溢的土豆花海、綠毯如茵的高山草原、號稱“天然氧吧”的茂密松林。七八月間,花海中的土豆花舞動著妖嬈的身姿,觀久入神,遠眺則動情!在藍天和白云的映襯下,土豆花開得漫山遍野,好一片土豆花海!
這里還是云鄉(xiāng)、林海之城。有一座池叫“飲馬池”,進入飲馬池,你仿佛闖入世外桃源,高大的樹木遮映成蔭,叢林密布,高大的駿馬在悠閑地散步,小道上的松鼠蹦跳玩鬧,頭頂?shù)镍B兒盡情歌唱,帶你走向山頂:細風夾雜著淡淡的清香,輕撫你的面頰,團團的云朵飄過頭頂,駛向遠方。如此美景,讓你一下子就能找到愛它的理由。
這里還是中國馬鈴薯美食之鄉(xiāng)。常聽媽媽說:嵐縣小土豆大產(chǎn)業(yè)?!巴炼寡纭笔羌壹覒魬舻男腋Q?,用純土豆做的小吃搗拿糕十幾秒就能成型,還有土豆丸子、土豆鮑魚……用土豆做成的美食足足有108種,絕對讓你垂涎欲滴。
這座小城,安靜而大度,包容著人們對它的一切,靜靜地做著它自己。
這就是我愛的城,有秀麗的山川、廣闊的花海、濃厚的民俗、精致的美食……我熱愛這座城,愛它的一切,愛它的端莊靜雅,愛它的秀麗如畫,愛它的郁郁蔥蔥,愛它的民風淳樸……我熱愛它的點點滴滴,熱愛來自它的一切,這是媽媽的家鄉(xiāng),我熱愛的城。
山西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晉北鼓吹(嵐縣八音)
嵐縣民間八音,俗稱響工,傳統(tǒng)響工的樂器有嗩吶、笙、管子、鼓、镲、銅鼓、二鑼子,響工一般六至八人一班,有班主,主要用于民間廟會、婚喪嫁娶等活動。嵐縣民間八音歷史久遠,無準確時間考點,大體形成于北魏年間。當時,從西域傳入了鑼、鈸、嗩吶等樂器,逐漸與本地民樂相融合,形成了民間八音與佛教音樂相互交融的鼓樂體系,俗稱“嵐縣八音”。
嵐縣民間八音分為鼓吹樂和宗教音樂兩大類,鼓吹樂又分為勾吹、雙吹、套曲三部分。套曲主要指古時流傳下來以表現(xiàn)戰(zhàn)爭中“祭旗”“出征”“布陣”“沖鋒”“慶功”“祭奠”等場合的軍樂曲目,如《出馬》《調(diào)兵》《火燒戰(zhàn)船》《得勝回營》《十二英雄》《哭泣泣》《雁過南》《望長城》《報忠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