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明
“以德治國”是儒家在政治上的第一性訴求,也是首要堅守的原則?!暗轮巍彼枷朐从谏讨軙r代對天命的敬畏:天命無常,唯德者為君。在此之中,“德”的最主要內(nèi)涵是“保民”。在孔子提出“仁”、孟子提出“四端”之后,“德治”便不再是純粹的政治向問題,而是經(jīng)由“內(nèi)圣外王”體系的建立,成為了人之為人的本質(zhì)要求和達成王道的必由之路,己身之道德修養(yǎng)成了一切“德治”行為的起點,對君主的要求也就變成了“圣”和“王”集于一身。這種“德治”思想雖體現(xiàn)出儒家對民生的關注和對立國立君最初緣由的正當性思考,但把“道德”作為治理國家的最高制度,把政治向好的希望全部寄托在統(tǒng)治者一人的道德水平上,顯然也是在政治上不成熟的表現(xiàn)。與此同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加強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挖掘和闡發(fā),努力實現(xiàn)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內(nèi)涵加以補充、拓展、完善,增強其影響力和感召力,讓舊的文化在新的時代展現(xiàn)出全新的、適應社會發(fā)展的意義。儒家“德治”思想正能在當代有所啟示,以期更好地實現(xiàn)中國共產(chǎn)黨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一、儒家德治思想的由來
儒家“德治”思想的形成過程比較漫長,它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商周之際,是在其鼎革之中孕育出來的。商人崇“帝”,以“上帝”為王權(quán)所來處,即“君權(quán)神授”的道路?!暗邸被颉吧系邸辈粌H是政治權(quán)力的賦予者,更是凡間一切事物的主宰者,凡事都要請命于“帝”。但周代殷以后,小邦競能戰(zhàn)勝大國而成天下共主,這從根本上動搖了“上帝”一直護佑商祚的觀念。同時,為了解釋政權(quán)的合法性,周王朝提出了全新的理念:“皇天無親,惟德是輔?!保ā渡袝げ讨僦罚疤臁辈⒉蛔o佑一家一姓,而是以德行命人君,有德者為主,失德者則去移其天命。商之敗于周,是因其“不敬厥德,乃早墜厥命”,(《尚書·召誥》)“德”成為了“天命歸否”的唯一標準。并且,“天”以德命君是為了更好地綏安民庶:“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其克相上帝,寵綏四方。”(《尚書·泰誓》)“天”為護佑下民而立君師以為人主,唯人主“敬德保民”為能克配上帝,如此一來,考察人君“德”與“不德”的標準也就成了民之安與不安,故日“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百姓有過,在予一人?!保ā渡袝ぬ┦摹罚疤臁敝暵犎擅裰暵?,人主對民眾如何就是他自己德行的體現(xiàn),“天畏忱,民情大可見”。(《尚書》.康誥》)且人主在君臨天下的同時也承擔了更多的責任,“萬方有罪,罪在朕躬”(《論語·堯日》)。至此,周王朝在部分繼承商人“上帝”崇拜的基礎上,由周公提出“敬德保民”:天命在德、德在安民,故保民即敬德、敬德即敬天。這種“天命無?!?、“敬德保民”的思想,直接開啟了儒家“德治”發(fā)展的序幕。
孔子繼承了周公“德治”思想,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保ā墩撜Z·為政》)在“苛政猛于虎”(《禮記·檀弓下》)的時代,孔子以“德政”為治國之第一綱領,提倡以教化行德政:“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保ā墩撜Z·顏淵》)以君子之盛德為偃草之風,小人見君子其德如是,必紛紛效仿以進于德。這實際上已經(jīng)把“德治”思想由對國家的治理方針收攝到了君主一人的道德修養(yǎng)上,孔子以前的德政主要講如何保民,而孔子則提出以君主本人之德行的提高為“德政”之措施,首開內(nèi)圣外王之進路。及至孟子又進一步,提出“仁政”,更加細化了“德治”的方法和方向,用“仁”來總括“德”。孟子日:“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保ā睹献印るx婁上》)天子統(tǒng)有四海,不仁則失之;諸侯祭有社稷,不仁則失之,以至卿大夫及士庶一是如此,不仁者失其所有,仁者得其所應有。這其實就是對“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尚書·蔡仲之命》)更細致的解釋,并由此而產(chǎn)生了王霸之辯。以仁心施仁政于天下者謂之王,以利心施暴政于天下者謂之霸,由“德治”引申出來并以之為核心的“尊王賤霸”思想自此而有,并在以后成為中國政治上的主流。不過上述“德治”仍然是在效驗上講,是以得天下誘君、以失天下怖君,使之不敢不實行“德治”,而真正從源頭根本上為“德治”立住的則是董仲舒對《尚書》的延伸:“天之生民,非為王也,而天立王以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樂民者,天予之;其惡足以賊害民者,天奪之?!保ā洞呵锓甭丁罚┨觳灰跃鯙橹行模藷A民以足奉王者;而是以生民為意,立君王以安四方。主次關系一旦確定,君王在某些角度來看是民眾的“服務者”,那么他的服務態(tài)度,亦即其治之德與不德,自然也就成了是否稱職、能否繼續(xù)為王的唯一標準。
二、德治的具體內(nèi)涵
由周繼殷祚而有的“德治”思想,經(jīng)孔孟發(fā)揮成“敬德保民”,有了更為明確的指向和實行措施,以“敬德”和“保民”為王道之方。其中“敬德”又有兩層含義:第一,“德治”是最高政治原則;第二,修德是君主的首要追求。
第一,“德”是最高政治原則。首先,君主應以正德為表率。子日:“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論語·顏淵》)以“正”釋“政”,即以君主之正德為政治之根本,因為“草上之風必偃”,所以“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國定矣。”(《孟子·離婁上》)君主的德行直接影響整個政治系統(tǒng)的善惡趨向,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君主好德,則官民莫不效仿,則政無不正;其次,“德治”是所以來遠人、王天下之法。子日:“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保ā墩撜Z·季氏》)“遠人”即春秋戰(zhàn)國時期他國的子民。人口是古代國家強盛的基礎,只有更多的子民才能實現(xiàn)社會的發(fā)展,所以如何讓更多“遠人”成為本國國民,是君主應當重視的問題。孔子認為以武力征服不可取,以“文德”之修使“遠人”慕仁而來,才是王道之途。孟子更進一步,把“仁”看作天下得失之根本原因:¨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國之所以廢興存亡者亦然?!保ā睹献印るx婁上》)以“仁政”成“德治”,則生民無不愿往樂土,則天下可得,故日“以德行仁者王”;(《孟子·公孫丑上》)最后,“德治”應該“德主刑輔”。子日:“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以政刑為據(jù),以賞罰為手段,實際上是利誘恐怖。民眾為避免刑罰或者追求賞賜而安分守己,雖能減少犯罪,但只是出于對刑罰的恐懼之心,并非心悅誠服之;若以德以禮為綱教化民眾,則民眾知恥而不為禍亂。故只有把“德治”當作第一政治原則,才能實現(xiàn)王道天下的目標。
第二,“敬德”的另一個維度是君主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即內(nèi)圣以成外王。天命靡常,有德者居之,“德治”與否決定了政權(quán)的合法性以及能否繼續(xù)存在下去,故周公提出“敬德保民”以為“德治”之法。但“這種‘敬德保民首先考慮的還是‘天命靡常,害怕天命的轉(zhuǎn)移導致政權(quán)的喪失,而不是出自于自己的自覺自愿,不是發(fā)自人的內(nèi)在做人的要求與需要?!保ɡ罹S武:《儒家德治思想的發(fā)生、完善及其基本原則》)由對喪失政權(quán)的恐懼而行的“德治”,實是不得已而為之者,并非君主之所愿,那么“德治”的內(nèi)因便不夠充分。直至孔子提出“仁”,孟子對其加以擴充為“仁政”,并且在“仁政”之外提出“四端”:“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保ā睹献印ち夯萃跎稀罚八亩恕睘槿巳吮居?,時刻呈現(xiàn)于與物相接時,“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孟子·梁惠王上》),這種“不忍之心”即是“四端”之呈現(xiàn)。此“不忍人之心”擴而充之,則能為“不忍人之政”,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即是“仁政”、“德治”。如此,則把“德治”的原因從對天命制裁的恐懼轉(zhuǎn)移到了人之性善的本然要求上,那么施行“仁政”、“德治”的第一步,也就是君主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了,故子日:“修己以敬,修己以安民,修己以安百姓?!保ā墩撜Z·雍也》)“德治”的模式變成君主以其德行教化萬方、終以成就王道,是內(nèi)圣——外王的進路,把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和政治的王道達成緊密聯(lián)系在了一起。
第三,“保民而王”是實現(xiàn)“德治”最重要的部分。孟子日:“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保ā睹献印ち夯萃跎稀罚┤绻f“修德”是對君主欲成王道德治的個人要求,“保民”則是“德治”最直接的外部政策體現(xiàn)。想做到“保民而王”,首先要意識到“民為邦本”:“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保ā渡袝の遄又琛罚懊駷榘畋尽币馕吨癖娛菄覙?gòu)成的基礎,是君主權(quán)力的現(xiàn)實來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保ā盾髯印ね踔啤罚┧茌d舟也就能覆舟,民眾能安于君主之治,也能推翻他:“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保ā睹献印るx婁上》)至此,孟子做出了他對民眾地位肯定的偉大宣言:“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民貴君輕”比之“民為邦本”更能體現(xiàn)民眾之重要性,因為“民為邦本”從某種程度來看依然是對君主提出的使其權(quán)力更穩(wěn)固的建議,而“民貴君輕”則直以“保民”為君主天然不得不行之義務;其次,“保民”要求“制民之產(chǎn)”:“制民之產(chǎn),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保ā睹献印ち夯萃跎稀罚┏燥柎┡?,滿足民眾最基本的生存生活需求,不至于饑寒交迫而死,這只是最低標準,如欲稱“德治”并達成“王道”,仍需更進一步:“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衣帛食肉、斑白者不負戴,在孟子所描繪的政治藍圖中,民生的重要性被提升了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果真如此,又怎能不實現(xiàn)王道?最后,民庶既富,則應以德教之。民眾生活上的富裕已經(jīng)達成,更加以道德教化,至此我們可以看到儒家“德治”思想的終極愿景:君主以修德為本、以富民為要,以禮義教民并輔以刑法,則遠人來服、天下歸心。
三、儒家德治思想的現(xiàn)代價值
儒家“德治”思想雖然具有很大的進步意義,但這其實是把道德社會的結(jié)果當作了實現(xiàn)道德社會的方法。在一個以道德為規(guī)則和標準的社會中,只能催生出道德作偽,并且在君主獨裁集權(quán)的政治中,又因為對道德的解釋有很大的彈性,社會的治亂全部仰賴于君主一人的道德水平,是一種不切實際的政治行為。究其內(nèi)因,在儒者看來,“德治”不僅是實現(xiàn)道德社會的捷徑,更是達成道德社會的唯一途徑,所以懷揣著對道德社會的向往,千百年來直以“敬德保民”之“德治”追求王道。但現(xiàn)在看來,不一定依賴虛無縹緲的“德治”,依法治國同樣可以實現(xiàn)社會道德的建立。并且即便孟子之“民貴君輕”、《尚書》“立王為民”,實際上都仍然屬于對君主的勸諫,欲其自上而下地“以民為本”施行“德治”,其出發(fā)點不出“維護政權(quán)之穩(wěn)定”。而中國共產(chǎn)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其宗旨和根本目標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新中國政府也是自下而上建立的、由人民群眾推舉出來的人民政府,人民群眾不再仰統(tǒng)治者鼻息、將美好生活的期待全部托付于統(tǒng)治者的道德水平,脫離了“德治”之“君主以德治國”統(tǒng)治階級的視角,而是真正自己當家做主。
同時我們也要意識到,在社會主義環(huán)境下的今天,儒家“德治”思想并非毫無價值。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規(guī)范,不論過去還是現(xiàn)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價值”,所以“要認真汲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做到古為今用。儒家“德治”思想本身就帶有一定的進步性,它對道德的重視同樣能夠在當下對我們有所啟示:
第一,為政以德。“為政以德”是儒家政治一直以來的要求,政府的設立也是以“先覺覺后覺”為目標,最高統(tǒng)治者不僅是“君”,同時也稱“師”,是統(tǒng)領百官之“君師”,百官則又行教化之事為地方之師。以德治國、以德行政,是儒家政治的根本基調(diào)。習近平總書記也強調(diào):“政德是整個社會道德建設的風向標。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德者得也,以德為政,則善施于他人,德得于自身。加強干部德政建設,先讓官員干部做到“有恥且格”,是黨員干部勿忘初心的重要體現(xiàn)。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領導干部加強自律的關鍵是“增強政治定力、紀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始終不放縱、不越軌、不逾矩?!逼渲械赖露Ω侵刂兄兀沁_成其他方面的基礎,以儒者修身態(tài)度提升道德水平并用之于政,也是加強黨的思想建設的重要途徑。
第二,以人為本?!八茌d舟亦能覆舟”是儒家政治對當代的重要啟示,雖然在封建王朝中以“保民”為業(yè)是為了更好地維護統(tǒng)治,但這也同樣提醒今天的共產(chǎn)黨人要牢記以人民為中心,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的征程上,我們必須緊緊依靠人民創(chuàng)造歷史,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站穩(wěn)人民立場,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尊重人民首創(chuàng)精神,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眻猿忠匀嗣駷橹行?,不僅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鮮明品格,也是中國共產(chǎn)黨不斷奪取勝利的關鍵,更是實現(xiàn)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實踐要求。
第三,為官務正?!按笳煞蛞哉罅⑿?,以光明行事,終不為邪暗小人所惑而易其所守?!保ㄑΜu:《讀書錄》)以正為官,則其政愈正;以光明之心行事,則其心愈光明。不愧天怍地,養(yǎng)浩然正氣以為人為官,這無關日寸代和學派,而是一以貫之的美德。習近平指出:“每一個領導干部都要拎著‘烏紗帽‘為民干事,而不能捂著‘烏紗帽為己做‘官。”以光明正大之心為官、行光明正大之政,不僅是儒家政治思想中流傳下來的寶貴精神,也是當下從嚴治黨、從嚴治吏的基本要求。
剔除儒家“德治”思想中封建專制和不重視法律效用等落后的部分,對其中合理進步的精髓內(nèi)容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尋求對當下社會的啟示,以優(yōu)秀的“德治”精華服務于黨的思想建設,是堅持文化自信的體現(xiàn),也是新時代的發(fā)展要求。提升國家治理效能,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是我國進入社會主義新時代的重大課題,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吸收無疑可以更好更快地實現(xiàn)這一目標。